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布氏杆菌病1.1症状特征奶牛感染布氏杆菌后的主要表现弛张热。有些患牛可能出现非化脓性滑膜炎,表现为关节肿疼、持续高温。  相似文献   

2.
奶水牛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而诱发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多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表现为母牛流产、公牛睾丸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会导致奶水牛丧失繁殖功能,造成奶水牛养殖极大损失。因此,奶水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工作对奶水牛产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笔者在灵山县负责奶水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工作,现总结提出奶水牛布氏杆菌病的一些防控措施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牛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分为急性型或慢性型,慢性型病例为多数。牛、羊感染本病的概率较大,其次是猪。人和其他家畜也可感染本病。主要特征是母牛表现为流产,公牛表现为睾丸炎。1病原布氏杆菌可分为羊、牛、猪、沙林鼠、绵羊、犬布氏杆菌。在我国发现的主要为羊、牛、猪布氏杆菌,而沙林鼠、绵羊、犬布氏杆菌在我国没有得到证实。在形态上它们几乎是一样的,都是细小呈短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几乎静止不动,不产生芽孢。布氏杆菌不耐热,对温度非常敏感,当温度达到70℃时,加热10min可将其杀死,在腐败病料中的布氏杆菌阳光直接照射1d,很快失去活力。  相似文献   

4.
1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引起牛生殖障碍的传染病。牛流产布氏杆菌是常见的病原,而马尔他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于少数情况下也可感染牛。  相似文献   

5.
布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布氏杆菌病的家畜及污染物以及患布氏杆菌病的啮齿类动物。该病传播途径广泛,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在合川区的家畜中,以牛、羊、最易患病,且可由牛、羊、传染于人和其他家畜。其发病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孕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变。本文阐述了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流行情况;人、畜临床症状及合川区近两年来对布氏杆菌病防控的具体措施,到目前为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至今没有新的疫情发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分析了2014年以来合川区布氏杆菌病发生的原因,流行的具体情况及有效地控制布氏杆菌病所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深入探讨了布氏杆菌病防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在家畜中以羊、牛、猪最易感,造成患病家畜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病变,患病公畜则表现为关节炎和睾丸炎。人感染后的表现较为复杂,大多出现波浪热、关节疼痛、睾丸炎及子宫内膜炎等症状。1流行病学该病的传染性极强,易感动物范围很广,羊、牛、猪、牦牛、鹿、骆驼、野猪、马、狗、狐、狼、野牛、野兔、猴、羚羊、鸡、鸭及一些啮齿动物均能感染,而羊、牛、  相似文献   

7.
牛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氏杆菌(布鲁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器官,母牛多表现流产、不孕、不育,公牛以睾丸炎和附睾炎为特征。该病分布广泛,接近性成熟的牛以及青壮年牛多感染。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牛布氏杆菌病已成为奶牛产业中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给奶牛业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布氏锥虫是多种家畜,某些野生动物锥虫病的病原。以马、驴、骡特别易感,牛、骆驼、绵羊、山羊、猪、犬等家畜,以等,有较高的易感性。动物感染布氏锥虫后,其临床症状是以典型的红尿(血红蛋白尿)、流泪、流鼻汁、肢体浮肿为主要特征。今年4月中旬以来,笔者相继遇到7头具有上述症状的水牛。经诊断,该病为布氏锥虫所致。鉴于此病在我国少有流行,故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及症状 7头病牛均在过度使役的春耕或春耕之后发病,以突然出现红尿而引起畜主注意。发病初期表现红尿、流泪和食欲下降。重症病例见于牛或延误治疗的牛,其临床不仅表现红尿,且伴有严重的贫血、流泪、流鼻涕、肢体##原图象不清晰  相似文献   

9.
1牛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牛、羊最易发病,虽然猪等其他家畜也可感染发病,但是较轻。  相似文献   

10.
牛布氏杆菌病是由牛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牛慢性细菌性传染病,该病也是人兽共患病,不仅感染牛,也会感染人,主要危害生殖系统。动物会导致不孕不育,人感染后会呈现波浪热,反复发作,严重将丧失劳动能力。所以,对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不仅要做好动物的防疫,也要做好养殖人员的防护。为此,本文介绍了牛布病的检疫方法和防控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较广的是:羊布鲁氏菌(B.melitensis),主要引起绵羊、羊及人的布鲁氏菌病;牛布氏杆菌(B.abortus),主要引起牛的布鲁氏菌病;猪布鲁氏菌(B.suis),主要引起猪的布鲁氏菌病。被感染的动物主要表现流产和不孕不育症状,此病已  相似文献   

12.
牛感染布病往往难以诊断,这是因为感染牛型布氏杆菌(Brucella abortus)牛的血清学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本试验采用了含可溶性多糖组分(Poly—B抗原)的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进行检测。Poly—B抗原的特点是在免疫电泳和AGID中有显著的扩散性且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用感染布氏杆菌或接种疫苗的牛、感染布氏杆菌  相似文献   

13.
在高尔基省的畜牧场中,牛的布氏桿菌病是牛型布氏桿菌所致的。在个别的场子中,牲畜的感染率达到了总头数的60—70%。凡是和患布氏捍菌病的牛接触过的羊与猪都没有感染布氏桿菌病。而由地中海热布氏桿菌(Brucella melitensis)所致的羊布氏桿菌病却具有传染性。牛接触过病羊以后可以感染布氏桿菌病,但  相似文献   

14.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呈慢性经过。牛、羊和猪是主要传染源,母畜感染后可引起流产,人因接触病畜或食用受染牛奶或奶制品而感染。潜伏期1~3星期,临床特点是缓慢发病,长期发热、多汗、虚弱、全身痛和关节痛,急性期症状多在3~6月内消退。慢性布氏杆菌病尤为牛型病例,常误诊为神经衰弱。血和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可确诊,血清凝集试验若效价在1:100以上亦有辅助诊断意义,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常用于回顾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由布氏杆菌引发,并对牛、羊等畜类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作为布氏杆菌病的高发群体,牛在生长中难免会出现布氏杆菌病的症状,该疾病不仅影响牛的正常生长,更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该文简要分析了布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并深入探究了检验布氏杆菌病的方式以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近几年贵州省各地区牛羊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与温度、海拔高度等环境地理因素的相关性,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9个地州市采集4 058份(牛1 932份,羊2 126份)血清样本进行平行检测。结果: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血清阳性检出率,牛为14.44%,羊为3.77%;试验管凝集试验的血清阳性检出率,牛为7.66%,羊为3.17%。与后者相比,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牛、羊血清的敏感性均为100%,对牛血清的特异性为92.66%,符合率为93.22%;而对羊血清的特异性为99.37%,符合率为99.39%。对不同饲养方式牛羊布氏杆菌感染阳性率进行比较,总体趋势表现为牛: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农村散养户;羊:规模养殖场>农村散养户>养殖小区。通过偏相关分析环境因子与布氏杆菌感染阳性率关系为年平均温度与布氏杆菌感染抗体阳性率呈负相关,海拔高度与布氏杆菌感染抗体阳性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正羊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危害极为严重,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极易传染给人,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感染后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等症状。羊感染后会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一旦发现羊群中有布病发生,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扑灭该病,以免给养殖业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1传播途径羊布氏杆菌病主要是通过皮肤、粘膜、呼吸  相似文献   

18.
正布鲁氏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潜伏期为14~180 d。母畜感染后可发生屡配不孕,流产,公畜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多表现发热、乏力、多汗、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初期易被误诊为感冒而延误治疗时机。1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笔者经过对人间布病病例走访调查及易感动  相似文献   

19.
牛布氏杆菌病通常靠血清学试验结果作诊断.感染牛在正常或异常分娩后的头2周,通过阴道排泄物散布大量布氏杆菌,通常于4-5周散发量减少;但有5-10%的母牛间断地持续散发达2年之久.减出和剔除产犊时散发布氏杆菌的牛,是减少感染牛群潜在疾病爆发  相似文献   

20.
猪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以猪全身感染并导致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主要特征是妊娠母猪的子宫和胎膜发生化脓性炎症,公猪睾丸炎、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肉芽肿形成。布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地,我国至今仍有该病的存在,对畜牧与人类健康均带来较大的危害。猪布氏杆菌病是人感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它引起的公共卫生危害要比其他家畜的布氏杆菌病要大。因为猪种布氏杆菌(亚种1和亚种3)对人类具有很强的致病性。1临床症状猪布氏杆菌感染母猪和公猪均表现较明显的临床症状。母猪多在妊娠的第三个月发生流产。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