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参碱植物农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Hoeven)分布广泛,在长江流域麦区发生严重,近些年已蔓延到黄河流域地区,是小麦重要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内蒙古苦参集团提供的植物农药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在长沙召开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的座谈会,现将棉区各省有关棉铃虫的资料摘录介绍如下,以供我省植棉地区参考。 一、发生情况 棉铃虫在我国北部棉区是常发性害虫,近年来南方棉区,特别是长江流域棉区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3.
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程度加剧及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全球气温逐渐上升,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每年都会出现持续性的高温天气,这种高温天气的持续发生给杂交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2006年江淮地区和江苏南京地区再次受到了高温热害,受灾面积达百万亩.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温暖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东部春麦区为主要小麦病害,危害十分严重。近年来随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已向淮河和黄淮流域蔓延扩展。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省淮  相似文献   

5.
月季根癌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我国月季栽培区逐渐蔓延,目前在北方各地区及长江流域普遍发生,尤以郑州、南京、合肥等地危害较严重。病株长势逐年衰弱,重者临于死亡。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粮食产量由四百斤到八百斤的主要地区,也是复种面积要达到百分之二百左右的主要地区,同肘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地,几乎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和产量集中在这个地区。一九五八年水稻的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五,所以为了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增加长江流域水稻的每亩产量和总产量,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在解放前,除湖南、江西、浙江的南部栽培有双季稻外,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山洪灾害易发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因其复杂的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山洪灾害发生最为密集的地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划分是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长江流域大尺度(跨省级)区域的山洪灾害易发性研究可为长江流域及相似区域的山洪灾害评价研究以及规划、部署、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合考虑影响山洪灾害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以县域为评价单元,构建各类山洪灾害易发程度指标体系,基于Matlab,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类山洪灾害易发性指数。据此,利用ArcGIS自然间距分类方案将长江流域划分为4个山洪灾害易发区,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防治区。结果表明:溪河洪水灾害呈现由东向西灾害易发程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滑坡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上游干流附近滇北和陇南山地,尤以四川盆地以东地区最为集中;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其中以断裂带发育的第一、二阶梯过渡带最为密集。划分结果显示各类山洪灾害在流域内的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不同类型山洪灾害的历史发生次数在高易发区的集中程度均在80%以上,表明分区结果能够较好反映各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油菜秋播期间,长江流域上游地区雨水偏多,中下游地区水稻收获期推迟且10月中旬遭遇干旱,油菜播栽期比常年普遍推迟,上游地区推迟10天左右,中下游部分地区推迟5天左右,导致油菜苗情分化较大,上游地区群体比去年少3-5片叶,中下游部分晚栽油菜苗龄短、苗体小、苗质弱。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冬厄尔尼诺事件可能会加重发生,低温阴雨和暖冬发生概  相似文献   

9.
1995年豫北地区小麦纹枯病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柴冠卿,冷铝(浚县植保植检站,浚县456250)小麦纹枯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及黄淮平原麦区为常发病害,危害亦严重,在豫北麦区发生较轻。1995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在豫北麦区严重发生,来势之猛,危害之重在豫...  相似文献   

10.
水稻灰飞虱,学名为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属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等地区,北方稻区一年发生4~5代,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稻区发生5~6代,福建7~8代,田间世代重叠,属本  相似文献   

11.
张绪 《农业考古》2016,(4):62-68
在清代前期,庐州地区仍是安徽境内乃至长江流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农业产区,其农业生产较为活跃,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水产养殖业的兴盛以及农产加工业的初兴都是其显著表征。在传统市场因素的作用下,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商品化色彩,粮食等农产品的流通使得这一地区日益成为参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贸易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韩世刚  唐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69-11771
利用长江流域260个观测站1960~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上,日照时数明显高于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为2 200~3 000 h/a;日照时数最低的区域在长江上游的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区域,仅1 000~1 600 h/a;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区域内,日照时数高于四川盆地,低于青藏高原地区,在2 000 h/a左右。长江流域中日照区的日照时数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减少速率为54.2 h/10a;低日照区的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38.4 h/10a;高日照区的日照时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长江流域日照季节下降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冬季>秋季,而春季日照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豆疫霉菌分布及毒力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通过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田间调查、从病株和土壤中分离大豆疫霉菌 ,对大豆疫霉菌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除东北地区外 ,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存在大豆疫霉菌。应用 13个鉴别寄主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 83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毒力鉴定 ,证明我国大豆疫霉菌存在丰富的毒力多样性。与植株分离物相比 ,土壤分离物的毒力多样性程度更高。对不同地区来源分离物的毒力组成比较表明 ,长江流域分离物的毒力多样性最丰富 ,其次是黄淮流域 ,而东北地区分离物的毒力组成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4.
王学强  杜爱萍  李晓坤  董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33-2035,2093
利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30个站2000-2007年的夏季(6-8月)降水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布主要有北部型(2005、2007年)、南部型(2001、2003年)、中间型(2000、2004、2006年)以及整体型(2002年)4种。夏季降水与东亚大气环流的相关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地区的降水与高低空环流异常有明显的关系,即对流层中上层中高纬地区环流经向度加大,低纬地区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南,且中心或脊线稳定地维持在30°N以南,长江流域的降水就明显偏多。该研究对今后长江流域降水天气的诊断预测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阳棉区属长江流域棉区的南襄亚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既不同于黄淮棉区,又不完全同于长江流域棉区。1992~1993年黄淮棉区棉铃虫大发生,南阳棉区却轻发生;1994年黄淮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大发生的势头得到控制,而南阳棉区却大暴发,且超常地发生了完全五代,主害代也由二代、三代演变到四代、五代,对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浙江地区黄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4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长江流域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7.
棉花苗期病害是造成棉田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的主要原因。全国棉花苗期病害有十余种,而以炭疽病、立枯病和红腐病等三种最为普遍,为害亦最严重。长江流域,炭疽病发生最为普遍,立枯病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红腐病则仅在个别地区发生。1983~1984年,我们根据全国农垦系统棉花苗期病害研究协作组的计划,对江苏省各主要棉区的棉花苗期根病  相似文献   

18.
岩原鲤     
投资规模:每1000尾投入在2万元左右。 适宜地区: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9.
当前,南方早稻已进入生长后期,单季中晚稻大部也已栽插结束,水稻病虫陆续进入为害盛期。受多阵雨天气的影响,稻瘟病、稻飞虱以及稻螟虫等病虫害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预计早稻后期穗颈瘟等在江南稻区将中等发生,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在江南及长江流域稻区将有较大虫源迁入。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这一地区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是确保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经济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出了使三峡库区走上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