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对象的解译方式在遥感解译中得到普遍应用,解译标志的建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截至目前,矿山开发、土地资源、围填海等解译标志已相继建立,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扰动图斑解译标志仍未系统化整理。结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分析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扰动图斑解译标志建立的工作流程,以典型生产建设项目扰动为例,建立了解译标志库,并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开展后续项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平定县属土石山区,位于太行山西麓,全县土地总面积1 391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026 km2,占73.76%。县域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达30多种,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将会造成局部地表强烈扰动,破坏植被与水土保持设施,从而加剧人为水土流失。2017年10月,平定县被省水利厅确定为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项目监管试点县,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监测和现场调查等技术手段,掌握生产建设项目和其他各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情况,全面推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试点工作成果表明,全县共确定扰动图斑349个,基本查清了生产建设项目和其他各类地面扰动现状,据此县水务局向有关企业下达了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函59份。介绍了"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试点工作的背景、成效与经验,展望了对提高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同解译平台的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解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发展改革总基调,贯彻落实"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水土保持总体工作思路,面对生产建设项目全覆盖"天地一体化"监管所需全面提升监管成果的准确性、时效性、权威性的新要求,在分析传统的解译扰动图斑在工作环境、影像收集与分发、作业人员解译、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介绍了协同解译平台整体框架,并提出了基于协同解译平台的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解译流程。基于协同解译平台完成了2019年全国647万km~2国土面积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的解译与汇总,并与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了数据交换,有力地支撑了2019年全国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工作,面临2020年监管任务覆盖范围广、监测频次高的新特点,基于协同解译平台的解决方案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对生产建设项目实施跟踪检查与监督管理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但监管工作不到位、难以尽责的实际,迫切要求提高监管效能,"天地一体化"监管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应用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无人机遥感技术、野外移动信息采集终端等高新技术与装备,通过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汇集、处理、传送、自动识别与判断功能,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扰动地表情况、弃渣场数量与位置、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等实施全天候、全覆盖监管,并建立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机制,可为水土保持检查、监督执法等提供及时、全覆盖、精准的技术支持,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管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自《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提出了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目标以来,在水土保持监管工作中"天地一体化"技术作用日益突显,通过运用无人机、遥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了监督执法效能,加强了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情况的监管。为此,以辽宁省本溪市为例,阐述了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为其他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区域监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天地一体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基于此对新思路下"天地一体化"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模式进行探索性应用。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对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2015年和2016年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了调查,准确获取了该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数量、扰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将调查成果作为现场监督检查的基础数据,能够极大地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通过在千山区的试验性应用,有效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同时对当前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以期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工作逐步走向成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急需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基于当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对相关支撑技术的新需求,分析了遥感、GIS等技术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多项技术集成的"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关键技术体系,并对其在当前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可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工作思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嘉兴市水土流失易发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区内水土保持方案和遥感影像资料,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工作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针对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从2013年开始以房山区为试点开展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管工作,而后拓展至全市范围,探索建立了北京市遥感监管关键技术。通过影像处理、协同解译、防治责任范围空间化、扰动土提取、疑似违规图斑判读、现场核查及处理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与深入,形成了遥感监管"北京模式",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水土保持行业的深入应用,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已成为推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陕西省自2015年启动信息化建设示范工作以来,在横山县先期进行试点,2017年分别对陕西境内的9个县区进行推广性示范。在工作实际中,从影像处理、影像解疑、图斑勾绘、防治责任范围上图到现场复核及信息填报等多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组织实施和技术实践经验,为后期实现全省全覆盖的"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重点项目的精细化监管是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土地情况,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情况,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措施情况等相关现场监管信息,与传统方法相比在客观性、直观性、工作效率、全局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理想的非接触式高效监测手段,可以很好地服务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天地一体化"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中的应用情况,对"天地一体化"技术在水土保持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防治责任范围图件不规范、合规性鉴定困难、未批先建等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为"天地一体化"水土保持监管工作逐步走向成熟提供参考,全面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赣南地区经果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果林开发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强经果林开发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管是该地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以瑞金市为例,结合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工作,采用国产高分遥感影像,基于高分遥感与GIS技术对该地区2015—2017年经果林开发扰动土地状况进行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监测结果为该地区经果林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晋陕蒙接壤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明确,晋陕蒙接壤地区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及区域内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为推行水土保持法治管理开展了法规体系建设、执法体系建设、技术体系建设,在该地区开展了水土保持执法试点工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水土保持补偿费返还治理试点建设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形式多样的监管、示范带动,在国家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中实现了“三个100%”,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试点工作,对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地表、重点防治区域等进行遥感监测监管,为全面推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技术提供了第一手现场实践经验数据。  相似文献   

15.
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由于其具有面积大、长度长、跨度广、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中属于难度较大的项目,需要使用与时俱进的信息化科学技术手段,以确保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以武夷新区旅游观光轨道交通项目的“天地一体化”监管为例,阐述该项目采用的遥感与无人机结合的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方式,拟总结出山区线形项目水土保持高效率监管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6.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变化监管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针对动态变化监管需求,结合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特点,研究了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动态变化监管中的应用技术体系:基于中等分辨率遥感影像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研究了区域新增扰动动态变化监测和合规性动态变化监管技术;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分析了重点项目扰动动态变化、合规性动态变化和项目分类管理等内容;分别采用Landsat 8影像和高分一号高分辨率影像进行了应用示范;对区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变化监管频次和不同类型项目或重点水土流失部位动态变化监管频次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变化监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支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区域监管外业调查工作,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区域监管APP,实现了防治责任范围/扰动图斑查询、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导航、水土保持图斑信息采集、水土保持图斑标注、工作日志管理,实现了终端设备与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区域遥感解译成果库的数据实时共享。实践应用表明,区域监管APP运行稳定,可大幅度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外业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相似文献   

18.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上图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是指项目建设单位依法应承担水土流失防治义务的区域,也是各类建设施工活动和扰动影响严格限定的范围或者不允许超出的范围。防治责任范围矢量图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而目前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基本上是纸质图,需要通过上图将其空间化和矢量化。重点介绍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上图的含义和总体要求,以及基于公里网格交叉点和特征地物点的地理配准技术、防治责任范围边界勾绘和属性数据录入等上图关键技术,可以为全国各地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技术对地面现场调查的支撑技术及设备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一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信息移动采集与管理解决方案,并结合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示范任务,开发了一套集移动空间数据管理、高精度定位、远距离测绘、移动输出、无线数据传输通信、云端数据管理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监管信息移动采集系统,可有效提高现场信息采集工作效率,满足内外业实时数据互动、全国数据共享、历史数据统一管理等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化、精细化、定量化开展水土保持工程监管,基于高分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水土保持工程“天地一体化”遥感监管体系。阐述了监管体系的总体路线、基础数据条目及格式要求、图斑核查指标及方法等,并在安徽省2020—2021年水土保持工程管理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工程“天地一体化”遥感监管体系是科学合理的。提出了在水土保持工程“天地一体化”遥感监管体系中增加资金全过程管控模块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