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稻麦轮作条件下连续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菌剂对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定位实验的方法,以长江下游典型地区扬州市宝应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稻麦秸秆连续5年全量还田以及还田配施快腐菌剂对耕地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秸秆长期全量还田有利于提升水稻产量,降低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2)秸秆还田同时配施秸秆快腐菌剂能够进一步提升秸秆还田增加水稻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3)水稻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孔隙度、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钾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土壤性质,配施秸秆快腐菌剂能够进一步提升秸秆还田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连续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共设3个处理:常规施肥(对照)、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利用秸秆失重率法研究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秸秆还田处理的有机质分别增加6.5、5.1 g/kg,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2.6、31.2和2.1、26.6 mg/kg;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高出550、333 kg/hm2,增产6.37%、3.86%。[结论]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能加速秸秆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水稻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化肥减量施用效果,设计了以常规施肥做对照和水稻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化肥减量0%、5%、10%和15%,共5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化肥减量0%和10%处理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增加,产量增加14.8~46.4 kg/亩,增幅为2.2%~7.3%,增产效果达显著水平,而当化肥减量15%以后产量减少,合理化肥施用仍然是保证水稻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为减少化肥施用和环境污染,改良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建议在合理配施氮、磷、钾条件下,水稻秸秆还田化肥减量0~1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通过开展早稻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的示范对比试验,分析水稻秸秆使用腐熟剂还田后,对土壤的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能加快秸秆的腐熟进程,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减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秸秆还田配合氮肥减量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水稻产量。与单施纯氮270 kg·hm-2处理相比,等氮量的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40 kg·hm-2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总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33.86%、13.83%、54.64%、21.60%、33.81%,而铵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分别显著(P<0.05)减少了13.69%、49.22%和32.36%。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40 kg·hm-2的产量最高,较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处理和秸秆还田不施氮肥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产57.90%、62.22%。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40 kg·hm-2为最优的秸秆还田配合氮肥减量模式,对改善土壤养分、增加土壤碳库、提高水稻产量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寒地稻秸还田与施钾肥对土壤水溶性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或施钾肥可增加作物产量,而土壤溶液是作物自土壤吸收养分的主要媒介,养分含量直接反映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为研究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水溶性钾浓度和产量的影响,小区试验设置高量秸秆还田(S2)、低量秸秆还田(S1)和不还秸秆(S0)三个处理,盆栽试验在高量秸秆还田(S2)和不还秸秆(S0)基础上设置5个钾肥施用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生育时间延长土壤水溶性钾浓度逐渐降低,对数方程对土壤溶液中速效钾的变化动态拟合效果良好。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钾浓度,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增施钾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钾浓度,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并没有改变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水溶性钾浓度变化趋势。秸秆还田和增施钾肥均能够增加水稻产量,在钾肥施用量较低水平,秸秆还田增产作用显著;秸秆还田量达到6.25 t·hm-2后继续增加秸秆量水稻产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秸秆还田的利用效率,从2010年起,分别在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柘林镇和庄行镇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连续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连续还田5年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1 g∕kg和2.2 g∕kg,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45 mg∕kg和34 mg∕kg;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717 kg∕hm~2和814 kg∕hm~2,增产7.79%和8.84%。可见,秸秆连续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水稻产量,秸秆连续还田配施腐熟剂具有促进秸秆分解的作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推广秸秆还田和绿色减肥技术,以晚粳稻"秀水134"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麦秸秆全量还田较不还田的水稻产量可提高11.53%左右;与对照相比,麦秸秆全量还田配合减少施用5%和10%的氮肥,水稻产量并未下降,尤其是氮肥减少5%处理,比对照增产明显;单施氮肥对土壤理化性状没有明显改善,而麦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可加快麦秸秆腐烂,增强秸秆还田的效果,且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钾的替代作用,为秸秆还田下合理施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钾和秸秆还田均降低了水稻钾素含量,但秸秆还田可增加水稻钾素积累,配合减量钾肥施用时低于只施秸秆处理,配施全量钾肥时达到最大,因而为得到较高产量,使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建议秸秆还田时施足够的钾肥。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秸秆全部还田对减施化肥、增加经济效益的影响,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麦—稻轮作秸秆全部还田化肥减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区土壤容重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秸秆不还田区;随着秸秆还田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缓效钾含量增加,有效磷含量下降;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经济效益。配合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调整施肥结构,水稻土麦—稻全年连作区种植作物,可以适度减少化肥用量(20%左右),对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的合适用量,在2013—2016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减量施磷对玉米产量、磷素利用率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除秸秆还田初期(2013年)外,其余年份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均提高了玉米产量,且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与秸秆还田磷全量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其中2016年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增加8.08%;总体上,2013—2016年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及磷素利用率,其中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在秸秆还田初期降低了对磷的吸收量,但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增加,其不再影响植株对磷素的吸收,磷素利用率为28.32%,提高了5.73个百分点;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13.49%,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了6.76%,但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不大。对于上述所有指标,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与秸秆还田磷全量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因此,玉米生产上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能够降低磷肥用量,提高磷素利用率和产量,即使磷肥减量20%也不影响上述指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供钾能力土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施用对水稻、油菜、小麦的产量、钾素吸收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计算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作物的钾肥适宜用量,为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田钾素养分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湖北省38个县(市)的水稻、油菜及小麦3种作物上开展秸秆还田钾肥减量施用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不施钾(CK);(2)施用全量化学钾肥(+K);(3)秸秆还田处理(+S);(4)秸秆还田配施50%钾肥(S+1/2K);(5)秸秆还田配施75%钾肥(S+3/4K);(6)秸秆还田配施全量钾肥(S+K)。参考不施钾肥处理的作物相对产量(即CK处理产量/+K处理产量)将土壤供钾能力分为高、中、低3个水平。【结果】不同供钾水平土壤施钾和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增加水稻、油菜和小麦的产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量。其中,高供钾能力的土壤水稻、油菜和小麦仅通过上季作物秸秆全量还田即可满足作物高产的钾素需求;中等供钾能力的土壤3种作物可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减少50%钾肥用量;而低供钾能力的土壤,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季可减少25%钾肥用量,油菜和小麦季可减少50%钾肥用量。从土壤钾素表观平衡来看,秸秆还田可缓解土壤钾素亏缺,其中油菜季平均盈余量为14.1—152.6kg K_2O·hm~(-2),小麦季平均盈余量为25.5—95.9 kg K_2O·hm~(-2),水稻季则仍表现为钾素亏缺。在考虑秸秆钾素投入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和线性加平台方程拟合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用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以+K处理产量为标准得到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适宜钾肥用量。结果表明,在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供钾能力为中、高等水平的土壤3种作物钾肥适宜施用量为20—33 kg K_2O·hm~(-2),油菜钾肥施用量低于水稻和小麦;而供钾能力低的土壤上,秸秆还田土壤钾肥适宜施用量为45—49 kg K_2O·hm~(-2),油菜钾肥推荐用量高于水稻和小麦。与目前钾肥经济施用量60 kg K_2O·hm~(-2)相比,3种作物在供钾能力为中、高等水平的土壤通过秸秆还田可节省钾肥45.0%—66.7%,供钾能力低的土壤也可节省钾肥18.3%—25.0%。【结论】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油菜及小麦可以在减少18.3%—66.7%钾肥用量的同时保证作物产量,钾肥施用量减少的比例应根据土壤供钾水平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水稻秸秆全量与半量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提升耕地质量,科学减少化肥用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不同程度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促进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4.
试验设置了麦稻秸秆全量粉碎两季均还田、小麦秸秆一季全量粉碎还田而水稻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而水稻秸秆一季全量粉碎还田、麦稻秸秆两季均不还田周年对比试验,测定了不同还田方式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含水量、微生物的变化及对水稻、小麦生长发育、产量结构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水稻、小麦轻简丰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小麦—水稻轮作秸秆还田保护性耕种技术体系。试验证明,通过连续3—5年小麦、水稻全量粉碎还田,土壤理化性状会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持续供肥能力稳步上升,水稻、小麦产量、品质必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耕地质量监测,掌握土壤理化性状变化、肥料投入与养分平衡、基础地力与作物产量等情况,为指导科学施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料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提出推行"稳氮、控磷、增钾、配施有机肥"的水稻平衡施肥技术建议,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基于耕层土壤速效钾下降、钾肥投入不足的现状,并结合钾素在水稻植株体内的分布规律,建议加大推广秸秆还田力度,以补充土壤钾素亏损。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河北滨海稻区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最适的化学肥料施用体系,达到肥料减量和土壤培肥目的。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施肥方案:T1(常规施肥)、T2(减施氮肥5.74%,减施肥料19.97%)、T3(减施氮肥15.02%,减施肥料25.84%)、T4(减施氮肥20.88%,减施肥料34.01%)等4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结合不同减量化施肥方案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模式下,减量化施肥处理均未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负影响,并且保障了水稻产量;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含量相比还田前有所提高,相比于T1处理,减量施肥处理组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15%~24%,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12%~21%,碱解氮和速效磷未形成显著性差异。其中T3处理组,水稻最高分蘖数、分蘖生长速率、有效穗数、结实率都显著提高,株高和千粒质量并未表现显著差异,水稻最终产量提高了17.14%。因此,在冀东水稻种植地区,秸秆还田与减量施肥T3(减施氮肥15.02%,减施肥料25.84%)的配施方式是该地区最优减量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该文探讨了油菜秸秆粉碎全量还田与速腐剂应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后茬单季水稻产量性状、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适合芜湖地区应用的秸秆腐熟剂最佳用量,以期为进一步提高芜湖市粮食生产水平作出贡献。结果表明,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可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每hm2以施30kg腐熟剂为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18.
为恢复绿肥种植、提升耕地质量,开展了绿肥不同压青还田量对早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绿肥压青还田能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和耕地质量。在氮、磷、钾化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中产稻田绿肥在压青鲜草量为12 000 kg/hm~2时增产显著。同时,绿肥压青还田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秸秆腐熟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品种宜香725为试材,研究不同秸秆腐熟剂产品在翻耕耕作模式下的使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晚稻生产中,推行“腐熟剂+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及磷、钾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优化水稻农艺性状、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处理3(“家农”牌腐熟剂+秸秆还田)的产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显著高于处理2(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在水稻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减施10%钾肥,研究其对双季稻水稻的产量以及土壤基本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并减施10%钾肥(LK+S)可以显著改善水稻的生长性状和提高水稻产量,较单施化肥处理(F)的早稻增产97.5 kg/hm~2、晚稻增产106.5 kg/hm~2。同时秸秆还田并减施10%钾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1.2 g/kg和0.07 g/kg。另外,秸秆还田并减施10%钾肥处理与全量施肥并添加秸秆处理(F+S)相比,水稻的产量和土壤基本养分含量差异较小,这表明在实现秸秆还田的同时,减少化学钾肥10%,可以实现水稻的稳产和保证土壤的基本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