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尼罗罗非鱼,是罗非鱼属中较优良的品种之一,它除具有本属所共有的特点外,较突出的优点是个体大,生长快,因而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我国除台湾省外,尼罗罗非鱼的养殖,仅仅处于试养阶段,有关它的驯化养殖等方面的技术资料,目前尚少见。我所于1978年7月从非洲青尼罗河水系引进尼罗罗非鱼驯养,并对其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等方面作了试验研究。现将1979年尼罗罗非鱼试养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尼罗罗非鱼原产非洲,是罗非属中的优良品种之一。197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引进了尼罗罗非鱼,1979年广西水产试验场等单位将此鱼引入广西,1981年我们从广西水产试验场引入玉林。为了摸索在以养殖鲢、鳙、草、鲮、鲤鱼为主的成鱼塘混养尼罗罗非鱼的经验,1981年利用玉林镇东明大队东兴生产队大门塘作为试养点,经一年试养,增产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 罗非鱼属中的尼罗罗非鱼、加利略罗非鱼,都是体型大、生长较快的淡水鱼优良鱼类,1978年引入我省试养。为了评价几种罗非鱼的养值价值,为生产单位在选择养殖对象时提供一些依据,我们连续两年进行了尼罗罗非鱼、加利略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的个体生长速度、群体生产力以及增产效果的初步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三种罗非鱼试验鱼取材于蒲圻县温泉水  相似文献   

4.
为了摸索尼罗罗非鱼在稻田环境中的饲养管理经验,一九八二年我们从广西水产试验场引入,以延东公社同禾大队牛塘里生产队为试养点,利用中稻田进行单养和混养,共投放尼罗罗非鱼7701尾,经两个多月的试养,效果比较好。现将试养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尼罗罗非鱼是我国引进不久的淡水养殖对象。在平原地区的池塘中饲养,生长快,产量高,收益多。1982年我们在浙江中部山区——新昌县西郊公社的山塘中进行了尼罗罗非鱼的试养,目的是探讨山区山塘饲养尼罗罗非鱼的可能性及其养殖效益,以便扩大尼罗罗非鱼的饲养范围和促进山区淡水养鱼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原产地是非洲。1978年珠江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从东南亚的泰国和非洲的苏丹引入我国的广东、湖北省,今年(1979年)有我所和湖南师院生物系以及长沙市的岳麓、红色、湘湖、西湖渔场,先后将尼罗罗非鱼引入湖南,在我省开始试养。试养情况良好,有的单位已繁殖了第一代。它具有生长较快、个体较  相似文献   

7.
<正> 饶阳县姚庄鱼种场今年在成鱼池进行尼罗罗非鱼养殖已获得好收成,初步显示了该品种的生长快、生产周期短、群体产量高、肉味鲜美的优良特点。为大面积推广该品种的养殖生产。我们把一年来的试养情况报告如下: 一、尼罗罗非鱼的选育: 80年8月4日姚庄鱼种场在省、地、县领导的支持下,从邯郸引进规格为10毫米的尼罗罗非鱼苗1500尾。通过当年的培育,经鉴定,尼罗罗非鱼纯种只占13%,其它为莫桑比克非洲鲫鱼。为使纯种在姚庄鱼种场进行繁殖生产,今年5月初对尼罗罗非鱼进行了选种,从1500尾鱼中选出3—4寸200尾,投放在鱼种场的成鱼池中进行试养。以后又  相似文献   

8.
<正>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是罗非鱼属中较为优良的品种之一。原产地在非洲尼罗河水系。主要特点是个体大、成长快、肉厚、质嫩、味美。在国际上颇受重视,被誉为淡水养殖的高产鱼类。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之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重要来源的奇迹鱼。我国(除台湾以外)自1978年引种试养,在同样条件下,比莫桑比克罗非鱼(T.mos-sambica)增产30~50%。因此,领导部门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在平原地区利用塑料薄膜覆盖深井水越冬试养罗非鱼,鱼苗及养殖配套技术的研究。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借太阳能保温,深水井又是水源又是热源,越冬尼罗罗非鱼,可取代其它形式的消耗能源的温室,使水温冬季保持在15—19℃,能使尼罗罗非鱼亲鱼安全越冬。来年培育出大量鱼苗,在坑塘中饲养当年的鱼苗,经78天、138天亩产成鱼370—800斤。尾重2.5—5两。该方法解决了在平原地区没有自然热水源的地方越冬尼罗罗非鱼的难题,对解决尼罗罗非鱼越冬提供了一条新方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 十几年来,永清县先后引进、繁育了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福寿鱼等品种,并完成了越冬保种、单养、混养等项目的试验。在此基础上,1989年5月从沧州中捷农场引进了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杂交品种(以下简称“奥尼”罗非鱼),并进行了试养。一、材料和方法 1.鱼池条件:试验组池塘25个,各池面积3.6—10亩不等,有效水位1.8—3m,总面积120.5亩。增氧机4台、小船3条(投饵消毒用),大多使用机井水。对照组(见表)则以50.8亩的家鱼池混养尼罗罗非鱼夏花。  相似文献   

11.
黏膜及其表面的共生菌群是鱼类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第一道屏障。为探索养殖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菌群的结构特征是否与其健康状况间存在相关关系,本研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无乳链球菌腹腔注射攻毒48 h后存活和濒死尼罗罗非鱼为检测对象,检测攻毒前后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健康尼罗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均存在优势菌群,主要为特吕珀菌属、硫杆菌属、弓形杆菌属、海单胞菌属和弧菌属。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存活尼罗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菌群与感染前无显著差异;与存活组相比,濒死尼罗罗非鱼的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菌群多样性下降,其中弓形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海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等含量显著下降,链球菌属含量占总菌群的55.30%±1.24%,表明养殖尼罗罗非鱼表皮和鳃黏膜共生菌群落结构可能与其健康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12.
尼罗罗非鱼为世界各国养殖业中颇有声誉的一个养殖品种。它兼具生长迅速,食性粗广等优良经济性状。我所及省内有关单位于一九七九年将它引入湖南。经两年来的试养观察,已显示了尼罗罗非鱼的优势,引起了我省水产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很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3.
福寿鱼是雄性尼罗罗非鱼和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的杂交一代。体形上与尼罗罗非鱼很相似。该品种杂交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很好的养殖前景。福寿鱼习称非洲鲫或罗非鱼,虽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引种试养,但一直未能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掌握福寿鱼的养殖技术。近年来,国内有关研究人员围绕福寿鱼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等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在其生物学特性和养殖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刘希凡 《水产科学》1986,5(2):11-13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atica)是非洲热带鱼类。食性广、生长快,繁殖力强,养殖周期短,产量高。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它作为优良种向全世界推荐。1978年引入我国,先后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试养,已见成效。1985年我们进行了尼罗罗非鱼精养试验,获亩产639.8公斤。今将有关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志刚  卢迈新  可小丽  王淼  张德锋 《水产学报》2018,42(10):1635-1647
为研究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变化与链球菌病暴发的相关性,实验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发病和健康池塘水体、底泥和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水体和肠道中微生物多样性次之;肠道菌群与水体中菌群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底泥中菌群相似性较低;发病组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均低于健康组,而发病组池塘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健康组。OTU聚类分析发现,发病与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差异极显著,大部分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样品单独聚为一支。菌群结构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发病组和健康组水体或底泥中优势菌群结构组成的差异较小,但在非优势菌群中存在一定差异,发病组水体中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组水体,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水体;发病组池塘底泥中厌氧粘细菌属、甲烷丝菌属和枝芽孢菌属等具有降解有机质和生态修复功能,菌群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底泥,而具有致病能力的曼氏杆菌属丰度却显著高于健康组底泥。发病组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属、分枝杆菌属和曼氏杆菌属等致病菌群的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尼罗罗非鱼肠道,而乳球菌属、鲸杆菌属和红球菌属等益生菌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无乳链球菌普遍存在于发病和健康养殖环境,以及尼罗罗非鱼肠道中,无乳链球菌的丰度在发病和健康养殖环境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其在发病尼罗罗非鱼肠道中的丰度要显著高于健康组。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池塘水体和底泥中有益菌丰度降低和致病菌丰度的升高反映其养殖环境出现恶化,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与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后无乳链球菌丰度增加密切相关,但肠道中无乳链球菌丰度的剧增与养殖水体和底泥中该病原菌的丰度水平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6.
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尼罗罗非鱼原产于非洲,1978年从国外引入,它最大的弱点是畏寒。在北方没有加温设备的池塘一般很少见养殖罗非鱼。为了丰富人们的菜篮子,我们对尼罗罗非鱼在北方适应性的驯化进行观察。一、目的:探索其在无增温条件下生长规律,养  相似文献   

17.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又名非洲鲫,属鲈形目,丽鱼科,丽鲷属,原产于非洲大陆,其体形大、骨刺少、繁殖力强、生长迅速、易于养殖,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适于加工成肉片,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优良养殖对象之一。我国大陆于1978年分别从泰国和非洲尼罗河水系引进,经过试养后在全国被广泛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18.
我省于79年引进尼罗罗非鱼以来,经过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营渔场等单位两年的研究试养,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它除了具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全部优点外,最大的特点是个体大,增长效果显著,当年苗,一般的饲养水平,体重可达3—7两,次年可达1—1.5斤,所以它很受群众欢迎,目前已发展到全省大部份地区,大有取代莫桑比克罗非鱼之势。下面根据两年的试验观察,对尼罗罗非鱼的越冬和苗种生产,在技术上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脆肉罗非鱼是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特色淡水养殖产品,具有肉质爽脆、富有弹性、久煮不烂等优点,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脆肉尼罗罗非鱼与普通尼罗罗非鱼肌肉在质构特性、感官评价、基本化学成分、脂肪酸分布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等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脆肉尼罗罗非鱼与普通尼罗罗非鱼的肌肉理化与营养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脆肉尼罗罗非鱼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与普通尼罗罗非鱼差异显著(p<0.05);脆肉尼罗罗非鱼肌肉中的粗蛋白和灰分与普通尼罗罗非鱼无明显差异,但水分含量显著降低,总脂含量显著升高(p<0.05);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脆肉罗非鱼肌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普通尼罗罗非鱼(p<0.05),其中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分别是对比组的2.12、3.36和3.71倍,脆肉尼罗罗非鱼肌肉的游离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普通尼罗罗非鱼(p<0.05),但鲜味氨基酸甘氨酸略低于普通尼罗罗非。研究结果表明,脆肉尼罗罗非鱼和普通尼罗罗非鱼肌肉在质构特性、含水量、脂肪酸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分布上都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在4.8亩海水池塘中饲养尼罗罗非鱼,获亩产1020.8公斤,亩净产909.5公斤,商品率74.9%,亩纯收入1593.78元,成本利润121%;带动群众承包鱼塘29.12亩,亩产316公斤。尼罗罗非鱼在盐度5-18.5‰的海水中生长良好,采取投放大规格越冬鱼种、施肥与投喂配合饲料相结合,人工耢苗及增放斑鳢控制密度、适时起捕商品鱼等措施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尼罗罗非鱼是联合闰粮农组织(FAO)向世界推荐为当今应加注目的蛋白质资源,并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养殖对象。1978年引入我国,979年进入我区。1981年我区首次进行尼罗罗非鱼海水试养成功后,由于尼罗罗非鱼摄食量大,养殖饵(饲)料供应不足,几年来的养殖单产徘徊在50多公斤,商品率仅在30%左右。为探索尼罗罗非鱼海水养殖高产途径,为将来大面积海水养殖解决饲料以及饲养措施等问题提供依据,1987年我们承担了区水产局下达的《尼罗罗非鱼海水养殖高产试验》项目,在防城县火光农场4.8亩海水池塘进行了1年试验,获平均亩产1020.8公斤,亩净产909.5公斤,商品率达74.9%,亩纯收入1593.78元的结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