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1 机械化旱作技术的内涵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是在有限的灌溉条件下,作物生长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供给的耕地上,采取以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和培肥土壤肥力为主的机械化组合配套作业,结合包括科学配方施肥、选用耐旱品种、合理轮作、苗情及群体的调控等配套农艺措施,达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旱地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的旱地机械化耕作技术。其技术要点可概括为“整年深耕多蓄水,培肥覆盖保好水,沟播镇压  相似文献   

2.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是在有限的灌溉条件下,作物生长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供给的耕地上,采取以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和培肥土壤肥力为主的机械化组合配套作业,结合包括科学配方施肥、选用耐旱品种、合理轮作、苗情及群体的调控等配套农艺措施,达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旱地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的旱地机械化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旱作农业就是利用农业机械最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建立土壤水库,依靠天然降水的种植生产。这项技术是改变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又称之为“雨养农业”工程技术,它还包括各项种植方式的选择、土壤培肥、蓄水保墒,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以及旱作农业机械的栽培技术等综合措施相配套,来合理调节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  相似文献   

4.
旱作农业是指在降雨量偏少,又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依靠天然降水的种植生产。它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及旱作栽培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2006,(2):24-25
一、集雨高效利用技术通过集水窖、日光温室膜面或沟垄集流等微工程,蓄积降水径流,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积蓄自然降水,辅助农田蓄水保墒技术,保证半干旱地区春季作物出苗,并在关键时期进行补充灌溉,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促进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提高农民收入。根据不同区域和作物特点,可分为水窖集流节灌技术、日光温室膜面集雨微灌施肥技术、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等三种模式。增产增收情况:①水窖集流节灌技术,一个蓄水50立方米的水窖,可解决2亩粮食作物的抗旱用水,能确保旱地玉米产量300千克/亩以上,旱地小麦产量达到200千克/亩以上,比常…  相似文献   

6.
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就是借助先进的配套机械、增强土壤蓄水能力,确保用足用好天然降水的先进工程技术,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延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为基础,从有效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入手,以扩大蓄水、有效保水、经济用水有机结合为主攻目标,对各项旱作节水技术进行深化、配套和创新,构建了旱作农业节水耕作技术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整体生产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可为进一步扩大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延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便于同行们探讨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自卫 《河南农业》2011,(12):21-21
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技术主要是以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为重点。一切有利于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的措施,均能有效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下面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施肥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9.
一、集雨高效利用技术 通过集水窖、日光温室膜面或沟垄急流等微工程,蓄积降水径流,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积蓄自然降水,辅助农田蓄水保墒技术,保证半干旱地区春季作物出苗,并在关键时期进行补充灌溉,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促进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提高农民收入。根据不同区域和作物特点,可分为水窖集流节灌技术、日光温室膜面集雨微灌施肥技术、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等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旱作农业是在旱区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耕作技术,在降水量偏少又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依靠天然降水而从事的农作物种植业。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或耐旱作物品种的选育及旱作栽培耕作技术等。发展旱作农业是充分利用我国旱区农业耕地资源、发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技术主要是以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为重点,一切有利于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的措施,均能有效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下面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施肥实用技术。一、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提高土壤保肥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旱作农业生产的影响、当前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抗旱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机理等,以探索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西北旱作农业发展的技术途径,为推动未来旱作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有3方面:一是气温升高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二是降水量和降水格局变化引发的作物干旱/洪涝问题;三是极端气候引发的气象灾害导致粮食生产波动。为适应或缓解上述不利影响,提高有限降水利用效率、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增强作物-土壤体系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缓解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3方面入手:(1)覆盖聚集降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变土壤水分分配,调控土壤水分运移并提高降水入渗效率,从而“调水”以适应降水变化;(2)土壤培肥优化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改土”提高作物-土壤体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稳定旱作农业生产力;(3)通过“调水”和“改土”技术集成,形成“水土协调”技术体系以综合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减缓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土壤培肥、自然降水高效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作物高产高效是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豫南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量较大但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时段相矛盾、土壤培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豫南雨养区的生产、生态实际和多年定位试验,提出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与作物持续高产假设,并集成创新了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免耕直播。自2006开始,在驻马店市和南阳市进行了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该技术解决了利用合理的耕作措施解决培肥土壤、提高自然降水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协同一致的问题,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环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耕地的98%为旱地,全年降水量300-450mm,且年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月。近年来干旱越来越严重,传统耕作制度不利于抗旱生产。如何通过农业耕作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最大限度地吸纳自然降水,提高降水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是旱作农业技术的基本任务。为了探索旱作农业土壤耕作技术,从2003年开始,我们连续4a对传统耕作方式与春免耕和浅耕进行了对比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春免耕和浅耕的效应及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以供旱作农业区技术人员和农民参考。  相似文献   

15.
简述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介绍旱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示范区、集雨水窖工程+施水播种机械化示范区、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玉米免耕施水播种+节水补灌机械化示范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4种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现代旱作农业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对我省发展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地面覆盖蓄水保墒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技术;以抗耐旱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和生物抗旱技术;以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技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述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介绍旱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示范区、集雨水窖工程+施水播种机械化示范区、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玉米免耕施水播种+节水补灌机械化示范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4种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 旱作农业机械技术,就是通过成龙配套的机械化工程技术,以治水改土为关键环节的机械深耕、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全方位机械深松、化肥机械深施、精少量播种等机械化适用技术,实施“雨养农业工程”、“沃土工程”,提高土壤对自然降水的库蓄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有效增加农作物水、肥、气、热、光的调合作用,实现旱作农业的高产稳产。 襄樊市农机化研究所,联系鄂北岗地实际,近几年  相似文献   

19.
旱作农业就是在难以供水的旱地,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用综合配套技术,挖掘自然降水利用率的生产潜力,实现旱作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活动.选用推广抗旱品种,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前提,调整旱地作物结构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一、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取消了铧式犁的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和营造机能,是机械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转变。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抑制沙尘暴最重要的手段。1.土壤水分的增加:作物生长全靠肥和水,旱地作物所需水分基本来自天然降雨,但供给作物的有效耗水仅占降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