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根腐病在全国主要麦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北、西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区危害较重,尤其黑龙江省小麦根腐病严重发生,一般减产10%~30%,严重地块减产高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2.
我国小麦赤霉病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类赤霉病是世界温暖潮湿麦区广泛发生的一种病害.在我国,小麦赤霉病造成的损失仅次于小麦条锈病而居第二位,分布范围也较广泛,尤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和华南冬麦区更为严重,成为当地小麦的主要病害.据估计,全国发生赤霉病的麦区面积近667万hm2,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1/4.病害中流行年份损失5%~15%,大流行年份损失10%~40%.该病不仅是造成严重减产的毁灭性病害,而且恶化子粒品质,食用病麦引起人畜中毒,影响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同时造成经济损失,国家已规定病粒率超过4%不作为商品粮收购.  相似文献   

3.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和肥水条件的改善,小麦纹枯病的危害在我国黄淮麦区趋向严重,已成为降低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据统计,江苏、河南、山东近年发病面积在120hm2以上,一般发病麦田株发病率在10%~20%,严重的可达30%~50%,甚至更高.为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我院对小麦纹枯病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正>小麦赤霉病俗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尤以多雨潮湿的温带发生严重。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达50%~100%,产量损失10%~20%,中等发生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0%。一般年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且病麦品质变劣,出粉率低,籽粒皱缩秕小,颜色发白,不但影响面粉的品质和食用价值,而且病麦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会  相似文献   

5.
选用皖麦19、郑麦9023和皖麦48等20个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面粉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3种戊聚糖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变幅分别为总戊聚糖1.86%~3.23%、水溶性戊聚糖0.63%~1.51%和非水溶性戊聚糖1.11%~1.87%,3种戊聚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4%、 1.07%和1.49%.郑麦9405等品种具有较高的戊聚糖含量,皖麦47和皖麦48等品种具有较低的戊聚糖含量.讨论戊聚糖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寄主范围很广,主要为害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禾本科作物.赤霉病流行频率高,一般每隔2~3年流行1次.大流行年发病率为50%~100%,减产10%~40%,中度流行年病德率为30%~50%,减产5%~15%.该病不仅造成减产,同时还降低小麦品质.受害重的籽粒皱缩空秕,发芽率下降.病麦含有毒质,对人畜有毒害作用.去年赤霉病大流行年份,我乡小麦平均病穗率为54.1%,其中当家品种皖麦19为52.3%,推广品种皖麦44、46为90 2%,平均减产30%.由于去年菌源量大,今年种植的感病品种面积也较大.为了防止今年赤霉病再次流行,必须提前抓好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红蜘蛛是辛集市麦田常发性害虫,主要种类有两种,即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俗称"火龙",以其剌吸式口器剌吸小麦叶片汁液进行为害,受害小麦叶片出现针刺状白斑,严重时整个叶片灰白,逐渐变黄、枯萎、死亡,造成小麦减产,一般情况小麦减产15%~20%,严重地块减产达50%~70%。1为害时期麦红蜘蛛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卵在杂草和越冬麦苗的根际或土缝内越冬。11~12月如遇无风暖和的天气,越冬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春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单粒硬度分布频率,采用Perten SKCS 4100型单粒谷物硬度仪对92份春小麦和21份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硬度及其单籽粒分布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按籽粒硬度分为3类5级,硬质、混合麦和软质类型分别占参试春小麦的27.2%、54.3%和18.5%,硬质、混合和软质冬小麦分别占供试冬小麦的23.8%、28.6%和47.6%..东北春麦区以硬质为主,北部春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则以混合类型为主.硬质麦硬度值变幅为58±18~86±16,硬度低于46和高于47的籽粒频率分别为1%~38%和62%~99%;混合麦硬度值为22±28~56±21,硬度指数低于46和高于47的籽粒分别占26%~79%和21%~74%;软质麦硬度值为1±16~40±13.硬度值低于46和高于47的籽粒分别为72%~99%和1%~28%.硬度值高于60的籽粒在90%以上的硬质品种有克旱16,硬度值低于33的籽粒频率在90%以上的软质品种有巴97-8397等5份.千粒重大于40.0g和粒径大于2.50mm的品种频率分别为20.6%和23.9%.  相似文献   

9.
井冈霉素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镇江地区的一些推广品种上发生普遍,为害较重,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一个新问题.宜兴县徐渎大队,1979年有7.2亩7484小麦,因纹枯病严重,亩产只收到300余斤.溧阳县上沛公社有3000多亩宁麦3号普遍发病,重病回损失一成左右.本所的宁7317高产试验田病株率达97.7%,大田宁麦3号和7630,病株率分别为54.5~89.6%与98.7%.丹徒县农科所1980年调查46块小麦田.平均病株率为74.4%.  相似文献   

10.
开封地区稻茬麦种植常年稳定在1~1.2万hm《'2》之间,主要分布在沿黄河两岸的郊区、开封县、兰考县的部分乡村,其中约80茗~90%为撒播麦.由于该地区地下水位浅,一般为1~2m,造成地块潮湿、土壤黏重,不易耕作,加上稻茬茬口晚,为省力、省时、省工,稻茬撤播麦种植已形成稻区独特的生产方式.但当地农民"重稻轻麦"的传统观念以及对稻茬麦的粗放管理,严重影响了稻茬撤播麦的产墨.如何才能提高稻茬麦的产量呢?  相似文献   

11.
我区常年植棉70万亩左右.回顾1968年以来的棉花生产情况,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968~1970年棉花采用直播,套种在以大元麦为主、麦幅占地35%左右的麦垅中,茬口好,亩产119.6斤.1971~1977年棉花前茬片麦面积大(50~60%),条播麦幅占地40~50%,腾茬季节迟,棉花产量下降,亩产为91.9斤.1978年以来棉花以育苗移栽为主,产量有所上升,亩产为102.4斤.为使棉花产量能持续增长,更好地发挥移栽棉增产优势,我们从棉花生产有关资料,分析了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一、杂草 为害小麦的杂草比较多,麦蒿、荠菜、猪殃殃、泽漆、婆婆纳、雀麦、节节麦、小旋花、灰藜等多种,但能够造成小麦受害的杂草主要有麦蒿、猪殃殃、荠菜、婆婆纳、泽漆等5种.以麦蒿、荠菜为主要杂草的麦田,施用苯磺隆除草剂为主.75%苯磺隆每667m2用1~1.5g或10%苯磺隆每667m2用10~15g.  相似文献   

13.
微波消解-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南阳彩色小麦中的微量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向阳  范彩玲  王翠  王会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048-1049,1051
以南阳灰麦、蓝麦、普通紫麦和硬质紫麦为材料,用微波压力快速消解样品,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直读法和国标法对照测定。结果表明:浓度直读法的回收率为90.6%~98.4%,RSD为2.8%~3.6%(n=6),线性范围为0.400~4 000 mg/L,检出限为0.391 mg/L。  相似文献   

14.
干热风是小麦生育后期的一种常发性气象灾害,一般减产5%~10%,严重时可达20%以上。防止方法如下:一、巧浇麦黄水在小麦成熟前10天左右浇1次麦黄水,可以明显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危害,并有利于麦田套种和夏播。据观测,浇麦黄水后,可使麦田近地层气温下降2℃,小麦千粒重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前,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在各生育期皆可受到纹枯病菌的侵染,严重影响小麦生产.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小麦纹枯病病害逐年加重,病区由南向北不断扩大.发病早的小麦田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甚至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16.
1.纹枯病、根腐病、土传花叶病毒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 3月上旬亩用20%粉锈宁乳剂50~100毫升,加5%井冈霉素50~100毫升,40%氧化乐果乳油30~5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可兼治麦田春季多种病虫害.对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发生为害较重的麦田,要于小麦返青期亩用辛硫磷毒土(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毫升,加适量水拌25千克干细土)结合锄麦施下,或用辛硫磷毒液1千克对水2 000~3 000千克,配成毒液,在新被害麦苗附近灌根,效可达95%以上.对前作豆茬、芝麻茬红蜘蛛发生严重的麦田,亩用150毫升三氯杀螨醇对水50千克叶面喷施.  相似文献   

17.
<正>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属昆虫纲双翅目瘿蚊科。有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2种。吸浆虫对小麦产量具有毁灭性,一般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收。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品质的不断提高;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  相似文献   

18.
施氮水平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花后碳氮同化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5个施氮水平下花后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的同化、转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花后氮同化量约为转运量的10%~40%,而花后碳同化量则为转运量的0.5~2.5倍.高蛋白品种豫麦47花后氮素和碳水化合物的转运量均较高,低蛋白品种豫麦50花后碳水化合物同化量较高.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豫麦47的氮素转运量提高了45%,氮素同化量减少了84%,花后碳水化合物同化量提高了37%;而豫麦50的氮素转运量变化较小,氮素同化量减少了63%左右,花后碳水化合物同化量提高了63%,两品种碳水化合物转运量变化幅度较小.因此,适当提高施氮水平,对2种品质类型小麦可起到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小麦全蚀病综合治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麦全蚀病(Ophiobolus graminis)是世界性重要的病害,在我国严重发生始于60年代末期,首先在山东烟台地区大面积发生,此后在甘肃武威、辽宁旅大等地造成危害,目前已扩展蔓延到北方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共18个省(区),而且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有增加趋势.全蚀病主要破坏小麦根系,是小麦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据统计,轻病地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乃至绝收.由于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根部病害,单一的化学防治很难控制危害.为此,作者结合试验研究就我国小麦全蚀病综合治理研究进展作一概要评述,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豫南麦区耕作粗放,习惯撒播不能中耕除草,导致杂草丛生,危害严重。小麦一般减产15%左右,严重地块达30~45%。麦田优势种杂草以看麦娘、牛繁缕、猪殃殃、大(小)巢菜为主,尤以看麦娘为多,占杂草比例的30~94%。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二甲四氯、苯达松、百草敌等化学除草剂均对看麦娘无效。笔者通过1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