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两种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及Sc2053诱导小麦产生雄性不育,在败育过程中测定穗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两种化学杂交剂的不同剂量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都表现为低剂量部分不育,高剂量接近完全不育;(2)处理后穗部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处理的酶活性高于对照,说明败育的发生可能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升高有关;(3)不同基因型对化学杂交剂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10个小麦品种和化学杂交剂SQ-1为处理,研究了SQ-1的杀雄效果及不同基因型小麦对SQ-1的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主茎旗叶抽出倒2叶一半,幼穗长为2.5-4.0 cm,穗分化期为药隔期喷施4.0 kg/hm2的SQ-1,诱导雄性不育率达到了99.93%以上。经方差分析,材料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化学杂交剂SQ-1与参试小麦不同基因型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3.
化学杂交剂BAU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新型化学杂交剂BAU9403诱导江苏麦区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小麦品种(系)ND35和扬麦158,适宜的BAU9403喷施时期、剂量组合均可诱导95%以上的相对雄性不育率。BAU9403对小麦雌性育种和种子千粒重略有不利影响。不同品种对BAU9403的反应存在敏感性差异。对于ND35,在达到相同的相对雄性不育率前提下,利用BAU9403可比利用GENESIS进行杀雄处理获得更高的异交结实产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两种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及Sc2053诱导小麦产生雄性不育,在败育过程中测定稳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两种化学杂交剂的不同剂量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都表现为低剂量部分不育,高剂量接近完全不育;(2)处理后穗部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处理的酶活性高于对照,说明败育的发生可能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升高有关;(3)不同基因型对化学杂交剂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化学杂交剂SQ-1与豫北地区小麦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效应,为其在豫北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以20个小麦品种和不同剂量(3.0、4.0 kg/hm~2)化学杂交剂SQ-1为处理,统计分析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的相对雄性不育率以及对小麦株高、穗长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发育期Feeke's 8.5时,使用化学杂交剂SQ-1 3.0 kg/hm~2对小麦叶片喷施,能够诱导一些小麦品种(系)的相对雄性不育率达到95%以上且大多数小麦品种(系)的适宜喷施剂量为4.0 kg/hm~2。化学杂交剂SQ-1对小麦株高、穗长等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化学杂交剂SQ-1可以诱导豫北地区小麦品种(系)雄性不育,在喷施化学杂交剂SQ-1时,应做到充分雾化,均匀喷洒,避免对小麦叶片产生灼伤。  相似文献   

6.
从形态学和细胞学方面,观察了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过程.结果表明,喷药处理后,抽穗后穗部为浅绿色,小穗排列松散,麦穗呈"爆裂状"且透亮,雄蕊退化;Feek'sstage8.0时期喷施,大部分表现为无花粉型,药室内花粉母细胞解体,只留下空腔;Feek'sstage9.0时期喷施大多为花粉败育型,败育花粉中大都只发育到单核期,部分发育到二核期,小孢子畸形,细胞核解体,细胞质稀薄,也发现有多核花粉粒存在;喷施时期越早,败育得越彻底,在3kg·hm-2剂量处理下,败育发生较为彻底,而且对花粉囊壁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3种新型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和 1 6个小麦常规品种为供试材料 ,应用混合线形模型研究了 3种化学杂交剂 SQ- 1 ,GENESIS和 BAU94 0 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对种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SQ- 1在 3种化学杂交剂中的杀雄效果最好 ,并对杂交种种子的千粒重有提高作用 ;GENESIS和 BAU94 0 3不同程度对杂交种种子千粒重有降低作用 ,其中 BAU94 0 3影响更大 ;SQ- 1和 GENESIS对杂交种发芽率、发芽势和容重的影响与对照不喷药无显著差异 ,但 BAU94 0 3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14C-乙烯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植株对乙烯的吸收、运转和分布规律,与对乙烯利的吸收、运转和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均向穗部集中,在小麦剑叶上涂以14C-乙烯利后,穗部释放14C-乙烯的高峰发生在第六天,此高蜂期正值小麦幼穗迅速发育时期,与乙烯利杀雄的“靶期”相吻合,认为乙烯利对小麦杀雄,是由其释放乙烯而起作用,剑叶涂14C-乙烯利15天后,雄蕊中的放射性主要分布在RNA蛋自和糖类中,雌雄蕊的HCl提取物中具放射性的物质不是未分解的乙烯利,表明乙烯利进入小麦体内能被代谢、转化,并参入其他成分之中。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化学杀雄剂SQ-1对春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作用,以5个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观察SQ-1不同喷药时期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杀雄效果。结果表明,幼穗分化时期(Feeks8.0)为春小麦最佳喷施时期;用4.0kg/hm~2的SQ-1进行雄性不育的诱导,所有供试品种的相对雄性不育率平均可达到96.64%。喷施SQ-1后,春小麦的株高明显降低且穗长缩短。另外,基因型的不同导致化杀效果及制种产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不育与乙烯释放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不同浓度不同配方的化杀灵WP对Napus SW 0742油菜进行处理,测定杀雄后盛花期油菜的乙烯释放量,研究油菜育性转换与乙烯释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经化杀灵处理后的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化杀灵应用于Napus SW 0742油菜的最佳用药浓度为1.4 g/L,化学杀雄效果越好,乙烯释放量越高,乙烯释放量的变化与油菜雄性不育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化学杂交剂GENESIS对小麦的杀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个品种,4个剂量,2个表现活性剂的裂区试验和2个品种的异地试验,对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1)GENESIS杀雄彻底,2.0kg/hm^2以上剂量的不育率均超过95%,3.0、5.0kg/hm^2剂量达到或接近100%,且没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专一性;(2)不育率为95%以上的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和自然授粉结实率最高达67.65%和49.83%;(3)5.0kg/hm^2剂量下,添加表现活性剂MON8161的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比添加MON59160的降低18.9%,差异显著。说明表现活性剂MON8161对雌蕊的活力具有一定影响;(4)相同基因型在两个地点的不育率和自然授粉结实率差异不显著,证明GENESIS的杀雄效果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 18个小麦品种和不同剂量化学杂交剂 SQ- 1为处理 ,研究了 SQ- 1的杀雄效果及不同基因型小麦对 SQ- 1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 SQ- 1喷施剂量与时期下 ,供试品种均能被诱导产生大于95 %的雄性不育率。对参试品种而言 ,适宜时期为 Feekes8.0 - Feekes8.5 ,适宜剂量为 3.0~ 5 .0 kg/ hm2 ,以5 .0 kg/ hm2 效果最好。 SQ- 1与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3.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江汉平原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汉平原麦区,以时期为主区、剂量为副区、小麦品种为副副区再裂区的田间设计方法,对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SQ-1具有较宽的活性窗口,适宜喷施时期为Feeks8.0-9.0;(2)以3.0kg/hm2和5.0kg/hm2的SQ-1剂量对供试的3个基因型小麦材料均能诱导95%以上的相对雄性不育率;(3)SQ-1可降低小麦雌蕊育性,对小麦株高、抽穗等其他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应用化学杂交剂(CHA)诱导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BAU9403是中国农业大学独立合成选出的新型化学杂交剂。对喷施BAU9403后遇雨的气候安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品种豫农9901而言,在药隔期喷施效果较好,喷施剂量为0.8kg/hm2时,不育率为100%;喷药后5h喷水,对雄性不育效果影响不大,喷药后8h喷水,对雄性不育效果基本无影响。说明喷药后5h左右药液已大部分被小麦植株吸收,8h后药液已被完全吸收。如果在喷药后1~5h内遇雨,补喷0.2kg/hm2的剂量即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BNS和BNS366小麦雄性不育与小孢子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为激素调控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育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BNS和BNS366为试验材料,分别以矮抗58和郑麦366(BNS366的近等基因系)为对照,进行正常秋季播种(2018年10月10日)和晚播(2018年12月2日)试验,用I2-KI法测定花粉育性,用国内法和国际法测定自交结实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测定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三核期叶片、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三核期花药中6种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在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BNS和BNS366花粉可育率、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为零,达到全不育水平,在晚播条件下,BNS的这三个指标分别为34.74%、43.12%和48.48%,达到低不育水平,BNS366则分别为92.63%、55.37%和67.94%,达到正常可育水平,播种期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矮抗58和郑麦366在2种播期条件下,则为82.56%—94.00%、73.90%—82.31%和96.54%—139.26%,均为正常可育,播种期间差异不显著;BNS和BNS366花粉可育率-∆(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比晚播条件下花粉可育率提高百分率)均分别极显著低于矮抗58和郑麦366。分别在2个试验组内进行内源激素含量的多重比较,BNS和BNS366与矮抗58和郑麦366内源激素含量-∆(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比晚播条件下激素含量提高百分率)存在差异,对内源激素含量与花粉可育率、内源激素含量-∆与花粉可育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BNS和BNS366不育株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存在特征性变化。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含量在四分体期(BNS)和雌雄蕊原基分化期(BNS366)叶片中不足,在单核中位期(BNS)和单核靠边期(BNS366)花药中不足,在二核期花药中盈余;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含量在四分体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花药中不足;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含量在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均无一致盈亏特征;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分别在四分体期幼穗中存在偏低倾向(BNS)或确定存在不足(BNS366)现象;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含量在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均无一致盈亏特征;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含量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期、单核靠边期(BNS)或单核中位期(BNS366)和三核期叶片中不足,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BNS)或四分体期幼穗(BNS366)中不足,在单核靠边期花药中不足。【结论】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单核靠边期之前,BNS和BNS366中IAA、GA和ABA的含量不足,尤其是MeJA的含量不足,可能促进了二者雄性不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以18个小麦品种和化学杂交剂BAU9403的不同剂量为处理,研究了BAU9403的杀雄效果及其不同基因型小麦对BAU9403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适宜的BAU9403喷施剂量与时期,供试品种均能诱导大于95%的雄性不育率;对大多数品种而言,适宜的时期范围为雌雄蕊原基分化期,适宜的剂量范围为0.75-1.0kg/hm^2,以1.0kg/hm^2效果为好。BAU9403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之间存在着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休闲期深翻覆盖配施氮磷肥对旱地小麦群体动态、叶面积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比为1∶0.5和1∶0.75时,增加施氮量可提高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单株叶面积及成穗率,可显著提高可育小穗数、干物质量,降低不可育小穗数,从而提高穗数、穗粒数及产量;施氮量为150 kg/hm2时,增加施磷量可提高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单株叶面积及成穗率,可显著提高可育小穗数、干物质量,可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其中,氮磷比为1∶1较1∶0.5提高成穗率13.10%,从而提高穗数22.7%,提高穗粒数3.79%,提高产量18.92%;施氮量为180 kg/hm2时,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单株叶面积、成穗率、穗长、可育小穗数、不可育小穗数、干物质量以氮磷比为1∶0.75最高,1∶1居中,1∶0.5最低,其中,氮磷比为1∶0.75较1∶0.5提高成穗率11.43%,提高穗数19.35%,提高穗粒数4.95%,提高产量17.31%;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氮磷比为1∶0.75对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叶面积、成熟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施氮量为150 kg/hm2、氮磷比为1∶1时效果更好。相关分析表明,各生育期群体茎数与穗数、穗粒数密切相关,且与穗数关系更密切;生育中后期单株叶面积与穗数、穗粒数相关较密切,且与穗数关系更密切。总之,休闲期深翻覆盖配施氮肥180 kg/hm2、氮磷比为1∶0.75时更有利于促进群体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有利于提高叶面积,从而提高干物质量;有利于提高穗数、穗粒数,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适宜的小麦杂交种高产制种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父母本不同的行比和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制种产量随着母本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父母本行比为2∶6时制种产量为3 683.8 kg/hm2;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制种产量为3 649.4 kg/hm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父母本行比为2∶6、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产量为最高,达4 160.6 kg/hm2。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7粒、1.12 g和62.6%;当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0粒、1.08 g和59.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其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9.6粒、1.24 g和71.6%。[结论]穗粒数是影响制种产量最大的构成因素,提高穗粒数就能提高制种产量。综合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来看,该试验条件下,以父母本行比为2∶5~2∶6、氮肥施用量为300~450 kg/hm2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