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我国光呼吸化学控制技术的产业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合作用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基础,作物生长过程中有机物的形成积累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理论上光能利用率可达5%.目前,大面积生产中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只有0.5%~2%,利用效率很低.专家预测,如果每667m2光能利用率提高到5%,年产量将达到2 500 kg[1,13].因此,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有着巨大的潜力,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作物生产与光合效率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作物生产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分析了高产田作物的生产潜力,指出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潜力的评价是农业生产区域化和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基础,也是确定高效农业投资方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依据。山西省小麦光合生产潜力为800—1500公斤/亩,光能利用率3%左右;光温生产潜力为700—1100公斤/亩,光能利用率2.4%左右;气候生产潜力为400—600公斤/亩,光能利用率1.1—1.4%;现实生产水平不足200公斤/亩,光能利用率仅0.54%左右,小麦生产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应采取以培肥地力为中心中综合技术。把东西部丘陵山区作为重点,通过提高水分利用率,开发小麦气候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实行立体栽培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捷径张景臣,魏子臣(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辽源136200)(辽源市农业局,辽源136200)农业生产要想获得理想的产量和较高的效益,除了与作物品种,肥料,科学管理等措施有关以外,还有关键的一条,即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斯迪 《农家科技》1998,(10):9-9
<正> 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是当前农业气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单产和总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气象角度考虑,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这里  相似文献   

6.
作物生产与光合效率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述了作物生产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分析了高产田作物的生产潜力,指出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海城市大豆光能利用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长哲  曹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142+6205-6142,6205
利用海城市近50年的大豆产量,采用数学模拟方法,分析其光能利用率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海城50年光能利用率呈增长趋势,可以发现在大豆各个环节提高其生长环境,光能利用率仍有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发挥高原光温优势 提高春小麦光能利用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能利用率系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光合作用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与照射在同一地面上日光能量的比率。作物产量的高低与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高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多学科综合技术措施,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以增加作物产量,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农业科研中受到普遍重视。因为光能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所以光能利用率的提高最终依赖于叶片的光合能力,通过提高作物光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光能利用率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郑州市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04年小麦生育期、叶面积、干物质等观测资料,结合郑州地面气象基准站所观测的逐日辐射、降水、温度、日照等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办法,通过计算得出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光能利用率,并给出了各阶段光能利用率与阶段内大于零度的积温、降水、干物质、叶面积等的相关关系,定量描述了小麦在利用气候资源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提高光能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淮北沭阳地区小麦群体光能利用状况。在小麦全生育期内,该地区太阳总辐射量为70.4千卡/厘米~2,约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0%。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光能利用率依次为高产田>过旺田>一般大田。高产小麦经济产量的光能利用率为0.46%,生物产量的光能利用率为1.13%。小麦一生中光能利用率高峰期出现在孕穗至灌浆阶段。此阶段LAI为7时,生物产量日增重最大。文中还对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85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粳稻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势、净同化率、比叶重等光合物质生产指标以及光能利用率差异,为粳稻高产栽培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粳稻品种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上三叶SPAD值、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光能利用率均随产量水平升高而增加,成熟期茎鞘和叶片氮素分配比例随产量水平升高而降低,产量水平间差异极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对产量影响极显著(r≥0.75**),其次是光能利用率(r=0.68**).同时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上三叶SPAD值与光能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后20 d剑叶SPAD值对光能利用率影响高于倒二叶和倒三叶;成熟期籽粒氮素分配比例与比叶重、光能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氮光合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较高水平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抽穗后剑叶SPAD值,有利于提高粳稻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和成熟期籽粒氮素分配比例,促进光合物质生产和光能利用率提高,此为粳稻获得高产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间作套种增产的客观依据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作物对田间通风透光的要求与光能资源利用率的最大限度及其所能达到的增产潜力的分析,认为在目前生产条件、技术条件下,用间作套种夺取高产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提出了间作套种增产的客观依据和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作物光能利用率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分析了影响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浅谈如何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作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影响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并提出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蔬菜间作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在常年的生产实践中,笔者发现蒜苗-芫荽间作可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特将该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光截获率的变化,探讨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的技术途径.[方法]选用新疆当地推广玉米品种新玉41号、较耐密性品种中单909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4.5 ×104、7.5 ×104和10.5×104株/hm2;分别在玉米生长的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乳熟期、蜡熟期测定不同密度下玉米冠层光截获率、生物量累积等,计算光能利用率.[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光截获率增加,玉米光能利用率增加.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光能利用率与作物生长率、籽粒产量呈线性关系.[结论]冠层有效光截获量是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玉米叶面积指数对光能利用率和作物群体生长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及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农牧结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途径,进行了五年粮草间作试验。并对其光能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比单作群体内分布均匀,光照强度中层和底层分别提高66.88%和41.53%。光能利用率平均提高了23.87%,生物产量提高34.95%。  相似文献   

18.
小麦垄作栽培的肥水效应及光能利用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小麦垄作栽培中以垄沟内小水渗灌代替传统平作的大水漫灌 ,化肥以垄沟内集中条施代替传统平作的撒施 ,相对增加了施肥深度 ,由此灌溉水的利用率较传统平作提高 1 8 9%~ 3 2 2 % ,氮肥利用率提高1 2 7%~ 1 3 7%。垄作栽培由于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光能利用率较传统平作提高 1 0 0 %~1 3 2 %。  相似文献   

19.
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和三种施氮量组合,探讨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20 cm+40 cm"沟播(沟播)能够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荧光参数与叶绿素含量指数(CCI),从而维持较好的叶片光合生理功能。沟播光能利用率平均值显著高于平作大小行与等行距。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冬小麦Pn、荧光参数与CCI等生理指标,光能利用率也随之提高。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超过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双微生物肥"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属C4植物,其光饱和点较高,但目前玉米生产上光能利用率不到1%,说明它还存在相当大的光能利用的潜力。如何提高其光能利用率,直接关系到玉米产量的提高。有试验证明,在玉米抽雄期,给其增施微生物肥料,对其增加粒重,防止早衰,提高产量有一定效果。产量提高的基础是光合能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