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室内饲养的敏感品系(S)和选育的抗溴氰菊酯品系(R)家蝇成虫为试虫,用生物方法测定了十种拟除虫菊酯和七种有机磷杀虫剂的毒力,比较了它们的交互抗性情况。结果表明,辛硫磷、乙酰甲胺磷、喹硫磷、乐果、甲基毒死蜱、杀螟松等有机磷杀虫剂与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没有交互抗性。只有敌敌畏(抗性比3.21)有轻微交互抗性。拟除虫菊酯之间的交互抗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溴氰菊酯(抗性比24.00)、氯氰菊酯(抗性比20.11)、顺式氯氰菊酯(抗性比38.10)、二氯苯醚菊酯(抗性比11.04)有较严重的交互抗性;氰戊菊酯(抗性比4.64)、戊菊酯(抗性比4.49)、氰戊菊酯 A(抗性比5.97)和氟氰菊酯(抗性比4.12)有中等交互抗性;FMC 54800(抗性比1.98)、氰戊菊酯Aα(抗性比2.04)有很轻微的交互抗性。讨论了结构与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桔小实蝇抗药性动态监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区)部分地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种群对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的抗性.结果表明,这些地区桔小实蝇种群中,对敌百虫的抗性有5个地区种群达到了中抗水平,抗性倍数高达27.42~16.42倍;4个地区种群抗性为低抗,抗性倍数为8.04~4.33倍,2个地区种群仍处于敏感水平;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有3个地区种群抗性达到了中抗水平,抗性倍数高达33.82~12.19倍,4个地区种群抗性为低抗,抗性倍数为9.27~4.14倍,4个地区种群仍处于敏感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则有6个地区种群达到了中抗水平,抗性倍数高达24.00~10.52倍;4个地区种群抗性为低抗,抗性倍数为8.41~7.39倍,仅1个地区种群仍处于敏感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暴发危害,进行了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三代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时,抗性品种自然诱发对白背飞虱无明显抗性.在第四代以褐飞虱为优势种群时,不同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差异显著,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在降低低龄若虫量的同时抑制了低龄向高龄转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用豆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食用豆是人类重要的传统食物资源,是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出口创汇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物。病虫害是影响食用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食用豆病虫害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目前,中国已对万余份食用豆种质进行了抗性鉴定与评价,筛选出一批抗性资源,对部分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定位研究,并育成了一些抗性品种。然而,相对大宗作物而言,中国食用豆抗性育种研究基础薄弱,进展缓慢,导致生产上缺乏高产、多抗、优质的食用豆品种。文中从食用豆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抗性遗传及抗性基因的发掘与分子定位、抗性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对食用豆抗性育种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促进中国食用豆抗性育种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扬州地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监测结果表明 :二化螟对甲基对硫磷产生了低水平抗性 ,对敌百虫、对硫磷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 ,对杀虫单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 ;二化螟对 3种有机磷农药的抗性水平已基本稳定 ,甚至稳中有降 ,而对杀虫单的抗性水平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抗性水平、抗性遗传及稳定性、抗性机制、交互抗性、行为抗性和抗性管理策略等方面综述了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抗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宁波不同蔬菜基地小菜蛾对5种农药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宁波各主要蔬菜产区的小菜蛾品系对阿维菌素、毒死蜱等5种常用农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指数达到了84.33~285.73;对毒死蜱和虫螨腈的抗性中等,抗性指数在6.66~24.05之间;而对氟虫腈、氟啶脲的抗性水平则较低,抗性指数为2.77~9.91。  相似文献   

8.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宁波各主要蔬菜产区的小菜蛾品系对阿维菌素、毒死蜱等5种常用农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各地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指数达到了84.33~285.73,对毒死蜱和虫螨腈的抗性中等,抗性指数在6.66~24.05之间,而对氟虫腈、氟啶脲的抗性水平则较低,抗性指数为2.77~9.91。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抗性菌及其抗性基因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污染因素之一,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抗生素在临床和养殖业中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其在生态环境中残留,使得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微生物获得了竞争优势,而抗性基因亦可在细菌之间发生转移,从而加速传播.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抗生素抗性菌及抗性基因的来源、危害性、抗性基因转移机制及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残留在环境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植物的非寄主抗性是自然界存在的最为广泛的植物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抗性,是植物的免疫系统。植物非寄主抗性具有持久和广谱抗性的特点,是作物抗病育种重要的潜在抗病资源,是抗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非寄主抗性的遗传研究和抗性机理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植物非寄主抗性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发病史、品种和轮作组合预防烤烟青枯病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不同烟地进行发病史、品种和轮作年数组合试验,初步量化3种因素,以求能更有效地预防烤烟青枯病。结果显示:把烟地发病史划分为0、5%、10%和≥30%4档是基本合理的;可以用K326、RG11和K346作为目前贵州省烤烟推广品种中对青枯病不同抗性的代表品种。在当前以K326及抗性类似品种为主栽品种的前提下,当烟地发病史为5%时就必须轮作;若连作,其倒数第2炕采收前1~2 d的平均病株率达22.1%(6.3%~39.6%),即可能很快进入明显甚至重病史档。黄泥土的重病史烟地轮作2~3年后种K326的病指分别为42.1~53.1和37.6,轮作3年和15年以上,种植与K326抗性相近的G28,病指分别是为13.2~16.1和30.3,显示轮作玉米多年后种植K326之类品种,被青枯病明显或严重危害的风险仍然高。提出了根据烟地发病史选择品种和轮作年数组合的试验结果预防青枯病明显危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用甘薯青枯菌液及其粗毒素在温室内测定甘薯幼苗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青枯菌菌株侵染甘薯幼苗的病情指数与其粗毒素的致萎度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58(n=88),达极显著水平;用5个不同致病力(强、中、弱)甘薯青枯菌株及其粗毒素分别接种抗、中、感甘薯品种华北48、广薯15、惠红早,结果表明甘薯品种对不同致病力青枯病菌菌株及其粗毒素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9992-1.0000之间;以不同致病力甘薯青枯菌混合菌株及其粗毒素接种抗、中、感甘薯品种97-10、广薯15、惠红早,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甘薯品种病情指数与致萎度之间也存在极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57-0.9651。说明在室内用粗毒素检测甘薯幼苗的致萎度,能够反映甘薯对甘薯瘟病的抗病或感病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无菌水、乙酸乙酯、无水乙醇、石油醚、丙酮、甲醇浸提荠菜干粉,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分别考察荠菜提取液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仅有乙酸乙酯和无菌水荠菜提取液对烟草青枯病菌有抑菌活性,乙酸乙酯提取液抑菌率最高,为63.9%,无菌水提取液抑菌率为28.9%。通过透射电镜、麦法兰分度计比浊法、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分别考察荠菜无菌水和乙酸乙酯提取液对烟草青枯病菌形态、生长曲线、糖利用率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电镜观察表明,经荠菜无菌水和乙酸乙酯提取液处理的烟草青枯病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发生变化,菌体裂解。荠菜乙酸乙酯和水提取液能使烟草青枯病菌对数期滞后,糖利用能力降低,蛋白质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14.
番茄抗青枯病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枯病是重庆番茄生产主要障碍之一,为选育抗病品种,在病理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抗源材料选育及利用研究。2000~2003年分离出番茄青枯病病菌68株,经致病性测定、培养性状、生化测定等研究,明确重庆市番茄青枯病病原菌为:Ralstoniasolanacearum,生理小种1,生化型Ⅲ。苗期室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方法研究设伤根浸根接种法、灌注接种法、剪叶接种法三种处理,结果以伤根浸根接种法更为准确、可靠。经抗病性鉴定,结合农艺性状比较研究,筛选出四份抗源材料,并配组选出一个强优组合。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子StPI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克隆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子基因StPI的全长cDNA。【方法】以马铃薯高抗青枯病二倍体基因型ED13为材料,采用RACE方法进行StPI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进行该基因的诱导表达分析。【结果】获得了StPI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16个氨基酸,与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子 I 前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和74%)。该基因同时受青枯病菌的诱导和茉莉酸的调节,在6~12 h内即达到最高表达水平,但二者又有明显不同。相对而言,StPI基因受青枯病菌的诱导较弱,而受茉莉酸(JA)的诱导较为强烈,在JA处理3 h表达量即明显升高,6~12 h迅速升至最高。【结论】本研究从马铃薯抗青枯病基因型ED13中获得了StPI基因的全长cDNA。该基因可能参与了马铃薯的抗青枯病反应,且病菌处理对该基因的诱导可能与JA刺激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杂交和回交相结合,并自回交后代才参与病理程序的选育方法,获得了具有较高田间抗青枯病性和丰产性的番茄黄山2号。  相似文献   

17.
为改良拮抗姜瘟病菌的芽孢杆菌,从未发病土壤分离得到1株对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8种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蜡状芽孢杆菌菌株L1.为进一步改进该菌的拮抗活性,采用紫外线(UV)、甲基磺酸乙酯(EMS)、吖啶橙等诱变因素对L1菌株进行诱变改良.结果表明:改良后菌株的拮抗性能显著提高,其中菌株EMS-2和UL-1的拮抗蛋白浓度分别比L1菌株提高30.38%和29.18%,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L1对UV照射十分敏感,尤其在前60 s,而90 s的照射处理正突变率最高,达24.8%;吖啶橙处理L1后,没有筛选到发生正突变的菌株;L1在EMS处理80 min后,致死率达到90%左右,因此,为大量获取正突变菌株,应采用较低剂量的EMS(0.16 mol?mL-1)、长时间处理程序(6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8.
水杨酸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不同水杨酸(SA)浓度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甘薯接种薯瘟菌前3 d喷施不同浓度SA,1-7 mmol.L-1SA均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的抗性,其最适浓度为5 mmol.L-1;SA提高叶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使过氧化氢(H2O2)累积减少.可见在薯瘟病菌浸染下,SA能够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9.
番茄品种抗性与青枯菌和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在番茄(Lyo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抗、感品种根际土壤和根系组织中的数量变化,以及青枯菌与番茄相互作用后,抗、感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青枯菌数量与番茄品种抗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P〉0.05),而根组织内青枯菌数量与番茄品种抗性密切相关;土壤接种青枯菌后第4d,抗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并达到最高峰,第4d后微生物数量下降,并低于感病品种,而不接种青枯菌的对照组,抗病品种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几乎都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20.
何昕  蒋佳峰  董元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154-156,200
[目的]探究钾素对番茄青枯病抗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研究4个不同浓度钾素对番茄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并在接种青枯菌后,统计不同处理青枯病的发病情况,分析番茄叶片H_2O_2浓度、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结果]提高钾营养浓度能够减轻番茄青枯病发病情况,钾素能够促进番茄的生长及对钾的吸收利用,在接种青枯菌后,钾素还能促进番茄叶片H_2O_2的合成,并提高叶片POD和PPO活性。[结论]钾素营养能够降低番茄青枯病的发生,钾素营养通过促进番茄的生长、钾素的吸收及生理抗性酶活性进而增强了对番茄青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