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超  王翠欣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00-6201
针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该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分解的方法。选取对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利用均方差决策确定各因素权重并计算影响因素指数,然后通过加权求和,求出各县(市)影响指标分解的综合指数,最后根据各县(市)综合指数占市域综合指数的百分比计算各县(市)应分配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在构建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潍坊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寿光市得分最高,为0.956,奎文区得分最低,为-0.538,潍坊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潍坊市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效益差异的原因,在借鉴土地利用富有效率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提高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取湖北省黄冈市为研究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目标决策法,从农用地投入强度、农用地利用程度、农用地产出效果和农用地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黄冈市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析了2015年黄冈市各县(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和2010—2015年黄冈市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5年黄冈市各县(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为-0.78~1.22分,总体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且各县(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差别较大。其中,黄州区和罗田县农用地为集约利用,英山县、团风县和黄梅县农用地为一般集约利用,武穴市、麻城市、薪春县和红安县农用地为低度集约利用,浠水县农用地为粗放利用。2010—2015年黄冈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为-0.40~1.15分,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符合区域农用地利用实际,并根据黄冈市耕地集约利用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对黄冈市农用地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建立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西安市2002~2008年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及其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的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益明显增加,但是社会、生态效益一直偏低;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协调程度日益提高,截至2008年底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处于比较协调状态。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提高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该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用地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实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广东省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取16个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和熵值法对广东省2000~2013年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变化规律比较明显,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先缓慢下降后快速增长,生态效益逐年提高,而社会效益逐年下降,两者对综合效益的正负影响大致相抵;(2)经济效益的贡献率最大且远远超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地均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地均财政收入、路网密度、地均拥有中小学数量和城市污水处理率5个指标影响显著,其他指标影响不显著。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果为准则层,选取19项单因子指标,运用AHP法确定各因子权重,构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对县域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和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果得分分别为86.50、82.5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仅67.51,总分为79.76,表明该县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用地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实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广东省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取16个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和熵值法对广东省20002013年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变化规律比较明显,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先缓慢下降后快速增长,生态效益逐年提高,而社会效益逐年下降,两者对综合效益的正负影响大致相抵;(2)经济效益的贡献率最大且远远超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地均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地均财政收入、路网密度、地均拥有中小学数量和城市污水处理率5个指标影响显著,其他指标影响不显著。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区域谷子生产效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子生产的综合效益关系到谷子生产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河北省谷子生产综合效益,2016年在该地区进行谷子实地调研,利用各县(市)谷子生产数据,采用密切值模型评价方法,对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谷子生产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太行山区、太行山前平原和滨海平原区的谷子生产综合效益较高;燕山丘陵区和黑龙港低平原区的谷子生产综合效益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市县域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哈尔滨市下辖10县(市)为研究区,从系统角度,基于研究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状,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计算和分析1999~2008年10年间哈尔滨市下辖10县(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各县(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趋势各异;各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差异显著,总体呈现西部高,南部次之,东北部偏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广西区内89个县(市、区)为研究区,采用2012年广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计算出各县(市、区)生态用地面积,然后估算出各县(市、区)生态用地的生态服务总价值。根据生态用地生态服务总价值,将广西分为高生态服务价值区域、中等生态服务价值区域、低生态服务价值区域,分析了各类生态服务价值区域的特点,提出了生态用地利用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IDRISI软件,将元胞变化的马尔科夫趋势与城市发展用地约束因子的多准则评价相结合,制定元胞转换规则,构建复合因子元胞自动机预测模型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对2010年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用地格局的检验Kappa 系数为0.8850,表征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模拟2015年福州市城市拓展用地空间变化,结果表明福州市城市将主要向东南方向拓展.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趋于减少,建设用地和园地面积增大,城市发展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行政区划等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舒茂芳 《北京农业》2012,(30):189-191
从城市土地的内涵特性入手,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等,以怀化市城区为例,首先建立了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建设用地等9个指标对怀化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集约度予以评价,得出怀化市土地集约度分值为82.20%,建设用地利用状况分值为85.13%,用地效益分值为79.26%。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但也存诸多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用地效益,更好的集约高效利用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3.
基于权的最小平方法的闽清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对闽清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利用权的最小平方法得出的指标权重,从协调度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闽清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逐年提高,但投入开发程度与福州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权的最小平方法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9年和2005年两期TM遥感数据,利用ERDAS8.5和Arcgis等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将抚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6类,并得出了各地类的土地面积。然后,计算得出了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抚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幅较低且总量偏小,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结构问题,生态建设的力度还不够。着眼于政策、技术措施、资金和土地管理的综合视角,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合理调配用地结构,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对2009、2012和2015年这18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2和2015年河南省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均值分别为0.957、0.961、0.976,表明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且差异不大;影响河南省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面积存在大量投入冗余,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2009年多数城市规模效益处于递减状态,2012—2015年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呈现中部高边缘低、西部地区高东北部地区低的格局,且存在微弱的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合理配置要素投入情况,改善松散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提高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和Fragstats的软件技术支持下,以1988年和2008年福州市两期的土地利用图为数据源,对福州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福州地区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和水体转化为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多样性指数上升,优势度下降,景观格局趋于均质稳定化。斑块聚集度下降,向离散化方向发展,景观蔓延度也降低,进而反映了人为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福州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Landsat影像解译数据以及地形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探讨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各驱动力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对福州市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1995—2015年除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外,其他4类用地均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和农地。(2)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林地转变主要受海拔高度因素影响,农地和水体转变主要受用地距离因素影响,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3)通过验证Logistic-CA-Markov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结果显示,2025年福州市建设用地和水体增加,林地、农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其中1995—2025年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最快,而未利用土地减少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6—2008年全国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我国制定建设用地的调整方向和利用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从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3个方面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省级尺度为评价单元,从不同评价指标出发,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和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但利用效率存在下降趋势,同时各省份评价单项指标的集约利用幅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我国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总体趋势为东南沿海区高于西北内陆区,经济发达区高于经济落后区;针对不同省份,未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应根据时空变化规律着力于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选取湖南省岳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PSR模型构建岳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计算岳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结果表明,岳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在2005-2014年总体处于较高层次,但中间年份由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导致岳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出现较小波动;岳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与岳阳市自然条件、岳阳市城市的建设机遇及政府的建设态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金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32-1153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采用2006~2011年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建成区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投入指标,建成区绿地面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第二、三产业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对甘肃省12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来看,“两翼”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而“中心”城市土地效率较低,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从城市发展特征上看,陇东和河西以能源化工以及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于传统工业城市;从城市规模上看,中小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大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