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基于金陵科技学院坚持走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经验做法,探索了都市园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来推进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自身"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和位于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以"产学研、农科教合作教育"为特色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并总结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科技理论研究型人才、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和农业科技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与经验,以期为其他农业高校培养科技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网络云平台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受到严重影响。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经验,开展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助于提升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通过调研国内9个地区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高校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4种常见模式,构建了以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修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旨在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合作主体生态位错位、合作模式的选择存在偏差、合作主体偏重既得利益和短期行为、地方政府倾向于从供给角度发挥作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受相关制度因素的制约,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基本制度创新,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教育部批准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旨在深化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现代农业产业的紧密联系,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农业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源头,一直在努力探索农科教结合、服务"三农"的  相似文献   

6.
加强京津冀产学研合作 提升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对京津冀科研资源和能力现状比较,找出河北省与京津科研创新方面的差距,指出河北省与京津产学研合作不够充分,还能够更多地利用区位优势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北省应设立产学研协调指导小组,战略上指导推进与京津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科技体制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加强平台建设,为与京津产学研结合"筑巢引凤"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四川马铃薯创新团队的合作机制与技术推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四川马铃薯创新团队通过实现三大科技资源系统整合、建立"五新联动、六良配套"的技术链条、探索"三带三突破"的基地示范方式、构建"六个结合"的合作推广机制等措施,建立了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并以多功能核心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为突破口、以先进实用新技术培训为载体、以整体推进核心示范县为重点、产学研联合共同打造马铃薯科技产业链,形成了"创新转化一条线"的技术推广模式,推动四川省马铃薯面积和总产均跃居全国第一位。  相似文献   

8.
对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地方高校重学术轻市场的科研评价体制抑制了高校科研人员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合作各方的有效沟通,知识产权的冲突导致了合作各方缺乏信任、纠纷不断,较少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共建实体,致使产学研合作的层次较低。基于地方高校的视角,从实践层面上提出重视成果转化、融通信息渠道、签署合作契约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等措施,探索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地方高校不断完善自身的机制体制,促使各方达成构建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的更高目标。  相似文献   

9.
推进农科教结合,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农业高校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推进农科教结合,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深入实际,深化改革;三是主动同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集团及县区职教中心等加强双边联系,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办学;四是重视和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推进农科教结合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农业高校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推进农科教结合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深入实际,深改革;三是主动同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集团及县区职教中心等加强双边联系,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办学,四是重视和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动物繁殖学”是研究畜禽繁殖规律和繁殖技术的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为满足现代畜牧业生产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针对“动物繁殖学”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教研室探索出了以科研促教学、以生产实践促教学“学研产”结合教学改革模式,为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充分发挥大学科技资源,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推进大学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新机制,构建了以农业试验示范站为基础,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核心,以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和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支撑,以农民科技示范户为切入点,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结合点,联合地方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的以大学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创建了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3.
以引进的无角陶赛特羊、渡德代及本地滩羊与小尾寒羊及蒙古羊不同杂交组合的后代(杂交一代、杂交二代及杂交三代)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已培育出的西北肉用绵羊新品种群的部分杂交组合生长发育性状,在不同月龄通过测定体重体尺指标进行研究.探讨了培育新品种最佳的杂交组合模式.结果表明,杂种三代生长发育速度快于杂种二代.杂种二代生长发育速度优于杂种一代:三种杂交组合改良小尾寒羊及蒙古羊的效果都好,尤其是高代或三元杂交的经济效应更为显著.因此.选择理想型的三代或二代杂种羊进行横交固定培育新品种的技术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无机肥料配合的发展回顾及技术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肥-无机肥料配合使用是纠正偏施化肥的重要技术.我国的有机肥-无机肥料配合经历了在田头配合的第一阶段,现已进入了在车间配合、生产有机无机复肥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中,有机-无机的配合有了产品载体,可操作性大为增强.有机无机复肥产品是二次加工的结果,一次加工生产有机无机复肥产品是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它将使有机-无机配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开创有机-无机配合的新阶段.一次加工技术将为大型化肥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杨林肥酒”是一款百年历史的文化名酒,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绿酒,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云南是旅游大省,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云南地方特色产品应抓住机遇,不断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本文以云南“杨林肥酒”为例,立足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阐述“杨林肥酒”的历史渊源及产品的发展演变,具体分析“杨林肥酒”结合旅游开发的优势,提出把“杨林肥酒”融入云南旅游市场的思路,作为一种促使云南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以往弱感光杂交晚籼的矮小多穗型组合发展到稍为高大韧大穗型新组合的趋向,及其迅速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晚籼杂交稻的育种方向应为高大韧优质多抗新组合。  相似文献   

17.
针对杂交稻种子未经示范直接应用生产的问题,桃源县种子管理站于2016年组织新组合,进行展示与示范,筛选适宜桃源县区域种植的新组合,为桃源县水稻种植和农民"看禾选种"提供决策依据。展示与示范结果表明,适宜桃源区域种植组合8个,谨慎选择推广组合3个,保留续展组合1个,不宜推广组合5个。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新品种杰优8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杰优8号是用高异交率优质不育系J8A与自育恢复系J恢1号配制的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抗病性强、米质较优、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植株整齐、性状稳定、高产稳产等特性,2005-2006年2年区试平均产量8 598.15kg/hm2,较对照Ⅱ优838增产6.79%。200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稻2007004号),2008年通过贵州省引种认定(黔引稻2008011号)。该组合适宜于海拔800m以下的稻区作一季稻栽培种植。  相似文献   

19.
孙晓萍  刘建斌  张万龙  李思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88-7189,7199
[目的]提高滩羊的产肉性能。[方法]用引进的陶赛特羊、波德代羊与滩羊杂交,以不同杂交组合的后代(F1、F2及F3)及当地滩羊为研究对象,对杂交后代3月龄的体重、体高和体长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最佳杂交组合模式。[结果]在西北半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杂种三代羊体重、体高、体长等体尺指标均优于对应杂交二代、一代及当地滩羊,杂交二代优于杂交一代,而杂交一代优于当地滩羊,三元杂交组合优于二元杂交组合,公羊优于母羊。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杂种后代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产肉性能得到提高。[结论]以滩羊为母本,用陶赛特羊和波德代为父本进行经济杂交生产高档商品羔羊肉效果明显,且陶赛特性能优于波德代。  相似文献   

20.
实践教学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课程专业定位、岗位需求与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以强化学生技能、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引入企业元素,探索和实践了"工作任务+团队合作+多元化考核"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实现了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