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西南边疆山区固有的土地生态环境很脆弱,可耕地数量有限,且耕地质量较差。以云南省为例,选取10个指标,应用“极限条件法”与“综合分析法,进行了西南边疆山区省份的耕地适宜性评价,并分析了耕地质量的特点和区域差异性。可为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体系构建、山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决策与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是中国西南边疆粮食生产大省,粮食安全极其重要。依据比较优势原理,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系统分析云南省玉米、水稻、小麦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数据相对于中国平均水平的效率、规模和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比较优势差异,水稻、玉米效率优势明显,但没有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小麦没有效率、规模和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永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皇朝中央实施移民戍边、内地化政策密切相关,大量移民涌入永昌,形成内地移民西南边疆地区的高潮,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流向何处?或落籍边疆,成为边疆开发的生力军;或继续迁徙,成为移民缅甸的主力军;或不能适应气候环境,返回原籍,甚至染疾身亡;或逃避赋税,隐姓埋名,涵化随乡入俗.移民的多层次流向构成移民分布的散居性特点,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共同守卫边疆、开发边疆,为边疆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本。种子做为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为农业生产大国,种子产业成为了中国战略性和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以高原农牧业为主体,然而高原复杂多变的生态气候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西藏不同类型生态区域进行农业生产,就需要有适应其自然条件的农作物品种。结合人民对食品加工的要求及高原农业发展前景,制定高原农业发展规划,丰富育种手段多元化,加快新品种更替速度,对治边稳藏及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文章简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研单位育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公益性研究、强化基础学科团队建设、强化基础研究条件建设、强化与种子企业的发展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种业新政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研单位提升育种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加强沧源县种子管理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者的切身利益。沧源县是边疆少数民族 地区,群众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加强种子管理,依法治种,规范种子经营有利 于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有利于种子生产、经营、使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利于粮食安全、边疆稳 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云南西南部边境少数民族山区是我国种植小粒咖啡最适宜的区域,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豆生产和出口基地。本文分析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山区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巩固提升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旨在为促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山区咖啡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 《甘肃农业》2019,(3):F0002-F0002,1
农垦企业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力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不少农垦企业还存在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经营机制不活、社会负担较重、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引智项目支持下,综合形成集新品种、新技术为一体的引智创新成果,累计在边疆山区推广陆稻新品种87.06万亩,新增产值1.74亿元,通过提高单产释放土地约200万亩用于发展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有效促进了边疆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围绕云南省山区粮食安全需求及陆稻改良的科学问题,以陆稻高产优质改良为目标,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从  相似文献   

10.
陆稻是云南西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的主要粮源。在综合分析目前滇西南山区陆稻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提高山区陆稻生产措施,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Access to security and safe food is a basic human necessity and essential for a sustainable world. To perform hi-end food safety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with state of the art technologies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hereof. With applications as exemplified by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aptasensor,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benchmark dose and chemical specific adjustment factor,this review presents frontier food safety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technologies,from which both food quality and public health will benefit undoubtedly in a foreseeable future.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基础脆弱,影响全国粮食安全状况。测算了我国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需平衡缺口及各主销区的粮食缺口程度,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越来越大,但各主销区粮食缺口程度有所不同。北京和上海为极大缺口区,平均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率超过70%;天津和广东为较大缺口区,平均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率为40%~43%;浙江和福建为大缺口区;海南省为一般缺口区。粮食产量、口粮消费量、间接粮食消费量和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对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缩小主销区粮食缺口,主销区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主销区居民对畜禽水产品和大豆油等的间接粮食消费增加会加剧粮食缺口扩大。鉴于此,提出促进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实现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历年全国和地方统计年鉴数据,按照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分别统计测算三类地区用于农业生产实际耕地面积、保障粮食自给必要耕地面积及两者之差,对比分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用于开展一二三产业耕地机会成本。针对粮食主产区较高耕地机会成本及经济发展利益流失现状,为增加粮食主产区政府粮食生产积极性,促进不同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应建立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制度,构建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利益横向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  相似文献   

14.
江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及作物生产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92和79℃;年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大;年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了8.1 h和12.3 MJ.m-2。从稻麦的实际响应来看,小麦播期推迟,成熟期提前,总生育期缩短4 d;而水稻播期提前,成熟期也提前,总生育期基本不变。去除技术影响后的稻麦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稻麦历史产量主要与最低气温正相关,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针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和作物生产发展趋势,就...  相似文献   

15.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粮食供给安全、获取安全、稳定性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总体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粮食安全具有负向影响。2)分区域看,粮食主产区的供给安全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负向影响最大,粮食主销区的获取安全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最为明显,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冲击最小。3)从粮食安全衡量维度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供给安全、获取安全和资源安全具有抑制影响,对稳定性安全呈现正向冲击作用。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应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政策支持、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和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边疆民族地区邪教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边疆民族地区邪教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其历史缘由,而且也存在着现实原因,各种复杂因素使边疆民族地区邪教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了自身的特殊性。分析和认识这些原因有利于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有效防范和打击邪教,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与安全。  相似文献   

17.
Global food security: challenges and polici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lobal food security will remain a worldwide concern for the next 50 years and beyond. Recently, crop yield has fallen in many areas because of declining investments in research and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increasing water scarcity. Climate change and HIV/AIDS are also crucial factors affecting food security in many regions. Although agroecological approaches offer some promise for improving yields, food 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uld be substantially improved by increased investment and policy reforms.  相似文献   

18.
粮食生产能力是稳定区域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随着粮食生产条件的变化,全国3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分化,对区域内粮食安全产生潜在威胁。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2021年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人均粮食产量等角度对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及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粮食生产能力区域变化的成因。研究发现,3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呈两极分化趋势,非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趋低,区域内粮食安全水平紧张。耕地面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水平等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建议主产区应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广节水等技术,稳定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完善非主产区粮食支持政策,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进程,提升非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研究结果为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APEC地区粮食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具有典型代表性且在世界粮食供给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地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粮食安全评价研究。【方法】利用机制法模型测算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和粮食生产潜力,并以此作为粮食安全评价的基础;分别从粮食生产与消费、粮食增产潜力、人口承载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APEC各成员体的粮食安全形势。【结果】APEC地区粮食生产潜力总和为17.39亿t,其中中国的潜力总产5.69亿t,为区域内最高。比照当前的粮食现实产量,总体来说,各成员体均具有一定的增产空间,但如果综合考虑人口承载、粮食消费等情况,各成员体的粮食安全形势呈现分化态势,除日本、韩国外,发达成员体总体上略好于不发达成员体。【结论】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区域粮食生产潜力并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将是保障APEC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来自滇西南山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杂交玉米技术对农户收入、农户生计策略和农户间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方法】利用可行性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农户收入决定因素和农户生计策略决定因素,并采用基于回归分解的方法测度杂交玉米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差距的贡献。【结果】杂交玉米技术采用对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杂交玉米面积比重每增加1%,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0.5%;杂交玉米种植面积比重每增加1%,农户人均粮食作物收入增加2.5%。杂交玉米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不均等的效应仅为0.005。【结论】在滇西南山区,杂交玉米技术既可增加农户收入又不会导致农户间收入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