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 一、基本原理在栽培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一地区大范围数县,甚至数十县作物产量的高低,主要是作物生育期间的各种农业天气作用的结果,而某种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与大气环流形势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环流类型对应各种不同的天气系统,产生不同的天气过程和天气现象,从而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发生影响。因此,用大气环流作农作物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的鉴定和产量预报,比只考虑单一农业气象要素作产量预报更全面、更客观。大气环流可以表征各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美国玉米、大豆、花生产量的统计特征,发现三种作物的气象产量都存在着准周期性的变化,玉米、大豆气象产量较好地遵从正态分布。根据需要,生年在3、5、10月分别作出预测。第一次以统计预测 主;第二次以因子分析为主,通过分析气候、海温、大气环流的影响,对作物产量变化作出进一步的估计;第三次根据气明灾害、病虫害、种植面积、市场信息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最终作出市场预测。经过三年的使用,证明产量预测与市场预  相似文献   

3.
作物产量预测技术在外贸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美国玉米、大豆、花生产量的统计特征,发现三种作物的气象产量都存在着准周期性的变化,玉米、大豆气象产量较好地遵从正态分布。根据需要,每年在3、5、10月分别作出预测。第一次以统计预测方法为主;第二次以因子分析为主,通过分析气候、海温、大气环流的影响,对作物产量变化作出进一步的估计;第三次根据气象灾害、病虫害、种植面积、市场信息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最终作出市场预测。经过三年的使用,证明产量预测与市场预测相结合的方法是可行的,并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CO2倍增时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及生育期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和评价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目前国内研究手段尚显不足.本文拟采用国外先进的大气环流模型和作物模型,并结合江苏的逐日历史气候资料和作物、土壤资料,研究其CO_2倍增时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和生育期的变化,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今后的农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物产量是由作物本身生长发育的特征、气象条件和栽培技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产量与上述三者的相互关系,并通过模式加以确定就可以作出产量预报。作物本身生长发育的特征和栽培技术这两项对产量的影响可以通过时间趋势项来处理。本文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差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三、东亚大气低层环流季节性变化与褐稻虱长距离迁飞近年来,大量观测与分析表明,褐稻虱迁飞受气象条件影响甚大,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域,褐稻虱长距离北迁南迥现象是东亚大气低层环流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结果。(一)极锋进退与褐稻虱北迁南迥  相似文献   

7.
<正> 由于天气气候的变化直接受大气环流的控制,而太阳活动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条件又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根据洪泽湖历年渔产量,分别统计丰、歉年亚洲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量、太阳黑子数和湖区气象资料,通过丰、歉年资料的对比分析,对大气环流、太阳活动和气象条件与洪泽湖渔产量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并建立渔产量的预报模式,供有关部门参考。一、资料来源和处理方法本文所用的洪泽湖渔产量资料由洪泽县水产研究所提供。由于1953年建成三河闸,1960年建成蚌埠闸以后,引起了洪泽湖水情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3-2010年江苏省褐飞虱灯诱资料及1982-2010年全球海温场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稻区代表站高邮、通州和宜兴的褐飞虱迁入量与前一年1月-当年6月太平洋海温场、前一年12月-当年6月中南半岛近地表气温场和前一年7月-当年6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一系列褐飞虱年总迁入量的预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高邮、通州和宜兴3站的褐飞虱迁入量在不同时空阈限内与太平洋海温场、中南半岛气温场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海温场呈负相关,其中与通州和宜兴站褐飞虱迁入量对数值相关显著的海温区主要分布在北、中太平洋,高邮站则在南太平洋;高邮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4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通州站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2、3月中南半岛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宜兴站与当年1、3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与当年4月中南半岛大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主要与前一年7月-当年6月的各副高指数、各极涡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亚洲纬向环流指数、东亚槽强度、冷空气强度、西太平洋编号台风强度、南方涛动指数等相关显著。(2)从上述海温场、气温场和环流特征量中筛选出显著相关(P<0.05)的因子作为预测因子,建立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回检正确率70%以上、预检正确率66.7%以上模型17个,适用性评估表明,各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应用于单站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农业技术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蒸散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品种改进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的变化, 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但作物的蒸散量却未出现大幅度提高。本文以石家庄气象站1955~2007 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素变化, 结合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定位灌溉试验的研究结果, 分析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气象因子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07 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的气象因子发生了变化, 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日较差显著降低, 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 气象因子的变化对作物总蒸散量未产生明显影响, 但由于降水减少,作物生长期间的灌溉需水量呈增加趋势。长期灌溉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的改良, 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 而耗水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产量增加幅度, 夏玉米的耗水量呈稳定状态。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维持耗水量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定位观测红壤坡地典型作物系统叶面冠层 大气界面水分传输结果表明 ,叶面冠层 大气界面水汽传输通量大小取决于景观植物群落的构建 ,稳定群落叶面冠层 大气界面水汽传输通量有明显日变化规律 ,除受植物生理机制影响外 ,还明显受土壤水分和气象条件的影响。植株叶片蒸腾速率有明显日变化规律且呈单峰型曲线及多峰态势。净辐射、空气饱和水汽压差、气温、地表温度、风速对蒸腾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 (正相关 ) ,其中净辐射、气温为主要影响因子。叶片气孔导度可反映叶片蒸腾速率 ,叶片气孔阻力日变化规律是植物对气象条件的响应 ,且受土壤水分状况强烈影响。改善作物生长环境 ,调节气孔行为 ,进而协调作物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耗水制约 ,可调控叶面冠层 大气界面水分传输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气溶胶辐射效应对作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大气气溶胶的增加对气候及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关注,其中的气溶胶辐射效应对作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复杂。本文从气溶胶的辐射特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出发,来说明气溶胶造成的不同性质辐射量的重新分配对作物光合作用、产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对光能利用率的不同影响,并着重说明分离阴叶和阳叶的重要性。得出大气气溶胶辐射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散射辐射,提高作物阴叶的光能利用率,从而改变作物光合作用响应的结论。并指出气溶胶浓度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与天空状况有关。关于气溶胶辐射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从大气气溶胶浓度变化对净生态系统CO2交换以及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收对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气溶胶辐射效应对生态系统的NEE和NPP的提高有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2412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18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区大部分地区≥10℃积温较常年同期偏多50~300℃·d,热量条件好,降水量偏多,土壤墒情适宜。夏季光热充足,利于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开花授粉、灌浆结实以及棉花开花、结铃。总体上秋收作物生育期内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影响偏轻,气象条件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春播期旱情、入汛后部分地区台风和强降雨、中东部地区夏季高温等,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气[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生理及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全球大气[CO2]和气温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本文着重介绍了[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产量、品质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随着[CO2]升高,作物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有上升趋势,呼吸作用和气孔导度下降,产量有所提高,品质将会降低,但研究仍有不确定性。随着[CO2]变化,不同光合途径(C3、C4)作物的响应不一致且存在短期和长期效应。普遍认为大气温度升高抑制作物光合作用,作物产量下降。现有的研究多采用模型或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但研究发现模型研究结果与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有差异,不同学者对产量的评估结果也不一致。最新研究认为温度对作物产量影响成非线性,当温度高于关键温度后产量会迅速下降。现阶段大部分模拟试验均在气室中研究,与野外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目前尚缺乏对作物模型结果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麦类作物粒重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类作物粒重是构成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粒重在年际间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产量的稳定性。根据试验和调查资料,无论是农家品种、系统选育品种、还是杂交育成品种的千粒重在年际间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最大可达10克以上。尤其是近年来,千粒重下降已严重影响到粮食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为此,我们对粒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供生产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特点,首先介绍了近10年来王家沟流域作物生产变化的情况,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基于土壤侵蚀的YIELD作物生产力模型并结合各作物的实际观测资料,从气象因素(降雨量、气温)以及耕作措施两方面分析了该小流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气象因素(大气降水)和土壤侵蚀的共同影响下,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是影响该区作物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多息农业气象预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大气环流,海温,太阳黑子面积指数等多种信息作为预测信息,建立以长期及超长期农业气象预报为主体的农业气象预测系统。该系统容纳的预报信息量大,面广,并采取了“攻击”技术处理预报因子,使预报因子的独立性提高,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气象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影响湖南省柑桔产量的气象因子;在柑桔生长发育3个关键期,对柑桔产量歉年提出了5个气象灾害减产指标,对丰年也作了气象条件的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柑桔产量气象预测预报模式;其中柑桔产量营养积累均衡值的提出,为预报柑桔产量大、小年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以大气环流因子作为多个气象因子对柑桔产量作用的综合表征,更进一步提高了柑桔产量预报定量化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2021年夏季(6−8月),全国农区大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8℃,热量充足;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干旱影响偏轻;平均日照时数较常年和2020年略偏少。夏收夏种期间多晴好天气,夏收夏种进展顺利;大部农区光温较好、日照正常,利于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降水充沛、墒情适宜,利于秋收作物形成丰产群体。主要不利气象条件有,中东部地区暴雨洪涝频发,河南北部和中东部农业受灾严重;东北地区阶段性低温不利作物生长发育和灌浆;西北地区局部农业干旱影响作物产量形成;南方大部及新疆等地高温天气不利作物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河南省夏玉米产量波动对大气环流的响应,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河南省17个市1988—2017年夏玉米产量数据及15种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资料,评估研究区夏玉米产量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1)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河南省可以划分为4个呈现不同产量演变特征的子区域,分别为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2)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研究区产量序列存在着准2.5~3.3,5~6,7.5~10 a的周期性振荡,且各分区2004年后产量的短期波动趋于缓和;(3)各分区产量的周期性振荡均与环流指数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4)基于前期环流指数与年份的线性模型对产量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6%~9.3%;(5)河南省东南部和中部的产量波动对环流指数更为敏感,其中10,11月份较高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来年产量减少的关键前兆性信号。[结论]前期环流异常对研究区夏玉米产量波动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它可以有效用于产量预报。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特点,首先介绍了近10年来王家沟流域作物生产变化的情况,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基于土壤侵蚀的YIELD作物生产力模型并结合各作物的实际观测资料,从气象因素(降雨量,气温)以及耕作措施两方面分析了该小流域作物生产力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气象因素(大气降水)和土壤侵蚀的共同影响下,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是影响该区作物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