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引进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覆盖的景观格局指数,重点揭示1996~2004年张掖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程度、时空差异及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以牧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幅显著,而耕地和牧草地数量呈下降趋势.从时间序列看,张掖市各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复杂度和均匀度指数增大,而优势度指数减少,指数变化以山丹县和民乐县为最大,表明张掖市各地区总体上看土地利用/覆盖破碎化程度在加强,尤以山丹县和民乐县强度大.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而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社会驱动力研究对解释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和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起关键作用,因而成为研究的焦点.同时,应把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置于重要位置.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素有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政治经济政策等因子.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市为例,运用重庆市1998~2010年统计年鉴中土地利用数据以及重庆市各类用地指标,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数量、速度,并以耕地为例进行主成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是人口压力、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政策4个主要驱动因子,为重庆今后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政策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驱动力研究则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研究表明,影响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是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生产技术、人口尤其是农业人口及经济利益.同时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并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该文根据抚仙湖地区2009—2014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6年来,抚仙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缓,但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较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研究为抚仙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00、2006和2011年遥感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近20年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首先对1990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斑块,构建土地利用变化样本数据矩阵;然后提取变化图斑对应驱动因子的栅格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土地利用转换类型与驱动因子的相关关系,揭示了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定量阐释了各类型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距海岸线的距离、人口密度是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为到城镇的距离、交通密度和GDP密度.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是探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重点。以中部地区的江西省为例,利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通过分析土地结构变化、土地利用地域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江西省从1996年到200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同时提出相应的土地管理对策,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渑池县1993-2005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特点和变化,分析了单一地类土地利用变化指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并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渑池县1993-2005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特点和变化,分析了单一地类土地利用变化指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并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省吴江市1995~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影响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工业总产值以及渔业总产值.同时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并提出促进吴江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0~2006年宝鸡市马营镇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并结合GM(1,1)灰色模型预测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6年间马营镇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输出和建设用地的输入为主要特点;面积变化大小为: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园地;速度变化大小为:建设用地>园地>未利用地>耕地;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对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影响日益强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是马营镇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GM(1,1)趋势分析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影响因子不变的前提下,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将持续减少,建设用地仍会增加。  相似文献   

12.
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胜军  程学军  吴冲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96-4597,4629
以江汉平原20世纪809、0年代和2000年3个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结果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利用状况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利用程度变化分析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围湖造田的现象依然存在;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稳定,属于农业用地类型;土地利用格局尚未完全定型,处于调整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RS、GIS技术对江苏省1993和2003年两时相的TM影像进行遥感解译,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特征。结果表明:农用地是江苏省土地利用构成的主体,10年间该省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减少13.1%、49.0%和86.9%,建设用地、园林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50.1%、46.3%和6.9%。此外,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对农用地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龙泉驿区为例,基于GIS软件建立1996和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分析1996~2004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的基础上,运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龙泉驿区未来5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比例将持续增大;园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变化过程中会出现极大值,极大值以后面积比例开始下降,最终达到稳定状态;耕地的面积比例会逐步减少,交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复垦力度也会加大;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在对模型进行独立假设检验的基础上,发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符合马尔柯夫链。  相似文献   

15.
基于系统概念的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超  金晓斌  周寅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393-6395
城市土地储备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供应与需求、城市土地调控政策以及城市土地金融运作等相互结合的综合体,由于其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所以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城市土地储备进行综合分析与考察,是揭示其相互因素作用和影响的有效方法。笔者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土地储备运行入手,根据系统分解原理,将城市土地储备系统划分为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供应与土地需求,城市土地储备实施效应和城市土地储备运作4个子系统,以期为深入剖析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作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孟令娜  唐宽金  郑新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01-12003
在Arcview3.3和Fragstats3.3的支持下,分别探讨了土地利用的用途转移变化特点;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济南市长清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二者结合研究,可以更好地反映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结果表明,长清区土地利用的变化较大,整体上突出表现为林地、耕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土地迅速减少;景观整体的多样性相对较小,平均斑块分维数和优势度有所增加,景观聚合度增强,有单一化的趋势,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7.
孙婷  周宝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457-3458,3473
以江津市为例,将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应用于城市用地效率评价。对C2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江津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根据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有效性值和规模收益指数,从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非DEA有效年份产生的原因,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城市用地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敏  魏兴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87-2688,2766
以东营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营市的城市化水平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格局主要以耕地的减少、居民地和园地的增加为主要特点.关联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园地、居民地、水域的关联程度极显著(0.01水平),并呈线性回归关系.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东营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杨艳超  周荣福  林筝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031-14033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台儿庄区1979~200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979~2002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田、林地转变为居民地及其他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增加;农田、林地用地的减少是区域内变化速度最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是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于龙  周立  刘伟  周华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619-9621
利用1987和2001年TM卫星遥感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海北站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监测,14年来该区耕地面积增加迅速,高覆盖天然草地面积减少,中、低覆盖天然草地面积增加,湖泊、湿地萎缩,裸岩、沙地、裸土面积扩张,荒漠化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