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进行了3种N素水平的田间微区试验,以研究施N水平对稻株吸收积累土壤中稀土的影响。结果表明:N素水平明显影响水稻对土壤中稀土的积累,这种影响在不同生育期表现不尽相同。移栽后30~40d,3个N素水平的稻株体内的稀土含量均有一个明显跌落,这与此时出现的稻株体内N、P素含量跌落同步,反映出N、P素与稀土元素生物有效性之间有密切联系。成熟期,3个N素水平的稻株中稀土均向稻茬富集,进入籽粒量很少,且这种分布是因施N水平而异;稀土在成熟稻株中各部位的分配与体内N、P素的分配有相反趋势,3个N素水平下籽粒中稀土量与N、P量之间有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但稻草中的稀土含量与籽粒中N、P量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9674*和0.995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合理施N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乙烯利对黄瓜氮磷钾代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烯利对黄瓜植株N,P,K含量的影响及与主蔓生长、产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喷洒乙烯利对黄瓜体内单位重中N,P,K的含量无明显影响,乙烯利对主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与体内N,P,K含量无直接相关,而与体内的C/N有一定关系,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显著提高雌花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以1983~199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和室内分析资料为依据,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长期施用氮磷肥效应及平衡特征。结果表明:产量对长期施肥反应明显,不同作物在不同土地类型上,均以配施效果好而稳定。作物吸N,P量与产量规律一致,但随施肥时间延长,吸N,P量呈递减趋势。平衡结果表明:N,P配施土壤N素亏损,川地P素盈余,有机无机配合,N素均有盈余。坡地由于水土流失,除MNP处理外,土壤P素均处亏损状态。由此得出,坡地应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1992年6-10月,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海拔高度740m)用现代化学、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对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土壤N素供应状况,优势树种林木N素营养与土壤N素供应关系及与物侯的关系。优势树种间N素营养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根层土壤含水率、全N含量、NO3-N和NH4-N含量与其上层动态趋势相似并和下层土壤有较大相关性;(2)原始阔叶红松林冠层优势树种林木特别是红松在生长季对NO3-N、  相似文献   

5.
对黑穗醋栗土壤施K肥和叶面喷施K肥研究表明,施K肥可以明显增加黑穗醋栗叶片中K素含量,并且增加叶片中N素含量,降低P、Mg含量,使树体营养趋于平衡,改善树体潜在缺K问题.从改善树体营养效果来看,土壤施K以每株0.15kg~0.3kg为宜,且萌芽前施入效果明显;叶面喷施效果次于土壤施肥,适宜浓度为0.5%~1%K2SO4。  相似文献   

6.
对东北东部山区33年生落叶松纯林与胡桃楸、落叶松混交林下土壤的化学因子进行了外业调查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除K素外,有机质、全量N、水解性N,混交林各层次的含量都较纯林高,且底层差异较上层明显。阳离子代换量和微量元素含量,混交林比纯林也有很大提高。在诸化学因子中,对混交林土壤起主导作用的是全量N、盐浸pH值和速效P;对纯林土壤起主导作用的是全量N、水解性N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7.
钼肥对小麦体内氮,钼营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取湖北省主要麦产区土壤在两个施氮水平下进行小麦施钼盆钼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缺钼时小麦体内NO3-N转化NH4^+-N的过程受阻,植株缺少可利用态氯,而NO3^--N含量剧增。小麦放施钼可明显改善其体内的钼营养和氮营养,主要表现在:小麦各部位的钼的含量和吸钼量显著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平均增加6.58倍,促进NO3-N转化,以及茎叶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移和籽粒中游离态氮向蛋白态氮的转化。籽粒中  相似文献   

8.
化肥对大白菜维生素C及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草甸菜园土上,采用311-B最优回归设计方案,进行了平衡施肥对大白菜Vc及No3^--N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的合理配比有利于提高大白菜体内Vc含量,降低No3^--N含量,特别是磷元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中高氮钾水平下,增旋磷肥可促进No^3--N的转化,显著减少其在大白菜体内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密度农桐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发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Fe含量有一定影响,而对有机质,N,P,K,Mn,Zn和Mg含量无显影响;3是作密度中K含量随时间变化显,P含量在5m×30m间作密度中随时间变化显,Fe和Mg养分含量在5m×40m密度中随时间变化显,而3各间作密度中有机质、N,Mn和Zn含量随时间变化不显;不同间作密度的土壤养分与小麦产  相似文献   

10.
有机—无机肥配施增产效应及土壤剖面NO3^2—N累积定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12年定位研究资料,探讨了不同量有机肥与N、P化肥配合施用对粮食产量和0~400cm土壤剖面NO3^--N积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娄土有机肥与N、P化肥配施是该区粮田持续高产的有效措施,同时土体中NO3^--N积累少,减少了对地下水污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人参干物质积累和氮磷吸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人参施N,P,K肥对干物质积累以及对N,P吸收的动态进行了3年田间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对四,五,六年生参根增重率分别为5.1%,37.4%,41.1%,对参根N含量分别提高19.8%,15.1%和8.7%,茎中N含量变化与根基本相同,而叶中N含量随参龄增加呈降低趋势。人参各器官中P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六年生各生育期根重和N积累变化规律是:母根萌发至收获的根重变化经历了从减重到增重的过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水稻根系N,P,K日吸收强度随生育进程而逐渐增大,至穗分化期至抽穗期达到高峰,而后下降:N,P,K吸收比例平均为4.89:1:7.43,自分蘖盛期以后,K素吸收比例上升,杂交稻组合汕优63吸K比例大。根系的N,P,K吸收量与稻株干物质生产和总糖生产呈极显著相关;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抽穗后的N素吸收速率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土壤硝化力主要受土壤pH值制约,红壤硝化力最强,冲积土次之,滨海盐土最弱.土壤对NH+4和K+的固定,主要决定于粘粒矿物的类型和含量.红壤固定容量小,保肥稳肥能力弱,N素损失量高;冲积土和滨海盐土固定容量大,保肥稳肥能力强,N素损失少.提高供K水平,将会促进N素释放,抑制铵固定.而提高土壤N素水平,由于N素转化的复杂性,对K+的固定与释放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生育后期的保护酶系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的N素和光照条件下,随着稻株的衰老,剑叶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不断下降,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随之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先表现下降趋势,于黄熟期之后又急剧回升。因此,SOD和CAT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SOD则与CAT呈显著正相关,它们与POD的关系则较复杂。不同N素和光照条件对保护酶系统有影响,其效果因酶的不同而异。文中还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土壤硝化力主要受土壤pH值制约,红壤硝化力最强,冲积土次之,滨海盐土最弱。土壤对NH4^+和K^+的固定,主要决定于粘粒矿物的类型和含量。红壤固定容量小,保肥稳肥能力弱,N素损失量高;冲积土和滨海盐土固定容量大,保肥稳肥能力强,N素损失少。提高供K水平,将会促进N素释放,抑制铵固定。而提高土壤N素水平,由于N素转化的复杂性,对K^+的固定与释放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水稻在保持水层与连续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有效N,N吸收量及稻谷产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间歇灌溉较保水层降低了土壤中氨态N含量,N吸收量及稻谷产量,而P与K的水平对土壤中氨态N,N吸收量及稻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农用稀土安全性评价研究前沿的土壤-植物系统中稀土元素的行为与归宿研究予以综述。归纳出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粘粒矿物等均影响外源稀土在土壤中吸附性能和迁移性、稀土元素各形态转化与可给性,植株或农作物体内聚集稀土元素的能力依赖于植物种类、土壤介质中稀土含量以及成土母质和相应的生境。与土壤介质相比,植株中单一稀土元素含量可存在一定的分异性,并且植株对单一稀土元素的吸收与运移具有选择性。为此有必要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一步研究单一稀土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和运移特性,同时深入研究稀土肥料的不同方式施用后,田间状况下农作物体内稀土元素的吸收及运移情况,特别是籽实中稀土元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滤纸污染对土壤NH+4-N,NO-3-N,PO3-4-P测定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定量滤纸NO-3-N和PO3-4-P含量低,定性滤纸NO-3-N和PO3-4-P含量高,而NH+4-N则相反,定量滤纸的含量远远高于定性滤纸。用浸提剂处理滤纸和做滤纸空白测定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因滤纸污染而产生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稀土元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行为与归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当前农用稀土安全性评价研究前沿的土壤-植物系统中稀土元素的行为与归宿研究予以综述。归纳出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粘粒矿物等均影响外源稀土在土壤中吸附性能和迁移性、稀土元素各形态转化与可给性,植株或农作物体内聚集稀土元素的能力依赖于植物种类、土壤介质中稀土含量以及成土母质和相应的生境。与土壤介质相比,植株中单一稀土元素含量可存在一定的分异性,并且植株对单一稀土元素的吸收与运移具有选择性。为此有必要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一步研究单一稀土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和运移特性,同时深入研究稀土肥料的不同方式施用后,田间状况下农作物体内稀土元素的吸收及运移情况,特别是籽实中稀土元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20.
在供钾0.0,0.3的盆栽条件下,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吸收N,P以及N/K,P/K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钾水平下,12个小麦品种植株地上部N,P含量构成明显的数量等级而呈等顷差异,其生物学产量与地上部,N,P吸收量呈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