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GIS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因子的厘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ARC/INFO为平台,构建黄土高原自然侵蚀因素和人为侵蚀因子数据库,通过对研究区合理的网格单元划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各网格单元自然社会侵蚀变量,经过数据的预处理,整合各单元侵蚀因子,建立侵蚀与侵蚀因子定量模型,提炼主导侵蚀因素,度量主要侵蚀因素对侵蚀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概述生态经济分区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黄土高原进行生态经济分区的重要意义.选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22个指标, 以行政县(区)为单元, 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GIS相结合的分区方法, 把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带即南部暖温带半湿润农林生态经济带(Ⅰ)、中部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农林牧生态经济带(Ⅱ)、西北部温带半干旱农牧生态经济带(Ⅲ)、北部温带干旱半干旱农牧生态经济带(Ⅳ)和18个生态经济区.通过该研究的实践, 不仅可为后续有效布设黄土高原的生态经济项目提供参考, 而且可为较大尺度区域进行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景观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单元景观的基本概念和分异规律,建立了数字单元景观的技术方法,并以燕沟为例,简要阐述了数字单元和景观研究的程序、方法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壤侵蚀垂直分带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分布的重要规律。本文通过野外细沟、浅沟侵蚀实测,航片判读和量算,小区域调查与制图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垂直分带作了系统研究和划分,并提出两个水土保持重点带。通过系统的测量发现了以往被忽视但很重要的一个侵蚀带:细沟、浅沟侵蚀过渡带。提出浅沟、切沟侵蚀混交带的新概念。本文对塬区与丘陵区分别进行研究与划分,补充了塬区分带研究这一薄弱环节,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制图和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新构造运动是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变迁的主导性因素。25Ma以来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强烈隆升,导致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加强,黄土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气候向干旱化趋势演化。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阶段性隆升或沉降与气候演化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黄土堆积沉积的跳跃式阶段性扩展。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可以黄河水系的诞生为界限(1.67~1.43MaB.P.)划分为二个阶段:古湖泊低地阶段和高原河流阶段。  相似文献   

6.
实践证明,以沟道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及其实施,是全面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科学治理的有效途径。自五十年代以来,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先后建立了不少以沟道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区,例如离石王家沟、河曲黄道沟、西峰南小河沟、绥德韭园沟、延安小寺沟等,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并发挥了一定的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治理开发之基本经验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认为黄土高原治理开发中的基本矛盾是由水土流失侵蚀环境和较高人口密度所构成,并对黄土高原治理作了系统的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35要基本经验:1,增粮起步,治理开发并举,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发展农林牧业,建立产业经济,3,小流域为单元,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生物与水土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修建基本农田,根据黄土高原治理基础和规模,指出这是一项世纪性工程,并提出若干关于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建议设立高层次科学项目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和必须应对的要求,以有限和无限资源为准则,划分了资源经济的类属,给出了资源开发的原则和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提出了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目标应是节约和限制当地的地下能源开发,大力发展地上可再生能源,加大水土保持投资力度,把黄土高原建成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优美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探讨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类型分区方法,其中包括基本原理和模型结构。在定量计算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经验定性分区方法,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划分成8个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类型区。  相似文献   

10.
斜坡单元划分在彭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斜坡单元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单元,能够综合体现各种控制与影响因素的作用,适用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阐述了斜坡单元划分的基本原理,基于ArcGIS,采用斜坡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对彭阳县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区划,分区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预测性。斜坡单元划分方法可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提供参考,具有现实的防灾减灾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黄河流域(片)国家级防治区中部分县级行政区2020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及对应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建立了不同县级行政区县域面积、各侵蚀强度等级面积与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推算不同区域的土壤流失量。结果表明,临界土壤侵蚀模数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根据建立的拟合关系,推算出不同时期黄土高原多沙区土壤流失量,1990—2019年黄土高原多沙区累积保土量为213.44亿t。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据统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3万km2,年输入黄河泥沙量16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低下,土壤质地变粗,团粒结构遭到坡坏,加剧了土壤缺水,改变了土壤成立过程。根据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特征,探讨了水土流失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集水深蓄耕作技术,被改梯及打坝淤地工程措施及人工林草生物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系统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中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土壤侵蚀量是正确评价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对黄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 ,它是在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平台松散耦合的基础上 ,利用DEM提供地形特征的功能 ,运用水文模型进行流域径流水文分析 ,并在此基础之上 ,结合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式的侵蚀泥沙模型及其沿程传递模型 ,建立了分布型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拟模型 ,用它可以计算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土壤侵蚀量。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试验流域——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 ,经过验证 ,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可以用于黄土区流域的土壤侵蚀量的模拟运算 ,这将进一步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多年来,水土保持和科技部门,对这一地区如何防治的问题上,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但由于人们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的不同,又受到从事专业的局限和部门的分割等,在找准并统一战略认识上仍有分歧。本文作者仅就如何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开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有关战略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Abstract.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is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 of loess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extent, thickness and depositional sequence. It is also the region with the most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actors and reasons for soil erosion in this area. The loess is prone to vertical cleavage and its surface soils are soft and loose. Rainstorms are frequent with intense rain concentrated during the summer. Irrational land use and exploitive management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express themselves through the loss of grassland and natural forests. Finally, some soil conservation schemes for use in the loess plateau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草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迁移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黄土丘陵草地土壤理化性质、草地和农地营养元素迁移与富集,以及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试验结果表明:黄绵土、灰钙土及黑垆土为黄土丘陵区主要土壤类型;(2)黑垆土与黄绵土土壤颗粒组成含量差异较大,黑垆土成壤过程有隐粘化现象;(3)黑垆土表层及深层养分含量普遍高于黄绵土;(4)土壤养分在坡面与土壤剖面呈指数分布,土壤有效N、P、K含量北坡>西南>南坡;(5)提高草地生产力,防治土壤肥力退化的根本途径是增加草地养分输入,(6)提高豆科牧草对土壤深层养分的利用,可实现“生物聚肥”效应,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评价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黄土高原地区历来以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这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因,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方针为立足点,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重点从投入产出角度,以常规树种为例比较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经济效果,从而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超  郝文芳  袁丁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103-106,111
在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过程,不同的地理区域其相关的影响差异较大,但就其某一具体地区而言存在着重点尺度和主控因子。对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乔、灌、草植被群落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坡向、海拔是影响该区域土壤水分含量的主控因子;而植被群落也会影响到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但不能确定其为主控因子,并且可以说明林龄不是影响该区水分含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区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野外调查和模拟径流冲刷实验方式,探讨了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区水土流失的特征和规律。黄土高原煤炭开采区水土流失形式复杂多样,既与原地貌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有着天然的联系,又有采煤区独特的侵蚀形式。在模拟径流冲刷实验中,分析了煤矸石、自燃煤矸石、煤矸石覆土三种堆置形式的坡面产沙规律和侵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