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东地区种植的茉莉花,其花产量和质量均居全省之首,且近几年茉莉蕾螟危害严重,造成产量锐减,质量下降。为此,进行对茉莉蕾螟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将有助于闽东地区茉莉花生产的发展。 一、茉莉蕾螟分布及其危害 茉莉蕾螟Neohendecasis sp.(俗称花蕾虫、花心虫),鳞翅目,螟蛾科。在我国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江苏、安徽、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局部地区的柑桔、梨、桃、李等多种果花树田间,为害茉莉花蕾最为严重。茉莉花蕾被幼虫蛀食空后,粪便排在花蕾外,使花蕾不能正常伸展,逐渐萎缩、枯焦。笔者调查溪柄地区茉莉花园,为害率可达5~40%。  相似文献   

2.
茉莉蕾螟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蕾惧NeohendecasissP.属鳞翅目螟蛾科,是茉莉花的首要害虫,在我省茉莉花区(园)普遍发生,常年4月至翌年1月都有幼虫危害,尤以8~10月虫量最多,危害更剧;一般每只幼虫能转花换蕾3~4次(即危害4~5朵蕾),在花期间,花蕾受害率为3O.3~川.18%,受害蕾有虫率16.8~36.55%,损失手达166~23.4%,直接影响花农的经济收入和国家的外销创汇任务。为此,笔者自1984年以来对此虫的田间消长及其种群变动的原因进行系统的调查和防治,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形态特征亚.成虫:体小,白色,翅展14~15毫米,触角丝状,前翅前缘…  相似文献   

3.
生物源杀虫剂BtA天霸防治茉莉蕾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tA天霸是BtA与阿维菌素藕合的新型生物杀虫剂。1999年用BtT天霸对茉莉蕾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BtA天霸800倍液对茉莉蕾螟有高效,药后4.8d,防治效果均达95%以上,保蕾效果达89.66~97.36%,BtA天霸1600倍液与10%吡虫啉1500倍液对茉莉蕾螟防治较差,20%杀灭菊酯已产生较高抗性,1000倍防效仅65%左右,暂不宜在生产上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4.
闽北是福建省茉莉主产区之一,近年来随着茉莉栽培面积的扩大,茉莉病虫害的发生也日趋严重。作者于1994年在闽北的建阳、政和等地茉莉花区调查观察了茉莉主要害虫的种类、为害程度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部分室内外饲虫观察,同时对主要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做了初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综防措施,初报如下:一、闽北地区为害荣莉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主要害虫有:茉莉叶野螟、茉莉蕾螟、茉莉花瘿蚊和斜纹夜蛾。次要害虫有:小杰象虫、金龟、黄胸蓟马、小黄卷叶蛾、柳天蛾。主要病害为茉莉白绢病二、闽北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1.茉莉叶野螟(Na…  相似文献   

5.
氟虫腈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幼虫的LD50值各为0.1749 μg/g和10.1352 μg/g。经氟虫腈亚致死剂量(LD15)处理后,二化螟和大螟幼虫羧酸酯酶(CaE)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GST)的比活力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均显著增强,而多功能氧化酶(MFO)则显著降低。二化螟CaE和MFO的米氏常数(Km)经氟虫腈处理后均显著增高,而GST的无显著变化;大螟CaE、GST和MFO的Km均极显著降低。这表明氟虫腈在二化螟和大螟幼虫体内的代谢途径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而2种螟虫体内解毒酶对底物亲和力的不同可能导致两者对氟虫腈敏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对水稻大螟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种药剂对上海地区单季晚稻上的大螟进行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用量为30 ml/667 m2)、20%氯虫苯甲酰胺SC(用量为10 ml/667 m2)、甜菜.苏云菌(高端)WP(用量为30 g/667 m2)等3种药剂的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对二代大螟的防效为80.84%~100.00%、保苗效果为76.12%~96.69%,对三代大螟的防效为84.43%~94.26%、保穗率为79.14%~88.74%。  相似文献   

7.
单季稻大螟防治问题及氯虫苯甲酰胺对大螟白穗防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大螟的数量在局部地区已上升为主要害虫,其种群数量也已超过二化螟。大螟上升主要原因,一是耕作制度多样化与农田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多食性大螟的发生;二是大螟发生期早于二化螟,在当前普遍采用长持效药剂,防治间隔时间拉长情况下,大螟容易出现失治漏治;三是当前螟虫主治药剂氟虫腈三唑磷等对大螟防效不理想。为此,笔者进行了新药剂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大螟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对单季晚稻破口期大螟的防效为94%、保穗率71%,显著高于90%杀虫单200 g/667 m2高剂量处理的84.6%、54.7%。同时提出"改变作物布局,集中连片种植,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恶化大螟生存环境,加强测报,适期防治"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8.
竹螟是将乐县重要竹类食叶害虫之一。调查发现竹绒野螟和竹织叶野螟是其主要种类,主要危害毛竹、绿竹、苦竹。竹绒野螟发生更为严重,在将乐一年发生1代,以小幼虫越冬。采用拉丁方设计和正交试验对竹螟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森得宝和轻质CaCO3按1∶10混配使用防效最佳,用药4 d后校正防效达到85%,生产上可推广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气候因素的影响;通过不同药剂混配试验筛选出混配药剂的最佳组合,即杀螟杆菌(10.0×109个.g-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4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白僵菌按4.0×109个.g-1进行配比,不仅直接杀虫,还能增加林间带菌量、持续控害,宜于林间推广应用。一些自然天敌也具有持续控害作用,需要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甘蔗品种抗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蔗品种(系)抗螟性评价指标,建立甘蔗品种(系)抗螟性综合评价体系。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以螟害株率、螟害节率、螟害指数、枯梢率、蛀道数、蛀道长度和羽化率为甘蔗生长中后期抗螟性评价候选指标,对19个甘蔗新品种(系)的抗螟性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螟害株率外,其余6个候选指标均有望作为抗螟性评价指标,其中螟害指数与单茎重损失量、蔗糖分损失量间同时具有显著正相关,是评价甘蔗受害程度的最佳指标。因子分析结果表明,6个抗性相关指标可简化为3个公因子,即植株受害因子、蛀道解剖因子和螟虫生长发育因子。根据品种因子得分,对19个甘蔗新品种(系)抗螟性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粤甘42号对螟虫抗性最高,福农38号、桂糖29号、柳城03-1137和桂糖31号对螟虫抗性最低。本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甘蔗抗螟性评价指标与综合抗性评价方法,还明确了19个甘蔗新品种(系)对甘蔗螟虫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对廉江市2001年7-8月份历史上首次出现甘蔗条螟(第3代幼虫)严重为害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廉江市15个甘蔗生产乡镇的7个品种条螟为害的主要指标螟害节及枯梢进行调查,提出了条螟严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南京地区大豆食叶性害虫种类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赤光灯诱蛾及田间调查的结果,南京地区大事产良叶性害虫计有鳞翅目,支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的21个科49个种。其中豆郑叶螟「Lamprosema indicata(Fabricius)」,大造桥虫和斜纹夜蛾是该地区危害大豆最重要的虫种,应作为抗虫育种的 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茉莉叶螟(Nausinoe geometr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是茉莉的重要害虫之一,以幼虫食茉莉的叶、花蕾、小枝及新梢。大量发生时整丛叶枯黄脱落,小枝皮层被食后枯死,严重影响茉莉的生长和花蕾发育;苗被害后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3.
杀虫剂对二化螟卵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室内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6类13种杀虫剂对二化螟卵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喷雾法处理稻株不同时间后,噻嗪酮、虫酰肼、呋喃虫酰肼、氟铃脲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存活和雌蜂产卵寄生基本没有不利影响,氟虫腈、噻虫嗪、毒死蜱、三唑磷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存活有极明显不利影响,成蜂接触用药处理2 d和7 d稻叶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800%~98.9%。用氟虫腈、三唑磷处理7 d的稻叶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寄生能力无不利影响,而噻虫嗪处理有显著影响。采用卵卡浸渍法测定药剂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影响的结果表明,吡虫啉、三唑磷、氟虫腈、毒死蜱能显著影响F0代成蜂存活、寄生及F1代成蜂羽化。采用浸渍法处理内含卵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时,噻嗪酮、虫酰肼、呋喃虫酰肼对成蜂羽化没有不利影响,羽化率达81.4%~91.8%;氟铃脲对蛹、甲维盐对卵和蛹、噻虫嗪对卵也基本没有不利影响,这些药剂对其他虫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甲胺磷、吡虫啉、三唑磷、氟虫腈、毒死蜱、异丙威、敌敌畏等对稻螟赤眼蜂成蜂羽化有极明显不利影响。说明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虫酰肼、呋喃虫酰肼对稻螟赤眼蜂没有直接和间接的不利影响,因而使用这些药剂防治水稻害虫时,它们对起自然控制作用的稻螟赤眼蜂是友好的。  相似文献   

14.
人心果斑螟是危害人心果的主要新害虫,幼虫蛀食果实、花蕾及嫩梢,果实被害率平均达42.3%。在海南岛年发生10~11代,一世代需时28~35天;成虫夜出性,产卵量9~123粒,多产于果实表面;幼虫4~5龄,老龄幼虫多在果内化蛹;成虫羽化时间多在20—24时。清除被害果,修剪受荫枝,禁止虫果外运,是较为简便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严珍  岳建军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9):1789-1795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白木香的重要害虫。本文研究了温度和补充营养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19、23、27、31 ℃ 5个恒温条件下,黄野螟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该虫在11、35 ℃条件下均不能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该虫卵、幼虫、预蛹、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6、8.79、11.97、11.49、5.62、9.22 ℃;有效积温分别为150.73、291.45、37.23、138.66、93.83、718.10 d? ℃。该虫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年发生代数为6代。10%蔗糖水为该虫最佳补充营养。研究结果可为该虫的室内饲养、预测预报及田间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各地的稻螟发生概况。根据杂交水稻茎秆的组织结构、生育季节、虫源基数与各地稻螟优势种群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分析了今后杂交水稻几种不同栽培类型下稻螟优势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杂交水稻对稻螟的耐害性能和补偿能力,提出了压螟源基数,加强栽培保健和抓住苗期、确保穗期的药剂防治等措施,把螟害损失率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确保杂交水稻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水稻穗期大螟药剂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水稻穗期大螟的危害,笔者针对性地开展了不同药剂、喷液量和用药时间等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稻丰散、阿维·二嗪磷、阿维·三唑磷、阿维·杀螟松、乐果·三唑磷和唑磷·敌百虫等对大螟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作为水稻穗期大螟的防治药剂。其中,氯虫苯甲酰胺和稻丰散不仅在大螟卵孵期使用效果好,而且对低龄幼虫的杀灭效果也较明显。在常规喷雾施药时,每hm2的喷液量以1 000 kg较为适宜。大螟偏重发生时,宜在卵孵始盛与高峰期连续用药2次,必要时,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或田间危害始见期,再复查补充用药1次。  相似文献   

18.
四、茉莉害虫之防治在福建茉莉主要害虫以茉莉叶螟,茉莉蕾螟和蕾紫夜蛾为害最重。①茉莉叶螟:是福建荣莉的重要害虫之一。成虫全体披深褐色鳞毛,体长9—12毫米,翅  相似文献   

19.
对腰果云翅斑螟(Nephopteryx sp.)幼虫发生动态及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腰果果实被害率和果虫量的发生动态曲线均为双峰型,其高峰期均分别出现在中果期和末果期.株虫量的发生动态曲线为单峰型,其高峰期出现在盛果期.不同结果期对腰果云翅斑螟幼虫以及被害果实在腰果植株上的空间分布均无影响,均呈聚集分布.不同结...  相似文献   

20.
向日葵品种抗向日葵螟鉴定及抗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自然抗虫鉴定法连续3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对56个向日葵品种进行了抗向日葵螟鉴定,结果表明,17个油葵品种中除P50表现为中抗(籽粒被害率为6.7%),其余品种全部表现为高抗,籽粒被害率均在0~2.5%;而39个食葵品种中仅新食葵7号表现为高抗(籽粒被害率为1.9%),其余多表现为感虫或高感,籽粒被害率在5.8%~54.1%。进一步利用黑色素鉴定法对所有品种进行了室内检测,其结果与田间抗虫鉴定结果基本吻合。由此认为:在进行田间自然抗虫鉴定时,宜根据田间向日葵螟成虫种群动态选择适宜的播期,使向日葵的开花期与向日葵螟成虫发生盛期尽量吻合,以提高害虫对向日葵的选择压力和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同时避免出现播期避害现象,干扰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