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评价缓释尿素替代山羊饲粮中苜蓿蛋白的可行性,为开发利用缓释尿素作为反刍动物蛋白质饲料提供基础数据。以4只肉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应用ANKOM RFS产气测量系统进行体外产气,体外发酵底物分别为含48%苜蓿不含缓释尿素的饲粮(对照组)、含24%苜蓿和0.5%缓释尿素的饲粮(试验1组)、不含苜蓿含1.0%缓释尿素的饲粮(试验2组),持续发酵72 h后终止发酵,测定指标包括产气量、发酵参数、纤维素酶活性、体外干物质降解率、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甲烷产量。结果显示:1)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24 h累积产气量(GP 24)、48 h累积产气量(GP 48)、72 h累积产气量(GP 72)、慢速降解部分产气量(b)、潜在产气量(a+b)、可消化有机物含量、代谢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的快速降解部分产气量(a)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2组(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的产气速率(c)数值依次降低,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对照组、试验2组、试验1组pH依次降低且互相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数值差异极小;试验1组的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3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纤维素酶活性、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的乙酸/丙酸依次降低且互相之间差异显著(P<0.05);3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丁酸浓度与甲烷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体外发酵条件下,适宜水平的缓释尿素可替代苜蓿蛋白,有利于瘤胃体外发酵。在本试验条件下,以0.5%的缓释尿素替代50%的苜蓿蛋白(饲粮中苜蓿占比由48%降至24%)为宜。  相似文献   

2.
利用体外模拟瘤胃法研究不同处理对油菜秸秆营养成分、体外瘤胃产气、营养成分体外降解率及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油菜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数据参考。将油菜秸秆粉碎(A组)、高压处理(B组)、酶菌协同发酵(C组)、固态二次发酵(D组)。以3头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成年黑安格斯阉牛为瘤胃液供体,进行体外模拟瘤胃消化试验。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C、D组的总能、粗蛋白均显著提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下降(P<0.05);C、D组饲草分级指数显著高于A、B组(P<0.05);B组酸性洗涤纤维体外降解率显著提升(P<0.05),C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体外降解率提高55.29%、43.20%、256.62%;D组的粗蛋白体外降解率达到79.31%。D组的12、24、36、48、72 h体外累计产气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组慢速产气部分、潜在总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D组慢速产气部分、潜在总产气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组体外产气的甲烷(CH4)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比例葡萄籽对多浪羊瘤胃发酵指标和瘤胃饲料降解率的影响。在全价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葡萄籽(0%、4%、8%、12%、16%、20%、24%、28%),采用体外产气监测系统记录各比例饲料的48 h产气量,收集发酵液测定pH、氨态氮(NH_3-N)和菌体蛋白(MCP)浓度;运用体外尼龙袋法分析各比例饲料的营养物质降解率及发酵液pH、NH_3-N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葡萄籽添加比例的增加,发酵液pH升高,产气量先增长后减少,16%添加组48 h潜在产气量高于0%添加组(P0.05);0%、4%和8%添加组MCP浓度高于其余各组(P0.05),16%添加组NH_3-N浓度低于0%添加组(P0.05);尼龙袋试验中,添加16%以上的葡萄籽降低了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有效降解率(P0.05);全价日粮中添加8%~16%的葡萄籽可以提高饲料的产气量,但16%以上的葡萄籽降低了营养物质降解率,使瘤胃pH升高。综上,绵羊日粮中葡萄籽的适宜添加范围为8%~12%。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平未酯化月桂酸对人工瘤胃发酵产气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瘤胃体外产气法,精粗比不同(3∶7和4∶6)的两种日粮类型分别用0%、3%、6%和9%(占基础日粮比例)的未酯化月桂酸(C12∶0)取代日粮精料作试验。结果表明,在体外发酵24、36、48、60和72 h,9%的C12∶0取代水平与不添加脂肪酸的对照相比可抑制总产气量的18.8%(P<0.01),且不受日粮类型的影响(P>0.05),发酵结束时(72 h),对瘤胃液pH值,氨氮浓度及干物质降解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6%的取代水平可从48 h到72 h显著抑制两种日粮类型总产气量的13.2%;3%的取代水平始终不能显著抑制总产气量(P>0.05)。粗型料(精粗比3∶7)中添加9%的C12∶0对总产气量的抑制作用最大,比对照减少22.2%(60 h,P<0.01)。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日粮中不同比例的缓释尿素对后备奶牛血常规的影响,选择16头10月龄健康荷斯坦后备奶牛分成4组,分别饲喂缓释尿素添加比例为0、1%、1.5%、2%的日粮。试验发现,2%添加组的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数目(RBC)显著低于0%、1%、1.5%组(P0.05),1.5%添加组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低于0%和1%组(P0.05),2%添加组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低于0%组(P0.05),而与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0%和2%添加组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低于1%和1.5%组(P0.05)。2%添加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显著高于1%和1.5%组(P0.05),0%添加组与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这些指标综合可以做为2%添加组后备奶牛缺铁性贫血的判断依据。而1%和1.5%的添加组血常规生理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对后备奶牛饲喂2%的缓释尿素不利于后备奶牛的健康,而饲喂1%和1.5%的日粮不会对后备奶牛的健康造成影响。所以在后备奶牛日粮中缓释尿素的添加比例可以为1%~1.5%。  相似文献   

6.
不同尿素水平氨化稻草体外培养发酵的产气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尿素水平氨化稻草的体外培养发酵产气规律。选用2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平均体重为240 kg的西门塔尔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分别使用0(加等量水)、2%、4%、6%和8%的尿素比例(尿素重量∶稻草重量)和80%的水(水重量∶稻草重量)对稻草进行氨化处理,另设未处理稻草作为对照。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氨化稻草在体外培养发酵2、4、8、12、24、36、48 h的产气量。结果表明:随着尿素水平的升高,氨化稻草的产气量逐渐升高。2%组48 h产气量与未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4%、6%和8%组48 h产气量均极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0.01)。0%组的48 h产气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各组的理论总产气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稻草氨化处理以尿素使用量为稻草干物质的4%~6%为宜。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讨添加不同剂量的丝兰皂苷(YS)对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0.5g全混合日粮(TMR)作为发酵底物,添加0、1、5、25和125g/kg TMR的YS,每个处理6个平行,分别通过AGRS-III微生物发酵微量产气自动记录仪和恒温箱在39℃条件下进行30h体外发酵。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5和125g/kg剂量组显著提高了总产气量(P0.05),25g/kg剂量组显著提高了理论最大产气量(P0.05);(2)25和125g/kg剂量组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氨氮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3)25和125g/kg剂量组显著提高了体外连续培养30h发酵液中的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5)。由此可见,体外试验TMR中添加25和125g/kg的YS能够促进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究添加不同水平蔗糖对泌乳奶牛体外产气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以泌乳中期奶牛为瘤胃液供体,设置0%、2%、4%、6%、8%共5个蔗糖添加水平,使用微生物发酵微量产气自动记录仪(AGRS-Ⅲ)记录发酵48 h产气量(GP48 h)并拟合产气动力学参数、计算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测定体外发酵0.5、1、2、3、6、48 h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含量。结果表明:GP48 h、理论最大产气量(A)、达到1/2产气量的产气速率(AGPR)随蔗糖添加水平提高线性增加(P<0.01),蔗糖添加水平对发酵48 h的IVDMD、发酵液pH、VFA和NH3-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体外发酵1、2h的发酵液pH线性下降(P<0.01);6%、8%组乙酸和丙酸比例低于其余3组(P<0.01)。本试验条件下,较对照组而言,4%蔗糖组在不改变瘤胃发酵模式的同时,提高了体外产气速率和底物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尿素水平对瘤胃发酵和气体成分的影响。尿素占日粮干物质比例为0%、0.4%、0.8%、1.2%、1.6%和2.0%。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瘤胃液p H值、氨态氮浓度和总挥发酸产量无显著差异(P0.1),添加尿素未改变瘤胃发酵模式,仍倾向于乙酸发酵;各处理组间乙酸和丁酸差异显著,均呈二次曲线变化(Q,P=0.01)且变化趋势相反;随着尿素水平提高,体外发酵72 h总产气量和干物质消化率差异显著,并呈现线性升高趋势;添加尿素对12 h CH4产量无影响,但线型提高了24 h CH4产量。结论,当尿素添加量不超过2%时,未对瘤胃发酵造成负面影响,然而添加尿素会提高瘤胃CH4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氨化稻草及精组比例对体外发酵产气规律的影响。以2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未氨化、4%尿素和6%尿素氨化的稻草为粗饲料,分别与精料混合料配制成6种比例日粮,其中精料与粗饲料的比例为0∶100、20∶80、40∶60、60∶40、80∶20、100∶0。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各种日粮体外发酵的产气规律。结果表明:同一尿素氨化水平下,随着精料比例增加,产气量显著增加(P<0.05),并且精料∶粗料为100∶0组极显著高于0∶100组(P<0.01);不同尿素氨化水平下,精料∶粗料为40∶60时,4%尿素氨化组48 h产气量显著高于未氨化组(P<0.05),并且高于6%氨化组,而精料∶粗料为0∶100、20∶80、60∶40、80∶20、100∶0时,3种尿素氨化水平产气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使用4%尿素对稻草进行氨化处理、日粮精料∶粗料为40∶60时,日粮的可消化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12.
Rumen Overloa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试验采用3×4两因素设计,在饲粮中分别设置低、中、高三个蛋白质水平和0、3%、6%和9%的过瘤胃脂肪含量,共形成12组饲粮。蛋白质水平/过瘤胃脂肪分别为:低/0(1组)、低/3%(2组)、低/6%(3组)、低/9%(4组)、中/0(5组)、中/3%(6组)、中/6%(7组)、中/9%(8组)、高/0(9组)、高/3%(10组)、高/6%(11组)、高/9%(12组)。通过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人工瘤胃,对12组饲粮进行消化降解,测定过瘤胃脂肪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不同蛋白质和过瘤胃脂肪水平对瘤胃pH无影响;第12组的瘤胃氨态氮浓度极显著高于1、2、3、4和9组(P<0.01),显著高于5、6、7和10组(P<0.05),8和11组显著高于1、2、3、4和9组(P<0.05);11组的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1、6、7、8和9组(P<0.01),显著高于2和5组(P<0.05),3、4、10和12组显著高于1、6、7、8和9组(P<0.05);12组的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6组(P<0.01),显著高于5和7组(P<0.05);2、3、10、11和12组总酸浓度极显著高于6和7组(P<0.01),显著高于5和9组(P<0.05),1、4、8组总酸浓度显著高于6和7组(P<0.05);11组乙酸/丙酸值极显著高于1、2、8和12组(P<0.01),显著高于4、6、7和9组(P<0.05),3、5和10组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1、2、8和12组(P<0.05)。由上述结果得出,过瘤胃脂肪最佳添加量为中蛋白质水平下的6%。  相似文献   

16.
瘤胃不同的微生物群体和宿主之间的共生关系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有助于纤维性饲料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VFA),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来源。作者主要强调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和描述瘤胃微生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瘤胃持续模拟装置测定低质粗饲料发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瘤胃模拟技术研究不同喂料方式及不同粗饲料对发酵罐内pH值,氨氮(NH3-N)浓度,总氮(TN)浓度及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选用25g喂料量,分别以稻草,羊草和麦秸为被测日粮,比较52μm尼龙袋法,散放法和250μm尼龙袋法3种喂料方式对发酵罐内粗饲料发酵规律的影响。结果pH值散放法最高,24小时为7.28~7.50,250μm尼龙袋法最低,为7.05~7.15。24小时VFA浓度是散放法最低,分别为稻草组28.09mmol/L,羊草组30.04mmol/L,麦秸组27.01mmol/L,250μm尼龙袋法最高,分别为稻草组31.06mmol/L,羊草组32.27mmol/L,麦秸组30.00mmol/L。结果表明3种喂料方式中250μm尼龙袋法效果最佳,3种低质粗饲料中羊草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8.
Out of a sample of 200 rumens from sheep slaughtered in Edinburgh, papillomas were found in 25. They occurred as fibro-papillomas, mostly along the pillar of muscle between the dorsal and ventral rumen, and were often multiple. No inclusion bodies were seen in the lesions or papilloma virus particles on electron microscopy. Homogenisation of papillomatous tissue followed by various methods of purification did not yield identifiable virus particles, and viral DNA was not detected. Immunoperoxidase staining showed a very small number of positive cells at or on the surface of 6 out of 10 lesions examined. Thus, it seems probable that virus particles are not found in large numbers in the rumen papillomas of sheep, unlike the situation in ovine skin warts, but are present in a few epithelial cells which are rapidly sh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mucous membran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