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秸秆养分资源及秸秆焚烧气体污染物排放定量估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露天焚烧气体对环境的影响,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评估分析了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状况及其应用潜力,并定量估算了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气体污染物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京津冀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总产量为5 406.9万t,秸秆中氮、磷、钾养分资源总量分别达到3.7×10~4、7.4×10~4、1.0×10~6 t。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以还田为主,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还田量分别占秸秆量的67.7%、27.3%和61.2%。秸秆露天焚烧主要以小麦和玉米秸秆为主,占田间秸秆焚烧总量的93.03%,焚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分别达到1.0×10~6和4.8×10~5 t。基于京津冀地区秸秆利用现状,建议因地制宜地推动秸秆全量化利用,并在秸秆还田机制、离田利用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技术研发机制等方面出台系统配套的政策措施,以期为中国不同区域秸秆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低碳技术在农作物秸秆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积极发展低碳技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且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可避免因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的3个主要方面入手,分析低碳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同时大力倡导开发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彻底解决农村秸秆焚烧现象,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迫在眉睫。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农业科技人员在原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创新农作物秸秆利用模式,成效明显。基于此,对旺苍县农作物秸秆利用模式成效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提高旺苍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重要的农业作物,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主食之一。目前,水稻秸秆多数都是露天焚烧,会污染环境,可针对水稻秸秆实施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分析了河源市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存在难题,再借鉴其他地区的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在河源市推广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升水稻秸秆资源的利用率,解决水稻秸秆焚烧难题,推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环境和气候系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1999—200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谷草比,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计算了中国1999—2008年主要粮食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量,进一步依据相关排放因子得出CO和CO2的排放量及碳排放总量。结果发现,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年平均秸秆产量达到4.9×108t,粮食秸秆露天焚烧量平均为0.94×108t,约占粮食作物秸秆总量的19,其中稻谷秸秆露天焚烧量占到粮食秸秆露天焚烧量的43.1;粮食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CO和CO2总量平均每年分别为9.19×106t和1.07×108t;排放的总碳量平均每年为3.32×107t,其中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秸秆露天焚烧释放的总碳量分别为9.88×106、9.93×106、11.14×106、2.22×106t。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其产业体系与利用路径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中国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仅可减少田间焚烧环境污染、消除火灾隐患,还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中国大陆地区各省级行政区的统计数据,探讨了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占全国秸秆资源总量的84.8%;秸秆资源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统揽中国秸秆产业发展全局,系统梳理并深入解析了中国秸秆产业政策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和监管体系发展历程和现状。分别以单一利用、综合利用、战略布局和区域统筹为鲜明特征,将秸秆利用政策历程划分为政策起步期(1979—2007年)、政策发展期(2008—2012年)、政策转型期(2013—2016年)和政策深化期(2017年至今)。系统阐释了中国农作物秸秆农业利用、能源化利用和高值化利用的主要路径与模式。该研究可为指导中国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秸秆焚烧成因与合理利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焚烧已成为生态公害,本文分析了秸秆焚烧的形成原因及秸秆使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秸秆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大气质量,且易引发火灾。随着国内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秸秆逐渐转变为农业废弃物,露天焚烧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快速、高效、秸秆焚烧点监测迫在眉睫。该研究基于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结合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数据,利用Python语言、ArcGIS Server、MySQL技术构建了一个客户端与服务端(Client/Server,C/S)分离的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系统,以实现秸秆焚烧点的快速查询、定位以及数据可视化。应用该系统的案例分析表明,2010-2020年间东北地区秸秆集中焚烧的时间有由秋季向春季转移的变化趋势,逐渐形成春季集中焚烧-夏季耕作-秋季零星焚烧-冬季覆盖的规律;焚烧点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重心在哈尔滨市和绥化市的交界处。综上,该系统可以为秸秆焚烧点监测提供快捷方便的技术手段,方便农业和环境部门协同监控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情况,促进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的实施与农业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涪陵区的地貌以丘陵为主,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这些秸秆除了用作饲料或肥料之外,大部分会被焚烧,还有一部分秸秆会被直接丢入水中,造成较为严重的大气和水污染,甚至对交通出行安全也造成一定影响。很多时候农户会感觉秸秆是废品、没有利用价值,其实,秸秆利用新技术以及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提高为土地化学肥料的过度利用、土壤板结、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高综合利用率,力促农村节能减排、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所以有必要探究和思考山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收获季节,大量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数量大大增加,由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暂时得不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农民对秸秆焚烧的认识也不够健全,秸秆焚烧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而秸秆焚烧对我国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如加重雾霾天气、对交通造成影响、破坏生态平衡等。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和环保问题的不断重视,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已是秸秆今后的重要走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焚烧秸秆现象在不断减少,秸秆的利用在不断加大。秸秆作为可再生能源,其利用价值是非常大的,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轻工业等多个领域。当前阶段,秸秆的综合利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秸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处理农作物的秸秆成为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以往的秸秆处理中,一些农民基本采用焚烧的处理方法,然而焚烧会污染空气,进而影响环境。因此,做好秸秆的处理,不仅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以及农艺和农机结合的技术,进而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基于此,探讨阜新市秸秆还田技术现状、秸秆还田的重要性以及秸秆还田技术发展趋势等,进而推动秸秆还田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4-2018年中国田间秸秆焚烧火点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长时间序列、全国尺度剖析田间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对科学疏导秸秆露天焚烧和提高行政监管效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基于2014-2018年的中国区域内Satsee-Fire火点数据,经过数据转换、提取、清洗等处理流程后,本研究构建了2014-2018年中国秸秆露天焚烧火点数据集,并进一步采用重心转移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k均值聚类模型从不同时空尺度探索了近五年中国田间秸秆露天焚烧火点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秸秆露天禁烧政策成效显著,研究时段内秸秆火点数量呈现显著的逐年单调递减态势,年均降低率达22.43%;月际间秸秆火点集中在2-4月、10-11月,合计占全年比重的85.71%;空间上集聚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黑吉辽地区占比高达56.37%,如以胡焕庸线为界限,则东南半壁和西南半壁分别占全部火点的78.73%、21.27%。年际间秸秆火点重心主要位于辽宁-河北一带,受东北地区秸秆火点逐年减少影响,总体呈现向西南方向迁移的发展特征;月际间秸秆火点重心呈明显的回字形迁移轨迹。秸秆火点的全局空间自相关介于0.33~0.49,总体在较低水平,并呈现逐年降低态势,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在不断分化,火点的离散分布态势愈加明显,以往高密度秸秆火点的县域密集分布现象在空间不断离散。不同省份的秸秆焚烧现象呈现出“秋冬季主导型”、“春季主导型”和“秋季主导型”3种聚类类型,不同地区的秸秆焚烧规律与其种植制度、作物类型和物候节律具有密切关系。在对秸秆焚烧现象进行管控和疏导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物候节律,以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满足度和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作为农作物秸秆利用途径之一,为奶牛、肉牛和肉羊饲养提供充足的粗饲料,能保障“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该文以中国31个省市的农作物秸秆饲料为研究对象,对2008-2013年各省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进行计算,并求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满足度和优势度。结果表明:1)2008-2013年,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和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均呈现增长趋势,2013年分别达到16895.12和12568.36万t。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六大牧区中内蒙古和四川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高的地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地区和六大牧区中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和新疆为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多的地区。2)2008-2013年,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满足度呈波动增长的趋势,2013年满足度达到了134.43%,意味着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满足反刍动物秸秆饲料需求,但呈现“东高西低”情况。六大农区中的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六大牧区中的内蒙古和四川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具有优势。3)六大农区中的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六大牧区中的内蒙古和四川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核心地区。该研究为分析中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现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秸秆焚烧过火区面积是秸秆焚烧影响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针对卫星遥感秸秆焚烧过火面积估算中因作物秸秆焚烧后农田翻耕速度较快,对卫星观测频次要求高,且由于下垫面多种类型混杂,对卫星空间分辨率要求高的双重问题,提出利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高观测频次和高分一号数据高空间分辨率特点,基于卫星遥感图像光谱分析和混合像元分解技术的多源卫星遥感农作物秸秆焚烧过火区面积估算方法。使用该方法对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和正阳县进行了秸秆焚烧面积估算,并采用高分一号数据进行了验证,平均精度达到94%以上,说明该文提出的方法既解决了秸秆焚烧过火区监测的高时效需求问题,又保证了过火区面积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农作物果实而忽视农作物的秸秆。我国每年生产5亿t粮食.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亿t(可收集资源量为6.87亿t)。却有2亿t秸秆白白腐烂和焚烧,这其实是白白浪费了生产2亿t秸秆的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等资源。因此.充分发展秸秆产业,提高秸秆利用率,实质上等于提高了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产出率。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16  
为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以黄淮海地区5省市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农作物秸秆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5省市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秸秆资源密度、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明确了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初步分析了秸秆全量化利用的潜势。结果表明:黄淮海5省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理论数量达到2.4×108 t,可收集量达到2.1×108 t。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6%,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分别占已利用量的49.0%、31.6%、4.4%、8.8%、6.2%。秸秆资源密度和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分析黄淮海各省(市)秸秆潜在利用途径,预测竞争性秸秆利用需求量为1.5×108 t,分别为肥料化6.7×107 t、饲料化5.7×107 t、基料化1.1×107 t、原料化1.8×107 t,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量则为8.80×107 t。在已有利用结构基础上,黄淮海地区秸秆实现全量化利用的总体趋势表现为"两个增加"、"一个减少"、"两个调节",即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分别增加2.5×106和6.3×106 t,饲料化利用减少4.8×105 t,肥料化利用调节范围为-2.2×107~7.2×107 t,能源化利用调节范围为0~7.2×107 t。并提出"区域统筹,整体推进",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咸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咸阳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目前利用率比较低,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废弃,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因此,调查秸秆利用情况,找出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利用的对策,对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面源污染防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有力推进了全市农业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根据青岛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从发展循环农业的视角,阐述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分析了当前临沧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提出了其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探讨了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区域秸秆资源分布及全量化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秸秆利用产业科学合理化,推动区域秸秆全量化利用,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人均秸秆占有量等进行了估算,明确了湖南省秸秆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湖南省秸秆利用竞争性需求量计算分析了全省秸秆全量化利用潜势。结果表明:2018年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和可收集资源量分别为4 021.7和3 039.1万t,主要以水稻秸秆为主,占比约65%;其次为油菜、蔬菜和玉米秸秆。不同农作物秸秆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水稻、油菜和蔬菜秸秆总体呈现自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玉米秸秆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全省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仅为0.68 t,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分析秸秆潜在利用途径,预测湖南省肥料化需求量为887.3万t,饲料化需求量为885.1万t,基料化需求量为83.2万t,原料化利用量为65.7万t;剩余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 117.9万t。结合目前湖南省秸秆资源利用结构,全省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的总体趋势应为在保持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肥料化,提高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