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种淡水鱼虾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法对青鱼等20种淡水鱼虾肌肉脂质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数据,着重对淡水鱼虾脂肪酸组成的共同特点,淡水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淡水鱼与海水鱼脂肪酸组成的共同特点,淡水鱼与海水鱼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以及ω-3多烯酸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了解淡水鱼虾ω-3多烯酸的摄取量,开展各种脂肪酸对生物体内脂肪代谢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2.
三角褐指藻不同藻株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 ̄1998年对上海、浙江和厦门的三角褐指藻进行分离克隆,比较了其中5个藻株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的脂肪酸组成及培养液淡化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藻株的脂肪酸组成特征基本一致,均具有高比例的肉豆蔻酸(14:0)、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十六碳二烯酸(16:2)和EPA(20:5),只有低含量的DHA(22:6),花生烯酸(20:1)和18碳脂肪酸,但不同藻株的脂肪酸含  相似文献   

3.
渔业动态     
多吃鱼有助大脑发育专家们经过25年研究,得出多吃鱼可以帮助大脑发育;对减肥治疗湿疹与牛皮癣有益处。吃鱼能补脑,因为人脑灰质有65%由各种脂肪组成的,而ω3廿二碳六烯酸是重要的脂肪酸之一,鱼类中就是含有这种脂肪的主要来源。曾以幼小的动物作试验,发现其在发育期间,由于脑部摄取廿二碳六烯酸过少,就会影响到视觉和心智机构。亲自喂奶的母亲如得不得充足的这种脂肪酸,  相似文献   

4.
对丁不同生长阶段鱼体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微量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丁不同生长阶段肌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有明显差异。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饱和脂肪酸总量,亲鱼均高于幼鱼和成鱼,成鱼均高于幼鱼;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总量,成鱼和亲鱼均高于幼鱼;同时,成鱼和亲鱼肌肉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花生三烯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和EPA、DHA含量明显高于幼鱼肌肉。成鱼和亲鱼肌肉中微量营养元素Fe和Mn含量显著低于幼鱼(P<0.05);亲鱼肌肉中Zn含量显著低于成鱼和幼鱼(P<0.05),成鱼显著高于幼鱼(P<0.05);亲鱼肌肉中Cu含量显著低于成鱼和幼鱼(P<0.05)。  相似文献   

5.
专家们经过25年研究,得出多吃鱼可以帮助大脑发育;对减肥治疗湿疹与牛皮癣有益处。吃鱼能补脑,因为人脑灰质有65%由各种脂肪组成的,而w3廿二碳六烯酸是最要的脂肪酸之一,鱼类中就是含有这种脂肪的主要来源。曾以幼小的动物作试验,发现其在发良期间,由于脑部摄取廿二碳六烯酸过少,就会影响到视觉和心智机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测定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肉中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含量。利用石油醚作为溶剂对河蚌肉中脂肪酸进行提取,结合质谱数据库对脂肪酸甲酯化组成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种脂肪酸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河蚌肉中主要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二十烷五烯酸(EPA)、二十二烷六烯酸(DHA)等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70%。本研究可为河蚌肉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江牡蛎等3种贝类的脂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3种贝类的脂类成分,以期为贝类的高值化加工利用提供基础数据。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近江牡蛎、波纹巴菲蛤和马氏珠母贝中的脂质成分,分析脂质中的胆固醇和磷脂含量,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中性脂和极性脂,并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研究结果表明,3种贝类的粗脂肪含量基本在1%左右;脂质成分中胆固醇含量在0.07~0.12 mg/g;脂质中磷脂含量在14%~34%,极性脂含量在27%~45%;脂质中EPA和DHA总含量在12%~22%,近江牡蛎和波纹巴菲蛤脂质中EPA含量高于DHA,而马氏珠母贝脂质中DHA含量高于EPA。  相似文献   

8.
利用薄层层析法快速检测了 11种经济贝类配子细胞所含的糖和脂肪酸的种类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各种贝精子和卵细胞含糖种类很相似 ,一般为 3~ 4种 5碳和 6碳糖 ;但不同贝类具体含糖种类和多少有差别 ,同一种类精子和卵细胞也有不同之处。脂肪酸种类差别明显 ,通常贝卵细胞比精子多一种到几种。这充分说明各种贝既有遗传上的相似性 ,又有不同种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鱼类食品是极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食物,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营养素,鱼体中都有,尤其是脂肪中含有很多对大脑发育有着密切关系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DHA(廿二碳六烯酸)和EPA(廿碳五烯酸),是很重要的营养保健物质和维持、加强大脑功能所不可少的益智物质。随着我国广大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  相似文献   

10.
不同增养殖模式中华绒螯蟹脂肪酸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不同增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部分脂肪酸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有脂肪酸18种,分别为5种饱和脂肪酸,3种单烯酸,10种多烯酸。各脂肪酸中以油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极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P<0.01);就营养品质指标(单烯酸、多烯酸、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而言,以湖泊网围模式脂肪酸营养品质为优。以棕桐油酸(C16∶l)和硬脂酸(C18∶0)为风味评价指标(脂肪酸角度),结果得出以湖泊放流中华绒螯蟹最为味美。  相似文献   

11.
对丁鱥不同生长阶段鱼体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微量营养元索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丁鱥不同生长阶段肌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有明显差异。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饱和脂肪酸总量,亲鱼均高于幼鱼和成鱼,成鱼均高于幼鱼;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总量,成鱼和亲鱼均高于幼鱼;同时,成鱼和亲鱼肌肉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花生三烯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和EPA、DHA含量明显高于幼鱼肌肉。成鱼和亲鱼肌肉中微量营养元素Fe和Mn含量显著低于幼鱼(P〈0.05);亲鱼肌肉中Zn含量显著低于成鱼和幼鱼(P(0.05),成鱼显著高于幼鱼(P(0.05);亲鱼肌肉中Cu含量显著低于成鱼和幼鱼(P〈0.05)。  相似文献   

12.
蒸煮温度和时间对鲢头部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以来,人们已认识到鱼油在药用、食用及营养等方面的价值[1~2],特别是其中W-3系列脂肪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其中EPA(20碳5烯酸)和DHA(22碳6烯酸)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集聚、抗炎与免疫作用,因而鱼油的提取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以往这方...  相似文献   

13.
冬、夏季6种经济贝类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和比较了广东湛江地区6种常见经济贝类冬、夏季19种主要脂肪酸组成,探讨了冬、夏2季气候变化对贝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和相应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检测的6种海洋贝类冬、夏季总脂含量分别为(0.11±0.01)%~(0.19±0.01)%,(0.15±0.00)%~(0.45±0.04)%;饱和脂肪酸(SFA)分别为35.15%~47.29%,41.96%~45.9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分别为9.47%~17.68%,13.62%~18.04%;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为39.35%~48.56%,36.25%~43.15%.通过方差分析,6种贝类冬季SFA、MUFA和PUFA的含量均比夏季高,且具有显著差异;冬季的总脂含量虽然比夏季高,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鄱阳湖水域短颌鲚样本为试验对象,分析其营养成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短颌鲚主要营养成分中水分含量为78.73%,粗灰分含量为2.59%,粗脂肪含量为4.59%,粗蛋白质含量为14.76%;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10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的36.61%,11种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的63.39%;廿碳五烯酸和廿二碳六烯酸占脂肪酸含量的7.02%;鄱阳湖短颌鲚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和非必需氨基酸10种,根据标准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短颌鲚的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分别为缬氨酸和异亮氨酸。  相似文献   

15.
在广东湛江海域采集长体蛇鲻、花斑蛇鲻、射狗母鱼和准大头狗母鱼4种狗母鱼科鱼类,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肌肉中21种脂肪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4种狗母鱼科鱼类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31.14%~42.16%,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1.73%~21.7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31.64%~55.32%,其中ω-6系和ω-3系脂肪酸分别为4.49%~9.77%和22.61%~45.55%,花斑蛇鲻和射狗母鱼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分别达30.49%和42.32%,这两种鱼具有较高的脂肪酸营养价值。4种狗母鱼科鱼类的主要脂肪酸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肉豆蔻酸与棕榈油酸、肉豆蔻酸与油酸、棕榈酸与二十二碳五烯酸(ω-3)、棕榈油酸与油酸、油酸与二十二碳五烯酸(ω-3)呈显著正相关;肉豆蔻酸与花生四烯酸(ω-6)、棕榈油酸与花生四烯酸(ω-6)、肉豆蔻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ω-3),棕榈油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ω-3)、油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ω-3)、二十二碳五烯酸(ω-3)与二十二碳六烯酸(ω-3)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科内4种狗母鱼科鱼类分为3类(属)。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分析紫色疣石磺、瘤背石磺、里氏拟石磺和平疣桑椹石磺4种石磺科贝类的脂质和脂肪酸组成,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4种石磺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 4种石磺科贝类肌肉组织总脂(TL)主要由磷脂(PL)、游离脂肪酸(FFA)、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组成;紫色疣石磺肌肉组织中的PL/TL高达73.12%,显著高于其他3种石磺(P0.05);瘤背石磺肌肉组织中的TG/TL达2.75%,显著高于其他3种石磺(P0.05);紫色疣石磺肌肉组织中的FFA/TL高达19.16%,显著高于其他3种石磺(P0.05);2 4种石磺肌肉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较为平衡;瘤背石磺和紫色疣石磺肌肉组织中的总饱和脂肪酸(ΣSFA)含量均达35%以上;总单不饱和脂肪酸(ΣMUFA)含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瘤背石磺(20.63%)、紫色疣石磺(20.49%)、里氏拟石磺(19.61%)、平疣桑椹石磺(19.42%);平疣桑椹石磺肌肉组织中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ΣPUFA)达34.25%,显著高于其他3种石磺(P0.05)。4种石磺中的C20∶5n3(EPA)含量均大于C22∶6n3(DHA)的含量。研究表明,4种石磺的脂质和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有关,4种石磺的肌肉组织具有较高的脂类营养价值。其中,紫色疣石磺和瘤背石磺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脂肪酸,且营养均衡,适宜食用;里氏拟石磺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脂肪酸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虾夷扇贝二倍体与三倍体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炜 《水产学报》2002,26(2):139-142
采用毛细管色谱柱对虾夷扇贝二倍体与三倍体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①两者闭壳肌和外套膜的脂肪酸组成相似 ,特征为多烯酸 (PUFA) >饱和脂肪酸 (SFA) >单烯酸 (MUFA) ,PUFA以n 3系列为主 ,主要脂肪酸为 2 2∶6n 3(2 3.9%~ 2 8.9% )、2 0∶5n 3(17.6 %~ 2 0 .6 % )、16∶0 (11.0 %~ 19.4 % )、18∶0 (7.3%~8.1% )、2 0∶4n 6 (2 .8%~ 5 .5 % ) ;②生殖腺的脂肪酸种类相似 ,但两者多数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 ,其中三倍体的SFA和MUFA含量显著高于二倍体 (P <0 .0 1) ,而PUFA含量显著低于二倍体 (P <0 .0 1)。  相似文献   

18.
七种甲壳类水产品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产动物食品中富含ω—3型多稀酸,其中尤其是C_(20:5)(EPA)和C_(22:6)(DHA)对人体有特殊保健功能。本文对七种常见的甲壳类水产品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它们是中国对虾、日本沼虾、安氏白虾、克氏原螫虾、葛氏长臂虾、中华绒螯蟹和三寺疣梭子蟹。测定主要采用黄志斌、李淡秋(1990)的“快速制备脂肪酸甲酯用于气相色谱分析”一文所提供的方法。结果显示,被测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而不饱和脂肪酸中多烯酸含量高达60%,且以长碳链(C_(20)、C_(22))ω—3型为特征,表明甲壳类水产品体脂中EPA和DHA含量甚高,超过淡水鱼的一倍,但略逊于海水鱼。值得注意的是,甲壳类水产品中EPA的含量高于DHA的含量,这与鱼类中的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脂肪酸指纹标记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分布于中国四大海区的天然三疣梭子蟹群体脂肪酸组成状况及群体差异,并建立群体判定的指纹标记以应用于种质鉴定和资源保护,实验应用脂肪酸指纹标记结合多元分析方法在表型水平上研究中国四大海区中湛江、大连、连云港、东营、舟山和漳州海区6个天然群体秋冬季三疣梭子蟹的脂肪酸差异,并建立了群体判定的脂肪酸指纹标记.结果表明,四大海区6群体三疣梭子蟹脂肪酸存在显著差异(P<0.01),均含有27种脂肪酸.其中,反式油酸、棕榈酸、DHA、EPA和芥酸这5种脂肪酸的总含量在6群体中均高达82%以上.油酸、二十碳一烯酸、芥酸、ARA和EPA这5种脂肪酸作为脂肪酸指纹标记可以有效的对中国四大海区的6群体秋冬季雌性三疣梭子蟹进行种质鉴定,其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8.46%.应用所含的27种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显示,四大海区6群体三疣梭子蟹系统聚类结果与地理距离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种脂肪酸组成的群体差异可能与栖息地食物组成差异有关.本研究结果对于中国四大海区三疣梭子蟹的种质鉴定和原产地资源保护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冯卫平 《海洋渔业》1987,9(4):187-187
<正> 爱斯基摩人食用鱼类而免患心脏病和心血管病之事在日本已引起人们兴趣。日本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沙丁鱼、斜竹笑鱼、鲱鱼和鲸类体内含有一种十碳六烯酸的脂肪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