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19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家沟流域地面监测数据质量及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开始,安家沟流域实施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公告项目,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10多年的监测资料。为验证监测数据信息质量,从观测方法及数据的合理性、准确性、统计规律等方面对12年监测数据系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数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合理性,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2.
定西关川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定西关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退耕还林还草前后(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景观格局演变分析。结果表明:从1995-2010年,农地面积由56.86%减少到28.50%,而林地由9.01%增加到20.01%,草地由31.92%增加到48.30%;建筑用地持续增加,水域面积减少较快。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略有上升,斑块形状指数有所降低。景观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连接度指数变化不大。1999年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林草地面积增加的直接驱动因素。15 a间,有50.95%的农地转变为草地,有46.24%的林地和草地又转变为农地,说明流域人口和城市的扩张,林草地面积扩大的压力仍然很大。此外,关川河流域水域面积的快速减少,说明流域水资源环境呈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面源污染物负荷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水土流失及土壤面源污染的防治效果.【方法】在3个坡级、4种退耕还林草土地利用方式下(乔木林、灌木林、人工草地和坡耕地)布设12个径流小区,对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污染物输入量、地表径流、主要面源污染物负荷和林草地拦蓄效率进行研究.【结果】年径流系数坡耕地(3.23%)、人工草地(2.91%)明显地高于油松林(2.74%)和沙棘林(0.91%);坡耕地N、P、K投入量分别是需要量的282%、115%、369%;坡耕地、油松林地、沙棘林地和人工草地CODMn、BOD5、NH3-N、TN、F-、NO2-N、TP含量超标,污染物负荷分别为3.05、3.37、1.07、0.26kg/hm2.【结论】林草植被有效地减少了地表径流的产生数量,整地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对地表径流的拦截效率.与坡耕地相比,油松林地、沙棘林地面源污染物输出数量减少了64.85%和88.80%,人工草地减少了16.02%.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部用地结构及其功能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辨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选择东北典型农村,通过实地调研、农户访谈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测算了农村居民点内部包括用于种植作物以及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的比例。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内部有相当大比例的种植用地和养殖用地,这些土地具有农业生产功能,是农户生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将农村院落内的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畜禽的土地都调绘为农村居民点即建设用地。因此,如果扣除这部分具有农畜产品生产功能的土地,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并非很大。  相似文献   
5.
农户生计分化成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当前农民新村建设模式需要适应农户生计分化和农业生产生活的双重要求。以山东省沂水县4个典型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农户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就业时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农户生计结构呈现的特征,探讨农户生计分化与农民新村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研村农户生计非农化倾向明显,4个村庄人均非农收入和劳均非农就业时间比重均超出70%,生计收入主要依靠非农业生产,但是农业生产仍然是农户重要的生计方式;2)受县域和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靠近县城的韩家曲村农户生计多元化越突出,县域内就业生计表现明显,而远郊、偏远山区的李家营村、四旺村和东土沟村农户非农化生计以县域外就业为主;3)近郊村非农生计结构突出,其新村建设宜倾向于集中形态;远郊、偏远山区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其新村建设宜适当分散布局;4)集中上楼的模式忽略了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居住方式超前于农户生计分化,会对农村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农民新村建设要考虑农户生计分化出现的新特点,匹配多元化的农民新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黄土高原安家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GIS和RS技术,建立了安家沟流域的气象数据、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成功构建了基于SWAT模型的安家沟流域水文模型。以1982—1999年作为模型的率定期,2000—2010年作为模型的验证期,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参数率定。其中率定期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0.71)、相关系数R2(0.73)和验证期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0.69)、相关系数R2(0.68)均达到模型模拟要求。结果表明:SWAT模型基本上能反映安家沟的月径流水文过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以期为安家沟流域水资源高效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地混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激发地区活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与乡村活力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山东省为例,运用辛普森多样化指数、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相关性检验等探究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对乡村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8年山东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指数增速高、中、低区(县)的乡村活力指数增速分别为84.70%、60.74%、50.33%,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增速越快,乡村活力发展越快;2010年山东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低、中、高区(县)的乡村活力指数分别为0.13、0.23、0.29,2018年分别为0.19、0.24、0.38,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越高,乡村活力水平越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与乡村活力显著相关,且对乡村活力具有激发作用。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是激发乡村活力的有效途径,这为编制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半干旱区微集水系统土壤水分调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了定西市安定区以隔坡水平阶为主体的径流调控工程和梯田(对照)的土壤水分与植被生长状况及11a累积土壤水分水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隔坡水平阶工程保存完好,产流区(25m2)年均产流0.3m3,产沙3.96kg,被蓄水区全部拦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水资源量,缓解了林草植被水分供应不足状况。2m土层含水量与植被生长成反比。梯田土壤含水率最高,但农作物受旱减产最大;隔坡水平阶产流区土壤含水率较低,紫花苜蓿减产较大,蓄水区土壤含水率最低,但侧柏林生长旺盛。隔坡水平阶(林草带状混交)年均蒸散量为428.6mm,较梯田高2.2mm。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预测未来10 a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以期制定农业固碳减排方案,促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方法]基于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及GM(1,1)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驱动因素及发展趋势。[结果](1)研究期内河南省农业净碳排放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且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碳源方面,畜牧业碳排放占据较大比例,且以牛、羊、猪碳排放为主。碳汇方面,小麦、玉米和蔬菜对碳吸收的贡献较大。(2)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北部、南部高,西部低的格局,经济贡献系数呈东南高,西南低的特征。(3)农业从业人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财政教育支出是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且各因子交互作用较强。(4)2021—2030年河南省农业净碳排放量持续下降,预计全省在2029年可实现农业碳中和目标。[结论]未来应加强科普宣传,积极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各地应注重系统整合,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农业碳减排区域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土地混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发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少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系统解析。该研究探索性提出基于多样性和兼容性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测度方法,通过实地调研、POI数据抓取、GIS与遥感技术,以珠三角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谷吓村和福隆村为例,剖析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为谷吓村、塘尾村、福隆村,其中,土地利用多样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住宅用地非居住功能多样性为谷吓村、塘尾村、福隆村,工业用地商业功能多样性为谷吓村、塘尾村、福隆村;2)农村居民点用地兼容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其中,土地利用兼容性为福隆村、谷吓村、塘尾村,业态兼容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3)综合多样性和兼容性指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度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塘尾村受乡村旅游政策及村域的历史和人文资源驱动,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高;谷吓村交通和区位良好,但仅有沿交通干道两侧的村民发展商业,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度相对较低;福隆村受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带动并充分利用产城融合更新政策发展工业,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较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由多样性和兼容性共同决定,研究可为编制村庄规划、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