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快速找到高免药物,阻止野生花骨鱼的不断死亡。[方法]用常规生化法和分子生物鉴定法将病死花骨鱼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用琼脂扩散法做药敏实验和体外抑菌实验,用平板法做毒素检测,用腹腔注射法做动物实验。[结果]得到12株分离菌,分离菌一致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等,不能分解乳糖;能还原硝酸盐;硫化氢、靛基质等阴性;分离菌在685 bp处均有一清晰条带;分离菌皆产生了溶血素;部分菌株产生了蛋白酶;分离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耐药;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敏感;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分离菌均有抑制作用;实验动物12 h内皆死亡。[结论]12株分离菌分别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花骨鱼死亡由维氏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治疗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生态防治药物可用解淀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并鉴定患病的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的致病菌,并研究其药敏特性.[方法]从濒死的高体革鯻体内分离到2株致病菌(FS1491、FS1492),通过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测定2株致病菌对高体革鯻的半致死剂量(LD50);最后,通过药敏试验确定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通过鉴定确定2株致病菌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此2株致病菌对高体革鯻的半致死剂量依次为2.1×105和8.5×104 cfu/g.该菌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左氟沙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该研究可为防治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的高体革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1株对水产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对菌株JSSW-LA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 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采用体外抑菌试验、共培养试验考察菌株JSSW-LA对多种水产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经鉴定表明,菌株JSSW-LA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JSSW-LA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抑制效果显著。共培养结果显示,低起始浓度的JSSW-LA(2.8×103CFU/m L)能够显著抑制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生长,高起始浓度的JSSW-LA(2.8×106CFU/m L)对5种致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JSSW-LA对水产中的常见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是1株拮抗性能优良的微生物菌株,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肺炎克雷伯氏菌、温和气单胞菌的最适生长环境。[方法]以分离自鱼类的肺炎克雷伯氏菌、温和气单胞菌为材料,研究高温、pH值、重金属对其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肺炎克雷伯氏菌、温和气单胞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37、28℃,且肺炎克雷伯氏菌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强,温和气单胞菌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弱。肺炎克雷伯氏菌、温和气单胞菌均在pH值为7的培养基中生长最旺盛。肺炎克雷伯氏菌、温和气单胞菌对Cr6+、Cu2+、Zn2+、Mn2+均产生较强的抗性,且温和气单胞菌对重金属离子的抗性较强,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2种菌的生长量减少。[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肺炎克雷伯氏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对动物的致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三北地区鱼源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三北地区鲤、鲫、草鱼、大西洋鲑等鱼体内分离到的气单胞菌共16株,结合革兰氏染色、氧化酶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后,采用K-B药敏纸片法测定16株菌对10类25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6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阳性细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实验菌株的16S rRNA序列分别与Gen 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相似性达95%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16株菌分别与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聚为一支,而与肠杆菌、志贺菌和弧菌分支较远,从而判定为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16株分离菌中有3株维氏气单胞菌、4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和6株杀鲑气单胞菌;药敏试验中16株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阿莫西林、三甲氧苄氨啶、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利福平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达95%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普遍较敏感,不同菌株之间的耐药谱存在很大差异。为气单胞菌的鉴定及三北地区淡水鱼细菌病的药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特性及其外膜蛋白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 Xiu-cai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240-3242
[目的]研究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方法]从不同来源的病鳖和病鳗体内分离到4株产生棕色色素温和气单胞菌,并采用平板法进行检测。[结果]对鲫鱼胸基部注射9×108cfu/ml菌悬液0.4ml后,BA10、BA15和BA16株对鲫鱼的致死率在33.3%以上,M1株对鲫鱼无致死性。采用超声波破碎-SI法提取外膜蛋白(OMPs),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4株温和气单胞菌的外膜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在20.1~66.2kDa,其中1个鳗鱼分离株M1株属OMP1型,由8条主要蛋白带组成;其余3个鳖源分离株BA10、BA15和BA16株属OMP2型,由9条主要蛋白带组成。[结论]产色素与致病性无相关;4株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之间存在共同抗原;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OMP型可能与菌株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7.
鲢鱼白皮病致病菌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然发生白皮病的病鲢鱼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特性鉴定。从6尾新鲜病链鱼的病变部位组织分离到几乎纯一且多量的细菌从每尾鱼的分离物做纯培养3株共18株,经形态特征检查及理化特性鉴定初步表明为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其中5尾为单一的豚鼠气单胞菌感染,1尾为豚鼠气单胞菌与嗜水气单胞菌两种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研制有效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疫苗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北省某渔场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鲤鱼中分离出2株优势菌,对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并研究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根据2株分离菌的菌落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同源性为99%),发现2株分离菌均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认为嗜水气单胞菌是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分离到的2株嗜水气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加替沙星等15种抗生素均敏感,对氨苄西林均耐药,对复方磺胺表现出了菌株差异。[结论]对嗜水气单胞菌敏感的15种抗生素可作为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病原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该病病原体主要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目前,从病菌分离、培养和接种感染,以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来看,此病主要是在环境不良情况下由细菌感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中华鳖暴发性传染病研究:II.气单胞菌的致病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3年以来,从福建省莆田、福清及福州郊区甲鱼场发病中华鳖中分离、纯化和鉴定了54株气单孢菌。回归试验证实了该菌确为导致中华鳖病害的病原菌。对这些菌株的溶血素、内毒素和细胞毒素等致病因子进行了检测、比较和分析,显示该菌有溶血活力、内毒素和细胞毒素,但它们的毒素强弱与气单胞菌本身对小鼠的致死效应并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鲤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出血病鲤鱼的肝脏和心血中分离到两种细菌,人工感染试验均出现与自然病鱼相同的症状。其致病力达100%,死亡率分别为65%和50%,两种菌混合感染时死亡率高达90%,两者致病有协同作用。从人工感染病鱼体内再次分离获得同种细菌。经细菌学鉴定,确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Ha)和豚鼠气单胞菌(A.cavH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均对左氧氟沙星、白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2.
病原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该病病原体主要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目前,从病菌分离、培养和接种感染,以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来看,此病主要是在环境不良情况下由细菌感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从患“突眼病冶长丝鲈Osphronemas goramy肾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CSL1,分别以腹腔注射、划伤浸泡和直接浸泡3种方式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CSL1菌株能感染长丝鲈,且毒力较强,腹腔注射0·2 mL菌液(菌浓度为1×108 cfu/mL)可导致受试长丝鲈66·7%死亡,划伤浸泡感染(菌浓度为1×108 cfu/mL)死亡率达100%,直接浸泡感染(菌浓度为1×108 cfu/mL)无死亡,被感染长丝鲈出现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对菌株CSL1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主要理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进一步选用16S rRNA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将序列结果进行Blast分析并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16S rRNA基因与GenBank上登录的豚鼠气单胞菌的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进化树聚为一支;综合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结果,判定所分离的菌株为豚鼠气单胞菌;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左氟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吡哌酸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阿齐霉素、新霉素和强力霉素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新生霉素、萘啶酸、氨卞青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甲氧卞啶、链霉素、复方新诺明8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研究表明,长丝鲈“突眼病冶的病原菌为豚鼠气单胞菌,其药敏结果可为防治该病提供用药参考,庆大霉素是治疗由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的各种养殖鱼类相关疾病的普适药物。  相似文献   

14.
王海潮  张兴桃  廖红艳  陈红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23-20524,20651
[目的]确定锯缘青蟹黄水病致病菌的病原。[方法]对从患黄水病的锯缘青蟹体内分离出的28株致病菌株进行培养、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人工感染等试验。[结果]分离出的菌株均为弧菌科细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12株、辛辛那提弧菌8株、副溶血弧菌5株、温和气单胞菌3株。[结论]4种菌株均为青蟹黄水病的病原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南美白对虾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某养殖场南美白对虾于2012年突发传染病,为确定该病病原并对其进行有效防制,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从发病南美白对虾分离纯化到1株优势菌ZHBX12016,将该菌人工浸浴感染南美白对虾,5 d后南美白对虾死亡率达95%,且发病对虾临床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人工注射感染测得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6.43×103cfu/mL。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对半乳糖、蔗糖、甘露醇、葡萄糖产气、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酸酶,葡萄糖酸盐的生化反应性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synonym Aeromonas punctata)生化反应结果相同。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该菌16S rD NA序列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相似性达97.7%~100%之间,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同一分支。综合该菌形态学、致病性、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氯霉素、土霉素、丁胺卡那、呋喃唑酮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6.
对分离自温室和外塘发病甲鱼肝脏的2株鳖源致病菌,分别进行细菌鉴定并测定其对19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对比分析药敏结果的差异。经鉴定,2株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分离自温室甲鱼的嗜水气单胞菌耐药状况相对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甲鱼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防治由维氏气单胞菌引发的疾病,用传统的细菌分离法对江西进贤病死甲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得到4株病原菌;用传统的生化鉴定法结合现代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法鉴定4株病原菌,结果确定4株病原菌均为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用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得知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及有益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对4株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结论:有益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可用于养殖水及水产动物维氏气单胞菌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地防治由维氏气单胞菌引发的疾病,用传统的细菌分离法对江西进贤病死甲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得到4株病原菌;用传统的生化鉴定法结合现代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法鉴定4株病原菌,结果确定4株病原菌均为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用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得知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及有益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对4株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结论:有益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可用于养殖水及水产动物维氏气单胞菌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温和气单胞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了5株分泌抗温和气单胞菌CR79-1-1株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特异性鉴定获得2株与参考菌株中的温和气单胞菌发生反应,并且与嗜水气单胞菌以及鳗弧菌、爱德华氏菌、克鲁氏耶尔森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均不反应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2G3、1A4;快速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得2G3、1A4的亲和常数为5×108L/mol、1.725×108L/mol;应用方阵配对试验证实,2株单抗针对特异性抗原上不同表位。  相似文献   

20.
从杭州市某甲鱼养殖场发生的一种持续性慢性不明传染病病死甲鱼中,分离到多株细菌,用玻板凝集试验筛选出与嗜水气单胞菌抗血清发生强阳性反应的两株细菌,经形态、染色、生长特性研究及生化反应鉴定,确定这两株细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但其中一株具毒力,在血琼脂上呈β-溶血,能在4小时内致死小白鼠,而另一株无毒力,不溶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