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矮壮素在茭白、茭白植株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茭白、茭白植株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吸附剂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反应监测模式监测。结果表明,在0.000 5~0.5 mg/L范围内,矮壮素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8,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0 1 mg/kg和0.005 mg/kg。在0.005、 0.05和0.5 mg/kg添加水平下,矮壮素在茭白植株和茭白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97%,相对标准偏差为3.2%~7.1%。所用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检测要求。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矮壮素在茭白植株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7 d。根据急性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采样间隔期为7、 14、 21d时茭白中矮壮素残留浓度对我国不同人群的急性膳食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研究了戊唑醇在猕猴桃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水平,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在0.01、0.10、1.00和2.00 mg/kg添加水平下,戊唑醇在猕猴桃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114%,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0.6%~8.2%,定量限为0.01 mg/kg。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戊唑醇在猕猴桃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6~6.3 d。在安全间隔期14 d时,猕猴桃中戊唑醇残留中值为0.510 mg/kg,结合我国戊唑醇登记情况和居民膳食结构,计算得到一般人群戊唑醇的估算日摄入量是0.38748 mg,占ADI的20.5%。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长期膳食摄入风险随年龄的升高呈下降趋势。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62.5~100 mg/kg剂量,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时,戊唑醇在猕猴桃中的残留不会对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对内蒙古主产区马铃薯样品进行农药残留监测,并对检出农药进行了急性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341份马铃薯样品的58种农药残留监测中,检出农药23种,农药残留阳性率为49.9%。检出的23种农药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和有急性参考剂量的11种农药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均远低于100%,其中克百威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最高,矮壮素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最高。随着消费者年龄的增加,矮壮素、氯苯胺灵、克百威、多菌灵4种农药的急性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4种农药在不同食用方式下,不去皮水煮/微波煮和不剥离炸芯片/薯条食用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食用方式。总体上,内蒙古马铃薯块茎产品中检出的农药残留以低毒农药为主,农药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  相似文献   

4.
对西安市9个区县生产的200批次鲜食葡萄进行了58种农药残留风险检测摸底,分别用%ADI和%ARfD进行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00批次样品中有196个样品有检出,共检出12种农药残留,均未超标。检出的12种农药残留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值为0.068%~0.18%,平均值是0.053%;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值为0.18%~10%,平均值为3.41%。根据残留风险得分,12种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得分共分为3类,分别是高风险农药(1种)、中风险农药(3种)、低风险农药(8种)。按风险指数排序,高风险样品所占比例为0,中风险、低风险、极低风险样品所占比例分别是4.5%、 41.5%、 54%。检出的12种农药残留中,吡虫啉、联苯菊酯、虫螨腈、阿维菌素4种农药尚未在葡萄中制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烯酰吗啉、嘧霉胺、腐霉利、甲霜灵、啶虫脒的MRL值过严,异菌脲的MRL值过松,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的MRL和eMRL基本相同,制定合理;建议烯酰吗啉、嘧霉胺、吡虫啉、腐霉利、联苯菊酯、虫螨腈、啶虫脒、甲霜灵、异菌脲、阿维菌素在鲜食葡萄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分别设为22、 22、 6.5、 11、1.5、 3.5、 7.5、 9、 6.5、 0.5 mg/kg。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柴达木地区的枸杞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用%ADI和%ARfD进行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借鉴英国兽药残留委员会兽药残留风险排序矩阵进行农药和样品风险排序。结果显示,150个样品中有96个样品检测出了农药残留,检出了27种农药,其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根据农药残留风险得分,检出的27种农药可分为3类,即高风险农药1种、中风险农药10种、低风险农药16种。据风险指数排序结果,150个枸杞样品均为低或极低风险。结果表明,柴达木地区枸杞农药残留检出率为64%,哒螨灵超标率最高达到了9.3%。柴达木地区枸杞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柴达木枸杞应重点关注哒螨灵和毒死蜱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氟吗啉在辣椒中的残留消解情况及对居民的膳食摄入风险,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氟吗啉在辣椒上的残留量,分析其消解动态规律。结果显示,氟吗啉在辣椒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浙江和湖南2个试验点的半衰期分别为3.4、4.1 d。氟吗啉在辣椒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商为0.0138%;在所有登记作物中的总膳食摄入风险商为4.7219%。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吗啉在辣椒中的残留对人群膳食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喷药次数及安全间隔期在辣椒上施用5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辣椒中的氟吗啉残留不会影响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了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在设施草莓中的消解动态及其最终残留量,结果显示,氟啶虫酰胺在设施草莓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为C=0.107e~(-0.05t), T_(1/2)=13.863 d。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2 000倍液使用氟啶虫酰胺防治草莓蚜虫,7 d间隔期后膳食风险值都1,草莓中的氟啶虫酰胺残留对不同消费群体膳食安全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8.
明确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番木瓜上施用后的残留降解情况及可能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为制定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番木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及其科学使用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开展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检测了番木瓜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量,评估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我国各消费人群的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在番木瓜中分别添加0.02、0.05、 0.1 mg/kg 3个浓度水平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其平均回收率为98.64%~101.05%,相对标准偏差为2.51%~9.63%。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以6.25 mg a.i./kg的剂量在番木瓜上喷雾施用1次,施药后21、 28 d,在番木瓜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7.31、 4.13μg/kg。基于国际和我国膳食消费数据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不同人群中的慢性风险商分别为0.000 3%~0.021 1%和60.25%;短期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不同人群中的急性风险商为1.14%~4.50%。综上,在番木瓜上使用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不会对我国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海南地区菜豆和豇豆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水平和潜在健康风险,本研究在海南地区5个豆类蔬菜种植基地,采集菜豆和豇豆样品共100份,利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LC-MS/MS)对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复硝酚钠、氯吡脲、噻苯隆、脱落酸共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检测分析,并结合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 D)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评估方法,对这两种蔬菜中所有检出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风险评估。在菜豆样品中共检出矮壮素、多效唑、脱落酸、复硝酚钠等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检出率为16%~100%,且残留最大值为0.02~1.2 mg/kg,其中矮壮素和复硝酚钠的残留量超过欧盟最高残留限量标准,脱落酸的残留量明显高于植物激素自身含量;矮壮素、多效唑、复硝酚钠、脱落酸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ARf D评估结果分别为0.081%、 0.020%、 0.033%、 1.568%,其%ADI评估结果分别为0.394%、 0.067%、 3.11%、 0.020%。在豇豆样品中共检出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为多效唑、脱落酸、复硝酚钠,检出率为8.0%~100%,残留最大值为0.036~1.179 mg/kg,且脱落酸的残留量明显高于植物激素自身含量。%ARf D评估结果分别为0.034%、 0.025%、 1.130%,%ADI评估结果分别为0.088%、 0.224%、 0.017%。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海南地区菜豆和豇豆中部分PGR农药超过国家或欧盟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存在超剂量使用的情况,但是所有检出的PGR农药膳食暴露风险极低,均在可控范围内,尚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0.
苹果中乙撑硫脲膳食摄入风险的非参数概率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国产苹果中乙撑硫脲残留水平及量化中国居民乙撑硫脲膳食摄入风险。基于渤海湾(辽宁、山东、河北)和西北黄土高原(陕西、山西、河南)两大苹果优势主产区采集的282份苹果样品,运用专业风险评估软件@Risk,尝试构建非参数概率评估模型,对中国居民乙撑硫脲膳食摄入风险进行概率评估。结果表明:参试的282份苹果样品,乙撑硫脲检出率为80.9%,残留量均值为6.1μg/kg,最高残留量为74.1μg/kg,绝大多数苹果样品(占90.4%)乙撑硫脲残留量10.0μg/kg。282份苹果样品中乙撑硫脲残留量的离散程度较大(变异系数达134.6%),不同省份变异系数排序,陕西(150.7%)辽宁(146.8%)河北(91.2%)山东(88.1%)河南(54.9%)山西(51.8%)。不同年龄组人群膳食摄入风险存在明显差异,幼儿(2~6岁)和儿童(7~13岁)乙撑硫脲膳食摄入风险均明显高于青少年(14~17岁)和成年(18~59岁),为重点监控对象。总体而言,不同年龄组人群乙撑硫脲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其中慢性膳食摄入风险介于0.35%~13.12%,急性膳食摄入风险介于0.22%~3.94%,均远低于100%;不同省份和不同主产区苹果乙撑硫脲膳食摄入风险虽存在明显差异,但均远低于100%,不同省份和不同主产区苹果乙撑硫脲膳食摄入风险也是可以接受的。基于最大残留限量估计值(estimate maximum residue limit,e MRL),建议中国苹果中乙撑硫脲最大残留限量值设为0.2 mg/kg。本研究可为苹果质量安全监管和今后系统开展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探索了在广州地区秋季芥蓝生产中施用丙环唑对芥蓝株高、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并对芥蓝中丙环唑的残留进行安全性评价,评估了广州市11个行政区4个季度流通环节芥蓝中丙环唑的残留及膳食暴露风险情况,结果表明,芥蓝移苗后,叶面喷施高浓度(375 g a.i./hm~2)和低浓度(250 g a.i./hm~2)丙环唑溶液,低浓度施用1次,7 d后丙环唑可显著降低芥蓝的株高,对产量无显著性影响;低浓度施用2次,高浓度施用1次、 2次,丙环唑均可显著降低芥蓝株高,但同时显著性降低产量;在低浓度和高浓度各施用丙环唑1次、 2次,5 d和12 d后芥蓝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还原性糖、粗纤维和蛋白质5种营养品质的改善没有明显作用;丙环唑在芥蓝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5 d;叶面喷施丙环唑后7~12 d,最终残留为0.184~0.444 mg/kg,残留膳食暴露风险熵为8.80%~10.95%;广州市11个行政区随机抽取的335个芥蓝样品中丙环唑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熵为10.96%~25.25%,均在可接受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烯啶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及膳食摄入风险,于山东、河南、安徽进行了两年三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在水稻和田水中的半衰期分别小于1.4 d和4.2 d,属于易降解农药。糙米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1),低于日本设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5 mg·kg~(-1)。针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摄入及风险评估暴露,烯啶虫胺膳食暴露风险低,处于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3.
收集了93批甘肃不同产地的枸杞样品,对48种农药的残留量进行测定,用%ADI和%ARf D对检出农药进行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以危害指数法(HI)评估其累积暴露风险情况。结果显示, 93批枸杞中检出农药18种, 8种农药的检出率30%,其他农药的检出率为2.2%~18.3%; 18种检出农药的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平均值为0.013%和0.026%,均远低于100%,其中啶虫脒的风险最高,其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值为0.069%和0.19%;慢性和急性累积风险的危害指数分别为0.000 5和0.158 3,均远远小于1。结果表明,甘肃枸杞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其安全性可被接受,但仍需加强监管,并考虑制定啶虫脒的最大残留限量值。  相似文献   

14.
农药环境行为及其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健康领域重点关注问题,为明确典型农用化合物吡唑醚菌酯在农作物中的行为特征及其暴露风险差异,该研究结合中国农作物主产区分布,运用确定性和概率性双风险模型评估吡唑醚菌酯长期膳食风险,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花生、黄瓜和西瓜上的原始沉积量高达0.209 mg/kg,半衰期为1.9~9.9 d。作物秸秆中的残留浓度(0.187~75.291 mg/kg)远大于籽粒(≤0.096 mg/kg)。通过膳食途径造成的吡唑醚菌酯暴露会对消费人群造成不可接受的慢性风险,风险商值为123.959%~406.415%。城镇人群的风险显著大于乡村人群(P<0.05),且风险商值随年龄的递增而降低。概率性模型被进一步引入以量化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该研究根据多作物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水平的概率分布,预警其存在高潜在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乡村儿童群体的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群体,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9.2%~95.6%,相对标准偏差为1.9%~10.0%,最小检出量为8.2×10?12 g,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1,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环丙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要求。2010年和2011年,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3地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5.5 d、18.1~34.5 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采样间隔,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41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和21 d时,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采收间隔期为7 d,有效成分108 g?hm-2施药2次与有效成分162 g?hm-2施药3次时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人群环丙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00 109 9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5%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杀虫剂联苯菊酯、溴氰菊酯和虫螨腈的常用剂量和减施剂量对绿茶品种‘丰绿’(Camellia sinensis Yutakmitor)的鲜叶和茶园土壤及降雨径流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选择联苯菊酯、溴氰菊酯和虫螨腈的当地常用剂量和减量30%剂量作为处理组,在浙江绍兴富盛镇御茶村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喷药后1 d、3 d、7 d、10 d分别采集试验小区的鲜叶和土壤,喷药后4 d、8 d采集降雨径流,检测样品中的杀虫剂残留并评估3种杀虫剂的膳食暴露风险。试验结果表明:同种杀虫剂常用剂量处理的茶鲜叶中残留虽然高于减施剂量处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杀虫剂减量30%对减少鲜叶中的残留并无明显效果。经过常用剂量与减施剂量处理的茶鲜叶中联苯菊酯的半衰期分别为5.89 d和4.61 d,溴氰菊酯的半衰期分别为5.75 d和2.55 d,虫螨腈的半衰期分别为3.72 d和2.70 d。3种杀虫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的一级标准值(≤ 0.05 mg·kg-1)。联苯菊酯和虫螨腈在降雨径流中的残留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的限值(0.005 mg·L-1),溴氰菊酯在降雨径流中的残留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溴氰菊酯的限值(≤ 0.02 mg·L-1)。3种杀虫剂在茶叶中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联苯菊酯、溴氰菊酯和虫螨腈的最大暴露量分别为0.5×10-4~1.7×10-4 mg·kg-1(bw)·d-1、1.0×10-6~7.3×10-6 mg·kg-1(bw)·d-1、1.0×10-5~8.3×10-5 mg·kg-1(bw)·d-1,风险商分别为0.005~0.017、0.000 2~0.001和0.000 2~0.003,使用联苯菊酯、溴氰菊酯和虫螨腈防治茶树虫害,对消费者的膳食暴露的风险均可以接受。与常用剂量相比,减施剂量处理对减少茶叶和环境中的杀虫剂残留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蔬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2015年在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生产基地和市场调研抽检了271份蔬菜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20种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量。检测结果显示,蔬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总体检出率为8.40%,检出值最高达2.1 mg/kg。对检出率相对较高(5%)的脱落酸、矮壮素、赤霉酸、多效唑、吲哚-3-乙酸和2,4-滴,采用点评估方法评估了不同人群的膳食摄入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残留量的中间水平和蔬菜消费量的平均水平下(情景1),我国居民的暴露量为2.6×10~(-6)~2.8×10~(-4)mg/(kg bw),其中6岁以下儿童的暴露量为5.7×10~(-6)~6.3×10~(-4)mg/(kg bw);在最大残留水平和高消费水平下(情景2),我国居民的暴露量为3.4×10~(-4)~1.3×10~(-2)mg/(kg bw),其中6岁以下儿童的暴露量为4.6×10~(-4)~2.4×10~(-2)mg/(kg bw),暴露量均远小于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结果表明,蔬菜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膳食暴露风险极低,远未达到风险关注水平。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生产中规范使用具有技术必要性和高安全性,建议加快推进其在各类蔬菜上的登记和限量标准制修订。  相似文献   

18.
研究和建立了氟啶虫胺腈在土壤、棉籽和棉叶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在天津和杭州两地开展了氟啶虫胺腈在棉花中的田间残留试验研究。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正己烷萃取,氟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正己烷/丙酮(体积比6∶4)混合液洗脱,减压浓缩至干,甲醇定容,高效液相色谱配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当分别在空白土壤、棉籽和棉叶样品中添加浓度为0.05~2.5mg·kg-1的氟啶虫胺腈标准品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6.81%~94.4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4%~7.20%之间;氟啶虫胺腈的最小检出量为1 ng,在所有样品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5mg·kg-1。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在土壤和棉叶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t=C0e-kt,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6~5.10 d和6.13~9.37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棉花田手动喷雾施用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兑水喷雾处理2~3次,每次施药间隔7 d,在距最后1次施药7、14 d和21d时,氟啶虫胺腈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均小于方法最低检出浓度0.05mg·kg-1。  相似文献   

19.
为检测草莓基质中的农药残留,建立了固相萃取-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方法,可同时检测草莓果实中百菌清、毒死蜱、粉唑醇、腈菌唑、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嘧菌酯7种农药的残留量。样品经乙腈提取,C18固相萃取柱净化,GC-ECD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百菌清、毒死蜱在0.05~1.0μg.mL-1,粉唑醇、腈菌唑、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嘧菌酯在0.5~10.0μ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5.3%~102.7%,RSD小于5%,检出限范围为0.005~0.132mg.kg-1。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能满足国标中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我国市售富硒大米中硒含量及其膳食暴露风险,于全国各地超市采集43个富硒大米样品,明确其中的硒含量水平及其对膳食安全带来的风险,采用非参数概率型评估方法分别对所研究的富硒大米中硒的摄入量进行估计,计算来自富硒大米的硒膳食暴露风险指数以分析其对消费者的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富硒大米中硒含量范围为0.022~0.880mg/kg,平均值为0.160mg/kg,其中仅有48.6%的样品符合富硒大米国家标准;不同人群经食用富硒大米的硒摄入量呈现出一定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以硒耐受上限为评价标准,硒摄入风险均较低;若以硒适宜膳食摄入量为标准,2~7岁年龄段人群的硒摄入风险极低,而7岁以上人群有过量摄入的风险。因此食用本文所研究的富硒大米对消费者相对安全,但应得到适当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