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池塘养殖三角帆蚌的耗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水法现场研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不同规格(一龄蚌,蚌壳长分别为52和77mm;二龄蚌,蚌壳长分别为69、87和102mm)三角帆蚌的耗氧率.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2.7±0.7)℃,pH为8.07±0.02,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为(6.05±0.52)mg/L的条件下,蚌壳长为52、77、69、87和102mm的三角帆蚌的单位质量耗氧率分别为(27.85±7.15)、(17.94±4.89)、(18.76±6.55)、(14.26±3.24)和(14.25±2.51)mg/(kg.h);三角帆蚌个体耗氧率与蚌质量和蚌壳长均显著相关;在实验期间,三角帆蚌单位质量耗氧率存在昼夜差异,夜间(0:00)耗氧率高于白天(12:00);经过3d饥饿后三角帆蚌耗氧率未出现大幅度下降.本结果揭示池塘养殖的三角帆蚌代谢强度远远低于混养的淡水鱼类,说明三角帆蚌养殖不是鱼蚌综合养殖池塘中DO消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对不同生长阶段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代谢率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对不同生长阶段仿刺参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相同温度下,体重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也有规律性。A、B组仿刺参(12 g以下)在12.7~16.2℃下,耗氧率和排氨率缓慢上升;在16.2~22.1℃下迅速上升,并在22.1℃时达到最大值[(37.13±1.33)、(35.38±0.55)μg/(g.h)和(0.55±0.054)、(0.54±0.053)μg/(g.h)];在22.1~26.1℃下缓慢下降。与之相反,其他3组仿刺参(18 g以上)在12.7~16.2℃下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平稳上升,在16.2℃时达到最大值;在16.2~22.1℃下,迅速下降到较低水平;在22.1~26.1℃下,在较低水平上平稳下降,26.1℃时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3.
三角帆蚌耗氧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采用静水法、流水法或流水-静水法(在流水条件下适应一段时间后在静水条件下测定耗氧率)对二龄三角帆蚌[蚌质量(41.95±6.23)g]耗氧率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实验结束时采用静水法或流水-静水法的呼吸瓶内下层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质量浓度显著低于上层和中层的DO质量浓度,而采用流水法的呼吸瓶内DO分层现象不明显;采用静水法或流水-静水法时根据实验结束时呼吸瓶内上层或中层DO质量浓度计算的耗氧率均显著低于根据下层DO质量浓度计算的耗氧率;在22℃水温下,采用流水法测定的蚌耗氧率为(504.7±103.1)mg/(kg.h),采用静水法、流水-静水法时根据各层DO质量浓度并利用修正公式计算得到的蚌耗氧率分别为(552.8±115.1)mg/(kg.h)、(625.4±72.4)mg/(kg.h),3种方法对三角帆蚌耗氧率测定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静水法或流水-静水法时如不注意校正呼吸瓶内DO分层将会导致测定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建议采用流水法测定贝类耗氧率.  相似文献   

4.
以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室静水法和间歇式呼吸测量法,通过测定摄食率、耗氧率、排粪率、排氨率等生理参数,研究了不同水温下不同规格文蛤的生理代谢情况。结果显示:供试文蛤的摄食率、排氨率、排粪率、耗氧率分别在25~30、20~30、15~20、35℃存在最大值。随水温升高,文蛤摄食率和排氨率先增加后下降,而排粪率逐渐降低,耗氧率逐渐升高。实验条件下,大、中、小规格的文蛤(壳长范围30~46 mm)摄食率为0.015~0.043 mg·g~(-1)·h~(-1),排氨率为1.26~135.25μg·g~(-1)·h~(-1),排粪率为2.173~15.908μg·g~(-1)·h~(-1),耗氧率为0.290~1.780 mg·g~(-1)·h~(-1)。研究结果可为探明文蛤在不同季节的生理代谢规)律、指导文蛤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水呼吸法研究了中华鳑(鮍)(1.070±0.068)g在溶氧逐渐降低环境中呼吸耗氧和氮代谢生理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在(23.2±0.2)℃时,中华鳑(鮍)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耗氧率分别为0.441 mg/(g·h)和0.297 mg/(g·h),排氨率分别为1.6 μg/(g·h)和0.5μg/(g·h);溶氧低于1.5 mg/L开始浮头,低于0.31 mg/L开始死亡.当溶氧降低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显著降低,但仍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性,白天(6:00~ 14:00时)较夜间(10:00~2:00)高.在低溶氧环境中氨氮、亚硝酸氮浓度逐渐增加,水质环境随时间延长会逐渐恶化.实验结果提示在溶氧逐渐降低的环境胁迫下中华鳑(鮍)的呼吸作用和氮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在养殖和运输中华鳑(鮍)过程中溶氧水平需始终保持在1.5 mg/L以上,运输前停食进行饥饿运输较佳.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苦葛皂苷对福寿螺呼吸代谢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苦葛皂苷质量浓度、不同水体培养温度和不同螺质量下苦葛皂苷处理与未处理正常福寿螺(对照)耗氧率、排氨率及氧氮比的差异。结果表明:苦葛皂苷处理组福寿螺的耗氧率及排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水温28℃、苦葛皂苷质量浓度40 mg/L条件下,处理组福寿螺的耗氧率、排氨率分别为0.19、0.02 mg/(g·h),而对照组高达0.88、0.07 mg/(g·h);苦葛皂苷处理组福寿螺的氧氮比值显著降低,说明福寿螺代谢方式发生改变,由以蛋白质及脂肪和糖类共同代谢转向以蛋白质代谢为主。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苦葛皂苷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福寿螺的呼吸代谢水平,抑制脂肪和糖类代谢能力,迫使福寿螺通过增加蛋白质代谢进行免疫应激,最终导致螺体能量供应不足而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静水呼吸法测定了在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紫黑翼蚌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变化,比较了雌雄蚌的呼吸代谢差异,并研究了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7~27℃条件下,紫黑翼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雄蚌耗氧率高于雌蚌,但无显著性差异;而雄蚌排氨率低于雌蚌,且在22℃、27℃条件下排氨率差异显著(P=0.014,P0.01);在27℃条件下,雄蚌的氧氮比显著高于雌蚌(P=0.019),这可能与紫黑翼蚌雌雄生理差异有关;22℃时,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显著高于白天,雌雄蚌的呼吸代谢高峰均出现在凌晨1:00~3:00,除雄蚌的排氨率低谷出现在9:00~11:00,其他低谷均出现15:00~17:00。在22℃条件下,雄蚌一昼夜平均耗氧率高于雌蚌,而平均排氨率低于雌蚌,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结果初步揭示了温度对雌雄紫黑翼蚌呼吸代谢的影响及昼夜变化规律,为提高其人工驯养成活率、池塘合理放养及雌雄生长差异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体重和温度对中国蛤蜊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软体部干重(0.9901g±0.540g、0.5244g±0.0257g、0.2886g±0.0421g)和温度(13、18、23、28℃)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个体大小对中国蛤蜊耗氧率影响极显著(P〈0.01),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中国蛤蜊的耗氧率影响显著(P〈0.05);中国蛤蜊单位体重耗氧率(O)与软体部干重(形)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0=αW^-b,其中口的取值为0.695—1.762,平均为1.449,b的取值为0.446~0.587,平均为0.542。温度、个体大小对中国蛤蜊的排氨率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中国蛤蜊个体的增大,其单位体重排氨率(N)逐渐降低;排氨率与其软体部干重呈负相关,它们之间可以用幂函数N=α0W^-b0咖表示。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T)、软体部干重(形)满足以下方程:0=0.258+0.561W+0.239T(R=0.680,F=19.342,P〈0.01);N=2.973+38.361W+16.897T(R=0.736,F=26.535,P〈0.01)。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豹纹鳃棘鲈幼鱼由盐度为30向低盐(盐度为25、20、15)及向高盐(盐度为35)突变过程中其耗氧率、排氨率、代谢率、排泄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改变后,豹纹鳃棘鲈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现升高趋势,突变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度突变范围的增大,变化趋势更为明显。O:N比无论向低盐度或高盐度突变均降低。在各突变盐度水平下,豹纹鳃棘鲈基础代谢消耗的底物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糖类为辅。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水呼吸法研究了中华鳑(1.070±0.068)g在溶氧逐渐降低环境中呼吸耗氧和氮代谢生理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在(23.2±0.2)℃时,中华鳑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耗氧率分别为0.441 mg/(g·h)和0.297 mg/(g·h),排氨率分别为1.6μg/(g·h)和0.5μg/(g·h);溶氧低于1.5 mg/L开始浮头,低于0.31 mg/L开始死亡。当溶氧降低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显著降低,但仍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性,白天(6:00~14:00时)较夜间(10:00~2:00)高。在低溶氧环境中氨氮、亚硝酸氮浓度逐渐增加,水质环境随时间延长会逐渐恶化。实验结果提示在溶氧逐渐降低的环境胁迫下中华鳑的呼吸作用和氮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在养殖和运输中华鳑过程中溶氧水平需始终保持在1.5 mg/L以上,运输前停食进行饥饿运输较佳。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条件下的墨吉明对虾氮磷代谢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盐度、p H、摄食状态和光照条件都对墨吉明对虾磷、硝酸氮、亚硝酸氮和氨氮代谢影响显著。在20~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墨吉明对虾磷、亚硝酸氮、氨氮代谢率均显著升高;硝酸氮代谢率在25℃条件下最大;磷、亚硝酸氮、硝酸氮代谢率随体质量增加而减慢,氨氮代谢加快;盐度在10~30范围内,随盐度升高,磷、亚硝酸氮代谢率提高,硝酸氮、氨氮代谢率下降;p H在7.5~9.0范围内,随p H值升高,磷代谢水平明显下降,氨氮代谢率显著升高,亚硝酸氮代谢率在p H 8.5时出现最大值(0.451±0.039)μg/(g·h);硝酸氮代谢率在p H 8.0时有最小值(1.364±0.028)μg/(g·h);饱食状态下墨吉明对虾磷、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代谢率相对于饥饿组分别提高了33.85%、68.07%、233.81%、72.22%;正常光照条件下墨吉明对虾磷、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代谢率相对于遮光组分别提高了130.79%、37.58%、120.23%、103.93%。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为(15.0±1.0)℃下,研究了饥饿及再投喂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体质量为69.56 g±2.35 g)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初期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呈直线下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排泄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快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摄食对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饥饿和饱食状态下,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峰值均出现在10:00,为摄食后4 h,以后逐渐下降;低谷均出现在18:00;再投喂期间平均氨氮排泄率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活性磷排泄率白天略高于夜间(P〈0.05)。  相似文献   

13.
以人工养殖的4龄育珠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为实验材料、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三角帆蚌的珍珠层、珍珠、心脏、肝脏、斧足、鳃、卵巢、外套膜中的钙、镁、磷、钾、钠、铜、铁、锰、锌9种矿物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育珠三角帆蚌体内矿物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结果表明,钙在白色珍珠层中的含量最高,为(985.67±32.61) mg/g;磷和锰在鳃中的含量最高,分别为(28.48±0.41)mg/g和(19.39±0.08) mg/g;镁、钾、钠、铜、铁、锌在心脏中的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61.23±21.47) μg/g、(36.80±0.33)μg/g、(56.65±0.21)mg/g、(274.88±2.09) μg/g、(2.41±0.09) mg/g、(518.74±12.44) μg/g.研究结果显示,三角帆蚌体内相同组织器官中不同矿物元素含量差别较大,同种矿物元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含量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盐度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与盐度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盐度(S)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盐度6~27范围内,盐度对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的影响都极显著,随着盐度的升高,滤水率与摄食率先增大后减小,盐度13时最大,分别为5.93 L/g.h和38.26×106cell/g.h;盐度对吸收率的影响不显著,吸收率为74.77%~78.41%。盐度对香港巨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极显著,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与排氨率先增大后减小,盐度20时最大,分别为1.76 mg/g.h和0.11 mg/g.h;盐度对O∶N比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盐度下O∶N平均值为17.89,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香港巨牡蛎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判断,香港巨牡蛎的摄食和代谢活动在盐度13~20之间处于较适宜水平。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溪红点鲑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11—12月,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5.5、8.5、11.5、14.5、17.5℃)条件下,体重为(26.5±2.0)g的溪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us饥饿状态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溪红点鲑的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R0=13.723t^0.9738(R^2=0.9974)、RN=0.1687t^1.0896(R^2=0.9977)、PS=0.23641n t+0.8529(R^2=0.9960);氧氮比为58.1~66.6,氧氮比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O:N=81.36t^-0.1158(R^2=0.9915),说明在本试验温度范围内,饥饿状态的溪红点鲑的代谢物质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温度下,分别采用流水和静水呼吸室法,测定雷氏七鳃鳗变态前后及以规格为标准分类的大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成鳗大)、小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成鳗小)、大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大)和小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小)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成鳗大(8.59g±0.20 g)、成鳗小(5.42 g±0.10 g)和幼鳗小(5.27 g±0.17 g)的耗氧率存在昼夜变化;其中成鳗大的最高耗氧率(0.167 mg/g.h±0.022 mg/g.h)、最低耗氧率(0.035 mg/g.h±0.003 mg/g.h)与成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92 mg/g.h±0.036 mg/g.h)、最低耗氧率(0.051 mg/g.h±0.016 mg/g.h)均出现在8:00和16:00;幼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19 mg/g.h±0.027 mg/g.h)和最低耗氧率(0.038mg/g.h±0.013 mg/g.h)分别出现在18:00和14:00。在1~20℃时,雷氏七鳃鳗的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成鳗大(10.45 g±0.13 g)的关系式为Y大=0.0254X0.9115(R2=0.8516),成鳗小(4.65 g±0.07 g)的关系式为Y小=0.0272X0.9406(R2=0.8840);而幼鳗小(5.92 g±0.05 g)的耗氧量、耗氧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波浪式上升。在1~15℃时,成鳗大(10.67 g±0.18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其关系式为Y大=0.2224X-0.3945(R2=0.9710),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上移,窒息点曲线呈"V"字型;在1~10℃时,成鳗小(5.46 g±0.12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上升而降低,关系式为Y小=0.4427X-0.6561(R2=0.8866),在10~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1~15℃时,幼鳗小(5.74±0.83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上升,关系式为Y幼=0.3008X-0.4003(R2=0.8581)(P〈0.05)。体质量不同的成鳗大(10.10 g±0.13 g)与成鳗小(4.79 g±0.08 g)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而耗氧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不同的幼鳗大(7.60 g±0.15 g)与幼鳗小(4.79 g±0.09 g)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陈锋  郑海磊  倪林英  李滨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131-10133
[目的]研究复方霍山石斛含片是否具有清咽功能。[方法]根据国食药监保化[2012]107号文件清咽功能动物试验要求,采用大鼠棉球植入、大鼠足趾肿胀、小鼠耳廓肿胀3种试验方法。具体将80只健康雄性大鼠、40只健康雄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2个大组,每个大组按低、中、高和空白对照4个剂量组[0.27、0.53、1.60、0 g/(kg·bw·d)],连续灌胃32 d后分别对不同剂量组进行棉球植入试验(肉芽肿的形成及测定)、足趾肿胀试验及测定、耳肿胀试验及测定。[结果]1.60 g/(kg·bw·d)组肉芽肿净量低于0 g/(kg·bw·d)组;0.53、1.60 g/(kg·bw·d)组1、2、4 h足趾肿胀率均低于0 g/(kg·bw·d)组,1.60 g/(kg·bw·d)组6 h足趾肿胀率低于0g/(kg·bw·d)组;1.60 g/(kg·bw·d)组耳廓肿胀率低于0 g/(kg·bw·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霍山石斛含片清咽功能的动物试验结果为阳性,具有清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不同颜色珍珠层的三角帆蚌组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龄(体质量为262.5—587.5g)的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外套膜中央膜、边缘膜、性腺、鳃丝及肝脏5种组织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不同颜色珍珠层边缘区的个体间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组织差异。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肝脏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为(134.8±61.7)mg/kg,极显著高于其它4种组织(P〈O.01),依次大于性腺〉边缘膜〉鳃丝〉中央膜,而4种组织间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以边缘区珍珠层颜色为区分标准,白色个体与紫色个体的肝脏、性腺、鳃丝及中央膜组织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O.05)。对同一个体珍珠层边缘区前端为白色、后端为紫色的边缘膜组织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同一个体中紫色区域外套膜边缘膜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高于白色区域(P=O.01)。研究表明,肝脏是三角帆蚌类胡萝卜素转化及沉积的重要器官之一,外套膜边缘膜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引起珍珠层颜色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体质量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牙鲆配合饲料中氮元素的利用和氮收支进行了研究。试验按沙蚕体湿重设置(0.40±0.19)、(1.00±0.22)、(2.00±0.50)g 3个组,分别记为S、M和L组,每组分别设16、20、24℃3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1)20℃时各组双齿围沙蚕对氮的摄食率均达到最大值,平均为17.0 mg/(d.g),变幅为14.3~22.0 mg/(d.g);2)双齿围沙蚕于不同温度下对氮的摄食率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S组为10.5~22.0 mg/(d.g),M组和L组则分别为8.0~14.7、6.6~14.3 mg/(d.g),氮摄食率与体质量的关系可用幂函数式CN=aWb表示,其中a值在20℃时最高,为10.618,b值为-0.2076~-0.1911;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沙蚕的氮摄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F=79.125,P〈0.001;F=34.308,P〈0.001);4)在本试验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对饲料中氮的累积率平均为11.8 mg/(d.g),以摄食氮为100%计,累积氮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为88.99%,排粪氮次之,为9.43%,而排泄氮所占的比例最低,仅为1.58%。  相似文献   

20.
鸡蛋中粘杆菌素残留含量消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鸡蛋中药物浓度-时间的药动学主要参数为:鸡蛋中药物的达峰浓度(Cmax)为(242.5641±158.7074)μg/kg,达峰时间(Tmax为(10.20668±0.93777)d,零阶矩曲线下面积(AUC)(1668.298±686.8698)μg/(ks·d),吸收半衰期(K01-HL)(2.459439±2.255054)d,消除半衰期(K10-HL)(2.387610±1.889865)d,清除率(CL)(0.130340±0.029891)L/(k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