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毛竹竹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样分析了毛竹竹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毛竹竹根区土壤细菌数量明显多于林间土,其R/S值(土壤酶活性比值)平均为1.53;从不同年龄竹来看,Ⅰ、Ⅱ度竹竹根区细菌数量多于Ⅲ度竹。毛竹竹根区土壤真菌数量也明显多于林间土,R/S值平均为2.05;其中Ⅱ度竹竹根区真菌数量显著多于Ⅰ、Ⅲ度竹根区,差异达显著水平。放线菌数量无论是毛竹竹根区与林间土之间还是不同年龄毛竹竹根区土之间均无明显不同。毛竹竹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林间土,R/S值分别平均为1.28、1.48、和1.94,但在Ⅰ、Ⅱ、Ⅲ度竹竹根区之间这3类酶的活性无明显差异。毛竹竹根区土壤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也明显高于林间土,其R/S值分别平均为2.00和1.82,并且蛋白酶活性Ⅱ度竹竹根区明显高于Ⅰ、Ⅲ度竹竹根区,磷酸酶活性Ⅱ度竹竹根区也显著高于Ⅲ度竹竹根区,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毛竹是亚热带城市景观竹林的主要竹种之一,但土壤性状制约了城市毛竹林的可持续生长发育。以上海市延中绿地、上海植物园、新江湾城绿地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栽植模式、管护强度下的毛竹景观林生长状况进行监测,比较分析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探讨毛竹生长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毛竹群落0~20 cm、20~40 cm土壤的毛管孔隙、总孔隙度、土壤通气度均显著低于同层次的对照裸地,而非毛管孔隙则相反,土壤容重则差异不大;毛竹群落0~20 cm、20~40 cm土壤的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均显著低于裸地。可见,毛竹林可能影响绿地土壤孔隙状况。(2)在20~40 cm土层,除有机质含量外,裸地土壤的全氮和水解性氮均显著低于毛竹群落;而在40~60 cm土层,三者含量均低于毛竹群落,且腐殖质含量变化规律与有机质一致,但腐殖质不同组分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仅富啡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因此,毛竹生长期养分高消耗导致主要鞭根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土壤肥力衰退。同时,精细管护的延中绿地毛竹群落土壤微生物总数最高,表明养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产生影响。(3)上海城市毛竹年际高度和胸径生长量远低于适生区,后期管护虽显著提高毛竹粗度、高度和出笋量,但由于总体养分含量和有效性差异,毛竹高生长和径生长策略有差异。(4)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上海城市毛竹生长的主要土壤特征因子为土壤养分含量(以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等表征)、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微生物,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6.19%。因此,非适宜生长区的城市毛竹林管护应突出土壤养分与土壤结构改良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北方城市观赏竹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土壤的互作机制,对不同竹种地下生态适应策略进行研究。以山东省聊城市百竹园 8种观赏竹为研究对象,从土壤表层开始每10cm分层获取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细根形态参数。结果表明:(1)不同竹种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0~10cm土层,斑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干旱阳坡蒙古栎林、灌丛、草丛等3种群落类型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退化阶段的根际土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灌草丛根际土微生物碳代谢强度最强;蒙古栎林根际土次之;而草丛的根际土微生物代谢强度最低,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最弱。三者之间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明显,说明土壤微生物均匀度未随植被的退化而发生改变。灌丛和蒙古栎林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模式相近。灌丛及蒙古栎林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代谢能力大于草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毛竹林带状采伐对其竹林恢复的影响,阐明不同处理样地内生物量分配差异,揭示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年生产力动态变化,以期为评估伐后林分质量恢复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8 m带宽采伐样地(SC)及其保留样地(RB)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经营毛竹林为对照(CK),调查伐后5年不同处理样地毛竹各组分生产力及生物量积累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对不同处理样地毛竹各组分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处理样地毛竹各组分生产力在发笋大年均表现为竹秆>竹蔸>竹根>竹枝>竹叶,在发笋小年表现为竹根>竹蔸>竹秆>竹叶>竹枝。2)伐后第1年SC的毛竹各组分生产力与RB和CK无显著差异;伐后3年CK的竹枝生产力显著高于SC和RB(P<0.05);伐后5年RB的竹根生产力显著高于SC和CK,但竹蔸生产力显著低于SC和CK(P<0.05),SC地上生物量积累量(73 357.74 kg·hm-2)达到CK(63 728.99 kg·hm-2)水平。3)相关性分析发现,3种处理样地中新竹...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究解磷真菌金黄蓝状菌(Talaromyces aurantiacus)JXBR04在毛竹促生作用中对土壤生物有效性磷组分的贡献。[方法]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该菌株对毛竹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含量、土壤有效磷、矿质氮含量及相关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该菌株对毛竹的促生效果。[结果]与对照(CK)相比,施用菌株JXBR04制剂显著提高了毛竹根际土壤中盐酸磷和氯化钙磷组分含量,显著增强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对酶磷、柠檬酸磷组分含量和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并无影响,且土壤有效磷和矿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78.3%和13.3%;土壤盐酸磷、氯化钙磷组分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毛竹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施用菌株JXBR04制剂显著促进了毛竹的生物量。[结论]金黄蓝状菌JXBR04主要通过提高土壤氯化钙磷和盐酸磷组分含量来增强土壤有效磷供给,进而促进毛竹对土壤有效磷的吸收利用和生物量增长,且该过程并无土壤磷酸酶介导。本研究可为竹林施用磷肥高效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栽培代数的木麻黄(第1代FCP、第2代SCP、第3代TCP)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运用BIOLOG微平板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多代连栽响应。结果表明,不同代数的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连栽后木麻黄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显著下降。在6类碳源中,除胺类外,其他5种碳源均呈现FCP>SCP>TCP。PLFA分析共检测到11种PLFA生物标记,FCP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SCP和TCP,3个代数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i16:0、a15:0和18:1ω9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含量差异明显,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随栽植代数增加,细菌含量减少,真菌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现FCP>TCP>SCP,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密切相关。可见木麻黄连栽显著影响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根际土壤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木麻黄连栽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毛竹与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探索不同种植模式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对长期受重金属污染(Cu,Zn和Cd)的土壤,设置毛竹纯林(SM)、毛竹与伴矿景天间作林(IMS)2种模式,以无栽培土壤作为对照(CK),测试土壤化学性质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并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种植4年后,土壤中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均为CKSMIMS。与CK相比,Cu、Zn和Cd全量含量在IMS土壤中分别下降47.8%、21.6%和23.7%,在MS土壤中分别下降39.0%、12.5%和23.0%;Cu、Zn和Cd有效态含量在IMS土壤中分别下降65.0%、28.7%和48.4%,在MS土壤中分别下降52.8%、24.8%和45.5%。在门分类水平上,3类检测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度高于1%的有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绿弯菌门和WS3等共10个门,其中变形菌门为最优势的菌,其相对丰度占30%以上。2种种植模式(SM和IMS)及对照的土壤在放线菌门、硝化螺旋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等4个门水平上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微生物丰度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全量及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与硝化螺旋菌门、放线菌门(有效Zn除外)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拟杆菌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虽然3类土壤微生物经α-多样性分析无显著差异,但基于β-多样性分析发现它们存在显著差异(ANOSIM,P0.05)。【结论】IMS和SM种植模式有效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表现出较好的土壤修复效果。同时,不同种植模式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SM和IMS均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其中SM模式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上及指示重金属耐受性和敏感性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6年生冬枣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根际促生细菌(PGPR),以发酵鸡粪(DC)为吸附载体制成PGPR生物肥(PF),利用传统的氯仿熏蒸法和现代的T-RFLP技术,从冬枣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3个方面,分析PF、普通生物肥料(NF)和DC对冬枣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NF处理相比,PF处理中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显著减少,但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F处理根际土壤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基于T-RFLP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F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成为1个独立的群,NF,DC和CK处理构成1个相对独立的群.此外,同其他试验处理相比,PF可相对稳定地提供冬枣生长周期内的微生物生物量碳.PGPR生物肥料的施用可提高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提高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有效改善冬枣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广西主要桉树人工林种植区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差异,借助BIOLOG检测法,比较了广西5个地区的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各样点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排序为梧州样点(WZ)田林样点(TL)吴圩样点(WX)鹿寨样点(LZ)宁明样点(NM);5个地区的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类型和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分异,对根际土主成分1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为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物质;5个地区的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性之间的差异显著,梧州样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功能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和灰金竹(Ph.nigra var.henonis)是重要的观赏竹种,为丰富西藏的城市绿化树种种类,在拉萨市开展了紫竹和灰金竹引种栽培试验。试验采用3因素(基质、复合肥和生根粉)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因素和水平对引种竹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种自云南昆明的紫竹和灰金竹在西藏拉萨栽植2年后,2个竹种的成活率分别达到68.0%和47.0%,发笋率分别为36.8%和35.8%,显示出紫竹在拉萨的适应性要强于灰金竹;在各因素中,复合肥对于紫竹成活率影响最大,而生根粉对灰金竹成活率影响最大。各因素对于2个竹种生长指标影响程度的排序是一致的,即基质>生根粉浓度>复合肥施肥量;3因素最优水平组合均为:以牛粪为基质、复合肥施用量为10 g/丛、用0.02%的生根粉溶液浸泡竹篼。研究结果为紫竹和灰金竹在西藏拉萨市等高寒地区的引种及苗木繁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是山东地区的主要栽培竹种。文章以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泰安大津口和泰安罗汉崖3种不同立地条件的淡竹林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种立地条件的淡竹林中,以日照国家森林公园的淡竹生长表现最优,其次为泰安大津口的淡竹林,泰安罗汉崖的淡竹林生长表现最差。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淡竹林研究发现,土壤含水率小于7%时,淡竹叶绿素含量大幅下降,土壤含水率在13%左右时,最适宜淡竹发笋。土壤水分是影响淡竹出笋、退笋以及成竹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也是影响淡竹产量的重要立地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利用四川的乡土竹种慈竹和绵竹,测定分析了2个竹种的理化性质和纤维形态,并与毛竹及常见的阔叶材和针叶材做了对比。结果表明:1)在化学成分上,2个竹种的抽提物含量均小于毛竹,而介于针叶材和阔叶材之间,2个竹种的综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均高于毛竹,木质素含量与毛竹接近,但灰分含量远高于毛竹、阔叶材和针叶材;2)在物理力学特性上,2个竹种竹材密度略低于毛竹,顺纹抗压强度均明显高于毛竹,且优于强度较高的阔叶材马占相思木,2个竹种的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均明显高于毛竹,抗剪强度与毛竹接近,表明2个竹种力学强度均较大,可以用作结构用竹或建筑用竹;3)在纤维形态上,慈竹和绵竹的平均纤维长度分别为0.63和0.67 mm,均小于毛竹,且纤维长度多为500~1 000和1 000~1 500 μm,2个竹种的纤维长宽比均在45以下,表明慈竹和绵竹均不适于作为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当年的环境适宜性和生长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竹子种植成活率除刺黑竹为60.56%外,其它竹种都在84%以上,且刺黑竹与蓉城竹间的种植成活率有显著差异(P<0.05);每100丛母竹平均发笋数量,拐棍竹、油竹子、蓉城竹、篌竹、八月竹、斑苦竹、刺黑竹分别为320、277、231、181、165、61和59株,其中拐棍竹、油竹子与蓉城竹休眠芽萌发相对较多而发笋数较多,斑苦竹和刺黑竹发笋数量较少;篌竹、蓉城竹和拐棍竹新生竹笋的存活率较高,达97%以上,油竹子、刺黑竹次之,最低的为八月竹和斑苦竹;新生竹平均基径八月竹最大,为0.858 cm,其次是斑苦竹,为0.662 cm,拐棍竹最小,仅为0.265 cm,且除刺黑竹-油竹子、刺黑竹-篌竹、篌竹-油竹子、篌竹-蓉城竹外,其它竹种新生竹基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新生竹平均秆高以八月竹最高,为88.4 cm,其次为斑苦竹,为64.8 cm,拐棍竹最矮,为22.0 cm,且除刺黑竹-篌竹、篌竹-蓉城竹、篌竹-油竹子、蓉城竹-油竹子、斑苦竹-八月竹外,其它竹种间新生竹秆高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评价,在当地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刺黑竹前期表现种植成效或环境适应性最差,斑苦竹次之,其它竹种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竹种园和江西省遂川县五指峰林场栽植的花毛竹为研究对象,观测研究了花毛竹秆黄绿色条纹的数量、宽度等秆色特征,拟定了花毛竹类型的划分标准并进行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花毛竹秆黄绿色条纹总数为8~44条,平均值为24条,花毛竹秆黄色条纹宽度所占比率为9.15%~87.50%,绿色条纹宽度所占比率为12.50%~90.85%,黄色条纹最小宽度变幅比绿色条纹最小宽度变幅小,而黄色条纹最大宽度变幅与绿色条纹最大宽度变幅相近。花毛竹秆黄色条纹比率在不同单株和不同节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将其作为花毛竹类型的划分指标。以秆色条纹出现部位和黄色条纹比率为划分指标,将花毛竹分为金丝型花毛竹、绿条型花毛竹、黄条型花毛竹、金条型花毛竹、黄槽型花毛竹和绿槽型花毛竹6个类型。  相似文献   

16.
在浙江省遂昌县毛竹主要分布区设置调查样地,于2017年3—11月每月1次对各样地竹冠层、竹秆以及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进行抽样调查,比较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不同毛竹林分布区物种多度和多样性。结果显示:遂昌县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由10目43科98属111种组成,其中螟蛾科昆虫丰富度最高;不同区域毛竹林,昆虫物种数量呈现三仁乡 > 妙高街道 > 安口乡 > 高坪乡 > 应村乡 > 北界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揭示了遂昌县不同区域毛竹林节肢动物多样性状况,可为毛竹林经营措施的制定和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4种耐寒观赏竹抗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子在北方种植主要受低温的制约。试验选取淡竹、青竹、箬竹和早园竹4种比较耐寒的观赏竹,在山西晋中地区冬季(11月份)自然低温条件下对比分析了植株体内与抗寒性密切相关的4个生理指标,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结果显示,不同竹种对低温的适应性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淡竹的抗寒性更强,早园竹的抗寒性较弱。因此,建议在晋中地区可引种淡竹,同时在引种的前3年做好冬季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河南淅川竹博园从浙江安吉引进24个竹种进行试验栽培。结果显示,初步认定红竹、黄秆乌哺鸡竹、高节竹、美竹等10个竹种能够适合在淅川发展。建议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适地适竹,分类经营,扩大试验栽培面积。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半致死温度(LT50)探讨不同竹种间抗寒性及冷驯化能力,筛选抗寒能力强、冷驯化能力佳的竹种,为我国“南竹北移”竹种选择、抗寒竹种引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从江苏扬州引种至山东的11个竹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推算各竹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11个竹种在来源地江苏的抗寒性强弱排序依次是:金镶玉竹>早园竹>毛金竹>黄纹竹>四季竹>阔叶箬竹>茶秆竹>乌哺鸡竹>大明竹>斑苦竹>紫竹;在引种地山东的抗寒性排序是:金镶玉竹>茶秆竹>大明竹>早园竹>黄纹竹>四季竹>乌哺鸡竹>毛金竹>斑苦竹>阔叶箬竹>紫竹。11个供试竹种中抗寒能力最强的是金镶玉竹,经引种地的低温驯化后,冷驯化能力最强的是大明竹,其次是茶秆竹和斑苦竹;最弱的是毛金竹和阔叶箬竹,未表现出冷驯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引种观赏竹对低温的生理响应,综合评价其抗寒能力,以期为竹资源在北方的推广提供科学指导。以山东省聊城市百竹园的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Spectabilis’)、黄纹竹(Ph. vivax 'Huanwenzhu’)、紫竹(Ph. nigra)3种引种观赏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引种观赏竹的出笋率及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等6个抗寒生理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出笋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金镶玉竹、黄纹竹、紫竹。人工低温处理下,随低温胁迫的加剧,3种竹叶的电导率均呈上升趋势,金镶玉竹的电导率最高;MDA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金镶玉竹叶片中渗透物质含量高于黄纹竹和紫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升高;金镶玉竹叶片SOD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个竹种;基于熵权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抗寒指标中占的权重最大(23.69%),其次为游离脯氨酸(22.56%)和可溶性糖(15.40%);TOPSIS评价得出金镶玉竹抗寒能力最强,其次为黄纹竹、紫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