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岩溶石漠化区牧草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菊苣Cichorium intybus、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n×P.pureum、类玉米Zea diploperennis、混播牧草(菊苣、杂交狼尾草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黑麦草Lolium perenn、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白三叶Trrifolium repens为对象,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刈割时株高与产量大小的关系,旨在为岩溶石漠化区选择适宜的牧草种类以及牧草的合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刈割高度对杂交狼尾草、类玉米、黑麦草和白三叶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菊苣、混播牧草和紫花苜蓿的影响较小。不同刈割时期牧草鲜、干草产量有显著差异,表明各种牧草无论是鲜草产量还是干草产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杂交狼尾草适于在牧草高产季节用于青贮,是解决冬季缺草的有效途径之一。仅刈割了3次的类玉米除7月鲜、干草产量与菊苣和杂交狼尾草差异不大,8月与10月鲜、干草产量仅为菊苣和杂交狼尾草的50%和30%。与单播牧草相比,混播牧草具有产量较为稳定的优势。类玉米死亡后轮作的黑麦草、混播牧草死亡后轮作的紫花苜蓿以及同期种植的白三叶均可以作为轮作牧草,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而且可以丰富牧草种类,是春秋季畜禽的良好草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土壤、气候和牧草的适应性差异较大。因此宜选用不同的种植模式进行优质牧草的种植:   1、水旱轮作地区:适宜秋播冷季型越年生牧草或牧草绿肥兼用品种,变稻——麦为稻——草,可选种多花黑麦草、冬牧70黑麦、紫云英、苕子、箭舌豌豆等;也可采用饲料作物与牧草轮作,或牧草与牧草轮作,春播宜选用饲用玉米、杂交狼尾草、美洲狼尾草、苏丹草、苦买菜、籽粒苋等;秋播宜选用多花黑麦草、冬牧70黑麦、饲用包菜、胡萝卜、甘兰等;亦可种植多年生类牧草。   2、旱区轮作区:在黄淮海平原地区以及同纬度其它旱区轮作地区,可变小麦——玉米为小麦——牧草或牧草——玉米或牧草——牧草,亦可种植多年生类牧草。适宜品种主要有冬牧70黑麦、饲用玉米、美洲狼尾草、苦买菜、籽粒苋、毛苕子、草木樨、箭舌豌豆。沙质土壤和盐碱土壤宜选用根系发达,较耐盐碱的品种。偏碱土壤宜选用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偏酸土壤宜选用红三叶、白三叶,土壤条件较好的地区宜推广俄罗斯饲料菜、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杂交狼尾草、串叶松香草、菊苣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不同生境和不同功能型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水分利用特征,沿着土壤全氮逐渐降低的梯度,选取了丘间草地(IDG)、固定沙丘(FD)、半固定沙丘(SFD)、半流动沙丘(SMD)和流动沙丘(MD)五个典型的生境,测定了5个生境上共35种植物(有些植物种分布在多个生境)的气体交换特征,并从生活型、光合作用途径和固氮生理特性方面划分植物功能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氮素逐渐降低,各生境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潜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均呈降低趋势,但是Pn在IDG、FD和SFD之间,与SMD和MD之间差异均不显著,WUE和WUEi在IDG和FD之间,以及SFD、SMD和MD之间差异均不显著。禾本科草本的Pn、WUE和WUEi 均显著高于非禾本科草本和灌木。C4植物的Pn、WUE和WUEi均高于C3植物。Pn、WUE和WUEi在豆科植物和非豆科植物间差异均不显著。在科尔沁沙地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该重视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的草本植物,尤其是禾本科草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豆科牧草在不同月份的光合特性,连续3个月观测扁蓿豆、达乌里胡枝子和紫花苜蓿生长环境的气温(Ta)以及叶片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净光合速率(Pn),利用测定的相关指标计算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效率(LUE)。结果表明,扁蓿豆属于低光合、低蒸腾、低光能利用效率型,提示其更适合于干旱低温地区种植;达乌里胡枝子叶片的Pn与Ci呈负相关,LUE与G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WUE呈显著正相关,而WUE与Gs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稳定;紫花苜蓿属于高光合、高蒸腾、高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型,Pn与Tr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其对于固定二氧化碳有显著效果,是改善温室效应的理想植物。  相似文献   

5.
选择狼尾草、美国菊苣、俄罗斯饲料菜,冬牧70黑麦、紫花苜蓿5个牧草样本,从热量、光照、水分三种生态资源方面探讨福建省光泽县牧草种植气候适宜性.  相似文献   

6.
在所测78种植物中,光合(Ph)、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平均值,分别以反枝苋、藜和西伯利亚滨藜最高。在不同分类系统中,Ph、Tr和WUE个指标,C4植物大于C3植物;双子叶植物通常大于单子叶植物;藜科植物高于其他科植物;1—2年生草本高于其他生活型植物;撂荒地植物一般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的植物。方差分析表明,光合速率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在各分类系统中均高于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牧草的六种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轮作可以保证牧草的合理换茬,套种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混播可以促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牧草优势的互补。推广轮作、套种、混播等牧草高产栽培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牧草的光能利用率,合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提高牧草的生物学产量,降低杂草和病虫的危害,保证牧草的常年均衡供应。现向读者推荐六种牧草轮作、套种、混播高产栽培模式: 一、冬牧70黑麦与美洲狼尾草轮作(适合于淮河以北地区) 1、模式: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播种冬牧70黑麦,利用至次年5月上旬,腾茬后播种美洲狼尾草,10月上旬利用完毕,腾茬播种冬牧70黑麦。此种模式中的美洲狼尾草也可由饲料玉米、苏丹草、籽粒苋或苦买菜等一年生喜温性牧草取代。 2、原理:冬牧70黑麦耐寒性较强,立春后早发,叶片繁茂,4月中旬以前为营养生长阶段,以后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进入拔节期后,生长势逐渐衰退。美洲狼尾草、苏丹草、籽粒苋、苦买菜等牧草均属喜温型牧草,耐高温酷暑,是夏季的高产牧草。冬牧70黑麦与喜温性牧草轮作,一方面可以保证牧草的高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牧草的均衡供应。 3、高产措施:为促进喜温性牧草早发,提高生物学产量,可对美洲狼尾草、苏丹草进行提前育苗,5月上、中旬进行移栽。为保证牧草的均衡供应,可将两类牧草分批腾茬,分批播种。 二、多花黑麦草与杂交狼尾草轮作(适合于淮河以南地区) 1、模式:10月上旬播种多花黑麦草,6月上旬利用完毕,腾茬后播种(或栽植种根)杂交狼尾草,10月上旬利用完毕,腾茬后播种多花黑麦草。 2、原理:多花黑麦草的耐寒性比冬牧70黑麦差,但后期发育优于冬牧70黑麦,所以利用期可比冬牧70黑麦长1个月。杂交狼尾草是亚热带和热带的高产牧草品种,产量高于美洲狼尾草,品质优于象草,但冬季难以保种,所以适宜在淮河以南地区种植,淮河以北地区不宜引种。两种牧草轮作,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3、高产措施:杂交狼尾草种子价格昂贵,播种量在1公斤左右,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是一种需水、肥较多的品种,要有良好的灌溉和充足的肥料。 三、紫花苜蓿与饲用玉米(或苏丹草)套种 1、模式:10月上、中旬播种紫花苜蓿,次年6月中旬套种饲用玉米。 2、原理:紫花苜蓿耐寒不耐热,耐旱不耐涝,仅适宜淮河以北,降雨量低于800毫米的地区种植。由于紫花苜蓿春季产量占全年产量的60%-70%,7-9月生长势较弱。而饲用玉米和苏丹草均生长期较短,宜于在夏季生长,与紫花苜蓿套种,既可保持紫花苜蓿的根系,又可提高土壤养分、水分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牧草的产出量。 3、高产措施:紫花苜蓿播种时要进行根瘤菌接种,首播时间必须在秋季进行。饲用玉米和苏丹草可采取育苗的方式,在6月中旬紫花苜蓿刈割后进行移栽,并在9月底利用完毕,及时清除,保证紫花苜蓿的再生和越冬。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生长性能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2003年3-10月在河西走廊中段张掖市红沙窝村探索不同灌溉方式(沟灌、隔沟灌、畦灌、漫灌)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第1年紫花苜蓿种植中,在出苗期和营养生长前期,隔沟灌土壤含水量最高,沟灌土壤含水量次之,再次为常规漫灌,畦灌的土壤含水量最低(如7月1日测定常规漫灌、畦灌、沟灌和隔沟灌0~12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6.3%、5.7%、7.8%和8.9%),随着紫花苜蓿生育进程的延续和降水量减少,各处理间的土壤含水量差异逐渐变小。在各个生育关键时期,常规漫灌和畦灌的干物质量均大于沟灌和隔沟灌。在紫花苜蓿整个生育期,在各处理中畦灌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常规漫灌WUE略低于畦灌,但常规漫灌的WUE大于沟灌和隔沟灌,在第1年种植的紫花苜蓿生长中,常规漫灌、畦灌、沟灌和隔沟灌WUE分别为4.20、4.49、3.67和3.56[kg/(mm.hm2)]。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田间持水量的80%、60%和30%)新疆地区天然草地3个优势牧草种(无芒雀麦、草地早熟禾和鸭茅)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片和单株水分利用效率,以探讨不同优势牧草种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加剧,3个牧草种的Ci日平均值呈上升趋势,Gs、Pn、Tr 、Pn/Ci日平均值和日平均耗水量呈下降趋势,但物种间各参数变幅存在差异;草地早熟禾日平均生物产量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鸭茅和无芒雀麦无明显变化(P>0.05);鸭茅的WUEi日平均值和WUEET无显著变化(P>0.05),无芒雀麦和草地早熟禾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3个牧草种的WUEET均与其日平均累积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5),草地早熟禾的WUEET与其Tr日平均值和日平均耗水量亦显著正相关(P<0.05)。3个牧草种的叶片和单株水分利用效率随土壤含水量下降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预示着3个物种对干旱生境的适应不仅取决于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还可能与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合理耕作可增强土壤水分供给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进而提高作物抗旱性和生产力,将是进一步挖掘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潜力的有效途径。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7年设置定位试验,在全膜覆盖垄作模式下设计立式深旋松耕40 cm(VRT)、深松耕40 cm(DLT)和传统旋耕15 cm(TT)3个处理,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以及田间持水量和萎蔫系数、生育期土壤含水量、马铃薯产量等,计算土壤有效贮水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研究立式深旋松耕对土壤物理性状、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VRT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较DLT和TT分别下降了10.8%25.3%和11.2%24.8%;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2.3%23.7%和29.7%46.6%,饱和含水量和土壤毛管含水量分别增加了26.1%54.4%和38.8%82.9%,萎蔫贮水量下降了11.0%49.0%。与TT相比,DLT降低了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萎蔫贮水量,显著提高了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基于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特性的优化,VRT在040 cm土层的有效贮水量显著高于DLT和TT,分别增加了34.3%136.9%和44.6%75.2%,DLT较TT在2040 cm土层也有显著增加。较高的土壤有效贮水量促进马铃薯生长,并显著提高块茎产量,VRT分别较DLT和TT增产24.8%156.8%和47.8%41.0%,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18.9%92.3%和19.2%26.6%,干旱年份(2016)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正常降水年份(2017)。因此,立式深旋松耕显著优化了土壤的水分特性,提高了土壤有效水含量,促进马铃薯发育,提高块茎产量和WUE,这一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明显,是适合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抗旱增产、水分高效的耕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7种优良观赏草光合生理日变化及光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仪,选择晴朗天气对观赏草劲芒、柳枝稷、花叶虉草、歌舞芒、矮蒲苇、遍生芒、晨光芒的叶片细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气孔限制值、净光合速率(Pn)、瞬时光合有效辐射(PAR)和蒸腾速率(Tr)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并计算各材料的光合饱和点(LSP)和光合补偿点(LCP),研究材料光合日变化及其耐荫性,测定结果表明,7种观赏草中,柳枝稷的光补偿点、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WUE)最高,抗旱耐荫。晨光芒和花叶虉草均有较高气孔导度,两者在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方面,晨光芒最高,花叶虉草最低,花叶虉草WUE最低,抗旱性差,在潮湿或水环境中表现好,为具有较强耐荫能力C3型植物,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主要由气孔导度下降引起。根据测定的数据及田间不同相对光强下材料的生长情况综合评估,7份材料的耐荫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矮蒲苇、花叶虉草、歌舞芒、遍生芒、劲芒、柳枝稷、晨光芒。  相似文献   

12.
以紫花苜蓿分别与草地早熟禾、无芒雀麦和苇状羊茅按混播比例为7∶3、5∶5和3∶7建立的人工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以4个草种单播处理为对照,通过对生物量、植物形态特征以及种间关系的测定分析,探讨种间关系对混播草种和比例的响应以及植物生长特征和生物量对种间关系的响应,为建植高产、优质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相对产量(RY)值均大于1.0且大于禾草,紫花苜蓿较禾草均具有竞争优势,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和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对禾草的生长具有压迫作用,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组合表现为两种牧草协同生长。随紫花苜蓿比例的下降和禾草比例的提高,紫花苜蓿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5∶5>7∶3,禾草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7∶3>5∶5,混播系统通过降低紫花苜蓿株高、增加茎粗和叶面积,禾草通过提高株高,降低茎粗以及先增大再减小叶面积来响应种间关系的变化,使得各混播比例下相对产量总和(RYT)值均大于1.0,进而使两种牧草达到协同生长,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增产效果好于其他混播组合,并且以3∶7混播增产率最高,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以7∶3混播增产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草种混播对饲草种间竞争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黄土丘陵区种植推广的混播模式和混播组合,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展开试验,设置C3+C3型禾豆混播模式: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BM),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AV);C3+C4型禾豆混播模式:玉米(Zea mays)+拉巴豆(Dolichos lablab)(ZD),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拉巴豆(SD),所有混播比例均为1∶1,以相应草种单播为对照,测定各物种生物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RY),竞争力(Competition ratio,CR)和侵袭力(Aggressiveness,AG)差异特征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下,LER均显著高于1(P<0.05),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对应单播处理;C3模式中BM组合中紫花苜蓿RY,CR和AG显著大于无芒雀麦,其余混播组合中均表现出禾本科RY,CR和AG大于豆科饲草,高丹草对拉巴豆的CR和AG高于玉米。本研究表明,玉米(C4)+拉巴豆(C3)组合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群落结构最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不同牧草在肉羊瘤胃中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牧草干物质(DM)及蛋白质(CP)在肉羊瘤胃中的降解规律,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杜×寒肉用绵公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半体内法对13种牧草的DM和CP的降解率和降解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苜蓿DM和CP在瘤胃内各个时间点的降解率最高(P<0.05);沙打旺、狗尾草、燕麦草、草地早熟禾72 h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13种牧草DM的可降解部分和有效降解率的高低顺序与DM在不同时间点的降解高低顺序类似。豆科苜蓿和沙打旺CP的有效降解率最高(P<0.05);禾本科燕麦草、象草、草地早熟禾和狗尾草CP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禾本科牧草(P<0.05)。苜蓿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由此得出,豆科牧草苜蓿、沙打旺DM和CP的降解率高于禾本科牧草。燕麦草、草地早熟禾、象草、狗尾草的降解率较高;冷地早熟禾、多叶老芒麦、羊草、披碱草的降解率居中;芨芨草、中华羊茅和芦苇的降解率偏低。  相似文献   

15.
王婷  王开丽  豆鹏鹏  黄晶  张旭泽  苗正洲  王堃 《草地学报》2022,30(12):3184-3190
为探究河北坝上地区饲草与作物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本研究在河北省察北管理区种植3种一年生饲草(燕麦Avena sativa L.、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和4种主要农作物(莜麦Avena chinensis Metzg.、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通过种植试验比较一年生饲草和农作物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一年生饲草产量高于农作物,其平均水分利用率(52.93%)比农作物水分利用率(36.33%)高出16.60%,玉米产量(63.92t·hm-2)最高,水分利用率最高(141.80%),马铃薯(19.53%)水分利用率最低;一年生饲草水分利用率由植株磷含量、植株钾含量、温度、细胞间CO2浓度、鲜干比共同解释;农作物水分利用率由茎叶比、植物氮含量和细胞间CO2浓度共同解释。  相似文献   

16.
水分胁迫对两种荒漠灌木幼苗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冯燕  王彦荣  胡小文 《草业学报》2011,20(4):293-298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霸王和柠条幼苗的生长生理特性,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和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 值),并对各生长指标、δ13C 值与WUEL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重度水分胁迫显著降低霸王和柠条的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总叶面积、叶数;2)随水分胁迫程度增加,霸王和柠条的WUEL与叶片δ13C值逐渐提高,且WUEL与δ13C 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3)霸王和柠条的WUEL与总叶面积、总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4)柠条的生物量和总叶面积显著小于霸王,但其根冠比较高,且在水分胁迫时,生物量、叶面积、叶数大幅度降低,对水分胁迫反应更敏感;5)同一水分梯度,柠条的WUEL较低,但δ13C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遮阴对三种豆科牧草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豆科牧草在遮阴条件下生态适应性及寻求适度的遮阴比例,系统研究了不同程度的遮阴处理(0%,48%,70%,95%)对3种豆科牧草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阴强度的提高,白三叶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减小,紫花苜蓿与草木樨在适度遮阴条件下可维持较低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3种豆科牧草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逐渐降低,且相同遮阴处理下白三叶均高于其他2种豆科牧草,紫花苜蓿在Y3处理条件下表现为叶绿素a/b值最大;3种豆科牧草PSⅡ受到损伤的程度为紫花苜蓿>草木樨>白三叶;遮阴会使白三叶与草木樨的ΦPSⅡ和qP略有降低,但在Y3处理条件下,白三叶的ΦPSⅡ和qP会略有增加,而紫花苜蓿随着遮阴强度的提高,其ΦPSⅡ和qP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种豆科牧草的耐阴强度顺序为:白三叶>草木樨>紫花苜蓿,其中,白三叶在70%以上的遮阴强度下仍然可以长势良好,而草木樨在48%的遮阴强度下有利于生长,紫花苜蓿则受遮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柱花草和苜蓿抗氧化系统及光合作用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热带和温带牧草对温度胁迫抗性差异的生理机制,本文比较研究了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叶片抗氧化系统、可溶性糖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柱花草在冬季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苜蓿MDA含量在夏季升高;柱花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越冬前和越夏前升高,苜蓿SOD活性在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柱花草和苜蓿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越冬前均升高,但柱花草春夏季维持稳定,苜蓿CAT活性夏季升高;柱花草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全年较稳定,苜蓿的APX活性在春夏季不断升高;柱花草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越冬前、后均升高,而苜蓿只在越冬前升高,越冬后维持稳定水平;柱花草和苜蓿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越冬前均积累,柱花草积累高峰出现得较晚,且在越冬后再次大量积累,苜蓿在越冬前就大量积累,更有利于提高抗寒性;柱花草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NPQ)在冬季有一定程度降低,PSⅡ光化学量子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荧光猝灭(qp)等叶绿素荧光参数明显降低,苜蓿Fv/Fm、ФPSⅡqp等参数较稳定,但NPQ在春夏季不断降低。这说明,柱花草和苜蓿抗寒和抗热性的不同与其抗氧化系统、可溶性糖和PSⅡ季节性变化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9.
陈科皓  王进鑫 《草地学报》2015,23(4):883-886
为探究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幼苗在生长前期对铅和水分胁迫的抗性,采用盆栽控水方法对幼苗生长、光合和水分生理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铅胁迫下,随水分胁迫的加剧,幼苗株高和地径增长量、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逐渐减小;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水分饱和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呈增加趋势。与无铅对照相比,充分供水条件下,株高增长量高出对照32.9%。2000 mg·kg-1的铅胁迫对紫穗槐幼苗的高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土壤水分是影响幼苗前期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