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深埋秸秆和覆膜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东北半湿润地区深埋秸秆和覆膜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美津599为供试玉米品种,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法,在沈阳地区进行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无膜(S)、秸秆+覆膜(S+M)、无秸秆+覆膜(M)和无秸秆无膜(CK),并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玉米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和S+M处理能够显著提高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S处理0~30cm土层的玉米播种初始含水率分别比S+M、M和CK处理分别提高0.02,0.04,0.04cm3·cm-3,玉米收获后,S处理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比S+M、M和CK处理分别提高0.04,0.04,0.04cm3·cm-3;S和S+M处理的玉米产量均高于M和CK处理,S+M处理产量最高,比S、M和CK处理分别增产0.731%、5.85%和10.75%。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半湿润地区深埋秸秆可有效提高农田土壤水分,深埋秸秆有效地利用了秋冬季降水资源,明显改善土壤的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覆膜措施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不利于土壤水分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雪峰  赵雨森  戚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43-12845,12856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地区秸秆覆盖的节水增产问题。[方法]以野外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的含水率、玉米的生长状况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整体高于无覆盖处理,其中10 t/hm2秸秆覆盖量下,土壤0~40 cm土层中土壤含水率最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强;秸秆覆盖条件下,玉米的生长性状明显优于无覆盖处理,体现出较强的优势;10 t/hm2处理条件下,作物的产量及土壤水利用效率最高。[结论]该研究为松嫩平原地区秸秆覆盖技术的科学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固定道垄作沟灌适宜秸秆覆盖量及冬灌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进行了固定道垄作沟灌栽培条件下秸秆覆盖量及冬灌量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量和冬灌量对春小麦的播种出苗和产量均有重要影响,其中秸秆覆盖量为65%,冬灌量为750 m3/hm2时栽培效果最佳,产量达4680.17 kg/hm2,其播种至拔节期5 cm土层的平均地温为10℃,播种前0~20 cm土层土壤体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北方山区秸秆覆盖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的影响。【方法】以北方山区夏玉米田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了无秸秆覆盖和秸秆覆盖2种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的生长季变化特征,分析土壤呼吸速率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在玉米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秸秆覆盖和无秸秆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88~2.80μmol/(m2·s)和0.71~1.78μmol/(m2·s),秸秆覆盖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土壤呼吸与10 cm深处的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相关,秸秆覆盖和无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可以分别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82.5%和69.5%;基于土壤温度计算的敏感性指数Q10值为秸秆覆盖(2.94)无秸秆覆盖(2.18);土壤呼吸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符合一元二次函数模型,无秸秆覆盖和秸秆覆盖的土壤含水率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88.8%和84.6%;水热双因子模型的拟合结果比单因子模型较差。【结论】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土壤CO2排放,土壤含水率能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水热双因子的协同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土壤水分的测定,探讨了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对小麦、油菜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稻草覆盖还田对土壤有明显的抑蒸保墒作用,其效果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0~10 cm),稻草覆盖对小麦的保墒效果大于油菜的保墒效果.小春阶段与对照相比,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土壤储水量增加13 560~33 360 m3·hm-2,麦油的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5.9 %~26.9 %.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云南冬春季节旱区农作物因干旱造成的农业损失,采用3种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免耕+塑料地膜覆盖(处理2)、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处理3)、免耕+水稻秸秆覆盖(处理4),比较对小麦土壤耕层含水率、温度变化以及对小麦株高、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各层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均高于不覆盖处理(CK)。0~10 cm土层,处理2、处理3和处理4与CK间的土壤含水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2土壤平均含水率达到44.41%,比CK提高17.75%,处理3和处理4土壤平均含水率比CK分别提高12.03%和12.77%;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处理2土壤平均含水率达到40.66%,比CK提高2.86%,处理3和处理4土壤平均含水率比CK分别提高2.07%和2.58%;0~10 cm土层,处理2土壤平均温度达到17.39℃,比CK提高2.18℃,处理3和处理4土壤平均温度比CK分别提高0.65和0.96℃。10~20 cm土层,处理2土壤平均温度达到16.97℃,比CK提高2.12℃,处理3和处理4土壤平均温度比CK分别提高0.52和0.96℃。小麦整个生长周期处理2的保水保温效果都明显优于处理3和处理4;3种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的株高和产量影响显著。小麦增产顺序依次为处理2处理4处理3,其中处理2增产率最高达20.46%。产量提升的短期效果可考虑采用免耕+塑料地膜覆盖模式,但从可持续和无污染农业发展的长期效果考虑推荐免耕+秸秆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对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7,自引:1,他引:97  
 根据多年田间定位试验资料,研究分析了秸秆覆盖对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覆盖下土壤蓄水比对照多45.2~69.3mm,土壤蒸发量比对照减少21.5%~63.2%。而且秸秆覆盖所增加的蓄水量的60%~83%集中在0~50cm土层内;秸秆覆盖有调控土壤供水的作用,使作物苗期耗水减少,需水关键期耗水增加,农田水分供需状况趋于协调。在秸秆覆盖下作物耗水系数比对照减少15.5%~16.7%,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提高0.11~0.31kg·mm#--1·亩#--1。秸秆覆盖技术大面积推广后,可能会大量节约农业用水,使北方旱区有限的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二点委夜蛾在玉米上的发生和为害与小麦秸秆还田的田间生态密切相关,其幼虫隐蔽在小麦秸秆下为害玉米幼苗的茎基部和根部。二点委夜蛾生存和为害离不开秸秆覆盖的隐蔽环境。为了探索二点委夜蛾的绿色防治措施,采用对比试验设计,以传统常规播种机播种为对照,分析了播种行旋耕播种对二点委夜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传统常规玉米播种机播种,开沟宽度为5~10 cm,播种行仍有麦秸覆盖,有利于二点委夜蛾在麦秸下隐蔽为害玉米幼苗,玉米平均百株虫量10.5头,被害株率6%;而采用播种行旋耕播种,将带有麦秸的播种行进行旋耕,然后再播种玉米,可使玉米播种行15~20 cm范围内没有麦秸覆盖,玉米出苗后不被麦秸围棵,破坏了二点委夜蛾的适生环境,可有效减轻二点委夜蛾的为害,在播种沟内未发现二点委夜蛾和玉米被害株。采用播种行旋耕播种对二点委夜蛾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免耕秸秆覆盖对大豆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采用微区定位方法,研究免耕栽培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大豆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均呈增加趋势,0%、30%、60%、100%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垄作处理,平均增幅0.99%-3.77%,其中以100%秸秆覆盖处理保水效果最佳;秸秆覆盖后,免耕大豆在前期表层土壤水分富集现象显著,不同秸秆覆盖处理5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播种至出苗期分别较常规垄作处理增加4.81%-9.43%。  相似文献   

10.
秸秆覆盖栽培对油菜土壤含水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在成都平原稻油轮作田2种秸秆覆盖栽培模式与传统栽培模式的4年定位试验,进行了油菜土壤含水率与油菜产量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油菜全生育期,覆盖处理土壤含水率含量均极明显地高于翻耕不覆盖处理(CK),而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又明显高于翻耕覆盖处理。油菜苔花期,覆盖处理比翻耕不覆盖处理(CK)的土壤含水率增加4.7%~29.8%,而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又比翻耕覆盖处理高5.4%~13.0%;覆盖处理的油菜单株角果数极显著多于翻耕不覆盖处理(CK),增加2.0%~13.1%,而免耕覆盖处理又比翻耕覆盖处理增加1.6%~5.6%;覆盖处理的油菜产量比翻耕不覆盖处理(CK)的增产幅度为3.3%~14.2%,免耕覆盖处理又比翻耕覆盖处理增产3.2%~4.6%。成都平原区两熟制稻田(油菜)秸秆覆盖栽培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免耕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土壤含水率的提高是油菜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