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恶性卡他热是一种通常可感染包括猪在内的多种动物的散发性、致死性病毒病。能导致绵羊恶性卡他热的绵羊疱疹病毒2型(Ovine herpesvirus type 2,OvHV-2),可引起猪产生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偶尔可引起猪死亡。美国一自繁自养猪场爆发的恶性卡他热,是通过从两头早先接触过绵羊、临床上受到感染的成年猪体内检测出OvHV-2的DNA后得到确诊的。在41头表现嗜睡、厌食和发热等临床症状的猪中,22头康复,19头死亡。两头临床受到感染的怀孕母猪出现了流产。通过PCR方法对病猪脾、脑和肺组织检测后鉴定出OvHV-2DNA。BLAST分析表明,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OvHV-2衣壳蛋白保守区的一致。由于猪恶性卡他热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而且呈少发、散发,因此很难诊断。PCR方法和血清学试验可用于本病的确诊。兽医应该可以从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间歇性死亡和与羊的接触史等方面对猪恶性卡他热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绵羊关联性牛恶性卡他热是由绵羊关联性疱疹2型病毒引起的以高热、双侧角膜混浊、流涎和口腔黏膜溃疡为特征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本试验对临床发病的黄牛进行PCR诊断,结果证实其为绵羊关联性恶性卡他热病毒感染.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牛恶性卡他热,又称恶性头卡他或坏疽性鼻卡他,是由恶性卡他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非接触性传染病。1临床症状本病自然感染潜伏期平均为3~8星期,人工感染为14~90天。病初高热达40~42℃,精神沉郁,  相似文献   

4.
徐州某猪场发生以猪高热、轻微咳喘,部分猪鼻孔有血泡为临床症状,部分仔猪甚至死亡的疫情。采集病料,提取病变组织总DNA或RNA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的PCR或RT-PCR检测,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试验。PCR扩增出353bp的猪圆环病毒2型特异性条带。诊断为猪圆环病毒2型和巴氏杆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5.
牛恶性卡他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据有关资料报道,恶性卡他热以发热、发病率低、致死率高,主要是以头部及胃肠道粘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炎,同时也出现眼球炎并常伴有神经症状为特征。呈散发,偶尔也有地方性流行。1989年5月31日至6月24日,我场黑白花奶牛发病3头,死亡3头,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等,我们怀疑3头病牛是头跟型恶性卡他热。现将发生情况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我场17队养奶牛户李至义带6头奶牛于今年3月底从纳河县来  相似文献   

6.
恶性卡他热(MalignantCatarrhalfever,MCF),亦称牛恶性头卡他或坏疽性鼻卡他,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热、全眼球炎,以及消化、呼吸、泌尿系统粘膜的炎症和神经症状,呈散发,但发病死亡率很高。本病最早发生于非洲、欧洲、美洲及澳大利亚等地。我国报道的很少。2001年4月,内蒙古某奶牛场,在经产母牛群中,相继发病17头(其中自然死亡2头,捕杀15头)。经流行情况、临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初步诊断为奶牛恶性卡他热。1发病情况及临诊症状内蒙古某奶牛场,在发生本病前,存栏奶牛92头(其中犊头8头、育成母牛14头,经产母牛70头)…  相似文献   

7.
<正>恶性卡他热是由疱疹病毒科丙疱疹病毒亚科的恶性卡他热病毒引起的,是能呈现各种复杂病变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反刍动物,猪很少感染。它是家牛、水牛和鹿的一种常见疾病,动物园内饲养的各种反刍动物也可发生。对某些品种如北美野牛、鹿等动物,恶性卡他热呈急性和高度致死性,群体感染性极强。牛感染后常呈散发,只感染个体。恶性卡他热通常致死率很高,但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动物感染后也有恢复  相似文献   

8.
为确诊某养猪场死亡病例的病因,采集病死猪内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蓝耳病病毒PCR检测。结果:(1)送检猪肝脏样本分离培养出呈金黄色的菌落,染色镜检可见菌体呈葡萄串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经生化试验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送检猪组织样本检出猪蓝耳病病毒特异性DNA片段,未检出猪瘟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特异性DNA片段。综合诊断为猪蓝耳病病毒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9.
<正>牛恶性卡他热(又称恶性头卡他或坏疽性鼻卡他)是由恶性卡他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非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高热稽留,口、鼻流出黏、脓性鼻液、眼黏膜发炎,角膜混浊,并伴有脑炎症状。本病为散发传染病,且病死率很高。绵羊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及传播媒介,凉州区很多散养户有将牛羊同群圈养的习惯,致使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现攀升趋势,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取中西结合治疗牛恶性卡他热取得了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6月21日,根河市某林场职工外购了96头断奶仔猪,与原猪场的两头母猪和17头仔猪分别饲养在一栋猪舍的11个栏圈内,用全价仔猪料精心饲养,3d后有个别仔猪开始拉稀,不愿吃食,5d后仔猪陆续出现死亡,部分死亡仔猪脸部水肿。6月29日笔者赶到时,共有9头猪发病,5头猪死亡,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确诊为猪水肿病。经过治疗,仅有一头重症病猪死亡,7月2日猪群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陆良、曲靖、师宗、马龙等县发生水牛恶性卡他热。定病性的依据是: 1.病牛主要临床表现:高热稽留,双眼角膜混浊,口、鼻粘膜发炎糜烂。只有水牛发病。病牛都有与绵羊接触史。死亡率92%以上。 2.以病牛全血500毫升静脉接种试验牛3头,其中2头发病典型。 3.病牛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文献记载的变化相似。 4.病牛白细胞兔体继代可出现定型热  相似文献   

12.
牛恶性卡他热又叫做恶性头卡他,是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头部黏膜及胃肠道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炎症.同时也有角膜混浊和严重的神经症状。本文从牛恶性卡他热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特点和诊断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科学防控此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3月,贵州省开阳县某规模化猪场送检断奶仔猪10头,其中4头死亡,6头病危,1 d后其余病危的6头相继死亡。为了了解该猪场疫病的感染状况,对该规模化猪场送检的发病仔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学和PCR技术诊断,确诊为猪伪狂犬病和猪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该猪场断奶仔猪未免疫猪伪狂犬病疫苗,发病突然,13 d共计有80头断奶仔猪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4.
在特克斯县2005年至2007年各乡(镇)散发性发生牛恶性卡他热,共发病14头,其中死亡11头,痊愈3头。现将牛恶性卡他热的诊断及鉴别诊  相似文献   

15.
祁果 《畜牧兽医杂志》2010,29(1):123-125
牛恶性卡他热是以发烧和口、鼻、眼、肠黏膜炎性病变为主的散发传染病。绵羊是本病的自然带毒者,因大多数散养户将牛羊同群放牧,同舍圈养,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攀升,本病病初症状不明显。笔者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分型鉴别诊断和中西结合治疗牛恶性卡他热48例,其中7例经治无效死亡,治愈41例,治愈率达85.4%。  相似文献   

16.
牛恶性卡他热是偶蹄兽感染恶性卡他热病毒(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virus,MCFV)后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1~4岁龄的黄牛和水牛均对其高度易感,年龄不同的牛易感性差异很大。患病牛出现高热、呼吸和心跳加快症状,有时出现神经症状,但是以眼部发生病变为主要特征。对该病的防治以严禁引入携带恶性卡他热病毒的动物及其产品为主,禁止牛羊混群饲养、降低健康动物的感染几率及减少感染范围为主要措施。本文对牛恶性卡他热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预防措施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大庆市某猪场发生以高热稽留、呼吸困难以及食欲废绝等为临床症状,部分仔猪甚至死亡的疫情。无菌采集病料,提取病变组织DNA或RNA进行猪瘟病毒、圆环病毒的PCR或RT-PCR检测,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等试验。PCR扩增出700 bp的猪圆环病毒特异性条带。诊断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2017年1月某猪场发生新生仔猪急性死亡,为查明病因,送检发病死亡仔猪3头于实验室进行诊断。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及PCR/RT-PCR诊断,确诊发病死亡仔猪为圆环病毒2型感染。  相似文献   

19.
2017年2月,贵州某猪场发生以仔猪皮炎和持续性腹泻为特征的临床病例。为查明病因,送检发病保育仔猪2头于实验室进行病原诊断。根据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病理解剖与PCR/RT-PCR检测,确诊该猪场送检保育猪存在猪蓝耳病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的双重感染。  相似文献   

20.
病原及流行病学 恶性水肿的病原体为多种厌氧性梭菌 ,主要是腐败梭菌 ,有时可检出水肿梭菌、产气荚膜梭菌以及溶组织梭菌等。腐败梭菌广布于自然界 ,因此 ,家畜受感染的机会较多。恶性水肿是多种家畜共患的主要经创伤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局部炎性水肿和全身毒血症 ,病程急 ,死亡率高。马及绵羊均易感染 ,牛、猪及山羊较少发病 ,传播途经主要通过外伤而引起 ,只有绵羊和猪可通过消化道感染。本病多呈散发性。 1998年 4月初 ,本地干寨子出现了本病 ,10天内相继有 5头水牛发病 ,首先发病的 2头成年水母牛未经治疗而死亡 ,病程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