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解浙江省和河北省规模化猪场猪群弓形虫自然感染的情况,在23个规模化猪场随机采集了463例猪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猪血清中弓形虫抗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猪群总感染率为44.49%;浙江省猪群感染率为36.82%,河北省猪群感染率为50.38%;从不同年份感染情况分析,2016、2017和2018年猪群感染率分别为为37.11%、45.49%和52.20%,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胎次感染情况分析,1~6胎次、高胎次(6胎以上)母猪感染率分别为42.10%、52.94%、47.17%、45.95%、54.00%、63.64%、37.50%,母猪群总感染率为49.28%。调查检测结果表明猪群弓形虫感染很普遍,在不同猪场均有一定程度的感染,而母猪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规模化猪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查明河南省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感染情况,应用直接涂片法、饱和食盐溶液漂浮法、水洗沉淀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等5种方法,对河南省10个地市13个规模化猪场不同年龄猪群的1119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查。结果显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主要为球虫、类圆线虫、鞭虫、蛔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隐孢子虫;寄生虫总感染率为56.21%,其中球虫感染率为41.73%;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1.35%;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率为9.47%;类圆线虫感染率为5.45%;蛔虫感染率11.53%;鞭虫感染率为6.43%。本研究为今后有效防治河南地区猪寄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规模化猪场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粪便检查法对伊川县有代表性的8个规模化猪场的母猪及不同阶段猪群的粪便586份进行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各猪场的感染率在33.8%~56.6%之间,其中母猪感染率为41.1%,保育猪为51.2%,生长猪为46.9%,育肥猪为43.2%,总感染率为45.9%。有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猪群感染率为53.2%,而无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猪群感染率为38.5%,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笔者发现当年产的羔羊羊蜱蝇感染率较高,为此于1988年4月初应用30ppm的溴氰菊酯对唐乃亥乡11群杂种绵羊(成年羊1890只、羔羊945只;感染率100%)进行了喷雾试验,结果对羊蜱蝇杀虫效果为100%,羊只安全,并认为产羔后20天左右是防治绵羊外寄生虫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山西省猪伪狂犬病(PR)野毒株感染情况,为猪伪狂犬病的免疫和根除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从山西11地市41个养猪场和屠宰场采集721份猪血清样品,用gpI抗体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进行PR野毒感染血清学调查。[结果]山西省11个市均有不同程度的猪伪狂犬野毒感染,平均阳性率达21.64%;母猪群体野毒感染率最高,仔猪次之,育肥猪感染率最低;规模猪场与散养户的抽检猪群野毒感染率相差不大,屠宰场的抽检猪群感染率最高。[结论]猪伪狂犬病野毒在山西省普遍存在,这与养猪场的环境、管理体系、防疫措施等因素有关, 要根除和消灭本病,除做好免疫预防外,还应采取检疫、隔离、消毒和淘汰病猪、净化猪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龙岩市部分猪场猪结肠小袋纤毛虫和猪等孢球虫的感染情况,采集龙岩市不同县(市、区)4个猪场不同年龄阶段猪群的245份粪便样品,进行直接涂片镜检检查。结果表明,4个猪场均检查到猪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平均感染率33.5%,其中种公猪感染率最高为51.7%,哺乳仔猪感染率最低为10.0%;2个猪场检查到猪等孢球虫感染,平均感染率2.0%,其中哺乳仔猪和保育猪感染率分别为5.2%和4.8%。调查结果为猪场采取合理措施防治猪结肠小袋纤毛虫和猪等孢球虫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9年我国部分猪群输血传播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输血传播病毒(TTV)在我国猪群中的感染状况,本研究对2009年采自29个省市的1990份猪血清样品进行了TTV1、TTV2的双重PCR方法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猪群中TTV总的感染率为63.37%(1261/1990),其中TTV1感染率为55.88%(1112/1990),TTV2为32.91% (655/1990),TTV1和TTV2双重感染率为25.43%(506/1990).进而对样品的地区性分布特征、样品来源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表明我国猪群中TTV感染率以东北地区最高,西北地区最低.样品来源不是影响感染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湖南部分规模猪场衣原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方法,对湖南部分规模猪场进行了3次抽样检测,共采集血清472份,调查显示:样本整体抗体阳性率为(105/472)22.25%,其中种猪群抗体阳性率为(92/282)32.6%,生长育肥猪群抗体阳性率为(2/82)2.44%,仔猪群抗体阳性率为(11/108)10.19%.结果表明:不同猪群的感染情况也有所不同,种猪群的感染率明显比仔猪和生长育肥猪群高,而仔猪的感染率与生长育肥猪的感染率也有一定差异,母源抗体可能对仔猪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牛背部瘤疱计数法,对玉树地区未防治牛牛皮蝇进行检查,未防治牛感染率为60.33%,平均感染强度4.7个,其中:犊牛感染率73%,平均感染强度8.38个;幼年牛感染率75%,平均感染强度5.09个;成年牛感染率33%,平均感染强度1.92个。同时检查防治牛皮蝇感染情况,防治组的平均感染率下降了92.81%,平均感染强度下降98.51%。同时,对今后的牛皮蝇病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2008年6—8月对广东和浙江部分地区7个集约化猪场猪群进行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个猪场中有6个猪场存在寄生虫感染,场阳性率为85.71%;主要感染虫种有食道口线虫、猪球虫、小袋纤毛虫、鞭虫等,其中猪球虫感染率达到24.74%,食道口线虫感染率为7.22%,小袋纤毛虫感染率为2.06%,鞭虫感染率为1.03%,且不同年龄阶段猪群寄生虫感染情况不一。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中旬采用阿维菌素泼背剂对574头牦牛,分为两组进行牛皮蝇蛆防治试验,并于2010年4月进行了防治效果考核,结果显示:试验组牦牛感染率为零,防治效果达100%;对照组119头牦牛中感染92头,感染率77.31%,平均感染强度10.89个瘤疱。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研究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犏牛、牦牛生长发育、增重效果及屠宰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犊牛培育技术,6月龄犏牛公犊牛和牦牛公犊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体重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采用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犏牛对照组和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犏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138.27±3.17kg和113.29±2.87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47%和47.91%,犏牛设施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99.09±2.35kg和79.83±1.91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7.46%和46.29%,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相比,牦牛设施组和犏牛设施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牦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显著提高,总增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传统放牧条件下的犏牛和牦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上年未产犊牦牛采用补饲与同期发情处理技术,并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开展牦牛杂交,出生的犏牛犊采用犊牛培育技术,对不同培育条件对犏牛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年未产犊母牦牛补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隔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6.67%、82.23%、78.34%和96.46%,分别提高22.84%、27.59%、33.03%和7.62%,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犊牛培育技术,与传统对照组相比,犊牛培育组和培育对照组公、母犏牛初生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上年未产犊母牦牛补饲与同期发情处理技术结合犏牛犊牛培育技术,显著提高其杂交一代犏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提高犊牛的繁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Yin H  Guan G  Ma M  Luo J  Lu B  Yuan G  Bai Q  Lu C  Yuan Z  Preston P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2,107(1-2):29-35
Adult 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 ticks from Gannan area, where ovine theileriosis is prevalent but bovine theileriosis has not been reported, transmitted Theileria parasites to yaks and sheep. Blood from the infected yak contained Theileria parasites that were infective to yaks, but not sheep. In contrast, blood from the infected sheep did not contain Theileria parasites infective to yak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ticks from the Gannan area were infected with two species of Theileria one which specifically parasitises yaks, one which parasitises sheep. Both infections were more aggressive in splenectomised hosts as compared to intact host. Adult H. qinghaiensis ticks from Zhanjiachuan area, where ovine theileriosis is prevalent but where no yaks are raised, transmitted Theileria parasites to ovine, but not yak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 qinghaiensis ticks may be infected with two different Theileria species. The species infective for sheep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newly recognised, but not yet named, pathogen recently reported in small ruminants in China. The species infective for yaks appears to be benign and is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to parasites of the Theileria sergenti/orientalis/buffeli group.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发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育肥及犊牦牛培育技术。选取带犊母牦牛和公犊牛各66头,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犊牛培育期间(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5日),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组犊牦牛断乳前(3月5日断乳)随母牦牛哺乳,并进行补饲;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按常规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犊牦牛进行断乳并补饲。育肥期间(2018年3月5日至出栏)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于6月错峰出栏;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于集中出栏时间出售(9月或10月)。在犊牦牛培育期间,观察试验组母牦牛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4日测定2组犊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收益。结果表明,在犊牦牛培育阶段,由于试验组犊牦牛随母牦牛哺乳,试验组母牦牛体重平均下降1.17 kg/头;2018年1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2018年2月4日和3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的效益为1 063.05元。研究结果为提高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养殖效益以及提升犊牛培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犊牛培育方法,考察对传统饲养条件、高效繁育技术条件下对后代公犊牛及育成种公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对照组相比,犊牛培育组犊牛成活率、初选合格率、复选合格率和定选合格率分别为100.00%、95.00%、87.50%和80.00%,比传统对照组分别提高17.65%、26.67%、40%和60%,差异显著(P<0.05);与培育对照组相比,犊牛培育组的犊牛成活率、初选合格率、复选合格率和定选合格率分别提高5.27%、11.77%、12.91%和18.52%,差异显著(P<0.05)。采用犊牛培育技术,后代犊牛及育成牛生长发育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有效提高牦牛种公牛培育合格率,从而为大量生产优质牦牛种公牛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青海省环湖地区390头3~10岁繁殖体况不同的母牦牛中,研究了不同繁殖卵巢机能状态及胎次,母牦牛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产青年母牦牛与经产母牦牛中隔年犊牛组与当年产犊牛组的排卵率及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经产母牦牛中无黄体卵泡组与有卵泡组和有黄体组排卵率及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年龄和胎次及卵巢的机能状态对母牦牛的同期发情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通过生殖激素处理,能够明显改善母牦牛的生殖机能状态,从而提高母牦牛的发情及排卵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选择 40头成年阉牦牛 ,( 2 0头为试验组、2 0头为对照组 ) ,进行围栏草地上短期放牧育肥试验。结果 ,在围栏草地上放牧育肥的试验组阉牦牛 ,试验组每头牦牛的总增重比对照组提高 3 .3 1kg ,平均日增重 83g ,提高 44 % ,(P <0 .0 1)。试验组比对照组牦牛每头分别增收 2 6.48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天祝县感染了牛皮蝇的牦牛的药物实验,确定了伊维菌素注射剂与浇泼剂在防治该病时的最低剂量。将280头牦牛随机分成7组,1~3组分别在颈部皮下注射0.1%伊维菌素注射液1μg/kg,5μg/kg和10μg/kg,4~6组分别沿背中线浇泼0.5%伊维菌素浇泼剂25μg/kg、50μg/kg和250μg/kg,将第7组设为空白对照。对前6组在11月份统一治疗。在第2年的3月份和5月份检查试验牦牛的背部瘤包,在治疗组牛的背部未发现瘤包,但在对照组牛的背部发现了三期幼虫。结果表明:1μg/kg伊维菌素注射剂和25μg/kg的浇泼剂对自然感染的牛皮蝇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牦牛高效繁殖技术生产安犏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产犊牦牛采用“补饲+隔离断乳+生殖技术诱导”的高效繁殖技术,隔年产犊牦牛采用“补饲+生殖技术诱导”的高效繁殖技术,并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实施犏牛生产杂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牦牛高效繁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高效繁育组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67.50%、61.67%、56.67%和95.59%,分别提高38.33、35.83、35.83和11.59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采用牦牛高效繁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高效繁育组隔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8.00%、83.00%、78.00%和96.16%,分别提高23.95%、25.76%、34.49%和7.25%,差异显著(P<0.05)。采用牦牛高效繁殖技术,显著提高当年产犊牦牛和隔年产犊牦牛的发情受胎效果,杂交后代犏犊牛的成活率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