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通过对金星尺蠖成虫灯诱结果的统计分析,尺蠖的诱蛾量2011年比2000年增长了87.2%,表明尺蠖虫口增长趋势明显,成为略阳县危害杜仲树优势虫种;越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2月18-3月4日,其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85.42%;根据金星尺蠖诱蛾量预测幼虫的发生量与实际调查幼虫发生量相比较,准确率可达89.8%。  相似文献   

2.
《天津农业科学》2017,(1):91-94
在信阳市马鞍山茶园开展性诱试验,以筛选出对豫南茶区茶尺蠖和茶细蛾成虫引诱能力最强的诱芯,并在五里店镇凤台村茶园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可使下一代茶尺蠖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8.28%,长期使用,防控效果可达94.7%,防控效果好于灯诱效果;可使茶细蛾下一代田间虫口量平均下降98.07%,长期使用,防控效果可达100%。性引诱剂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靶标害虫的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的数量,防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性诱芯在甜菜夜蛾发生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 0 0 1~ 2 0 0 2年采取性诱剂诱集甜菜夜蛾成虫 ,其动态规律与黑光灯诱蛾结果较吻合 ,且灵敏度高 ,诱蛾量大 ,有蛾期长 ,有利于准确进行甜菜夜蛾的中短期预报 ,可直接诱杀成虫 ,降低田间幼虫量及为害率 ,防效可达 5 0 %~ 6 3 .6 %,具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浙江塘栖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特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灯下诱蛾和田间幼虫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枇杷黄毛虫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种群数量特征和消长动态,并建立其发生趋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08-2013年灯下诱蛾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中旬至下旬(4月14日至29日),其中2010-2012年相对较迟,峰期持续时间、蛾量受当年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呈相应的变化,2008年和2011年为最高峰期虫量,2013年明显低于历年同期;田间幼虫发生量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年度间均以第2代幼虫危害最重,峰期主要出现在6月下旬,少数年份推迟至7月上旬,第4代灯下成虫与田间幼虫量均下降较快。在此基础上,以枇杷黄毛虫的田间系统监测资料及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等气象因素作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了具有显著回归影响的24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建立了第1代至第3代枇杷黄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模型,其中影响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关键因子为种群基数和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经检验,各代次发生期、发生量预测模型均达到99分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度,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相符,能准确地预测出其发生量和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斜纹夜蛾的诱集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适时监测斜纹夜蛾的发生动态和选择高效、低毒的杀虫剂,进行了性诱剂诱集成虫和几种杀虫剂防治斜纹夜蛾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筒型性诱捕器诱集斜纹夜蛾成虫比水盆法更有效;攻蛾、锐劲特、菜喜防治斜纹夜蛾低龄幼虫效果好,对斜纹夜蛾高龄幼虫的防治效果,锐劲特和菜喜不及攻蛾,药后3 d攻蛾的防治效果为97.4%,锐劲特和菜喜分别为14.3%和3.4%。  相似文献   

6.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 ,系统研究了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小面积测报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信息素诱芯与英国进口诱芯的诱蛾效果相当 ,明显优于江苏省金坛激素所的诱芯 ;性信息素对1、2代棉铃虫的诱蛾效果优于树枝把 ,对主要危害世代 3、4代的诱蛾效果低于树枝把 ;田间系统查虫查卵的趋势和发生量拟合度验证了上述结果。但当大面积棉田连片使用性信息素时 ,诱蛾效果与小面积测报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当性信息素区田间蛾量急增进入盛发期时 ,田间卵量同时进入盛发期 ;当性信息素诱盆蛾量累计为全代蛾量 40 %和 80 %时 ,当天或第 2天田间累计卵量也达到全代卵量的 40 %和 80 %。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诱蛾效果较好且经济 ;与相同面积棉田内插放 40个树枝把的诱蛾效果比较 ,前者所诱棉田的雄蛾量降低 1.3 6~ 1.45倍 ,雌蛾交配率下降 3 5 .68%~ 44 .75 % ,落卵量减少 9.90 %~ 17.80 % ,幼虫量减少12 .3 6% ,蕾铃被害量下降 4.49%~ 10 %。  相似文献   

7.
为了摸清庆阳市金纹细蛾的发生规律,采用性诱剂诱捕法监测成虫发生消长动态,以5点取样法定点定枝调查虫斑数。监测显示:金纹细蛾在庆阳市苹果主要产区年发生4~5代,越冬代发生较为整齐,其余各代有世代重叠现象。金纹细蛾成虫累计发生量与虫斑数呈显著正相关,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0.667+0.001x。越冬代、第一代金纹细蛾成虫发生量和旬平均气温、10 cm地温关系密切。本文首次提出金纹细蛾防治指标为单性诱捕器累计诱虫量1 667头(落花后—麦收前)、5 667头(麦收后)。  相似文献   

8.
<正>一、杨树食叶害虫的种类(一)春尺蠖属于鳞翅目,尺蛾科,在河南一年发生一代。春尺蠖2月中旬开始羽化出土,3月底4月初树木萌动后,开始孵化为害幼芽及嫩叶。蛹集中在树木根颈周围的表层土壤中越冬;成虫雌雄异型,无翅雌蛾爬行上树,和有翅雄蛾交配,产卵于粗翘树皮下;老龄幼虫食量大,抗药性极强。(二)杨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幼虫啃食杨树叶片为害,幼虫常群集为害,将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梨小食心虫在不同果园的发生动态及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的防控作用,为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的使用及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在陕西省咸阳地区选取苹果园、梨园和桃园,采用性信息素诱捕方法调查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动态;通过迷向率、桃树折梢率和果实蛀果率等指标衡量悬挂迷向丝对果园梨小食心虫发生的防治效果。【结果】梨小食心虫在桃园和梨园发生量相对较大,在苹果园相对较少;桃园梨小食心虫在5月中下旬出现成虫发生高峰期,平均诱蛾量为11.75头/个诱捕器;梨园分别在7月下旬和8月下旬出现明显的成虫发生高峰,以7月下旬诱蛾量最高,平均诱蛾量为18.67头/个诱捕器;苹果园7月底至8月初达最高,平均诱蛾量30头/个诱捕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的迷向效果显著,苹果园、梨园和桃园的迷向率分别为99.06%、98.43%和97.04%;梨小食心虫幼虫折梢危害仅发生在桃园,折梢率均呈迷向处理区对照(常规化学防治)区,折梢防效达98%以上;梨小食心虫对不同种类果园具有选择危害特性,对照区蛀果率为5.32%~10.18%,呈苹果园桃园梨园,迷向处理区蛀果率为0.23%~0.75%,呈桃园苹果园梨园,均以梨园的蛀果率最高;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对苹果、梨和桃的蛀果防效分别是91.75%、97.11%和92.63%。【结论】梨小食心虫在桃园和梨园发生量相对较大,在苹果园相对较少,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果园梨小食心虫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预测2010年郴州地区斜纹夜蛾的发生趋势。[方法]以湖南省郴州、宁远等县连续多年的田间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结合当地气象数据,预测了2010年郴州地区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结果]以郴州地区为例,2010年4~6月斜纹夜蛾发生量仅低于2002和2003年,而高于历史其他年份,说明2010年将属斜纹夜蛾中等偏重发生年。利用1月气温预测4~6月的斜纹夜蛾发生量,相关系数显著,达90%的可信度;利用2、3月性诱蛾量预测4~6月斜纹夜蛾发生量,两者的相关性很高,达98%的可信度;利用2~4月小地老虎性诱蛾量预测4~6月斜纹夜蛾性诱蛾量,二者相关系数达90%的可信度。[结论]为斜纹夜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性诱剂诱捕器的不同间隔距离对斜纹夜蛾的田间落卵量、田间幼虫数量以及成虫诱集数量的田间控害结果表明:当诱捕器的田间间隔距离为10 m时,斜纹夜蛾的田间幼虫发生量最少,控害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2019年大理州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第一大虫害。笔者根据草地贪夜蛾成虫趋光性、趋化性等生物学特征,设置性信息素和虫情测报灯监测点,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大理州发生情况。结果发现,成虫诱蛾量性信息素明显大于虫情测报灯;全年有2个明显的诱蛾高峰;1500 m以下低海拔热区诱蛾量大;低温霜冻致诱蛾量骤降;诱蛾量性信息素诱捕器距地面2.5m的明显高于诱捕器距地面1 m的。  相似文献   

13.
自 198 4年大面积种植 Sc70 4玉米良种以来 ,玉米螟危害逐年加重 ,田间被害率一般在30 %左右 ,严重者高达 75 %~ 10 0 % ,造成玉米减产 10 %以上。采用性诱剂经 7年诱捕试验 ,玉米螟越冬成虫羽化始期在 5月 2 2日 ,盛期在 6月 6日 ;第一代成虫羽化始期在 7大 30日 ,盛期在 8月 7日。与黑光灯相比 ,成虫羽化始期提早 2~ 6天。在羽化盛期性诱捕器平均单盆诱蛾 2 36~ 312头 ,比黑光灯提高 2 8.69%~ 5 1.44 %。同时对 7年来玉米螟的越冬基数与发生量进行比较 ,即 7年平均越冬虫口基数高达 30 2 .71头 ,越冬幼虫存活率在 81.14%~ 94.46%。基本上常年大发生。防治上是在 6月中下旬玉米大喇叭口时 (即玉米螟第一代初孵幼虫时 )为防治适期。在测报上 ,用性诱剂比黑光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贵州福泉烟区地老虎类成虫种群数量季节性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泉农田设置黑光灯,经3年各2个诱蛾点诱扑烟地老虎成虫表明大地老虎种群数量10月前后为增殖盛期,地老虎属越冬代蛾多发型;各月均能诱扑到黄地老虎成虫,4~5月发蛾量较高;3~8月可诱扑到紫切根虫和八字地老虎成虫,但种群数量低;茶色地老虎、木纹夜蛾成虫每年发生2个世代.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性诱剂防治日益受到重视。国内二十年试验示范表明,用性诱剂大面积诱杀二化螟成虫,单盆一晚最大诱蛾数达534头,监测区单盆一季平均诱蛾数百至两千头。大面积使用能够降低雌蛾交配率、产卵量、孵化率、幼虫量,防治效果在东北稻区达70—90%。文章介绍了前郭县平风乡水稻二化螟性诱剂的防控技术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对湖北荆州、武汉、襄阳3个地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种群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监测与调查.结果表明,3个地区成虫始见期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终见期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成虫发生数量及动态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成虫发生数量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荆州地区总诱蛾量分别是武汉地区和襄阳地区的1.35倍和12.50倍.武汉地区幼虫发生期最长178 d,其次是襄阳地区140 d,荆州地区幼虫发生期最短117 d;全年总发生量以武汉地区最多2 296头/百株,其次是荆州2 259头/百株,襄阳1 542头/百株.  相似文献   

17.
茶毛虫和茶细蛾性诱剂的田间防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茶毛虫、茶细蛾性引诱剂在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茶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分别对茶毛虫(♂)、茶细蛾(♂)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通过在重庆和河南的茶园调查显示,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茶毛虫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9.81%、76.83%;在重庆地区,第2、3代茶细蛾每平方米幼虫比空白对照区平均下降了98.67%.性引诱剂的应用,减少了靶标害虫的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的数量,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监测棉铃虫成虫消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田间棉铃虫成虫消长动态,分析该系统自动计数的准确性和远程信息传输等智能化监测水平。方法 应用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结果 以逐日诱蛾量分析系统自动计数误差,自动计数与实际诱蛾量完全吻合的正确率为77.5%,吻合度高,数据传输反馈及时。结论 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反映的蛾峰与普通性诱、灯诱监测一致,且在主峰相同的情况下,自动监测仪监测到的峰次更多,更为明显。该系统能基本反应棉铃虫成虫的发生动态,可以较准确的统计实际发生量,满足了种群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19.
贵阳地区杨梅园黑腹果蝇的田间消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贵阳地区黑腹果蝇的发生规律,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2011年5—8月,采用诱杀剂诱集和采摘杨梅果实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贵阳地区不同时期杨梅果园黑腹果蝇成虫和幼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腹果蝇的发生数量和杨梅果实的成熟度密切相关,在杨梅成熟前期,黑腹果蝇成虫量处于低谷;当杨梅果实进入成熟采收期,成虫数量随之上升;随着成熟杨梅果实的陆续采收,大量的果蝇幼虫被带出园外,果园里果蝇成虫发生量随之趋于平缓;在采收后期,绝大多数杨梅均已成熟,果蝇的发生量随之上升,形成一个盛发高峰。  相似文献   

20.
灰茶尺蛾(Ectropis grisescens)和小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外形极其相似,为近缘种,但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尚不明确。本文采用室内饲养观测的方法,比较了两近缘种各发育阶段在体长、体质量、发育历期及种群增长指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两近缘种在虫体发育的各个阶段,以高龄幼虫、蛹和成虫阶段的体长、体质量差异明显,灰茶尺蛾均显著高于小茶尺蠖;灰茶尺蛾的全世代发育历期为36.6 d,极显著短于小茶尺蠖39.7 d的发育历期;灰茶尺蛾的世代存活率为0.60,种群增长指数为58.1,而小茶尺蠖分别为0.28和24.9,灰茶尺蛾均极显著高于小茶尺蠖。分析认为,灰茶尺蛾比小茶尺蠖具有较大的虫体、较快的发育速率和较强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