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烤烟大田生长期抗旱能力,解决移栽至团棵期干旱对云南烟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优质烤烟MSK326品种在垄沟覆膜、M型宽垄双行覆膜、膜下小苗移栽及普通覆膜4种覆膜种植模式,对烤烟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效益、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共54个性状进行系统考查检测评吸研究。【结果】4种覆膜种植模式的MSK326烟株的6个农艺性状(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片数、最大叶宽、最大叶面积)均表现均为打顶期旺长期团棵期,旺长期7个农艺性状(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片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最大叶面积)及3个光合性状(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净光合速率) 4种覆膜种植模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差异;4种覆膜种植模式间产量、上等烟、中上等烟比例、均价、产值均达极显著差异。其中垄沟覆膜的产量、产值最高,分别比普通覆膜增长5.53%、8.58%。垄沟覆膜种植的烟株不仅7个农艺性状(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片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最大叶面积)、4个光合性状(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6个产量效益性状(产量,上等烟比例、中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均价、产值)、5个物理性状(开片率、叶片厚、单叶质量、平衡含水率、物理特性指数)在4种覆膜种植模式中最高,而且中部烟叶的5个化学成分(总糖、还原糖、钾、糖碱比、钾氯比)、6个感官品质(香气质、香气量、杂气、透发性、柔细度、甜度)及评吸总分均最高。【结论】垄沟覆膜的烤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均最高,中部烟叶化学成分及内在品质更加协调。研究结果为垄沟覆膜种植新模式对解决烟草移栽期干旱、提升烟草产量和品质及其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玉米经EMS处理后诱变系与原自交系的蛋白表达机制,为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揭示诱变后选育材料在株高发生变化及生物产量明显提高等方面的分子理论奠定基础。【方法】以玉米(Zea mays L.)优良自交系AMD16和诱变后选育材料为试材,采用双向电泳、质谱分析以及检索技术,比较选育材料与原自交系叶片蛋白质组的差异,并对其候选基因进行分离、克隆,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3300-ZmMDH6,最后进行拟南芥的遗传转化与鉴定。【结果】EMS诱变后选育材料的蛋白质组中出现21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5个蛋白质点在选育材料中特异表达,1个蛋白质点下调表达,7个蛋白质点上调表达,有2个差异蛋白质点在原自交系中表达,而未在选育材料中表达。通过MALDI-TOF-MS质谱测序和MASCOT序列分析,鉴定出了1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其功能涉及生物细胞代谢/能量代谢、防御/抗胁迫、细胞蛋白合成和叶绿素合成等细胞过程。用RT-PCR方法克隆了其候选基因ZmMDH6的编码区cDNA,长度1 296bp,由4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质量46.80ku,等电点5.79;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进而转化拟南芥,经检测证明已获得T1代转基因植株。【结论】玉米诱变系与原自交系在蛋白丰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差异表达蛋白涉及到各个生长发育过程,可能与玉米生物产量的提高和株高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老大豆品种各生育期不同节位产量及叶片性状的变化,为吉林省大豆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29年育成品种元宝金、1941年育成品种金元1号、1999年育成品种吉农7号和2000年育成品种吉林45号为材料,比较新老品种不同节位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光合能力、叶片干质量、比叶质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各大豆品种在整个生育期间不同节位的叶片性状不同;元宝金和金元1号在生育前期中下部节位叶片的叶面积大,净光合速率、光合能力和叶绿素含量高,而生育后期叶片功能下降较快;吉农7号和吉林45号在生育后期中上部节位叶片的叶面积大,净光合速率、光合能力和叶绿素含量高,叶片功能持续期长,这些节位的产量也比较高;元宝金和金元1号的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光合能力、叶片干质量和比叶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吉农7号和吉林45号的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光合能力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较2个老品种更密切。【结论】吉农7号和吉林45号产量提高是由于中上部节位的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光合能力和叶绿素含量得以改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玉米花粉与花丝早期互作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离授粉早期玉米花丝的总蛋白质,为从蛋白质组角度揭示玉米花粉与花丝早期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Ga25为试材,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法提取总蛋白质,运用双向电泳、质谱分析与检索技术,比较自交授粉后1 h和2 h的花丝蛋白质组的差异。【结果】与授粉1 h的蛋白质组相比,在授粉2 h后的蛋白质组中出现28个差异蛋白点,其中,6个蛋白质点特异表达,19个蛋白质点上调表达,3个蛋白质点下调表达;通过MALDI-TOF-MS质谱测序和MASCOT序列分析,注释了23个蛋白质点,其余5个为未知蛋白;功能分类表明,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细胞壁合成(21.4%)、防御/抗胁迫(17.9%)、细胞组织、蛋白命运、蛋白合成、转录等细胞过程。【结论】在玉米花粉与花丝早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蛋白质组有显著的变化,与授粉后1 h相比,授粉后2 h的蛋白质组中大部分差异蛋白呈上调趋势,并有特异蛋白质出现;分泌型过氧化物酶、膨胀素、果胶甲基化酶抑制蛋白、谷胱甘肽转移酶与未知蛋白4可能与玉米花粉和花丝的早期互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微生物在苯胺胁迫环境下的响应机制,揭示Rhodococcus sp.AN-P1适应、降解苯胺内在分子机理,弥补苯胺降解菌在苯胺胁迫下耐受机制的空白,为进一步调控提高微生物降解苯胺能力提供良好的靶点,为其生物修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纯化Rhodococcus sp.AN-P1在苯胺、柠檬酸条件下表达的蛋白质组,并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对比NCBInr蛋白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点的详细信息。【结果】在以苯胺、柠檬酸为唯一碳源的条件下,Rhodococcus sp.AN-P1分别表达了681、579个蛋白质点;选取21个显著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成功获得17个蛋白质点的相关信息,其分布于信号转导调节、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细胞防御、苯胺降解酶多个代谢系统,并发现大部分蛋白质分子质量在31 000~58 000之间,等电点位于4~7之间。【结论】Rhodococcus sp.AN-P1在苯胺胁迫环境中会通过响应信号传导系统感知外界胁迫、调节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系统抵抗苯胺的毒害影响、利用细胞防御系统进一步提高其存活能力、表达苯胺降解酶系统降解苯胺获得碳源、氮源及能量来源,从而达到适应并降解高浓度苯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氮素对灌浆期夏玉米叶片蛋白质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氮素对灌浆期玉米叶片蛋白质表达的调控。【方法】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紧凑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登海61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对玉米穗位叶花后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NR)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灌浆期(花后20 d)两个施氮处理下玉米穗位叶总蛋白质,并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分离获得蛋白质图谱。采用ImageMaster-2D Elite 7.0图像分析软件对蛋白质图谱进行比较,确定玉米叶片应答灌浆期施氮处理的差异蛋白点。通过MALDI-TOF/TOF MS质谱分析及NCBInr数据库搜索,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鉴定并分析其涉及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开花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NR、SOD和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MDA含量则呈上升趋势。相对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下叶片叶绿素含量、NR、SOD和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而MDA含量则显著下降。对灌浆期玉米叶片进行双向电泳及图谱分析,分别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检测出1 086和1 170个蛋白点。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成对匹配分析,共得到29个显著差异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分析,29个显著差异蛋白点中有25个被成功鉴定,鉴定成功的蛋白中除未知蛋白(蛋白点55)和30s核糖体蛋白(蛋白点1089)外,其余蛋白表达量均在施氮条件下上调。通过搜索NCBInr数据库,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分为8类,包括13个能量相关蛋白,2个防御相关蛋白,2个蛋白合成相关蛋白,2个蛋白目的和储存相关蛋白,1个细胞生长相关蛋白,1个次级代谢相关蛋白,1个转运相关蛋白和3个未知蛋白。【结论】施氮对灌浆期玉米叶片光合能力、碳代谢能力、防御能力、蛋白合成能力、蛋白目的和储存能力、以及次级代谢能力等均有显著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供应水平对木薯块根膨大期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木薯生产的最佳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木薯品种辐选01(FX 01)和华南124(SC 124)为材料,设置0(N 0)、18(N 1)、36(N 2)、72(N 3)、108(N 4)、和144(N 5)kg·hm-2共6个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两个品种木薯块根膨大期总干物质累积量、叶面积、叶片SPAD值以及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在施氮水平范围内,SC 124总干物质累积量增加39.92%~143.03%,最高值为538.8 g·plant-1(72 kg N·hm-2处理下);FX 01总干物质累积量增加11.79%~185.60%,最高值为779.7 g·plant-1(108 kg N·hm-2处理下),表明FX 01较SC 124具有更高的光合生产能力。两个品种木薯的总干物质累积量、叶面积、叶片SPAD值以及叶片光合作用指标总体均表现出随施氮量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品种差异与施氮水平对叶面积、叶片SPAD值以及叶片光合作用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适宜的氮素供应水平下两个品种的木薯单株叶面积提高,同时光合强度增大,且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两个品种的木薯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总干物质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适宜的施氮水平主要通过调节木薯的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使木薯具有较高的光合强度,促进干物质的生产与累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蛋白质组学比较研究白粉病不同抗病性葡萄蛋白质组构成的差异,找出白粉病感病蛋白和抗病蛋白。【方法】以抗病葡萄植株“6-12-4”和感病植株“6-12-2”为材料,在人工接种白粉菌后0(接种前),2,4 d取叶片样品,提取其总蛋白,通过双向电泳技术,找到不同抗病性葡萄接种白粉菌后不同时间表达有差异的蛋白质点,对其中表达差异明显的蛋白质点进行回收和纯化,并进行MALDI-TOF质谱鉴定。【结果】从供试样品中共获得2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10个表达有明显差异的蛋白质经质谱鉴定后有7个为阳性斑点,3个为阴性斑点。蛋白质肽质量指纹鉴定结果表明,7个阳性斑点中有2个是假定蛋白,2个是未命名蛋白,差异蛋白质点5411为33 ku光系统Ⅱ放氧复合体外周蛋白,差异蛋白质点5625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差异蛋白质点7121为病程相关蛋白PR10。【结论】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可能与葡萄植株抗、感白粉病的特性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
苗期水稻叶片发育进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对杂交水稻汕优63苗期的叶片蛋白质组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水稻苗期叶片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方法】蛋白质点经双向电泳得到分离,并采用Imagemaster 2D Elite 5.0软件对所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图谱分析共得到差异蛋白质点41个,其中三叶期后新增蛋白质点17个,包括9个仅在三叶期出现特异的特异蛋白质点,13个蛋白质点表达丰度先逐渐增强随后减弱或在消失,其它11个蛋白质点中,自二叶期开始表达丰度呈现下降的蛋白质点有3个,保持上升的有6个,不规律出现的有2个;其中的15个蛋白质点经质谱分析得到鉴定。【结论】蛋白质是细胞功能执行者,受细胞功能或细胞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上述蛋白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水稻苗期分蘖发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辣椒净光合速率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选育高产杂交辣椒品种。【方法】选用6个亲本,按(1/2)n(n-1)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对辣椒不同开花结果时期净光合速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不同开花结果时期不同杂交亲本净光合速率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种一代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较大,晚熟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大,早熟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小,杂种一代熟性与特殊配合力关系不明显。特殊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一般配合力方差,遗传力小,环境影响大。净光合速率与农艺性状、抗病性间的配合力相关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是中、后期的相关性较强,与叶片性状、果实性状相关密切;特殊配合力是前期、后期的相关性较强,前期与叶片性状、株型性状相关密切,后期与株型性状和果实性状相关密切;与抗病性的相关性是特殊配合力大于一般配合力;开花结果不同时期净光合速率配合力都与单株产量配合力呈正相关。【结论】配合力是选育强光合杂交辣椒品种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主茎出叶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水稻主茎各叶片出伸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建立水稻主茎出叶与有效积温关系的动态模拟模型。【方法】选用16个水稻品种分别在云南丽江、江苏南京两个生态地区进行播期试验,观察主茎各叶片出伸与有效积温的定量关系。【结果】主茎叶片出伸所需有效积温与叶位的关系总体随叶位的上升而增加,且在整个叶龄进程中出现两个拐点,第一个拐点出现在第3叶龄期,第二个拐点出现在第N-n-2叶龄期。据此,对叶龄进程进行分段模拟,建立叶龄模型。利用不同环境下播期试验的出叶动态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不同类型品种模拟叶龄与实测叶龄的根均方差(RMSE)都小于0.1。【结论】以各叶位叶片出伸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建立的叶龄分段函数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了解云南不同产区致香物质含量的特点及差异,为云南优质烟叶的生产和工业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云南12个烟区(红河、昆明、曲靖、楚雄、玉溪、大理为传统优质烟区,丽江、普洱、保山、文山、临沧、德宏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新烟区)烤烟中部叶样品,对其致香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并采用多重比较和聚类分析对各烟区烟叶致香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从云南不同烟区烤烟中部叶中共检测出69种致香物质,其中有18种致香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51种致香成分含量在不同烟区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不同烟区烤烟中部叶的醛类致香成分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部分烟区的酮类、醇类、酚类、杂环类、酯类、酸类和烯烃类致香物质总量差异显著(P<0.05).基于不同官能团致香物质含量的聚类分析,可将12个烟区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包括保山、楚雄、文山、昆明4个烟区;第二类包括丽江、临沧、普洱、玉溪4个烟区;第三类包括德宏和红河两个烟区;第四类包括大理和曲靖两个烟区.基于致香物质总量的聚类分析,则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保山、德宏、红河、文山4个烟区;第二类包括楚雄、大理、丽江、昆明、曲靖5个烟区;第三类包括临沧、普洱、玉溪3个烟区.[结论]在分析和评价烟叶致香物质时,不仅要考虑其致香物质总量,还要考虑致香物质的组成和比例,才能更准确地对不同烟区的烟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优良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喀斯特地区生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省(区)的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为材料,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贵州进行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测定,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96份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96份生姜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6.64%,以分枝数、茎叶重和根状茎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20.0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35~2.099,以叶宽、叶长和根状茎长的H'较大,以分枝数的H'最小(1.935)。单株根状茎重与分枝数、茎叶重、根状茎长和根状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茎茎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3.48%,且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在各性状间差异较明显,说明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生姜种质资源的变异。在遗传距离为10.5时将96份生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和Ⅴ的种质资源茎叶较重和根状茎产量较高,类群Ⅲ、Ⅳ和Ⅵ的种质资源分枝较少、茎叶较轻和根状茎产量偏低。贵州省内生姜种质群体与广西群体、湖北群体和四川群体的遗传背景较近。【结论】 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枝数和茎叶重是影响喀斯特地区生姜高产的主要性状,且广西、湖北和四川的生姜地方资源适宜在贵州生态区推广种植。从类群Ⅰ、Ⅱ和Ⅴ筛选出的14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种质可作为核心生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烟叶物理性状对烟碱含量的影响效果及主次关系,为构建烟碱调控技术体系提供关键的物理性状选择指标。【方法】在我国南北7个主产烟省的12个县,统一栽培品种及栽培措施,采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烤烟烟碱含量与物理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单叶重与烟碱含量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单叶面积和叶面密度,含梗率和长宽比与烟碱含量的关联度则较小。单叶重和叶面密度与烟碱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叶面积对烟碱含量作负效应贡献。【结论】烟草栽培实践中,应根据烟碱的调控目标,确定适宜的单叶重和单叶面积范围,同时也要兼顾各物理性状的协调发展,达到优质适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水溶性硅肥对烟叶质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江西省烟叶生产中全水溶性硅肥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旱地和水田中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全水溶性硅肥施用量(60、120和180、0 kg/ha)对烟叶农艺性状及产质量等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两种土壤类型中施用硅肥处理与对照(0 kg/ha)相比,均能显著提高烟叶的单叶重;硅肥施用量60、120和180 kg/ha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处理增长9.1%、9.5%和10.7%;施用全水溶性硅肥对原烟外观质量及烤烟等级影响不明显;120 kg/ha处理的产值最高,为47707.7 元/ha,180 kg/ha处理其次,为47699.6元/ha,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结论】施用全水溶性硅肥能改善原烟品质,降低烟叶烟碱含量,并提高烤烟的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光系统II PsbS基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光系统II PsbS基因的功能 。【方法】利用转棉花PsbS基因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 xanthin),T3代株系及非转基因(普通野生型,wt)烟草为材料,比较两者的生物学性状(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在不同光强(75、240、450 μmol/(m2·s))下的生理(光合作用)性状。【结果】转基因植株前期叶面积增长较快,叶绿素组成成分的含量也存在差异,叶绿素a、b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烟草,转基因烟草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并伴随着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提高。【结论】PsbS 基因可以提高烟草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有机肥和雪茄烟叶品种互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及烟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改善国内雪茄植烟土壤管理及提高雪茄烟叶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2个古巴雪茄烟叶品种KS01(V01)和KS02(V02)为试验材料,设有机肥常规用量1500 kg/ha(C1500)和高施用量2250 kg/ha(C2250)2个处...  相似文献   

18.
生姜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秀  徐坤  巩彪  曹逼力  王忠宾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2):2431-2437
【目的】研究分析生姜植株农艺性状变异特征,确定构成生姜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生姜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生姜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生姜生长发育特点,运用统筹分析,明确生姜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生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达11.4%-51.3%,且植株茎粗(0.7934)、茎鲜重(0.7302)、株高(0.6024)、叶鲜重(0.5847)和根鲜重(0.5039)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茎干物质含量(-0.6155)、分枝数(-0.3680)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茎粗、根鲜重、茎鲜重、根茎干物质含量是高产型品种形态决定因子,而分枝数、叶片数、姜球数则为低产型品种形态决定因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入选的4个因子对生姜产量模型的决定系数达0.8194。【结论】生姜单株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依次为根茎干物质含量(-0.3984)、叶鲜重(0.2866)、茎粗(0.2711)及茎鲜重(0.2624),高产型生姜品种的主要特征为茎秆粗壮、分枝较少、叶片较厚、同化系统发达、根茎干物质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寻求最佳种植方式、提高普通株型玉米品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密度和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品种迪卡008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穗长、秃尖、行粒数和百粒重呈下降趋势;穗位高、穗粗、行数和产量呈上升趋势.株高、穗长和行粒数在宽窄行方式下有较好的生长表现;行数和百粒重在0.75 m+0.55 m宽窄行下表现最好;茎粗和穗粗以0.80 m+0.40 m种植方式为佳.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与种植方式下,叶绿素相对含量在4个不同生育时期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面积指数在3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结论]玉米品种迪卡008在密度为57000株/ha、行距为0.65 m+0.65 m的种植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9677.35 kg/ha.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可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晰栽培条件互作对谷子叶片光合特性、茎秆生物力学性质指标的耦合影响,为运用谷子茎秆生物力学性质进行抗倒伏特性评价,为优化谷子种植栽培条件及抗倒伏优种筛选提供合理农艺措施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主区选取4个在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谷子品种,副区为基于不同的播种密度与施肥量、播种密度与水分、水分与施肥量互作处理栽培条件,系统研究了栽培措施对谷子生长发育以及茎秆抗倒伏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1)除水分对谷子茎秆节平均直径影响不显著外,谷子品种、施肥量、播种密度及水分4个因素对谷子的产量、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形态特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2)谷子的千粒重、产量均随施肥量和水分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谷子旗叶SPAD值及最大荧光值(Fm)开花期显著高于灌浆期,开花期旗叶SPAD值、灌浆期旗叶Fm可作为谷子育种的目标性状;(3)播种密度对谷子田间倒伏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分、品种,施肥量的影响最小;(4)谷子茎秆倒数第二节的抗拉倒力与株高、节平均长度及茎秆节含水率显著负相关,与节平均直径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农艺措施互作栽培条件下,单因子对谷子的产量、植株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力学性能影响最大;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70万株/hm2)、适当水肥是提升谷子籽粒品质、增加产量、减少田间倒伏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