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蒲城县小麦吸浆虫测报方法及成虫防治适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两年对小麦吸浆虫定点系统监测技术的研究,掌握了蒲城县小麦吸浆虫的发育进度及发生规律。并结合成虫期药剂防治试验,得出了小麦吸浆虫成虫防治适期为小麦抽穗到扬花期。为我县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提供较科学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近两年对小麦吸浆虫定点系统监测技术的研究,掌握了陕西省蒲城县小麦吸浆虫的发育进度及发生规律。并结合成虫期药剂防治试验,得出了小麦吸浆虫成虫防治适期为小麦抽穗到扬花期。为我县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提供较科学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浸渍法和玻管药膜法,室内评价了不同虫态小麦吸浆虫对吡虫啉、溴氰菊酯和辛硫磷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虫态的麦红吸浆虫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成虫对药剂敏感性最高,幼虫和蛹对药剂敏感性较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小麦吸浆虫的最佳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调查、防治试验和灾害控制,明确了该虫在北京市成灾的主要原因有4点,即吸浆虫是外来入侵的新害虫,生活、为害隐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和防治不及时。筛选出防治吸浆虫地下虫态和成虫的最佳药剂,每公顷施48%毒死蜱EC3L、或40%辛硫磷EC5.25L,制成毒土,于小麦拔节期撒施,防治效果达77.1%以上;用10%吡虫啉WP30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600ml,或10%吡虫啉WP150g加80%敌敌畏EC750ml,或40%氧化乐果EC1.5L,于小麦70%抽穗时喷施,对防治吸浆虫成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田间防效在85%~94.3%之间。通过4年的实践,提出吸浆虫新发区的控害措施,①即做好宣传培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②确定防治对策,抓好三个结合,③开展集中管理,统一防治。  相似文献   

5.
小麦红吸浆虫是为害麦类作物的世界性害虫,2004年在北京市顺义区首次发现,通过3年的系统监测及普查,摸清了小麦红吸浆虫的发生规律。通过不同药剂、不同配方、不同方法、不同虫态防治试验示范、总结出了适宜全区防治吸浆虫的方式方法。根据物候法找出了在小麦抽穗达到50%~70%时为最佳防治时期。筛选出了春季小麦起身拔节期防蛹,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667m25kg均匀撒施或40%辛硫磷EC每667m2250ml加细沙15kg拌毒土均匀撒施(撒药后必须及时浇灌)。成虫防治用4.5%高效氯氰菊酯EC30ml+80%敌敌畏EC50ml用机动喷雾器或手压喷雾器喷雾防治。通过在全区开展技术培训、广泛宣传、试验示范带动等措施,推动全区小麦吸浆虫防治。全区3年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000多份,累计防治1.12万hm2,增加小麦产量1078.2万kg,增加纯收入1420.4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小麦不同生长期喷施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于2021年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栗川镇范寺村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喷雾,田间防效分别为93.23%、84.39%、36.51%,折合产量分别为9 168.0、8 949.0、8 376.0 kg/hm2,较喷清水分别增产10.76%、8.12%、1.19%。说明小麦抽穗期到扬花期是甘肃陇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进行杀菌剂喷雾防治,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7.
为达到一次喷药多重防治的效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工作效率,选用有效药剂品种[1]在小麦抽穗70%时化防,防病(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防虫(小麦吸浆虫、蚜虫)和叶面喷肥一次完成,防治效果优异、可靠,能够较好解决吸浆虫的危害。同时,把传统"一喷三防"时间(杨花末期至灌浆期)提前到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实现小麦吸浆虫防控与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达到防病防虫和促进小麦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选用70%氧乐果、48%毒死蜱、4.5%高效氯氟氰、40%辛硫磷对小麦吸浆虫进行成虫期(穗期)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选用高效药剂在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出土始盛期开展防治,能够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特别是选用70%氧乐果乳油每667m2用药30ml,或48%毒死蜱乳油每667m2用药30ml,防治效果优异、可靠,能够较好解决吸浆虫的危害,具有较大推广价值。但应在加强监测预报的前提下,切实掌握小麦吸浆虫的发育进度,在成虫羽化始盛期施药才能收到优良的防效。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农药、化肥“0”增长目标,示范区通过合理施肥、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针对田间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春季化学除草兼治红蜘蛛,小麦扬花期防治小麦吸浆虫兼治小麦蚜虫、预防赤霉病、干热风的药剂防治措施,合理选用新药剂,机械化施药。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控效果98%,亩药剂投入减少56.07%,防治费用降低57.41%,有效控制了病虫草的为害。  相似文献   

10.
从多年小麦田间病虫消长动态监测表明,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是多种小麦病虫害交织发生危害快速增长期,也是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从不同时期实施"一喷三防"增产效果来看,抽穗期至扬花期增产效果显著高于其它时期。综合分析认为,实施"一喷三防"的最佳适期为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在生产上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施药防治,可起到防病虫、防早衰、增粒重、保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小麦吸浆虫发生与小麦产量损失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小麦吸浆虫春季越冬幼虫基数、成虫发生量、穗部幼虫数量与小麦产量损失间的关系,旨在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小麦吸浆虫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评估方法。结果发现,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总量与小麦产量损失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在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期设置黄板监测成虫发生量的方法估计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在必要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免因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几种杀虫剂及两种防治方法对大豆蚜虫及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防效较好的3种杀虫剂:绝蚜、利镖和甲维盐,为大豆害虫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几种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几种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乙酰甲胺磷乳油5 400g/hm2,4 050g/hm2和3%辛硫磷颗粒剂效果较好;优打可湿性粉剂和20%乙酰甲胺磷乳油2 700g/hm2效果较差;建议在生产中优先选用20%乙酰甲胺磷乳油5 400g/hm2,4 050g/hm2喷雾或3%辛硫磷颗粒剂丢心防治玉米螟。也可把优打可湿性粉剂与3%辛硫磷颗粒剂或20%乙酰甲胺磷混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14.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在麦田中的间分布属聚集分布。在虫口密度小的情况下聚焦原因环境因素所致,虫口密度大时因其本身原因所致。笔者研究中发现淘土普查费工费时,且盲目性很大,因而提出麦红吸浆虫应以成虫期普查为主。从而对本地现阶段化学防治策略提出质凝。  相似文献   

15.
高越  陆俊姣  庾琴  张润祥  韩巨才  范仁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72-20075,20082
[目的]研究25%高氧.辛硫磷乳油对枣步曲的室内增效活性及对枣步曲和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设置5种不同混配比例,对25%高氯.辛硫磷乳油进行了室内增效活性研究,并根据最佳配比设置不同浓度,进行了田间应用研究。[结果]室内增效活性试验结果表明,25%高氯.辛硫磷乳油以2.5∶22.5、3∶22、3.5∶21.5的比例混配,共毒系数分别为144.4、134.1、137.4,均大于120,复配后表现为增效,且3种配比对枣步曲幼虫的LD50值分别为0.116 5、0.112 7、0.098 7μg/g,均对枣步曲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但从共毒系数和经济效益分析,高效氯氰菊酯和辛硫磷乳油以2.5∶22.5比例混配最佳。田间应用及大面积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25%高氯.辛硫磷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对枣步曲药后3 d防效为86.80%~100%,药后7 d防效为88.10%~100%,对枣步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5%高氯.辛硫磷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对桃小食心虫药后5 d防效为65.15%~99.57%,药后10 d防效为72.77%~99.29%,药后15 d防效为70.75%~100%,对桃小食心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单剂对照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40%辛硫磷乳油。[结论]25%高氯.辛硫磷乳油的最佳使用剂量以1 000~2 000倍为宜;施药适期为枣步曲3龄幼虫前盛发期或桃小食心虫卵孵化盛末期;用药后5~10 d可有效控制虫害,对枣树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用于小麦蚜虫无公害防治的杀虫剂。[方法]以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为评价指标,对5.0%啶虫脒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50.0%甲基对硫磷乳油无公害防治小麦蚜虫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药后1 d,溴氰菊酯乳油的防治效果最好,虫口减退率88.93%,防效91.23%;啶虫脒乳油的防治效果最差。药后7 d,啶虫脒乳油的防治效果最好,虫口减退率85.99%,防效96.75%,与其他药剂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甲基对硫磷乳油外,其他3种药剂均未对小麦产生药害,但对天敌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甲基对硫磷乳油对天敌的杀伤力较强。[结论]5.0%啶虫脒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是防治小麦蚜虫的理想药剂,可完全取代高毒农药。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用6种允许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使用的化学药刑,针对菜蚜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新科EC、5%蚜虱蓟EC、2.5%蚜虱特克EC对菜蚜毒力最好,其次为15%保丰水荆、22%蚜虱灵WP。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麦红吸浆虫的最佳滞育温度和时间,模拟田间温度在室内进行麦红吸浆虫滞育羽化研究。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在一次滞育时,分别于4、6、8、9、10、11℃下滞育60、75、90、105、120d均能出土羽化,其中在4℃下滞育75d一次羽化率最高,为31.67%;二次滞育时,有些温度下不能出土羽化,其中在8℃下滞育120d羽化率最高,为8.00%;对于2次累积滞育,在4℃下滞育75d的出土羽化率最高,为33.50%;2次滞育羽化后剩余活茧率均较低,最高也仅为4.00%;土中滞育的麦红吸浆虫死亡率均在60%以上,最高可达96.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