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白眉野草螟属鳞翅目草螟科野草螟属,是为害小麦的一种新害虫,为害严重时可导致小麦绝产绝收。目前虽仅知该虫在山东、山西有分布,但其为害不可轻视。1.为害特点幼虫在小麦返青期开始为害,昼伏夜出,白天吐丝结网藏于根茎处或土缝隙,夜晚出来取食,咬食小麦苗茎基部和叶片,形成孔洞,受害严重的麦苗  相似文献   

2.
瓜绢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瓜螟、瓜野螟,目前已成为苏州地区黄瓜、冬瓜、西瓜等瓜类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并且高龄幼虫有缀叶为害习性,一旦错过防治适期,即使连续多次用药,也难以达到理想控制效果。近几年来,我们经观察、试验,探索出了该害虫的发生为害规律及一些防治方法,现将其小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荸荠俗称马蹄,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蔬菜之一。白禾螟是荸荠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毁灭性钻蛀害虫,别名荸荠白螟、纹白螟、荸荠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在荸荠各生产区均有分布,除为害荸荠外,还为害甘蔗、席草、茭白及莎草科、禾本科杂草或作物等。为害荸荠后,可使茎株大量枯死,造成果实畸形,品质下降,产量锐减,严重威胁着荸荠的生产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每年进入7月份以后,露天和棚室中夜蛾类害虫发生最为严重。夜蛾类害虫为害范围广泛,从小麦、玉米到棉花、豆类以及多种蔬菜作物,都是其为害对象。夜蛾类幼虫由于体型较大,多数具有暴食习性,很多蔬菜叶片可被一夜取食,仅剩光秆。目前来说北方地区为害较为严重的夜蛾类害虫主要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甘蓝夜蛾,尤其是斜纹夜蛾,近几年在北方地区猖獗发生,很多菜农对此束手无策,这里重点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5.
<正>地老虎属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俗称地蚕、土蚕,是多食性农作物害虫之一,为害农作物造成损失的有10余种,其中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白边地老虎等为害尤为严重。地老虎均以幼虫为害。其主要寄主和为害农作物有玉米、高粱、麦类、薯类、豆类、麻类、烟草、油菜、瓜类及多种蔬菜等,而且以幼苗为害最为严重。轻者使作物缺苗断垅,严重的毁苗率可达50%以上,而且极难防治。防治地老虎方法虽然很多,传统方法也不下八、九种,  相似文献   

6.
麦苗发黄原因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珍珠 《种业导刊》2011,(12):19-19
1麦苗发黄原因分析 1.1播种过深 受耕作方式影响,沈丘县当地多采用旋耕机整地,旋而不耙,造成土壤虚而不实,出现播种过深现象。据实地调查,出现黄苗的麦田播种深度在5~9cm,地中茎4~8cm,叶片2~3片,部分麦苗还压在土中。播种过深,造成地中茎过长,消耗种子养分过多,幼苗生长缓慢,叶片细长,根系生长不良,麦苗黄弱。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竹织叶野螟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对红竹、浙江淡竹、桂竹、石竹、五月季竹、早园竹、紫竹、雷竹、高节竹、赤竹、毛竹、刚竹、青皮竹等竹类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防治。竹织叶野螟别称竹螟、竹苞虫、竹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织叶野螟属。在江苏地区,竹织叶野螟一般一年可发生1~4代。竹织叶野螟是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越冬。其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在这之中又是以第一代幼虫危害最重。第一代竹织叶野螟幼虫对竹林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正>元月下旬,笔者到农村调查时发现,部分小麦地的麦苗叶片有局部田块或整块麦地发黄的现象,不少农民朋友问道,是病虫害还是其它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需要打药或者施肥?  相似文献   

9.
正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苗期重大新害虫,主要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麦秸下钻蛀玉米茎基部造成枯心死苗而缺苗断垄,或咬食玉米气生根造成玉米植株倒伏,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其成虫、幼虫均喜欢隐蔽在潮湿的环境条件。小麦机械化收割后留有的高麦茬上覆盖麦秸有利于成虫在其内隐蔽栖息产卵,幼虫也躲避在阴暗潮湿的小麦秸秆下为害玉米幼苗。针对二点委夜蛾生存环境中必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在溫州茶区茶毛虫为害比較严重。幼虫食叶片成半透明之斑,以后随着幼虫長大,蚕食叶片甚至叶脉和叶柄,茶树形成光秃的枝梗。茶毛虫的发生为害恰是茶芽伸長阶段,也是采叶时期,因此幼虫为害后严重的妨碍了新枝叶的生長及养分的制造,使茶叶树生机很难恢复,也影响了茶叶質量。人們若碰着幼虫或幼虫結成絲網皮肤会紅腫痒痛,妨碍采茶和茶园管理工作的进行。55年永加县茶山乡一带約1500亩茶园,由于茶毛虫为害,造成严重減产,約損失产量50%。因此防治茶毛虫成为我区在茶叶生产上重大問題,也是我区茶农迫切要求解决的問題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小麦吸浆虫,属双翅目瘿蚊科,为世界性害虫,也是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国内发生有十几种,危害小麦的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其中以前者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以幼虫吮吸麦粒浆汁,造成瘪粒甚至成空壳而减产,一般损失10%~20%,严重的减产60%~80%,甚至绝收。危害特点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为害,被吸浆虫为害的小麦,其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且由于麦粒被吸空,麦秆表现直立不倒,具有假旺盛的长势。受害小麦粒浆液被吸食而变瘦,出现瘪粒,甚至成空壳。  相似文献   

12.
为害玉米的新害虫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1860)]属鳞翅目夜蛾科,是近年来发现的为害玉米的一种新害虫。在玉米苗期,幼虫主要咬食植株茎基部,形成3~4毫米圆形或椭圆形孔洞,致玉米心叶萎蔫枯死;在玉米苗较大的地块,幼虫主要咬食植株根部,包括气生根和主根,造成玉米倒伏,严重者枯死。  相似文献   

13.
正二代粘虫是河南省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具有暴食性、突发性和迁飞性等特点,往往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形成光秆,造成缺苗断垅,甚至绝收。今年河南省多地测报灯下粘虫蛾量较高,近期天气条件对粘虫发生危害有利,各地监测结果表明,目前已进入二代粘虫幼虫为害期,部分地区为害较重,截至6月20日不完全统计,全省发生面积90.95万亩,一般百株虫量  相似文献   

14.
<正>大姜钻心虫又名姜螟、玉米螟,是危害大姜的主要虫害之一。幼虫孵出后即蛀食姜茎,虫孔处留有粪屑。幼虫主要集中在姜茎中上部蛀食,造成姜茎空心,被害茎秆枯黄调萎,很易折断。防治大姜钻心虫,应以防为主,抓"早"字。当前进入夏季,钻心虫等也进入暴发期,提醒菜农防治要提早进行。在生姜长到20厘米左右时,第一代钻心虫开始危害,初孵幼虫先为害嫩  相似文献   

15.
<正>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冬前麦苗发黄的问题较为常见,一些麦苗长势弱、心叶小、根系差、叶片发黄、生长缓慢,对小麦后期生长和高产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分析了冬前麦苗发黄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后期丰收奠定基础。1 深播造成黄苗及防治措施播种时墒情不足,播种过深,部分麦苗被压在大的土块下面,无法正常直立,造成麦苗瘦弱,叶片细长且黄,不分蘖或少分蘖。防治措施:麦田及时进行浇水灌溉,浇透,灌溉前追施尿素150.0~187.5 k  相似文献   

16.
桑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俗称大羊角、蛀心虫,除为害桑树外,还交叉为害杨柳、苹果、海棠、枇杷、无花果等树木。桑天牛在我国中原地区广有分布,幼虫、成虫均可造成为害。成虫将枝条咬断或将皮层咬破,幼虫钻蛀到树干之中,严重时使树干枯死。  相似文献   

17.
北安市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地老虎和金针虫等,主要取食作物的种子、根、茎、块根、块茎、幼苗、嫩叶及生长点等,造成缺苗、断苗、断垄或使幼苗生长不良,导致农作物减产。 1 症状诊断 1.1 蛴螬金龟子的幼虫,取食作物的幼根,茎的地下部分,咬伤或咬断根部,断口比较整齐,使幼苗枯萎死亡,大豆、甜菜、高粱受害较重。1.2 叩头虫叩头虫的幼虫,为害小麦、玉米、高粱、  相似文献   

18.
<正>水稻螟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俗称钻心虫、蛀心虫、白穗虫。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实践证明,在水稻生长期间,只要蚁螟钻入秧苗的心叶、茎或正在孕穗的幼穗内,用药剂防治,花工多、用药量大、花钱多、收效小。近年来,很多稻区的农民,根据螟虫以蛹或老熟幼虫在稻根内越冬的习性,普遍开展冬季治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由于油菜市场行情下滑,小麦面积有所增加。2015年12月下旬至今年元月上旬在各地农村调查时也看到,部分麦苗叶尖或者整叶开始褪绿发黄,有的村组麦苗发黄面积占20%左右,有的农户的麦苗全都发黄,个别地段的麦苗还有枯死的现象,使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严重的势必造成减产。为什么近几年来小麦幼苗发黄的  相似文献   

20.
棉田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及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河南棉区,第1代玉米螟在棉田为害严重,第2、3代很少为害棉花。不同类型田相比麦棉套种田受害较重。采用频次比较,聚集度指标判别等方法对棉田玉米螟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麦棉套田螟卵块呈均分布,其余田块玉米螟卵、幼虫均属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