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服法又称药饵法,是预防和治疗蟹病的常用方法。根据河蟹的病情,把相应的药物拌于饲料中,药物随着河蟹对饲料的摄食进入蟹体内,从而在蟹体内发挥作用。采取药饵法防治蟹病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内服法又称药饵法,是预防和治疗蟹病的常用方法。根据河蟹的病情,把相应的药物拌于饲料中,药物随着河蟹对饲料的摄食进入蟹体内,从而在蟹体内发挥作用。采取药饵法防治蟹病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河蟹“颤抖病”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纯化的河蟹“颤抖病”(暂定名)病毒分别免疫家兔和山羊,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羊抗血清经硫酸铵盐析纯化。经方阵滴定,选择P/N=2.95时作1:100稀释的血清为工作浓度,建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样本144份,包括来自长江水域的野生河蟹、人工感染发病的河蟹、1999年和2000年从江苏采集的自然发病的病蟹及市场购买河蟹。结果显示,病蟹和市场购买河蟹的阳性率为66.7%-100%,人工感染的病蟹和人工感染石蟹致病组阳性率均为100%,来自长江水域的健康河蟹及未接种病毒的对照石蟹阳性率均为0,表明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河蟹“颤抖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4.
正1.口服法口服法用药量少,操作方便,对水环境影响小。操作方法是将一定量的药物连同粘合剂,与鱼摄食饲料拌匀晾干后制成药饵投喂。此方法常用于细菌性肠炎病、病毒性出血病等。口服药物法的治疗效果易受鱼类病情和摄食能力的影响,对重病和失去摄食能力的鱼体无效。  相似文献   

5.
1.黑鳃病病蟹鳃部受病菌感染,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严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呼吸困难,站立不稳,摄食停止,最后死亡,该病一般在7~9月发生。防治方法:①用溴氯海因0.4毫克/千克进行水体消毒,每周1次,持续2~4周。②1千克饲料加大蒜素1~2克或用鲜大蒜l00克制成药饵,连喂5~7天。③病蟹用2~3毫克/千克呋喃唑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养殖实验和摄食过程摄像技术,首先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幼蟹、早期成蟹,亚成体和成体的摄食行为差异,评价了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河蟹的摄食行为、摄食响应时间和摄食率差异,然后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河蟹对冰鲜鱼、配合饲料、玉米和螺蛳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1)河蟹的摄食行为可分为探索、定位、试探和摄食这4个阶段,其中探索和摄食耗时较长。(2)就探索阶段的耗时和摄食响应时间而言,幼蟹和早期成蟹的雌体显著短于雄体,而亚成体和成体阶段雄体显著短于雌体。(3)就摄食而言,各发育阶段雌体的摄食耗时均高于雄体。(4)就摄食率而言,河蟹摄食率随着发育阶段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雌雄蟹间无显著差异。(5)就不同饵料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而言,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蟹对不同饵料的首次摄食频率从高到低顺序均是冰鲜鱼>配合饲料>玉米>螺蛳。(6)雌、雄成蟹对冰鲜鱼和配合饲料的摄食响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玉米和螺蛳。综上,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河蟹的摄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亚成体阶段是雌、雄河蟹摄食行为发生转变的重要发育阶段,成蟹优先摄食冰鲜鱼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7.
2014~2016年对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坝墙子镇姜家村稻田灌溉水,稻蟹种养田土壤,野生池塘底泥,稻蟹种养田水草,野生池塘水草,养殖河蟹饲料,同龄的稻田养殖河蟹和野生河蟹的重金属铅、镉、汞、砷含量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河蟹生长环境中的水质和土壤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环境的要求,饲料符合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部分水草铅超标。河蟹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蟹标准的要求,但镉的含量差异很大(0.029~0.282 mg/kg)。  相似文献   

8.
河蟹是靠蜕壳才生长的,每蜕1次壳,体重增加20%左右.但是,有些养殖户常常遇到河蟹蜕壳不遂而死亡,这除了蟹种不适应当地水域环境外,与脱壳有关的因素还有饲料的营养成分、水质的酸碱度、池塘的条件以及蟹种本身是否性成熟等.以长江蟹种为例,促使河蟹顺利蜕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1 药饵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如稳定性不好,药饵入水后会很快散开,病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物。2 投喂药饵的量要计算准确。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将鱼药添加在饲料中,药饵的量宁少勿多。一般在投喂后30-40分钟内吃完。如1小时还未吃完,则说明投饵过多,造成药饵浪费,而且还影响鱼下一顿的吃食。3 为使鱼体中药物保持有效浓度,药饵应每天投喂  相似文献   

10.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河蟹池塘养殖技术,包括池塘条件与建造、清塘消毒、种植水草与移植螺蛳、蟹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与水位调节、病敌害防治、起捕上市等内容,以期为河蟹池塘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薛晖 《农家致富》2009,(14):44-45
一、颤抖病 1.发生与危害颤抖病又称抖抖病、环腿病等。不沽、较肥、污染较大的水质以及河蟹种质混杂或近亲繁殖.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整齐.河蟹营养摄取不均衡等.易发此病.发病初期.病蟹四肢尚能伸直.以后便肌肉萎缩.步足不能回伸.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口吐泡沫,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无食欲并停止摄食.不脱壳.体内积水.3-4天后即会死亡。  相似文献   

12.
施用农肥对养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肥可提高养蟹田的水温、表土温和氧化还原电位,抑制还原物积累.这些生态因子的改变,可为河蟹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培育大蟹和防止蟹病发生.不同的农肥对不同的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针对具体养蟹田的污染物状况,可通过施用不同的农肥,来减轻对河蟹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河蟹体表、附肢、鳃等部位所产生的。多发生于秋季鱼蟹混养塘,幼蟹、成蟹都能感染。一、主要症状病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体表、附肢有滑腻感。病蟹食欲下降,甚至不食,蟹体消瘦,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  相似文献   

14.
洋葱对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效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洋葱对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在试验室内、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对患典型细菌性烂鳃病的草鱼采取口服和泼洒相结合的方法,治疗1个疗程疗程。[结果]洋葱不同用药浓度对患病草鱼治愈率不同,其中口服法以药饵在饲料添加为1.0%~2.0%,遍洒法以药物浓度为2.0~5.0 g/m3时效果较好,治愈率可达70%~90%。[结论]表明洋葱对草鱼细菌性烂鳃病有治疗效果,可作为治疗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唐玉华 《农家致富》2012,(22):38-39
一、抓紧捕捞对少量剩余河蟹应采取干塘捕捉,不要为了等后期蟹价上涨而延长河蟹的存塘时间。如果确定需要推迟销售河蟹,可以规划小塘口,对河蟹进行集中囤养,空出大塘,以便为来年的河蟹养殖准备增加空隙时间。二、清淤灭菌通过近1年时间的养殖,大量的饲料残渣、养殖品的排泄物以及水草枯萎腐败后产生的有机质等全部沉积到蟹池底部,排干池水后,淤泥又黑  相似文献   

16.
河蟹抖抖病是目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绝症,主要由病毒病菌侵袭引起神经、血液和内脏器官的综合性病变,即全身感染.病蟹神经紊乱,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内脏器官病变坏死,其症状表现为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肝胰腺坏死呈淡黄或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背甲的内膜坏死脱落,临终之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对于这种综合性病害应采取综合预防的措施,把河蟹抖抖病控制在最小损失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1.腐壳病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步足尖端破损部呈黑色溃疡、腐烂后侵袭步足各节及背甲,胸部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相似文献   

18.
一、固体型药饵的配制与使用 制作此类药饵时,将一定量的药物与商品饲料(如豆饼、菜籽饼、鱼粉、米糠、大麦粉等)经粉碎过筛后,再与黏合荆均匀混合、加水拌匀,然后根据鱼体大小,制成圆形或短杆状的颗粒直接投喂或晒干后投喂.此类型的药饵适宜投喂鲤鱼、鲫鱼、罗非鱼、鳗鱼等吞食商品饲料的鱼类.……  相似文献   

19.
药饵的制作     
投喂药饵,是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主要有5种类型的药饵。 1.固体型药饵将一定量的药物与商品饲料如豆饼、菜饼和鱼粉等,经过粉碎过筛后再与黏合剂均匀混合,加水拌匀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用于投喂病鱼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养鱼生产,多数养殖户,在使用这些内服药时都是直接将药物与饵料混合后投喂,这样药饵入水后药物散失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水剂药物,损失更大.因此,在投喂药饵防治鱼病时,不仅应该考虑药物的防治效果,还必须考虑如何才能使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