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北省近20年耕地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及阻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的生态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运用PSR模型,选取耕地生态系统压力、耕地生态系统状态和耕地生态系统响应3个准则层,人口自然增长率、土地垦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7个指标层,构建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阻力诊断模型,对1991—2010年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1991—2010年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经历了"不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阶段。(2)从单项指标变化趋势上看,1991—2010年河北省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单位耕地农膜负荷、单位耕地农药负荷等指标阻力度上升幅度较大。系统压力和系统状态的阻力度呈上升趋势,而系统响应的阻力度呈下降态势。因此,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对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管理,防止耕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以保护耕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基于指标体系的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化投入、资源循环再利用及资源环境安全等4个类指标共18个操作化指标.并对河北省1991~2005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整体水平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农业产出水平提高的拉动;农业投入水平是最主要制约因素;资源循环再利用水平多年徘徊不前;农业资源环境安全基本得到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以2000—2012年数据为基础,构建包括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五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模糊隶属度等方法对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度、协调度和趋势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但人口、资源和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可持续发展持续度总体呈现稳定的非减速特性,但可持续性能力不强;(3)各子系统间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总体上是基本协调的,但部分系统间不协调的状况也比较明显,可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4)可持续发展趋势度在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因此,庆阳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稳步推进、统筹规划,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北京山区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指标变量层由18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指标变量层、项目指标层、类目指标层到目标层的次序,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对不同年度石匣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指标变量层由16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低层到高层的次序,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对不同年度蒲洼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县域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内涵,以县域的经济-能源-生态复合大系统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为总体目标,提出了农村能源系统的效益、效率、发展变化率、系统协调度、发展潜力和农村能源系统支撑体系等评价指标,建立了县域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对其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动态预测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高原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居于承东启西、协调东西关系的重要战略地位,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对于西部大于发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全面分析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本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设计出了包括高级综合指标、基本指标和元素指标3个类型的层次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框架、熵技术支持下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以及用于黄土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耗竭,海洋资源的开发又成为新一轮的竞赛活动。本文以渤海为例,运用海域承载力与生态补偿2种理论探讨了在资源与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两大瓶颈的条件下,如何在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保持海洋可持续发展,以期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9.
生态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鉴目前国内外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成果,依据系统分析原理,建立了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协调度5方面综合测度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结合延安市宝塔区区域特征,运用设计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宝塔区近8a来(1992-1999年)区域发展水平进行的量化评价,得出结论:宝塔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但目前仍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系统为低水平的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0.
红黄壤地区农业资源持续高铲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区域农业资源持续与高效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构了红黄壤地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区域中低产地区22个典型县进行评价表明,红黄壤地区协调好农业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和高效性对实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胡雪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2):285-292
[目的]探究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该地区生态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模型、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与空间分析法对山西省ESV、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2000—2020年山西省ESV由3 241.73亿元下降至3 189.70亿元,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动态变化特征,除林地ESV增加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ESV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耕地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5.42%;ESV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高值区分布在太行山、太岳山以及吕梁山等山区地带,低值区分布在太原盆地、长治盆地、临汾盆地以及运城盆地等人类活动密集地区,且范围有所增扩。2000—2020年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指数为-0.001 9,处于低度失调状态,其经历了由低度协调向低度失调转变的过程,生态经济协调关系出现恶化,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面临极大挑战。NDVI和城镇化率对协调度的影响程度远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的浙江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从时间序列来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模型,构建了新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率和剪刀差,对浙江省2000-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2000-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生态压力指数从2000年的2.34增至2006年的3.22,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67增至0.90,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286降低为0.277。说明浙江省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严重考验,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分析耕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有利于了解土地的合理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互动特征,构建了耦合协调理论模型,对河北省自1978年以后耕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测度和耦合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从耦合度的时序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系统基本处于相互耦合的颉颃阶段,于2010年开始进入磨合阶段;从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看,河北省耕地利用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也比较低,基本还处于中低水平。因此,河北省应加强农业及经济政策的改革完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演变趋势,对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状态及耦合度演变趋势。[结果] 1990—2019年,吴起县农业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经历较快速上升—稳定发展—快速上升的发展过程;耦合协调度指数由0.29上升至0.63,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耦合协调状态由轻度失调演变为初级协调水平;耦合度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系统由耗损发展阶段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说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断趋于协调发展的态势。[结论] 在丘陵沟壑区,我们应该继续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和分析,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科技5个系统选取37项指标构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2008—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5个子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最后,对其耦合协调度使用灰色GM (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 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在2008年和2018年分别为0.214 5和0.410 2,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08—2018年9个省份的系统耦合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有4个省份的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有4个省份的耦合度处于高水平磨合阶段,只有甘肃省的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2018年耦合度发生改善,9个省份的耦合度都处于高水平磨合阶段,但耦合度数值各省间存在差距。9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未来7 a的发展均为上升态势。[结论] 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逐年改善,但在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各省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值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6.
基于PSR模型的张家口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速度加快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引发的资源浪费、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生态安全状况带来了重大挑战.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根据该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特点,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提出以社会经济资源作为模型组成部分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共确定了29项评价指标,经过建立样本矩阵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将得到的各指标值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运算,从而得到各指标的综合生态安全指数值.1987-2009年各县(区)的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涨幅为0.035 6;坝上高原区的平均综合生态安全指数总体要高于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平均高0.006 0.评价结果与实际拟合度较高,能够反映区域生态问题和区域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长武县、绥德县、神木市和淳化县2001—2019年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剪刀差法研究该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上涨,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步上升,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持续升高;生态和经济系统、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剪刀差值逐年降低,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且基本实现了协调发展。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年减弱。[结论]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和经济系统、生态和社会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生态环境依然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稳固和发展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缓解经济和生态系统、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仍然是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河北省张家口市特殊的生态区域地位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落后态势,为探讨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的相互关系,以张家口地区的13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熵值法的协调评价方法对其县域协调发展进行了评价。首先建立了张家口地区县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生态资源、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3个子系统,共计21个指标。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得出各县域的子系统分值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度。根据协调度和经济水平将13个县域进行分区,共分为4个类型区:发达协调区,蔚县;发达调和区,怀来县;中等发展协调区,包括宣化县、张北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涿鹿县、赤城县和崇礼县;欠发达失调区,包括康保县、沽源县和尚义县。各类型区的分布与区位分布有关:欠发达地区位于张家口地区的北部,发达区位于张家口南部,而中等发展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并针对不同分区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与帮助。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福建省农业资源的特点和可持续利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充分考虑了指标选取的全面性、主导性、区域性、差异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分别在土地资源、农业气候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畜牧资源、水产资源、农村能源、生产条件、农业效益9个方面选取34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指标因子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类型进行归类,归纳出土地利用现状指数、土壤状况指数、气候资源指数、气象灾害指数、农村能源指数、生产条件指数和效益指数,并确定每一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将7个单项的评价指数进行加权计算,成为综合评价指数,对福建省各县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福建省80.6%的县(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达到优良等级.  相似文献   

20.
敦煌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潜力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32项与敦煌市城市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潜力紧密相关的评价指标,分别构建城市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再构建两系统间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潜力的变化及两者的协调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敦煌市城市发展综合水平逐年上升,经济快速发展是促进敦煌城市综合发展的主要动力。2000—2006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城市社会发展和城市空间扩张速度较慢。2007—2012年城市社会发展速度变快,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张对城市综合发展影响变小;(2)敦煌市水资源利用潜力呈逐年下降趋势,水资源本底条件对水资源利用潜力约束较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潜力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3)敦煌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潜力协调度总体不高,两系统间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