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锥栗抗栗瘿蜂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未受栗瘿蜂为害和受害2种条件下不同抗栗瘿蜂性锥栗品种叶片的PAL活性,研究锥栗抗栗瘿蜂与PAL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受栗瘿蜂为害时,抗、感品种PAL活性无明显差异;栗瘿蜂的为害胁迫可诱导抗栗瘿蜂品种PAL活性提高,感虫品种不产生诱导反应.  相似文献   

2.
栗瘿蜂危害下锥栗叶片中单宁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不同品种锥栗在栗瘿蜂危害下叶片中单宁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栗瘿蜂危害的持续,不同锥栗品种叶片中单宁含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动态变化.4~5月是栗瘿蜂主要危害期,锥栗叶片中单宁呈现出明显的下降,下降值的大小与品种抗性级别表现出一致性,抗虫品种叶片中单宁含量下降值远高于感虫品种,抗虫级别越高,下降值越大.表明锥栗叶片中单宁含量的多少与品种的抗虫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栗瘿蜂危害下锥栗叶片中黄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定点定期连续采样结合实验室化学测试, 研究了栗瘿蜂危害不同时期锥栗叶片中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随栗瘿蜂危害期的变化, 不同锥栗品种叶片中黄酮含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动态变化 从6月中旬起, 各品种叶片中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 至7月中旬栗瘿蜂幼虫孵化前达到峰值, 初孵幼虫取食危害后含量又迅速下降 幼虫孵化前, 黄酮含量的高低与品种抗性级别表现出一致性, 即抗栗瘿蜂品种叶片中黄酮含量高, 感虫品种叶片中黄酮含量低 初孵幼虫取食危害后, 抗虫品种叶片中黄酮含量下降值远高于感虫品种, 抗虫级别越高, 下降值越大 表明不同时期锥栗品种叶片中黄酮含量的多少与品种的抗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政和县锥栗栗瘿蜂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锥栗栗瘿蜂在福建政和县大面积发生,逐年递增,造成锥栗产量大幅度减产,严重影响了锥栗产业的发展。总结了栗瘿蜂发生的现状。提出采取多种防治对策,以降低栗瘿蜂危害程度,提高锥栗产量。  相似文献   

5.
当年生枝条与锥栗品种抗栗瘿蜂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测定了建瓯市水源乡锥栗采穗圃8个当家品种当年生枝条的物理形态特征,分析其与品种受栗瘿蜂危害的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受栗瘿蜂的危害与当年生枝条的韧皮部、木质部容重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栗瘿蜂是锥栗栽培中发生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虫害之一。该文分析栗瘿蜂在建瓯锥栗上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及其发生规律,并提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政和县锥栗栗瘿蜂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主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政和县锥栗园进行多年观察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锥栗主要病虫害有栗疫病、皮疣枯枝病、炭疽病、黑根立枯病、栗瘿蜂、桃蛀螟、栗大蚜和透翅蛾.总结上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栗瘿蜂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瘿蜂属膜翅目瘿蜂科,又称栗瘤蜂,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屏南县山地综合开发规模的逐年扩大,锥栗栽培面积逐年增多,而广大果农缺乏栗瘿蜂的科学防治知识,以致造成该虫发生面积、危害程度逐年加剧。据调查统计,一般损失产量20%-30%,多者损失40%-50%(表1),已成为制约栗树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此笔者1998—2005年对该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观察和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抗栗瘿蜂优良板栗品种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1987~1988年在诸暨市林木良种繁育站进行。随机选取标准树和标准枝,调查栗瘿蜂对芽的危害情况、虫瘿密度以及虫瘿生长进度,分析8个不同板栗品种对栗瘿蜂的抗性,并调查不同品种的产量。结果表明:长刺板红和长兴5号魁栗抗性中等,而且前者产量高,品质优良,值得推广。油板红、毛板红、短刺板红和二大夫是感虫品种,而上光则是高感的板栗品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栗瘿蜂在宣威市普遍发生,通过调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提出预测防治对策,以为降低栗瘿蜂危害程度、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板栗和锥栗是壳斗科栗属中的两个不同物种,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食植物。研究它们的染色体组型,对于研究栗属的起源、系统发育,分类以及杂交育种都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有关锥栗的染色体组型尚未见到报道。  相似文献   

13.
锥栗品种资源性状描述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锥栗主产区福建省建瓯市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锥栗试验林中 35个品种的研究 ,并参考了板栗的评价系统 ,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南方特点的锥栗品种资源性状描述与评价系统 .同时确定了标准叶取样部位、数值性状理论样本容量和分级标准 ,为今后系统研究锥栗品种资源及其选择优良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锥栗种内表型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福建、浙江、湖南等地67个锥栗种质的41个果实经济性状指标和植物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观测,分析了坚果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锥栗种内变异丰富,各项性状指标差异大,特别是在栗苞、坚果大小,连续结果能力,雌雄花比,坚果蛋白质、可溶性糖、粗脂肪、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等营养成分及贮藏性等指标上,高低间可相差2~4倍,坚果的风味品质上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任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055-3056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研究重庆市栗瘿蜂寄生蜂的种类及其对寄主种群消长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重庆地区栗瘿蜂的主要寄生蜂有9种,分别隶属于膜翅目长尾小蜂科[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葛氏长尾小蜂Torymus geranial(Walker)、日本大痣长尾小蜂Megastigmus nipponicus Kamijo、斑翅大痣长尾小蜂Megastigmus maculipennis Kamijo、姬黄色长尾小蜂Megastigmus koebelei Ashmead]、旋小蜂科(栗瘿旋小蜂Eupelmus urozonus Dalman)、跳小蜂科(跳小蜂Encyrtidae sp.)、刻腹小蜂科(栗瘿刻腹小蜂Ormyrus sp.)、广肩小蜂科(广肩小蜂Eurytoma sp.),全部为幼虫期体外寄生性小蜂,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为优势种。个体数量较多的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栗瘿旋小蜂Eupelmus urozonus Dalman和栗瘿刻腹小蜂Ormyrus sp.分别占寄生蜂总个体数量的30.77%,20.98%,18.88%。在重庆地区寄生蜂是控制栗瘿蜂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