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球孢白僵菌防治松褐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经致病力测定,比较出8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松褐天牛幼虫毒力的差异,并结合菌株的发芽率,优选出僵死率达8/96%的B1,B2菌株作为林间应用菌种。由皖东微生物制剂厂生产出高孢粉。采用纱布袋撒菌粉和侵入孔注射菌液两种方法秋季野外布菌,翌年松褐天牛羽化期过后,劈样调查,结果显示;撒菌粉的僵死率为18.3%,13.4%,占死亡百分比为41.3%,32.7%;注射菌液的僵死率为10.5%,10.7%,占死亡百  相似文献   

2.
为防治松褐天牛筛选致病性强的白僵菌菌株,把来自不同寄主的14株球孢白僵菌分离、纯化后,分别接种在PDA和松褐天牛虫体培养基上进行生长速度,产孢能力测定,从中选出8株培养性状好的进行致病性试验。再选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B1和B2生产高孢粉,用于做室内对松褐天牛致病力及防治方法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B1致病力优于B2,注射菌液法的防治效果优于撒菌粉法  相似文献   

3.
松褐天牛引诱剂Mat-1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萜烯类化合物为主要成份配制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引诱剂Mat—1号,主要对产卵期的松褐天牛起引诱作用。每个诱捕器在成虫出现期的诱捕量最高可达74.3头,初诱日在5月20日前后,终诱日在9月上旬。在离林缘30m、50m、100m、150m、200m距离引诱到的松褐天牛百分比分别为50%、20.0%~22.7%、12.5%~13.7%、9.1%~10%、4.5%~7.5%,引诱的最远距离为200m  相似文献   

4.
松褐天牛引诱剂Mat—1号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单萜烯类化合物为主要成份配制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经诱剂Mat-1号,主要对产卵期的松褐天牛起引诱作用。每个诱捕器在成虫出现期的诱捕量最高可达74.3头,初诱日在5月20日前后,终诱日在9月上旬。在离林缘30m,50m,100m,150m,200m距离引诱剂的松褐天牛百分比分别为50%,20.0%-22.7%,12.5%-13.7%,9.1%-1%,4.5  相似文献   

5.
蜡蚧轮枝菌用湿地松粉蚧连续复壮2~3次后,用其防治湿地松粉蚧,杀虫效果可提高12.3%以上,筛选出轮枝菌复合剂的最优配方为轮枝菌0.3亿/ml加机油乳剂1:28.6(机油乳剂:水)及适量增效剂、悬浮剂及轮枝菌0.25亿/ml加机油乳剂1:80及增效剂。悬浮剂,它们室内杀虫效果分别为92.8%和83.5%。林间采用轮枝菌151亿/hm2加机油乳剂0.75kg/hm2和轮枝菌15万亿/hm2加机油乳剂3.75kg/hm2,喷洒量为10kg/hm2,越冬代粉蚧(成虫)的死亡率分别为48.5%和71.2%,第一代粉蚧(若虫、成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9.3%和92.7%。越冬后期喷菌,第一代的虫口密度比未喷菌区下降52.7%;采用液、固双相发酵工艺生产的轮枝菌含孢量达55亿/g,比前人用高梁、小米作培养基密封培养的产孢量(4.1亿/g)提高了12.4倍,成本为3.38元/kg,此工艺流程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将不同的苏云金杆菌菌株Bt1.Bt2、Bt3及白僵菌菌株5SO3、LS、GD,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悬浮液,饲喂感染3龄云南松毛虫幼虫。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活性较强的菌株有Bt2及5SO3,其感染浓度与死亡率值回归方程式为Y(Bt2)=-3.8162+1.1665x;Y(5SO3)=-2.3274+1.0062x。致死中浓度LO_(50)为3.614×10 ̄7细菌/ml和1.917×10 ̄7孢子/ml;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2.641天和7.619天。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应用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引诱剂监测松褐天牛在林间的种群密度、成虫携带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etBuhrer)Nickle病原状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松材线虫病病区外围设置引诱剂能及时发现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病原及扩散的区域。按1000m2设置1个诱捕器的网格状布局,该引诱剂的诱捕率为18.93%  相似文献   

8.
筛选球孢白僵菌菌株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防治松褐天牛筛选致病性强的白僵菌菌株,把来自不同寄主的14株球孢白僵菌分离,纯化后,分别接种在PDA和松褐天牛虫体增减基上进行生长速度,产孢能力测定,从中选出8株培养性状好的进行致病性试验。再选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B1和B2生产高孢粉,用于做室内松褐天牛致病力及防治方法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9.
在松褐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期间,采用18%灭幼脲3号微胶囊80%与其它农药微胶囊20%的混合剂,在松林喷雾防治松褐天牛成虫是有效的。以灭幼脲3号微胶囊加安高杀4号微胶囊(杂环类)防治效果最佳,无论是当时药效,还是10天、20天、30天后的持续药效均达100%,灭幼脲3号微胶囊加安高杀3号微胶囊(除虫菊酯和有机磷复配)防治的效果也较好,但30天后的持续有所降低。灭幼脲3号微胶囊加安高杀2号微胶囊(有机磷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母树林营建技术及结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马尾松母树林7a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1)马尾松花期为10 ̄15d,雌雄球花的散粉期与受粉期大致同步。(2)球果及种子产量与雌球花数正相关,与雄球花数相关性不显著;(3)建立母树林可从幼林期开始疏伐,7年生时密度每公顷保留330株左右为宜;(4)7年生时开花结实株率达80%以上,母树结果较多的部位为中下冠层的东南方向,占60%以上,10年生母树林每公顷可产种6.7kg。  相似文献   

11.
金龟子绿僵菌在松墨天牛成虫僵虫体上的宿存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被金龟子绿僵菌MaYTTR-04菌株感染后的松墨天牛成虫僵虫放置于林地中,研究在林间自然条件下僵成虫体上绿僵菌孢子的宿存动态.通过2年试验发现:林间松墨天牛僵成虫体上孢子数量在试验初期(42天内)显著下降,以后下降趋势趋缓,84天后至僵虫完全腐烂基本稳定在每成虫10~5个孢子数量级;林地僵虫体上的孢子在126天内萌发率均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通过对不同时间僵虫体上绿僵菌对松墨天牛成虫的致病力研究发现,在10~7,10~6孢子·mL~(-1)数量级的接种量下,僵成虫体上的孢子致病力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僵虫体上的孢子在野外宿存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保持其致病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浓度的噻虫啉微胶囊粉剂防治松褐天牛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啉微胶囊粉剂对松褐天牛有很好的防治效果.0.5%、1%、2%噻虫啉微胶囊粉剂(7.5 kg/hm^2)防治松褐天牛,药后35 d效果分别为64.26%、86.60%、86.94%,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对松褐天牛防效远高于0.5%噻虫啉微胶囊粉剂的防治效果,与2%噻虫啉微胶囊粉剂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建议用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7.5 kg/hm2防治松褐天牛.  相似文献   

13.
对病木的松褐天牛蛹室木屑、蛹室边缘木材、离蛹室5cm远木材以及松褐天牛进行线虫数量的镜检和分析,其线虫数量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而不同蛹室及其附近不同木材线虫分布的总量差异极显著。从松褐天牛上分离出的线虫数量差异相当大,从0-66.31条/cm^2不等。死的松褐天牛没有分离出松材线虫,活的松褐天牛经分离后也存在不携带松材线虫现象,而能够分离出线虫的雄雌天牛之间没有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林间用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进行防治松褐天牛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松褐天牛有较强的杀灭效果,且持效期达30 d以上。在喷洒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的林区,平均每个诱捕器的成虫诱捕量为32.4头,诱木上平均成虫产卵刻槽数为19.6个/m2;而在对照区,平均每个诱捕器的成虫诱捕量为93.8头,是喷药区的2.83倍,平均刻槽数达191.02个/m2,是喷药区的9.75倍。施药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86.3%。  相似文献   

15.
M99-1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等松甲虫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间,在马尾松-栎类次生混交林、马尾松-湿地松人工林和黄山松天然林3种不同林分中,应用M99-1引诱剂诱捕钻蛀性松甲虫种类、主要钻蛀性松甲虫成虫种群数量及其比率和不同诱捕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孕卵量及其比率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M99-1引诱剂诱获鞘翅目害虫达26种,其中钻蛀性松甲虫达14种,占诱获种类的53.8%.马尾松角胫象、松墨天牛种群数量比率最高,分别达57.3%~69.8%和27.2%~29.3%.3种不同松林林分中,短角幽天牛、褐幽天牛、薄翅锯天牛等其它主要钻蛀性害虫的数量比率也较高.不同诱捕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平均孕卵量及其比率,以活动前期(6月下旬前)为最高,分别达16.9粒和41.9%.M99-1引诱剂诱捕是监测松林钻蛀性松甲虫种群动态和降低其虫口密度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M_(99-1)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等松甲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间 ,在马尾松 -栎类次生混交林、马尾松 -湿地松人工林和黄山松天然林 3种不同林分中 ,应用 M99-1引诱剂诱捕钻蛀性松甲虫种类、主要钻蛀性松甲虫成虫种群数量及其比率和不同诱捕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孕卵量及其比率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 ,M99-1引诱剂诱获鞘翅目害虫达 2 6种 ,其中钻蛀性松甲虫达 14种 ,占诱获种类的 5 3.8%。马尾松角胫象、松墨天牛种群数量比率最高 ,分别达 5 7.3%~ 69.8%和 2 7.2 %~ 2 9.3%。 3种不同松林林分中 ,短角幽天牛、褐幽天牛、薄翅锯天牛等其它主要钻蛀性害虫的数量比率也较高。不同诱捕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平均孕卵量及其比率 ,以活动前期 (6月下旬前 )为最高 ,分别达 16.9粒和 4 1.9%。 M99-1引诱剂诱捕是监测松林钻蛀性松甲虫种群动态和降低其虫口密度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管氏肿腿蜂及其携带球孢白僵菌进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死亡率随着接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的接蜂量(虫蜂比1∶2~1∶5)下,松墨天牛龄期越大,被寄生效果越低,对3龄幼虫的平均寄生死亡率为90%,4龄虫平均为77.5%,5龄虫平均为52.5%。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约1×107个孢子时,对4~5龄松墨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5%、75%和100%;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木段内的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感染死亡率为87.13%。  相似文献   

18.
白僵菌油剂与溴氰菊酯混合超低量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浓度白僵菌油剂与溴氰菊酯混合超低量喷雾防治马毛松毛虫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每hm^2使用量为1500mL白僵菌油剂、1.5mL2.5%溴氰菊酯时,48h内的死亡率为28.1%;在用量为6000mL白僵菌油剂、12mL2.5%溴氰菊酯时,48h内的死亡率高达94.4%。到松毛虫化蛹时以上两处理的总体防治效果分别为48.8%和99.6%。各防区的白僵率从7.5%—31.5%不等。与白僵菌油剂的用量呈相关性。结果表明,白僵苗与溴氰菊酯混合的防治是快速而持续控制松毛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通过5菌株感染松褐天牛幼虫研究筛选出毒力相对较强菌株Ma789,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其1.0×10^5-1.0×10^8个/mL不同孢子含量梯度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半致死含量为3.2×10^5个/mL;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室内寄生试验表明,随着接蜂量的增加,管氏肿腿蜂对幼虫的寄生死亡率不断提高,当虫蜂比提高到1∶4-1∶5时,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达96.7%;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Ma789约1.0×10^7个孢子时,对老熟松褐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6.7%,70%和100%。  相似文献   

20.
将球孢白僵菌孢悬液分别与海藻糖、葡萄糖、L-丙氨酸和FeSO44种增效剂混合,各自配成4种不同浓度的增效剂白僵菌孢悬液,接种于松墨天牛幼虫体表.结果表明,4种增效剂在白僵菌防治松墨天牛幼虫的过程中都起到一定的增效作用,添加海藻糖可使天牛幼虫的致死率平均提高18.05%,葡萄糖平均提高8.75%.第11天时,4种浓度海藻糖使天牛幼虫的致死率分别提高23.1%、76.9%、15.4%、53.8%;葡萄糖分别提高30.8%、0.0%、53.8%、7.7%;L-丙氨酸分别提高38.5%、23.1%、23.1%、-7.7%;FeSO4分别提高14.04%、36.39%、16.71%、20.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