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因其形似琵琶而得名;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中之皇"。现代医学证明,枇杷果实中含有丰富的"中国枇杷之乡"四川维生素、苦杏仁甙和白芦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质,备受消费者青睐。但是,枇杷成熟于初夏高温多雨季节,采后在常温下极易失水皱缩、变质腐烂,且易受机械伤害和病菌侵染,常温条件下难以贮藏和长途运输,一  相似文献   

2.
以宁海白枇杷为试验材料,对其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保鲜贮藏效果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测定白枇杷不同处理在贮藏过程中的腐烂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酸含量的变化,探讨白枇杷的最佳贮藏条件。  相似文献   

3.
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水果,秋养蕾,冬开花,春结子,夏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在秋季甚至整个冬季,枇杷星状的白色小花外裹锈色绒毛簇生在枝条顶端,走在树下,便有一阵阵清香向你飘来。不仅如此,枇杷的果实还为广大果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中国枇杷种植传统四大产区之一,也是吴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枇杷的生长发育易受气象条件影响,使得每年的产量不稳。因此,利用气象资料来分析气象条件对枇杷生产的具体利弊和影响程度,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枇杷产业、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本文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对2019—2021年的枇杷产量和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1年东山整体气候条件较为适宜,但灾害性天气也同时存在。其中2019年成熟枇杷的主要不利气候条件为花期和幼果期异常偏少的日照、花期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以及低温和降雪天气过程;2020年主要不利气候条件为果实膨大期偏多的日照;2021年为花期和幼果期出现的气温偏低和两次寒潮天气过程。根据同一时期枇杷的生长和产量情况可知,枇杷花腐病的主要原因是花期连阴雨,并表现为降水量的异常偏多和日照的异常偏少,连续2旬出现日照距平百分率小于-50%的情况或是判断花腐病的灾害阈值。此外,寒潮天气过程所带来的低温、雨雪是导致2021年枇杷花遭受冻害、幼果出现栓皮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徐鹏飞  徐莺 《科学种养》2012,(12):50-50
宁海白枇杷,原产地在国家生态县——宁海县一市镇曹家村。该村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白沙枇杷栽培,在独特的地方小气候环境中,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经过多年实生选育,使原白沙枇杷变异为宁海白枇杷。以下介绍其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一、品种特征特性该品种晚秋现蕾,冬至开花,早春结果,初夏成熟。果皮薄,果肉乳白晶莹、柔软多汁、鲜甜适口,口感清香,有  相似文献   

6.
研究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相关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为枇杷抗寒新材料的筛选及枇杷抗寒分子机理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以洞庭枇杷(黄肉,DT)及洞庭枇杷突变型(白肉,DTM)挂果容器苗为材料,研究人工模拟低温对枇杷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REC均呈“S”型曲线变化,Logistic方程显示,洞庭枇杷和突变型(DTM)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4.759、-2.811℃,突变型(白肉,DTM)幼果的抗寒能力强于洞庭枇杷;2个枇杷的SOD、POD及CAT活性及洞庭枇杷(DT)的MDA含量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达到最大阈值的时间点不同,而突变型(DTM)MDA含量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洞庭枇杷SOD在1℃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POD及CAT活性在-1℃达到最大阈值;突变型(DTM)SOD、POD及CAT活性在-3℃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则在-5℃达到最大阈值。...  相似文献   

7.
枇杷是生长于我国南方的珍稀水果之一,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地区。生产无公害水果、提高种植效益是广大果农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枇杷种植效益,为人们提供高品质枇杷,阐述了重庆市大足地区枇杷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与广大同业者共同探讨枇杷无公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枇杷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而且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通过介绍枇杷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以及在烘焙产品中的应用,对发展地方经济、提高果农收入、挖掘枇杷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哇!这个桑葚怎么这么长啊?跟我以前吃的都不一样,真甜!"辽宁省铁岭县凡河镇边家窝棚村果蔬种植基地大棚里,前来采摘的王思涵小朋友兴奋地拉着妈妈刘女士的手问。"我曾来这里采摘过两次无花果,这次从大棚的主人张楠朋友圈中看到新品种桑葚也成熟了,以前见都没见过,就又带着孩子过来采摘尝尝鲜。"刘女士告诉我们。在种植基地里,2个大棚的桑葚交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大五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为材料,采用RT-PCR与RACE法从枇杷中分离了EjICE1基因。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2 134 bp,具有一个1 623 bp长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0个氨基酸,含MYC型bHLH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枇杷ICE1蛋白与其他植物ICE1蛋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与苹果(Malus domestica)相似性高达97%。进化树分析表明,枇杷与苹果聚在一起,与苹果进化关系最近。低温胁迫处理枇杷幼果,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表明枇杷幼果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其抵御能力存在最大阈值。qRT-PCR分析发现,低温胁迫下EjICE1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表明低温胁迫影响枇杷EjICE1基因表达,本研究为培育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如拳头大小的盆景在陈斌手中,如同绣花一样精雕细琢,慢慢由粗放到精致,一个艺术感十足的微盆景成功呈现。这是近日记者在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百花盆景产业园"雅俗居"见到的场景。微盆景用上"绣花工夫"走进陈斌的"雅俗居",中间有条小径,两边田里种植的是微盆景使用的罗汉松、金弹子和六月雪。在小径边上,有一个展示区,用花架置放了几十盆风格各异的微盆景。陈斌告诉记者,每天都有游客前来参观欣赏,有中意的盆景,他们直接买走。近几年,他从大盆景转型到小盆景再到微盆景,走出了一条有  相似文献   

12.
枇杷幼果雨雪冻害的理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3℃~0℃区间枇杷幼果受冻原因,雨雪天气后采集套袋处理或树冠是否覆膜保护的未受冻和受冻果实,检查其受冻情况和检测其游离脯氨酸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树冠覆膜保护的果实未受冻,树冠未覆膜的果实、经过雨雪淋洗后受冻;果实套袋处理,悬空于袋内的果实未受冻、与袋子贴近的果实受到冻害;受冻果实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未受冻果实;套袋受冻果实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未受冻果实,而覆膜和未覆膜果实的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SOD、POD、PPO的活性在未覆膜果实和覆膜果实之间差异显著,未覆膜果实中三者的活性较高,然而这3种酶的活性在套袋果中活性较低,套袋受冻果实和未受冻果实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不同形态(气液固)的低温传导介质,是导致枇杷幼果在-3℃~0℃区间是否受冻的主要原因,液固态低温传导介质才会导致枇杷幼果受冻,游离脯氨酸含量或许是鉴别枇杷果实是否受冻的关键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正>时下正值西北地区最大樱桃产业基地的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又到了樱桃的成熟季节,在近5万亩樱桃果园里有国外"红灯"、"美早"、"艳阳"、"拉宾斯"等30余个品种,亩产鲜果400公斤左右,每天吸引数以万计游客前来采摘。据悉,灞桥区"灞桥樱桃"在2012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灞桥樱桃"为"中华名果",2011年"灞桥樱桃"获得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著名农产品  相似文献   

14.
低温胁迫下不同防冻剂对梨幼果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由于梨花期前后经常发生的霜冻给果农带来的意外经济损失,以黄金梨子房膨大期幼果为试材,研究了3种防冻剂处理对低温胁迫(温度-2.9℃,时间0 h、1 h、2 h、3 h、4 h)下幼果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POD和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4 h的低温处理后,3种防冻剂处理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低于对照;而各处理的POD和SOD活性均明显的高于对照。说明各防冻剂处理对减轻幼果在低温胁迫时的膜质过氧化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以‘天达2116’和‘必博PBO’处理的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正>2007年笔者尝试盆栽普通番茄获得成功。2009年3月度假时向一位园艺师讨得一棵圣女果(微型番茄)小苗,回家后就按盆栽普通番茄的栽培方法种上了。"五一"过后,小"圣女"便开始开花结果,一串串的淡绿色幼果晶莹亮丽,十多天后便成熟了,如同黄色的宝石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图1)。  相似文献   

16.
《种业导刊》2011,(12):31
在冰天雪地、离家9000英里远、温度零下50摄氏度的南极荒原当电工,很难想像这会是一份令人抢破头的"最爽工作"然而事实上,当英国南极科考站发布广告招聘一名水电工时,竟有成千上万人纷纷抢着报名,电视台公布的招聘电话简直快给打爆了。毕竟,对于正遭遇经济危机冲击的英国人来说,南极水电工23000英镑的年薪,以及免费食宿的待遇的确有  相似文献   

17.
<正>枇杷,别名卢橘,为蔷薇科、枇杷属常绿果树,是药用、食用兼用的植物。枇杷在我国南方各地普遍栽培,主要栽培于四川、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安徽、上海、广东、广西、海南、湖北、湖南、河南、江西、贵州、陕西、西藏、台湾等省(市)区。一般在9月份至次年1月份开花,枇杷果(琵琶果)在4月份至6月份成熟,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水果品种。我国是枇杷的主产地,其栽培面积达11万公顷,产量39万吨,产量约占全  相似文献   

18.
正连日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镇南夏庄村村西的春雪桃大棚吸引来各地游客。看着一批批客人满载而归,大棚主人张瑞兵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利用微信提前发布了采摘信息,3月12日开始采摘,3天时间就吸引了遵化、唐山市区、安徽等地的游客前来采摘,我们卖了1500斤,收入3万多块钱呢!"47岁的张瑞兵喜滋滋地说。3月15日上午,笔者在大棚里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枇杷种质资源与枇杷的品种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栽培枇杷起源于四川省境内的大渡河流域,经过自然变异和选择形成了南亚热带品种群和北亚热带品种群共100多个品种,其中2/3是红肉类品种,1/3是白肉类品种。我国现有的枇杷品种都选白天然杂交的实生变异,育种实践证明,通过有性杂交,很有可能获得优质大果丰产品种,本文还论证了枇杷种质资源研究对枇杷品种改良和砧木育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浙江是我国枇杷的主要产地之一,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余杭和黄岩二县较早地实行嫁接育苗,经过广大果农长期选种,逐渐形成了地方品种群。余杭的枇杷品种据曾勉(1937年)、章恢志(1949年)、刘权(1962年)等人调查,共有18个品种,即头早、二早,六分种、大种、平头五儿、尖头五儿、尖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