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稗草影响后季稻产量预测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肥水等相同的条件下,影响后季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因子是夹稗穴率(x_1)和稗草分蘖株数(x_2)。夹稗率高,稗草分蘖株数多,则后季稻产量损失就随之增加。后季稻分蘖末期产量损失率预测式为y=0.7648+0.1591x_1+0.0728x_2,后季稻抽穗期产量损失率预测式为y=1.0025+0.2014x_1+0.0704x_2。经历次资料检验,2个预测式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2.2%和13.5%。1984—1985年大田应用结果表明预测式的准确率达83.3%。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二次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印度长颈步甲和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稻纵卷叶螟卵捕食作用的数学模型为y=6.5310+1.1217x_1+1.2516x_2+1.4679x_3+0.3750x_1x_2+1.8750x_1x_3+1.1250x_2x_3-1.2571x_1~2-0.0198x_2~2-1.2571x_3~2 分析结果表明:青翅蚁形隐翅虫是稻纵卷叶螟卵期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但当密度较高时,隐翅虫间干扰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免耕栽培模式下油菜菌核病的早期预测模型,通过巢式PCR法检测湖北省前茬分别为棉花和水稻的2种免耕油菜田花朵带菌率,结合田间调查分析茎秆菌核病发生率与病害主要流行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免耕油菜田花期菌核病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09—2012年棉花-油菜田花朵带菌率在同期比水稻-油菜田高,前者花朵带菌率为2.0%~58.2%,后者为0~41.0%。花朵带菌率、子囊盘密度和叶发病率对茎秆发病起主要作用,降雨量和温度作用次之;建立的棉花-油菜和水稻-油菜2种免耕类型田病害预测模型分别为:y=0.261x_1+4.89x_2+0.323x_3+0.32x_4+0.457x_5-9.438,y=0.361x_1+5.824x_2+0.323x_3+0.809x_4+0.333x_5-12.608;且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表明在花期获得的花朵带菌率、子囊盘密度、叶发病率、降雨量及气温数据,经病害模拟方程可预测当年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性信息素对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成虫的监测量与不同危害程度林区失叶率及其幼虫虫口密度的关系,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将失叶率、幼虫虫口密度及成虫监测量两两进行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幼虫低虫口密度(y_1)、高虫口密度(y_2)与对应的成虫监测量(x_1)、(x_2)呈二次方曲线函数,方程分别为y_1=-0.060x_1~2+6.174x_1-85.753;y_2=0.076x_2~2-3.111x_2+109.844;在幼虫极高虫口密度(y_3)时,成虫监测量(x_3)呈线性递减,方程为y_3=-1.795x_3+214.060;幼虫虫口密度(y)、成虫监测量(x)随着失叶率(z)的增加而增高,但当失叶率超过74%时,幼虫虫口密度呈下降趋势,方程为y=-794.937z~2+1188.218z-308.626;当失叶率超过72%时,成虫监测量也出现下降,二者可以按照方程x=-189.035z~2+272.374z-53.474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幼虫虫口低密度、高密度与成虫监测量的相关性均显著,极高虫口密度时,成虫监测量呈下降趋势;幼虫虫口密度、成虫监测量均与失叶率呈二次方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1978~1982年,作者对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进行了研究,认为是调节当地褐稻虱种群数量的优势天敌。这类线虫分布区域较广,与害虫同一季节发生。感染线虫的褐稻虱寿命缩短,为害力减低,丧失繁衍后代的机能,在自然情况下的控制作用与寄生率(x)基本呈对应的线性关系,y=2.1845+0.9691x,r=0.9751(P<0.01)。因此,两索线虫是影响褐稻虱繁殖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早秋平均最低气温(x_1)和褐稻虱雌虫的线虫感染率(x_2)与褐稻虱繁殖系数(y)问的关系十分密切,复相关系数 R=0.9146,(P<0.001),y=24.9376+0.1820x_1-0.2823x_2±2.3892。根据此预测模式,可用以中期预测单季稻田穗期褐稻虱地方种群的发生量和发生程度,提高了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1993年在河南省郑州市进行二代棉铃虫和叶螨对棉花的复合为害和动态防治指标田间开放式小区试验。按“206”回归最优设计布置处理,以肩然感虫结合人工接虫形成棉铃虫量和螨害指数梯度组合,用协方差分析排除黄萎病干扰,以订正后的皮棉损失率为试验结果。主成分分析证明棉铃虫和叶螨的一次及二次型数值,尤其是二者的交互作用与皮棉损失率都呈显著正相关,得出二者复合为害二次曲线方程为: y=-0.13903 0.16901x_1-2.535×10~(-4)x_1~2 1.0502x_2-0.01185x_2~2 3.614×10~(-4)x_1x_2±0.63 由此推导出3%允许皮棉损失率的棉铃虫单独为害防治指标为29.5头3龄幼虫/百株,叶螨单独为害防治指标为3.11%螨害指数,以及一系列动态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7.
化州市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气象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影响广东省化州市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的关键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建立了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的气象预测数学模型,分别为y1=169.214 1-0.112 4x1-1.305 5x2-3.141 0x3+44.814 0x4和y2=-14.436 5+0.367 9x5+0.189 2x6+0.005 3x7-0.174 5x8,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回测,拟合准确率分别为88.9%和95.2%,又经对2010年和2011年试报验证,结果与发生实况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8.
大豆根结线虫病是江西大豆上的一种新病害,笔者于1987年在邓家埠水稻原种场首见,1989、1992年在兴国园艺场、永修县郊及南昌市郊区蚊桥镇上罗村又发现此病,病株率一般为5~10%,重的100%,产量损失一般为5%,重的50%以上,少数重病株不结荚或全部为瘪荚,给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1症状病株矮缩,叶片变小,叶色黄化,无光泽,结荚减少,瘪荚增多,豆荚中多数只有一个籽粒(健荚中含2~3个),豆荚形似老鹰嘴,群众称之为鹰嘴豆。病株根系上市有许多高粱粒至大豆粒状的肿胀根结,后期报结相互连接形成须根团;重病株根系后期…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油菜菌核病田间发生流行的影响因子并建立病情预测模型,采用田间调查法测定油菜田菌核密度、子囊盘密度、花朵带菌率,并分析了2008—2014年各气候因子与病叶率、成熟期茎秆病株率、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田间菌核密度、子囊盘密度、花朵带菌率与病叶率及成熟期茎秆病株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均气温及2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及降雨天数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日照时数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以油菜盛花期花朵带菌率作为指标,可预测其田间成熟期病株率;以降雨量(x_2)、降雨天数(x_3)及日照时数(x_4)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y_1)及病情指数(y_2)分别建立了预测模型y_1=15.47+0.07x_2+0.42x_3-0.03x_4和y_2=10.36+0.07x_2+0.38x_3-0.03x_4,其拟合度均最高,分别为99.07%和98.43%,可作为油菜成熟期茎秆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的预测模型。表明油菜菌核病菌源量和气候因子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范永贵  郑方强 《昆虫天敌》1990,12(3):105-107
本文采用捕食性天敌日控量的方法,对斜斑鼓额食蚜蝇末龄幼虫的捕食功能进行了测定。初步建立了日控蚜量(y)与苹果黄蚜密度(x)相关数学模型:y=-146.960+4.524x-0.021x~2(r=0.9976 P<0.05),当 x=107.71≈108头时.其最大日控蚜量 y=97头,失控点 x_1=175.6≈176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