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兔耳制备动脉化静脉皮瓣动物模型,观察皮瓣的成活过程及机理的结果显示:实验组皮瓣与标准组成瓣成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证实兔耳动脉化静脉皮瓣能成活和动脉化静脉皮瓣灌注有效性,对静脉系统在皮瓣成活过程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蒂部宽度及其结构对兔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模型,设计7种不同蒂宽,观察术后7d皮瓣成活率.结果 组6(蒂宽0.5cm,蒂部含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网)、组7(蒂宽1.0cm,由组6蒂部两侧各旁开0.25cm)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3.
1980年9月26日到29日,对不同日龄的日本大耳兔42只,进行生长和甲状腺活动的研究。42只大耳兔的血清T_4含量为1.31±0.73微克/100毫升血清(均数±标准差);其中♂17只,T_4为1.12±0.69;♀25只,T_4为1.44±0.76。♀体T_4稍高于♂体,但无显著差异(p>0.05)。大耳兔的相对生长率在2—6周龄这段时间内最高(702%);10—15周龄这一阶段最低(15.1%)。不同日龄大耳兔的血清T_4含量有明显波动。T_4含量的最高和最低波动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血清T_4含量的波动与相对增长率之间未发现有统计学的相关。成年公兔、空怀母兔、妊娠母兔和哺乳母兔的血清T_4含量有差别,但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实验结果表明,丹参注射液分别在3×10~(-3)g/ml和6×10~(-3)g/ml浓度时,小白鼠子宫活动呈轻度弛缓,记录图形波谷略下延,收缩间隔延长,子宫活动较用药前有明显差别(P<0.05);妊娠小白鼠每只一次皮下注射0.2 mI丹参注射液,每日1次,连续3次,试期无一例发生流产,妊娠鼠均产下健康乳鼠;用妊娠山羊作同样实验(山羊体重30kg左右,每次每只皮下注射10ml丹参液,约含生药10g,每日1次,连续3次),同样无一例发生流产,妊娠期满顺利产下健康羊羔;丹参注射液离体兔耳灌流后,兔耳皮肤血管短暂徼弱扩张,但用药前后流量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观察了猫、兔对垂体后叶素的不同反应。实验用成年猫12只,兔13只,经静脉注射2μ垂体后叶素,注药后连续观察血压、尿量30~90分钟。一、尿量变化:(1)给猫注药后约1分钟尿量逐渐增加,3分钟尿  相似文献   

6.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微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变化。方法:选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自身对照,一组为动脉化静脉皮瓣。应用显微电视系统直接观察兔耳透明窗的方法,在放大1000倍条件下研究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微循环血流。结果:动脉化静脉皮瓣动脉血逆行灌注后主要通过细静脉之间交通支汇入回流静脉。结论:血流由细静脉→交通支→细静脉是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早期微循环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球虫病对家兔饲养危害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主要侵害1~3月龄幼兔,成年兔多为亚临床型或带虫者。主要症状为贫血、消瘦、拉稀等,幼兔发育受阻,甚至死亡。1发病情况辽宁省建平县某乡镇曹某饲养大耳白家兔,存栏446只,其中母兔87只,其育肥青年兔124只,仔兔(0.5gk以下)146只,还有没出窝和种公兔89只。于2018年7月5日发现仔兔零星发病死亡情况。开始表现腹围增大,不食拉稀等体温正常,有的  相似文献   

8.
1996年以来,四川某实验兔场因长期连续使用氯苯胍作为抗球虫药物而爆发球虫病,引起大批幼兔死亡,改用氯羟吡啶后,虽然控制了幼兔的急性死亡,但慢性及亚临床型球虫病时有发生。为此,我们抽检了该场成年兔64只、3~6月龄兔30只、3月龄以下兔30只,球虫总感染率为97.58%(121/124),其中3~6月龄及3月龄以下兔感染率均为100%(30/30).经鉴定该兔场兔感染有8种艾美尔球虫,其优势虫种为肠艾美尔球虫及中型艾美尔球虫.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舒兰市莲花乡养殖户李传琴,1984年从浙江省定海县华侨獭兔场买入四只美国纯种加利福尼亚海狸獭兔。经十七年饲养到2011年末共繁殖成活仔兔34000余只,为长春华丰特产养殖场等地提供獭兔,出售33000只,获利264万元,现有成兔1000只,其中母兔700只,预计成活仔兔1960只。2012年与乡政府联合办起獭兔良种场,建成半自动化养殖场,预计到年底发展獭兔2960只。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兔的消化能力拟定本课题。试验以日本大耳兔为材料,4—5月龄,2母1公,体质健康,重2.1—2.4公斤。实验方法慢性胆管瘘和十二指肠瘘制作:兔向左侧横卧保定(术前禁食一昼夜),用2%戊巴比妥钠(约20mg/kg)作耳静脉静注麻醉,于腹部剑状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佛手和甜橙的果汁及挥发油对兔耳痤疮的预防作用,采用兔耳内侧涂抹油酸形成痤疮模型,将新西兰兔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灌胃复方珍珠暗疮胶囊)、佛手汁和挥发油高低剂量组、甜橙汁和挥发油高低剂量组,分别灌胃对应成分,观察兔耳组织病理学及检测兔耳组织皮脂分泌量、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1)经过油酸诱导的新西兰兔耳,皮肤粗糙增厚且毛囊口扩张并隆起,并出现一定量的红色丘疹和脓包,兔耳组织中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增加、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增加、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2)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均可降低兔耳组织甘油三酯、丙二醛、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提高抗氧化物含量,改善兔耳的痤疮程度;3)在成分干预组中,甜橙挥发油对痤疮的抑制效果最佳,其次是佛手挥发油,果汁效果较差。因此,佛手和甜橙挥发油都具有良好的改善油酸致兔耳痤疮的效果,并且甜橙挥发油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丹参酮ⅡA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丹参醇ⅡA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采用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d时在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成生理盐水(对照),28d时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HI)的影响及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瘢痕增生指数(HI)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丹参酮ⅡA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降低胶原纤维含量的作用。结论:丹参酮ⅡA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部分地区兔球虫种类及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兔球虫早熟系疫苗株,同时也为有效防治兔球虫病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球虫卵囊粪便检查法检查495个粪样,对河北省部分地区兔球虫种类及感染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幼兔球虫平均感染率为96.7%(177/183),感染强度100~435 500;青年兔球虫平均感染率为75.1%(148/197),感染强度66~112 000;种兔球虫平均感染率为55.7%(64/115),感染强度100~27 900。根据形态学观察共鉴定出16个虫种,即:斯氏艾美耳球虫、兔艾美耳球虫、大型艾美耳球虫、肠艾美耳球虫、无残艾美耳球虫、中型艾美耳球虫、微小艾美耳球虫、梨形艾美耳球虫、黄艾美耳球虫、盲肠艾美耳球虫、穿孔艾美耳球虫、新兔艾美耳球虫、纳格浦尔艾美耳球虫、长形艾美耳球虫、野兔艾美耳球虫,松林艾美耳球虫。说明河北省部分地区兔球虫感染率仍然是很高的。  相似文献   

14.
许庆民  赵建中  刘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26-11828
[目的]探讨短穗兔耳草个体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方法]采用国际冻原计划(ITEX)模拟增温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将温棚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设为A、B、C、D、E5个温度梯度,分析不同温度梯度下短穗兔耳草个体生长特征的变化,研究模拟增温对短穗兔耳草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随着温棚直径的减小,温度(地表温度和土壤温长)逐渐升高。与对照相比,A、B、C、D、E5个处理分别提高了2.68、1.57、1.20、1.07和0.69℃(地表气温),1.74、1.06、0.80、0.60和0.30℃(土壤温度)。短穗兔耳草从对照至A温室随着温度的升高,叶片数、叶片高度逐渐增加,而匍匐茎逐渐减少。[结论]叶片数变化与温度(地表温度和地温)呈正相关关系,增温促进了短穗兔耳草的营养生长,抑制了它的克隆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全省9个地市的17个县的2762头(只)畜禽进行检查,查出感染球虫的头数为1062头(只),发现艾美耳属和等孢属球虫共56种,其中牛11种,感染率为21.87%(110/503);猪9种,感染率为43.4%(171/394);羊(绵羊和山羊)12种,感染率为35.99%(185/514);鸡8种,感染率为51.43%(306/595);兔(长毛兔和肉兔)14种,感染率为54.72%(348/636)猫2种,感染率为6.67%(2/30)。总感染率为39.75%。  相似文献   

16.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不同耳型的塞北兔血液中的红细胞酯晦(ES—l,Es-3)、红细胞碳酸酐酶(CA)、前转铁蛋白(Prt)、后白蛋白(Po)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5个蛋白位点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耳型的塞北兔群体,多态蛋白位点的基因型比例不同。  相似文献   

17.
杨凌地区家兔球虫种类与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对杨凌地区的部分养兔场球虫种类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杨凌地区家兔艾美耳球虫(Eimeria)感染率高达83.5%,且各月龄段的兔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1~2月龄的幼兔最易感染,感染率为99.4%,3~4月龄的感染率为97.0%,5~7月龄的感染率为78.7%,而12~24月龄的成年兔的感染率为38.9%。检出11种兔艾美耳球虫,其中穿孔艾美耳球虫(E.perforans)、黄艾美耳球虫(E.flsvescens)、无残艾美耳球虫(E.irrestidua)和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为优势种,分别占总检出率的24.0%、17.0%、14.0%和12.8%。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顶质体序列在顶复门寄生虫遗传进化研究中的意义,应用PCR技术扩增了兔维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vejdovskyi)和无残艾美耳球虫(E.irresidua)顶质体rpoB和TufA基因序列,并利用生物学软件与GenBank中收录的顶复门寄生虫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的两种兔艾美耳球虫rpoB和TufA基因片段的大小均相同,分别为469 bp和481 bp,两种球虫rpoB和TufA基因种间的差异分别为6.8%和0.2%,rpoB基因差异相对较大,而TufA基因差异较小。因此,rpoB基因序列可以作为兔艾美耳球虫种间的遗传标记,用得到的rpoB基因序列为参考与其他顶复门寄生虫进行进化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该结论,实验首次报道兔艾美耳球虫顶质体rpoB和TufA基因的部分序列,为兔艾美耳球虫的鉴定和进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也为顶复门顶质体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1、兔耳静脉采血法 兔子是常用的一种试验动物。一般少量用血多采用耳静脉采血法,而大量用血则需采用心脏采血法,特别是幼龄动物。心脏采血法难度大,容易出现差错。直接影响试验用兔的健康和重复使用率。为解决以上矛盾,参考M.S.Horwiz等介绍的在兔耳尖滴(或擦)二甲苯多量采血的方法。经过试用和改进,效果非常理想。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对兔耳采血部位常规剪毛消毒,然后用浸泡二甲苯的棉球涂抹兔耳,半分钟,见兔耳静脉隆起变粗,呈明显的树枝状,用5号针头在兔耳根边缘的静脉离心方向采血。一次可采血5—10毫升以上,基本上可满足一般试验的需要。以上方法简便易行,特别对耳静脉较细的幼龄兔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兔球虫病是家兔中最常见而且危害极严重的一种原虫病。4月龄以内的幼兔对球虫的感染率较高,死亡率也高,兔球虫常见的有9种:除致病力最强的斯氏艾美耳球虫(兔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肝脏的胆管上皮细胞外,其它几种均奇生于兔肠道上皮细胞内。兔球虫病常为多种球虫混合感染。并且多发生于温暖多雨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