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茶扁叶蝉Chanohirata theae(Matsumura)近年来在贵州部分茶园中偶有发生甚或暴发成灾,为了解这一害虫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对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茶扁叶蝉在贵州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发生于4月上旬至9月下旬,第二代发生于7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若虫共5龄,以5龄若虫在茶树中下部叶片上越冬;发育历期受温度影响明显,温度越高发育速率越快,第一代卵期(23.42d)明显长于第二代(15.73d),相反,第一代若虫历期(56.33d)明显短于第二代(218.28d);成、若虫均喜静伏于叶片正面取食,交配多于白天进行,雌成虫一般由叶片正面将卵产入叶肉组织内;成虫具较强的趋光、趋黄的特性。建议于成虫盛期悬挂黄板或开灯诱杀,于若虫1~2龄盛期施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宁夏设施辣椒上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设施蔬菜大棚内的盆栽辣椒上接虫,对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及成虫寿命进行了统计分析。西花蓟马各虫态发育历期研究结果表明,卵期4.96 d,1龄若虫2.78 d,2龄若虫3.41 d,"蛹"期3.76d,成虫产卵前期3.15 d,产卵期17 d,世代周期18.06 d。各虫态存活率统计结果表明,1龄若虫53.72%,2龄若虫69.70%,"蛹"为71.43%,世代存活率为26.74%;成虫寿命27.35 d,每雌产卵量为46.32粒。根据该研究结果及宁夏气象条件,理论上可预测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中年发生15~18代,下代发生量可为本代雌虫数量的12倍左右,为准确预测宁夏设施蔬菜中西花蓟马的发生趋势并及时做好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赣南地区湿地松粉蚧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进行观测,湿地松粉蚧在赣南地区1年发生4代,以1龄若虫聚集在老针叶的叶鞘内或叶鞘层之间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卵期9~19 d,若虫期22~34 d,越冬代若虫期136~176 d,成虫分有翅型雄成虫、无翅型雄成虫和雌成虫3种,雄成虫生命极短,虫期不到1星期,雌成虫虫期24~37 d。  相似文献   

4.
绿点益蝽Picromerus viridipunctatus是茶园中新发现的一种捕食性天敌。为探明其生防潜力,通过室内饲养和观测,对其生物学习性和捕食行为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点益蝽在杭州一年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若虫共有5龄。在7月-11月自然温度条件下,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分别为9.1~9.7、23.4~28.0、22.5~26.6 d。单雌平均产卵量133粒,卵平均孵化率55.6%。若虫和成虫均能捕食多种茶园鳞翅目害虫,目前已明确的有茶尺蠖、灰茶尺蠖、茶用克尺蠖、茶蚕、茶刺蛾和茶斑蛾等;成虫对4龄灰茶尺蠖的日捕食量为5.5头。绿点益蝽在茶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刘锦乾 《植物保护》2007,33(4):106-108
粗绿彩丽金龟[Mimela holosericea(Fabricius)]在甘肃省白龙江林区年发生1代,以3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每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上升为害,5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期平均18 d,7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6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卵期15 d。1龄幼虫期16~27 d,2龄幼虫期28~41 d,3龄幼虫期265~290 d。雌雄性比接近1∶1,成虫具趋光性,雌虫的趋光性最强。本文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悬铃木方翅网蝽1年发生5代,全年发生期4~12月,第1代近70 d,2、3、4代的历期在40 d左右。若虫5龄,若虫期9~23 d,成虫寿命为10~25 d。每雌虫产卵约300粒,卵期为9~34 d。该虫10月中下旬开始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是主干或主侧枝的树表翘皮,每年发生量主要与气温、林木的郁闭度以及天敌相关。  相似文献   

7.
假眼小绿叶蝉生物学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荣灶  樊鹏玉 《江西植保》2000,23(4):105-106
笔者先后对江西30多个县(市)低海拔和高海拔(700m以上)茶园的叶蝉作了广泛、大量的调查与采集,已查明,江西各地害茶叶蝉的优势种为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vitis(Gothe)。鉴于该虫在我省茶园分布广、危害重,省内又尚缺系统研究资料,为此我们对其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 生活年史在江西婺源,假眼小绿叶蝉除少数年份发生10代外,一般每年可发生11代,以成虫在茶树或茶园内外的杂草、作物上越冬。3月中、下旬产卵,4月初第一代若虫发生,若虫终见期为12月上、中旬(见附图)。2 各虫态发育历期在婺源,假眼小绿叶蝉各虫态历期:卵…  相似文献   

8.
黑纹粉蝶的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纹粉蝶PierismeleteMenetries是江西山区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目前只发现在萝卜、白菜和芥菜上为害,以幼虫取食叶片和荚果。该虫在江西一年发生2~4代,春季1代,以蛹越夏,秋季1~3代,以蛹越冬。由于越夏代成虫的羽化期和产卵期长,导致了世代重叠。雌虫寿命一般7~15d,每雌产卵量可达200粒;卵单产于叶片背面,卵期3~8d;幼虫期12~26d;非滞育的蛹期7~24d,越夏的蛹期104~178d,越冬的蛹期97~157d。  相似文献   

9.
蓼科杂草的重要天敌——蓼蓝齿胫叶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仕田 《植物保护》2002,28(1):52-53
蓼蓝齿胫叶甲是蓼科杂草的重要天敌 ,以成虫、幼虫取食寄主叶片、叶柄和和植株生长点 ,导致全株枯死。该虫在宜昌 1年发生 1代,2月底至 3月初成虫出蛰取食、交配产卵 ,3月中旬始见幼虫,4月上旬至 6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4月中旬以后成虫陆续羽化 ,以未交配成虫在土壤中越夏越冬。该虫历期卵7~10d ,幼虫10~20d ,蛹5~10d ,成虫期长达1年之久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温度对益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在室内设置18?20?22?25℃和28℃温度条件, 开展了以草地贪夜蛾为食物的益蝽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8~28℃范围内, 益蝽若虫在25℃条件下存活率最高(92.20%), 生长速度最快, 18℃下存活率最低(49.60%)?28℃条件下, 卵发育历期为5.5 d, 而18℃条件下, 卵发育历期为15.5 d?18℃条件下, 益蝽从卵发育至成虫需要85.0 d, 而在28℃条件下, 益蝽卵发育至成虫只需要29.8 d?22~28℃为益蝽适生温区, 在18~28℃条件下, 益蝽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8~28℃内, 益蝽各个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符合线性函数模型?益蝽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0℃和13.13℃, 有效积温分别为74.90日·度和427.57日·度?在18?20?22?25?28℃条件下, 雄虫和雌虫的寿命分别为10.0 d和12.8 d?27.2 d和31.8 d?41.8 d和56.8 d?35.2 d和50.0 d?28.8 d和31.8 d?其中在22℃条件下, 雄虫和雌虫寿命最长, 分别为41.8 d和56.8 d?该研究结果为益蝽的生长发育和群体饲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四川省甘孜州西藏飞蝗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是西藏飞蝗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作者通过试验测定了四川省甘孜州西藏飞蝗各种虫态的过冷却点、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该虫初产卵的过冷却点为-24.4℃,孵化前为-20.7℃,是耐寒性最强的虫态,1~5龄蝻、雌、雄成虫过冷却点分别为-9.28、-8.51、-7.18、-6.64、-8.07、-7.86、-7.96℃。卵、1~5龄蝻、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17、15.84、16.64、16.80、16.35、15.00、14.61℃,有效积温分别为179.14、67.53、61.07、62.09、71.16、91.20、787.78日度,卵到蝗蝻的有效积温为540.2日度。统计气象资料表明,夏季高温不是西藏飞蝗限制因素,甘孜州石渠、色达、理塘的冬季低温影响西藏飞蝗的安全越冬,在甘孜州其他县可以越冬,并可发生1代。作者在乡城县观测圃饲养西藏飞蝗能成功越冬,年发生1代,其发育进度与有效积温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通过对宜春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的调查与第1代成虫发生期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的二化螟越冬基数差异较大,总体趋势显示丘陵山区高于平原滨湖区。在两种区域都显示机械收割田块二化螟的越冬基数高于手工收割。第1代二化螟成虫监测显示,丘陵山区二化螟的发生期比平原滨湖区明显推迟,并且丘陵山区和平原滨湖区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都有明显的多峰型羽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云南石榴蓟马种类组成及其种群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2008年对云南甜石榴和酸石榴两种石榴上蓟马种类及其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标本采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为害石榴的蓟马有10种,分别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丽花蓟马(F.intonsa)、黄蓟马(Thripsflavus)、黄胸蓟马(T.hawaiiensis)、棕榈蓟马(T.palmi)、烟蓟马(T.tabaci)、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端大蓟马(Megalurothrips distalis)、华简管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和Thripssp.,其中西花蓟马是云南石榴蓟马的优势种。不同石榴品种上蓟马种类不同,甜石榴上有西花蓟马、丽花蓟马、黄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黄胸蓟马、端大蓟马、茶黄硬蓟马和蓟马属1种,酸石榴上蓟马种类有西花蓟马、丽花蓟马、黄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端大蓟马、茶黄硬蓟马、华简管蓟马和蓟马属1种,黄胸蓟马仅在甜石榴上发生为害。在石榴不同生育时期,发生为害不同,其中成虫和若虫集中为害花,造成麻点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17年-2019年连续3年对武汉茶园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武汉茶园绿盲蝽1年发生5代,第1代若虫始见于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陆续羽化为第1代成虫,随后羽化的成虫大量迁出茶园,园内第2、3代虫量较少,第4代成虫9月迁回茶园,并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形成1个虫口高峰,个别年份也有末代成虫10月上中旬迁回茶园,并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形成1个明显的发生高峰。调查发现,绿盲蝽主要以第1代若虫为害早春头茶。本研究结果为茶园绿盲蝽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东水稻橙叶病病原(MLO)的越冬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水稻橙叶病病原(MLO)的传染介体和越冬介体昆虫只有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一种,但其卵不传递该病原到子代若虫,越冬寄主植物只有水稻的再生稻株和落粒自生稻株。在茂名病区的冬、春期间电光叶蝉的带菌虫和带菌再生稻及感病落粒自生稻始终存在,其带菌率分别为2.33%—35.11%、2.37%—17.78%和1.95%—16.67%。在茂名地区由于冬、春气温不甚低,电光叶蝉仍能继续繁殖越冬,并能不断获菌和传病,所以说该病原是动态越冬的。室内试验表明,带菌电光叶蝉的寿命可长达105—125天,而在茂名的秋收期至翌年春播期一般105天,据此推测有些带菌虫可从秋收后直接存活和传病原到春播稻苗。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用电光叶蝉人工接种并回接水稻成功。但在病区田间调查从未发现病株。以下植物人工接种不成功:野生稻(Oryzea rufipogon)、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s)。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无瓣海桑主要害虫迹斑绿刺蛾的生活史和各虫态生活习性,通过室内饲养、林间套笼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迹斑绿刺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该虫在广西钦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年发生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蛹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为害期发生在4月下旬到6月下旬;第4代幼虫11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越冬。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成虫夜间羽化率达到98.6%,以晚上24:00前居多。成虫羽化后第2天交尾,雌虫产卵量为35~183粒,雄虫平均寿命6.7d,雌虫平均寿命8.1d。本研究明确了迹斑绿刺蛾生物学特性,为该虫的预测防治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辽宁省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innaeus)的发生规律,于2014—2016年连续3年对辽宁省彰武县哈尔套镇10个村59个不同梨园采用三角屋胶粘式诱捕器进行了雄成虫数量消长动态的监测,并对幼虫蛀果率、老熟幼虫数量及化蛹行径、蛹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辽宁省彰武县,从4月下旬至9月下旬,苹果蠹蛾成虫共有2次发生高峰:第1次为5月下旬,第2次为7月中下旬;苹果蠹蛾在2016年全年内有3次明显的蛀果高峰期:第1次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次为8月上旬,第3次为8月下旬。老熟幼虫更趋向于脱果后直接掉落到地上再从地上沿着树干往上爬并在老翘皮下寻找合适位置化蛹;苹果蠹蛾经人工饲养的蛹期为9.95 d。研究表明,苹果蠹蛾在辽宁省彰武县1年发生2代,第1代从5月中旬到9月下旬,越冬代从7月中旬到翌年6月下旬。  相似文献   

18.
尖翅小卷蛾[Bactra lanceolana (Hübner)]是席草上的重要害虫,2004-2007年对浙南地区尖翅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尖翅小卷蛾越冬代成虫初见4月中旬初前后,全年发生7~8代,本田期发生4代,以第2代虫量最高,危害损失最重,其次是第3代和第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席草苗内越冬。成虫多在夜晚活动,有较强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停在草茎上,多数头朝下,尾朝上;雌雄性比1∶1.2,寿命长短与温度、湿度、雌雄性别等关系密切;成虫一般在原田活动,羽化、产卵多在晚上,以夜晚24:00前居多;羽化后当晚交尾,产卵前期多数1 d;卵粒大多产在粗壮植株中下部位、席草茎的凹槽上,自上而下产卵,亦有产在叶鞘上;卵一般在上午孵化,其孵化时间、孵化率高低、卵历期长短与温度、湿度有关。幼虫侵入、化蛹部位多在地面茎基部,中高龄幼虫还有转株为害的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