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种药剂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种供试药剂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亿个孢子/克厚孢轮枝菌微粒剂(线虫必克)、15%毒死蜱颗粒剂、10%毒死蜱颗粒剂对花生根结线虫病均表现出优良的防治效果,和对照药剂5%涕灭威颗粒剂防效相当,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毒死蜱微囊悬浮剂防治花生田蛴螬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对花生田蛴螬防效高,持效期长。适宜的使用剂量为120mL/667m^2,花生收获时对蛴螬的防效在94%以上,对花生的保果效果在95%以上,均高于同等剂量20%毒死蜱乳油,同时对花生安全。  相似文献   

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在花生田喷雾处理,防除花生田蛴螬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适宜的使用剂量为100mL/667m2,花生收获时对蛴螬的防效在95%以上,对花生的保果效果在96%以上,均高于同等剂量辛硫磷30%微囊悬浮剂,对花生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5.2%阿维菌素·毒死蜱颗粒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5%毒死蜱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分别撒施对当归麻口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移栽当归苗之前撒施4种颗粒剂,均可有效降低当归麻口病的病情指数,并最终提高当归的产量与品质。其中,5.2%阿维菌素·毒死蜱颗粒剂45.00 kg/hm~2处理对麻口病的防效最高,病指防效达78.08%,增产率为106.05%;防效居次为3%辛硫磷颗粒剂,病指防效达69.62%,增产率为123.39%。  相似文献   

5.
8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科学有效控制花生田蛴螬为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吡虫啉十辛硫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毒·辛颗粒剂、5%二嗪磷颗粒剂、苏云金杆菌(Bt)制剂8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播种期施用的吡虫啉十辛硫磷颗粒剂(沟施)、3%辛硫磷颗粒剂(拌种)、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机械包衣对花生出苗率没有影响,以上5种药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与保果效果分别为62.5%~85.4%和45.4%~60.7%,显著高于开花下针期施用的6%毒·辛颗粒剂和5%二嗪磷颗粒剂;首次使用苏云金杆菌工程菌株3A-SU4灌根防治暗黑齿爪鳃金龟幼虫,防虫效果和保果效果分别为53.9%和31.2%,与6%毒·辛颗粒剂和5%二嗪磷颗粒剂药效相当.各处理对花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为2.4%~21%,其中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增产效果最高.收获后采用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土壤和花生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药剂在花生荚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日本肯定列表和中国限量要求,可以在花生上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15%毒死蜱颗粒剂(乐斯本)防治花生蛴螬药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防治花生蛴螬高效、低残留药剂,对15%毒死蜱颗粒剂(乐斯本)防治花生蛴螬进行了药效对比及用量试验,发现1 000、1 500、2 000g/667m2防效高于30%毒死蜱.辛硫磷乳油(邦得)和辛硫磷灌墩处理,荚果被害率最低,分别为10.84%、9.78%、8.86%;按防虫效果比较,15%毒死蜱颗粒剂(乐斯本)1 500、2 000g/667m2的防效与30%毒死蜱.辛硫磷乳油灌墩处理效果均达90%以上,比辛硫磷灌墩处理分别提高39.91和40.37个百分点。15%毒死蜱颗粒剂(乐斯本)1 000g/667m2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且成本最低,花生荚果产量最高,纯增值495.1元,比辛硫磷和邦得纯增值分别提高147.6元和8.6元。因此15%毒死蜱颗粒剂(乐斯本)可替代高毒农药,一次施药即可控制蛴螬的危害,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播种期拌种和撒毒土的方法,开展了5种农药对花生田蛴螬的田间药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几种毒死蜱药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为61.95%~86.39%,以毒·辛30%微囊悬浮剂防治效果(86.39%)最好,吡虫·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79.74%)次之,毒死蜱5%颗粒剂防治效果(61.59%)最低。从不同剂型防治蛴螬的效果来看,微囊悬浮剂显著好于颗粒剂。几种毒死蜱药剂对花生均有增产效果,分别较对照增产11.60%~21.65%,其中毒·辛30%微囊悬浮剂处理的产量最高(3 539.823kg/hm2),毒·辛8%颗粒剂、吡虫·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毒死蜱15%颗粒剂增产效果相当,毒死蜱5%颗粒剂增产最低。在花生蛴螬的防治中,应该逐年提升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的使用面积。  相似文献   

8.
不同药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试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验的4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速效性、持效性。收获后,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辛硫磷30%微囊悬浮剂、毒·辛30%乳油和甲·克25%悬浮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效均在82%以上。4种杀虫剂均可作为防治花生蛴螬的优良药剂。  相似文献   

9.
4种药剂对豇豆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防治豇豆根结线虫病,对4种杀线虫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均对豇豆根结线虫有一定的防效,能控制土壤中2龄幼虫的数量和抑制根结的形成,其中10%噻唑膦颗粒剂对豇豆根结线虫的防效最好,具有低残留、持效期长等优点,可作为防治豇豆根结线虫的首选药剂; 其次为5%阿维菌素颗粒剂。同时供试的4种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均对豇豆安全,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0%噻唑膦颗粒剂和5%阿维菌素颗粒剂来防治豇豆根结线虫病。  相似文献   

10.
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克百威GR和5%杀单·毒死蜱GR为对照,进行40%氯虫·噻虫嗪WG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氯虫·噻虫嗪WG0.75kg/ha、0.60kg/ha处理对甘蔗螟虫具有显著防效,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危害。其中,40%氯虫·噻虫嗪WG0.75kg/ha防效最高,药后30d、60d、90d防效分别达84.66%、92.52%和87.51%,极显著高于3%克百威GR和5%杀单·毒死蜱GR;0.60kg/ha处理药后30d、60d、90d防效分别为80.37%、86.42%和82.83%,显著高于3%克百威GR、略优于5%杀单·毒死蜱GR。且对甘蔗安全,对天敌无危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4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农药残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35%辛硫磷微囊悬浮剂、25%毒死蜱微囊悬浮剂、10%二嗪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4种常用防治蛴螬杀虫剂在播种期和开花下针期使用对花生的保果效果和防虫效果。结果表明:25%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和35%辛硫磷微囊悬浮剂播种期使用的保果效果与防虫效果均优于开花下针期;而10%二嗪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开花下针期使用的保果效果和防虫效果均优于播种期。花生收获后对果仁的农药残留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下,各农药处理后花生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均在0.01 mg/kg以下,符合日本肯定列表对各类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甲基毒死蜱原药和乙基毒死蜱原药对斜纹夜蛾、菜粉蝶幼虫的毒杀活性及15%甲基毒死蜱乳油和15%乙基毒死蜱乳油对斜纹夜蛾幼虫的盆栽防效。室内结果表明,处理后24 h,甲基毒死埤和乙基毒死蜱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16.11 mg/L和7.28 mg/L;48 h后,LC50值分别为6.941 mg/L和4.06 mg/L。处理24 h,甲基毒死蜱和乙基毒死蜱对菜粉蝶3龄幼虫LC50值分别为2.29 mg/L和1.38 mg/L;48 h后,LC50值分别为0.42 mg/和0.90 mg/L。盆栽试验表明,药后1、3、5 d,15%甲基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防效分别为76.92%、92.11%和94.29%;15%乙基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防效分别为87.18%、92.11%和97.14%。  相似文献   

13.
笔者结合近10年来的历史资料和调查结果,对白洋淀地区小麦吸浆虫迅速回升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在当地已成迅速回升态势;并根据药效试验结果,提出在防治上应采用中蛹期防治为主(防效在90%左右),成虫期防治(防效40%左右)为辅的策略,尤以毒死蜱5%颗粒剂撒毒土法处理防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防治花生茎枯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每100kg花生种子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400~800ml伴后播种.对防治花生茎桔病有一定的防效,药后20d防效达60.78%~79.5%,显著高于50%多菌灵对照药的防效54.04%.且对花生种子安全,种子出苗率达95.29%~97%,值得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种植模式对蛴螬种群的影响,对甘肃临洮小麦、玉米、马铃薯田蛴螬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蛴螬混合种群在不同种植模式作物田均为聚集分布;种植模式对蛴螬混合种群的数量有显著影响,轮作田中的蛴螬种群数量低于连作田,翻耕田蛴螬数量低于免耕田。免耕苜蓿连作田蛴螬种群数量最多,平均虫口密度10.59头/m2,玉米与小麦轮作田蛴螬种群数量最低,平均虫口密度1.26头/m2。田间药效试验表明,5%毒死蜱颗粒剂、48%毒死蜱乳油、40%辛硫磷乳油、3%辛硫磷颗粒剂、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防效较好,对蛴螬的相对防效在62%以上,且马铃薯的增产率达25%以上。  相似文献   

16.
2012年8月在河南省夏玉米生长中后期,利用Af-811小型无人机喷洒毒死蜱不同剂型开展了玉米螟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在试验设定的3个飞行高度中,喷雾高度2.5m时10%毒死蜱超低容量液剂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80.7%;此时,农药雾滴在玉米雌穗部位达到15.6个/crm2.(2)无人机喷洒10%毒死蜱超低容量液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为80.7%,而42%毒死蜱乳油对水稀释药液的防效只有69.1%,而当往42%毒死蜱乳油药液中添加雾滴蒸发抑制剂后,防效增加到75.8%.本次试验中,小型无人机的飞行速度为5 m/s,流量为1L/min,施药液量为0.42L/667m2,处理667m2需要25s,与地面自走式高杆喷雾机相比,省工、省时、省水,但从防效分析,无人机的喷雾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7.
试验表明,毒死蜱·噻虫嗪30%水乳剂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药量80mL/667m^2药后7、14d的总校正防效分别达90.4%和86.1%,与对照药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3g/667m^2的防效相当,明显优于对照药剂毒死蜱40%乳油100mL/667m^2的防效。该药剂不但防效理想、持效期较长,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选用混配剂12%毒·高氯乳油对菜青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毒·高氯乳油3个剂量的校正防效均显著高于48%毒死蜱乳油(乐斯本)及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的校正防效,其中以35mL/667m^2防效最好,在药后3d校正防效达88.06%.  相似文献   

19.
蒙全  黄俭勇 《广西植保》2013,26(1):12-13
在早稻第3代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高峰期分别选用36%氰虫·毒死蜱SE(新巴瑞)、10%阿维·氟酰胺SC(稻腾)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进行防治试验.试验的药剂均有良好的防效,其中36%氰虫·毒死蜱SE(新巴瑞)100~140g/667 m2,防效随着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试验的药剂在生产上均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经3种药剂防治水稻田福寿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d,三苯基乙酸锡45%可湿性粉剂600g/hm2防效89.80%:四聚乙醛5%颗粒剂7 200g/hm2防效86.91%;四聚乙醛6%颗粒剂7 200g/hm2防效83.39%.效果好,药剂间防效差异不显著,均可作为目前首推高效药剂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