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以柞蚕蛹饲养蠋蝽若虫为对照组(CK),用一种以牛奶和鸡蛋为主要生物成分的新型蠋蝽若虫液体人工饲料饲养蠋蝽若虫为处理组(AD),对其发育历期、体重和产卵情况等生物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为测试AD高龄若虫捕食能力,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AD的F1代(AD-F1)和F2代(AD-F2)的5龄若虫对粘虫2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AD-F1及AD-F2若虫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CK(25.09 d),其中AD-F2发育历期较AD-F1显著缩短(5 d),且AD-F2各龄期体重、成虫获得率和单次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都较AD-F1有显著提升,数值向CK趋近;AD-F1、AD-F2和CK组蠋蝽5龄若虫对粘虫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反应模型,AD-F2瞬间攻击率、最大捕食量等指标较AD-F1均有显著提升,其数值同样向CK趋近。本研究结果说明该液体人工饲料能满足蠋蝽若虫生长发育的基本营养要求,所饲养的蠋蝽若虫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可以用作田间释放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试验,设置了低温0℃处理蠋蝽(Arma chinensis)成虫12 h后于25℃饲养、3龄若虫至成虫分别于18、25℃及35℃条件下饲养等试验,以研究温度对蠋蝽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虫短暂低温(0℃,12 h)处理后,其子代3龄至5龄若虫的发育历期为27.6 d,略高于持续低温18℃处理后子代3龄至5龄若虫的发育历期(22.0 d),但35℃的高温处理则显著缩短了子代3龄至5龄若虫的发育历期(11.0 d)。(2)成虫经短暂低温后处理后,蠋蝽成虫的寿命显著延长,雌性寿命略短于雄性(雌性66.9 d,雄性69.7 d);高温(35℃)处理则显著缩短了子代成虫寿命,雄性寿命显著长于雌性(雌性22.7 d,雄性32.7 d)。(3)蠋蝽成虫经短暂低温(0℃,12 h)处理后,蠋蝽成虫的性比为雌性∶雄性=0.48∶0.52。(4)蠋蝽成虫在18℃(43粒)与35℃(32粒)温度饲养条件下的产卵量显著低于短暂低温(0℃,12 h)后成虫(约264粒)及25℃(约218粒)饲养条件下的成虫产卵量,但在几种温度处理条件下,卵的长或宽之间无显著差异。18℃低温及35℃高温处理均会显著降低卵孵化率,35℃高温条件下,蠋蝽卵的孵化率为0。  相似文献   

3.
恒温和波动温度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蠋蝽(Arma chinensis)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研究大多是在恒温下进行的,然而蠋蝽在自然界中接触的不是恒温而是昼夜波动的温度.本文旨在比较恒温与昼夜波动温度下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参数,为规模化生产、释放提供技术支撑.分别在恒温(25±1℃)和均温相同的昼夜波动温度(20~32℃)条件下饲养蠋蝽,统计恒温与波动温度下蠋蝽各龄段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率数据,并用SPSS软件比较2种温度间差异,用EXCEL软件进行各龄期死亡率统计.结果表明:①在波动温度下饲养蠋蝽若虫,其1龄、4龄、5龄的龄期较恒温下分别延长0.49d,1.68d和1.88d,卵至成虫历期波动温度较恒温长3.98d.②波动温度下若虫阶段的存活率为63%,低于恒温下的71%,且波动温度下蠋蝽若虫各龄期死亡率均高于恒温下的死亡率.③波动温度下蠋蝽产卵前期较恒温长;恒温蠋蝽单雌产卵量为267.76粒,明显高于波动温度的106.72粒,存在显著差异.④2种温度条件下雌性蠋蝽成虫寿命均略长于雄性蠋蝽寿命.综上所述,恒温与波动温度下蠋蝽若虫生长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生殖力存在显著差异.恒温条件更适合于蠋蝽的扩繁,但依据恒温下生命参数进行田间释放可能会影响对防控效果的预判.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明植株结构复杂性如何影响活动性较弱的捕食性昆虫对植株上防卫性较强的猎物的搜索和捕食行为。以蠋蝽Arma chinensis及其猎物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捕食者-猎物模式,设置盆栽大豆Glycine max植株结构复杂性2个处理:1株/盆,2株/盆,接4头斜纹夜蛾4龄幼虫:在某一盆植株的4个枝条上各1头。然后在植株基部主茎上释放1头3或5龄蠋蝽若虫或1头刚羽化的雌或雄成虫,组成蠋蝽虫龄(态)4个处理。对躅蝽首次选择有虫枝条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蠋蝽虫龄(态)和植株复杂性处理均不影响蠋蝽对有猎物枝条的首选偏好性,说明蠋蝽在植株主茎上随机选择枝条搜寻取食叶片的猎物。拟合蠋蝽首次攻击猎物的潜伏期估计猎物被捕食的瞬间概率(风险)结果表明,植株结构复杂性和蠋蝽虫龄(态)单独影响斜纹夜蛾幼虫的被捕食风险,该风险在结构简单比在复杂的植株上增大2.4倍;被3龄或5龄若虫捕食的风险是被雌成虫捕食的1.7倍;在3龄与5龄若虫之间以及雌性和雄性成虫之间没有差异。对蠋蝽搜索和捕食行为的时间特征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复杂性和蠋蝽虫龄(态)单独影响蠋蝽的搜索和捕食行为的时间特征参数,搜索用时在复杂植株上比在简单植株上延长1.5倍;3龄若虫的搜索用时比5龄若虫长1.3倍;植株复杂性不影响蠋蝽的静伏用时,但雌成虫的静伏用时分别是3、5龄若虫和雄成虫用时的1.8、1.6和1.3倍,雄成虫的静伏用时分别是3、5龄若虫用时的1.7和1.3倍;植株复杂性不影响蠋蝽麻痹猎物用时,但3龄若虫用时分别是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用时的2.2、2.1和1.7倍,5龄若虫用时分别是雌、雄成虫用时的1.3和1.2倍。本研究结果说明,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被捕食风险在结构较复杂的植株上明显降低,被蠋蝽若虫捕食的风险大于被成虫捕食;植株结构复杂会降低蠋蝽的搜索效率。  相似文献   

5.
蠋蝽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在室内研究了蠋蝽3~5龄若虫及成虫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采用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和Hassell模型,以明确蠋蝽对小菜蛾的捕食潜能以及蠋蝽自身密度对小菜蛾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蠋蝽3~5龄若虫及成虫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模型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蠋蝽3~5龄若虫和成虫瞬时攻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1.461(3龄若虫)1.322(4龄若虫)1.086(5龄若虫)0.803(雌成虫)0.734(雄成虫);蠋蝽5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最高,为83.33头。随着小菜蛾幼虫密度增大,蠋蝽的搜寻效应逐渐降低,5龄若虫的搜寻效应明显大于其他虫态。蠋蝽3~5龄若虫及成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其中蠋蝽3龄若虫的竞争参数最大,为0.862。本研究表明蠋蝽对小菜蛾具有较好的捕食潜力,尤其是蠋蝽5龄若虫。  相似文献   

6.
蠋蝽是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可捕食40余种重要害虫。为明确成虫不同的性别配比和饲养密度对蠋蝽的寿命、繁殖力和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蠋蝽的规模化饲养,在室内测定了不同性别配比(雌/雄为4F/2M、3F/3M、2F/4M、6F和6M)和密度(雌/雄为4F/2M和2F/1M;3F/3M、2F/2M和1F/1M)的蠋蝽的存活率、产卵量、无效卵的比例以及后代发育速率和性比等指标。结果显示,不同饲养密度和成虫性别配比对蠋蝽的存活率、产卵量、有效卵的孵化率以及无效卵的比例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后代的发育速率和性比无显著影响。2F/2M的蠋蝽30 d内存活率最高(65%),且无效卵的比例最低(12.68%),单头雌成虫30 d内产卵量为105.5粒,与产卵量最高的处理1F/1M无显著差异。4F/2M的蠋蝽的卵孵化率最高,为88.05%,但是与2F/2M(81.57%)无显著差异。2F/2M的蠋蝽适合度指数最高(441.14),而3F/3M的适合度指数最低。结果表明,在高10 cm,直径7 cm的透明塑料杯内饲养蠋蝽成虫时,雌、雄成虫最佳饲养密度和性别配比为2F/2M。选用合适的饲养密度和性别配比可显著提高蠋蝽成虫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蠋蝽Arma custos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在室内条件下测定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以及不同蠋蝽密度对自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蠋蝽5龄若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829、0.024 d和41.667头;蠋蝽雌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796、0.020 d和50.000头;蠋蝽雄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752、0.021 d和47.619头。蠋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棉铃虫幼虫密度固定时,单头蠋蝽的日捕食量随蠋蝽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蠋蝽对棉铃虫的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干扰系数分别为0.548、0.702和0.772。表明蠋蝽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均对棉铃虫3龄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控能力,且成虫对棉铃虫幼虫的防控能力大于5龄若虫。  相似文献   

8.
不同豆科寄主植物对蠋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比较几种豆科寄主植物对蠋蝽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蚕豆苗、豌豆苗、菜豆豆角、大豆苗4种豆科寄主植物获得和更换时间,并测定添加4种豆科寄主植物后蠋蝽发育历期、体质量、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寄主植物对低龄蠋蝽若虫体质量、成虫性比、单次产卵量、卵孵化率无影响,但菜豆豆角上的蠋蝽单次产卵量为24.13粒、卵孵化率为59.34%均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相比,蚕豆苗和豌豆苗上蠋蝽若虫发育历期和雌虫产卵前期显著缩短;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相比,蚕豆苗(83.62%)和豌豆苗(84.36%)上的蠋蝽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以蚕豆苗和豌豆苗为寄主时蠋蝽体质量增加最显著。此外,蚕豆苗、豌豆苗获得时间短,使用时间长于大豆苗和菜豆豆角。综上所述,蚕豆苗和豌豆苗可作为室内大量饲养蠋蝽的替代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9.
蠋蝽对荔枝蝽一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在荔枝蝽若虫期对其具有良好防效的天敌昆虫,本试验探究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能力,结合果园的观察总结了蠋蝽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对荔枝蝽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066、8.210、8.354和5.903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56、1.327、1.100和1.244,处理时间分别为0.10、0.162、0.132和0.149 d。不同龄期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室内外观察发现,蠋蝽捕食荔枝蝽若虫时的行为和捕食草地夜蛾等其他猎物时相似,经历搜索、跟随、攻击、取食、转移等行为反应。捕食功能试验证实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具有较高的控害潜能,是实现荔枝蝽绿色防控的一种良好备选天敌产品。  相似文献   

10.
室内饲养的蠋蝽种群近交衰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蠋蝽是一种优良的天敌昆虫,可以捕食40余种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害虫。目前蠋蝽的规模扩繁大都采用室内饲养方法,因而种群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近交衰退现象。本研究立足于分析近交繁殖对蠋蝽种群的影响,测定近交繁殖状态下,蠋蝽种群的一系列生命特征,为蠋蝽的规模扩繁提供依据。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连续饲养6代蠋蝽种群,比较近交第6代种群和杂交种群在卵孵化率、各虫态发育历期、重量和性比等方面的差异。近交繁殖第6代种群与杂交种群相比,卵孵化率具有极显著差异,近交种群卵孵化率(43.66%)比杂交种群(66.28%)低22.62%。孵化历期比杂交种群的延长1.7 d。在各龄期历期比较中发现,近交种群的1、2、4和5龄若虫发育历期比杂交种群分别缩短0.29、0.03、0.08和0.51 d,而3龄则延长0.20 d,近交种群若虫发育历期(25.64 d)比杂交种群(26.34 d)短0.70 d。杂交种群各个虫态重量均比近交种群略有增加。在性比方面,近交种群会表现出显著的偏雄性。综上,近交繁殖第6代与杂交繁殖相比,在孵化率与成虫获得率方面显著下降,而在发育历期与各虫态重量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在蠋蝽的室内繁殖过程中,应隔一段时间,采集远源虫源进行种群复壮,避免虫源衰退。  相似文献   

11.
异色瓢虫是我国苜蓿重要的天敌昆虫,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是严重为害苜蓿的刺吸类害虫。为探究异色瓢虫对豌豆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的生防潜力,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成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猎物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对两种害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豌豆蚜2~3龄若蚜的捕食能力最强,雌成虫次之,异色瓢虫1~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减少而逐渐降低。另外,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为4龄幼虫,3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较弱。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分别对豌豆蚜2~3龄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猎物豌豆蚜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以3种不同数量比例(豌豆蚜:蓟马=40:80头、60:60头、80:40头)共存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猎物的选择性指数(D)均大于1,表明4龄幼虫对豌豆蚜表现较强的正捕食偏好性;但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猎物的选择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雌成虫对两种猎物无明显的捕食偏好。综上表明异色瓢虫对苜蓿豌豆蚜若蚜和牛角花齿蓟马成虫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异色瓢虫4龄幼虫与雌成虫对两种猎物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且优于1~3龄幼虫。当两种猎物共存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偏好取食豌豆蚜2~3龄若蚜。  相似文献   

12.
饥饿情况下蠋蝽种内互残行为发生时期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饥饿情况下蠋蝽种内残杀行为的发生时期和影响因素,指导蠋蝽规模化繁育和释放,本文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和密度下的蠋蝽种内残杀行为。研究发现:蠋蝽对卵粒的种内互残行为主要发生在饥饿24 h以内,雌性蠋蝽对卵粒的取食行为显著强于雄性蠋蝽,取食比例是雄性的2.80~3.25倍、取食量是雄性的18.75~21.20倍,雌性取食下的卵粒羽化率为70.66%,显著低于雄性和对照的86.59%和87.88%。发育时期和饲养密度均显著影响蠋蝽的种内残杀行为,主要发生在饥饿后的19.63~36.00 h,并且1、2、3龄若虫没有表现出种内残杀行为,4龄以后种内残杀行为显著;低密度下蠋蝽种内互残行为不显著,但高密度会增强种内互残行为,且随密度的增加,种内互残行为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天敌昆虫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观察了东亚小花蝽的捕食行为。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和雌成虫只捕食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24 h内捕食量无显著差异(7~9头);5龄若虫和雌成虫平均取食时间(18.48和18.29 min)显著短于3、4龄若虫(45.94和43.795 min)。72 h内,未见东亚小花蝽捕食草地贪夜蛾2龄及以上幼虫。东亚小花蝽捕食草地贪夜蛾时,其口针可从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任何部位进行刺吸,当刺吸完一个部位后,迅速转移到其余位置进行刺吸,直至草地贪夜蛾幼虫只剩表皮,呈干瘪状态。试验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控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益蝽Picromerus lewisi(Scott)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本文研究了其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捕食作用,为亚洲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及益蝽的生防作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室内(27±1)℃、光周期16L:8D条件下,采用圆盘法测定了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与搜寻效应,利用HollingⅡ方程对捕食测定数据进行模拟,建立了益蝽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均具有捕食作用,其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II型,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益蝽5龄若虫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52.900,瞬时攻击率为1.0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26.40头/d;益蝽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02.900,瞬时攻击率为0.8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14.60头/d。益蝽雄成虫与益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之间各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综合以上结果,益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淡翅小花蝽对豆大蓟马的控害潜能,在室内测定了淡翅小花蝽各虫态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能力、寻找效应、捕食选择性及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淡翅小花蝽各虫态对豆大蓟马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模型,淡翅小花蝽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增加而下降。淡翅小花蝽若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的增长而提高,5龄若虫的日捕食能力最强,为42.9头。淡翅小花蝽5龄若虫对2龄若虫捕食率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经拟合获得的干扰模型为E=0.412P-0.822,分摊竞争模型为I=1.042lgP+0.071。猎物偏好性试验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均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的偏好性明显高于成虫。研究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豆大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控潜能。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蠼螋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作用,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6L:8D的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卵、1~6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行为和对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1~6龄幼虫均有捕食行为,对飞行能力弱的草地贪夜蛾成虫也具有捕食能力。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捕食过程中,并不取食完其整个虫体,而是咬食至猎物不动时,继续搜索捕食周围其他猎物。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拟合HollingⅡ模型,日平均捕食量为2.85头,对入侵的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具有一定的防控潜能。  相似文献   

17.
核桃全斑蚜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核桃树上的新害虫,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不同密度核桃全斑蚜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核桃全斑蚜的日最大理论捕食量由大到小依次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和1龄幼虫; 4龄幼虫对核桃全斑蚜的瞬间攻击率最强,处理时间最短。异色瓢虫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4龄幼虫寻找效应最强。即异色瓢虫对核桃全斑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