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研究了48%甲基磺草酮·莠去津SC防除夏玉米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48%甲基磺草酮·莠去津SC防除夏玉米田杂草的适宜用药量以1 650~1 800 g/hm2(ai.792~864 g/hm2)为宜,在夏玉米3~4叶期施药,用药量对水600 kg/hm2常规喷雾,可控制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的夏玉米田杂草危害。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田杂草种类及其优势种群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掌握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玉米田杂草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群情况,对于制定杂草综合治理方案,科学选用化学除草剂及其配套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用倒"W"型9点取样法,对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的玉米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我省中部地区玉米田杂草种类有16个科,35种.相对多度较大的有稗草、苣荬菜等十余种。  相似文献   

3.
林琳  姜林林  孙备  李建东  刘芳 《玉米科学》2008,16(3):150-153
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玉米田杂草群落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不同肥力和密度下玉米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玉米田优势种杂草为稗草、红蓼、反枝苋、圆叶藜,其中稗草综合优势度最高。施肥可增加杂草数量和生物量,肥力和密度分别对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综合优势度产生不同影响,并对玉米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15%磺草酮水剂于2008年进行的茎叶处理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表明,在800 g a.i./hm2以上剂量处理对玉米田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的综合防效分别高于80%和84%,对玉米安全.  相似文献   

5.
异噁唑草酮防除玉米田杂草及玉米安全性效果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兴祥  孙作文  李美  房锋  李健 《玉米科学》2016,24(5):157-160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效果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异噁唑草酮在室内及田间对玉米田杂草活性及玉米安全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异噁唑草酮土壤处理对马唐、稗草、马齿苋和苘麻均有很好的效果且对玉米安全,其中对阔叶杂草马齿苋和苘麻的效果好于禾本科杂草马唐、稗草,对苘麻和马齿苋的GR_(90)值在2.69~6.39 ga.i./hm~2,对马唐和稗草的GR_(90)值在29.32~29.69 ga.i./hm~2。田间试验结果也表明,异噁唑草酮对玉米田杂草马唐、稗草、牛筋草、反枝苋、狗尾草均有很好的效果且对玉米安全。  相似文献   

6.
玉米田杂草现状与治理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阐述了玉米田杂草发生时期、杂草危害种类及对玉米产量影响等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因地制宜地将一切可以利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措施有机地组成治草综合体系。将杂草控制在其生态及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达到成本低、防效高、不污染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玉农乐防治夏玉米田杂草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玉农乐悬浮剂系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生产的玉米田专用除草剂.试验表明:公顷单用40%玉农乐1125~1500mL或公顷用40%玉农乐750mL+40%莠去津750mL于杂草3~5叶期作茎叶处理,药后10d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达100%,对阔叶草的防效达85.5%以上.一次用药可有效防除夏玉米田杂草。  相似文献   

8.
50%滴丁.异丙草乳油于2006年防除玉米田杂草结果表明,在2062.5 g(a.i.)/hm2剂量以上时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株数防效在82%以上;鲜重防效达85%以上。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该药剂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郑州万安特农化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35%乙草胺·莠去津·硝磺草酮SC用于防除玉米田杂草,是一种理想的玉米田茎叶处理剂,防效高,对玉米安全。掌握在杂草2~4叶期,选用2 250 ml/hm2对水675 kg均匀喷雾,最终对总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0.
王英  王向荣 《杂粮作物》2008,28(3):196-197
抚顺市防除玉米田杂草常年采用乙草胺与莠去津的混配剂。2007年顺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受济南科塞基农化工有限公司委托,承担42%丁草胺·异丙草胺·莠去津悬乳剂产品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玉米的安全性试验,取得了对杂草株数总防效95.3%,鲜重总防效96.8%试验结果,值得在生产中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北方春季干旱多大风,严重影响除草剂药效,因此掌握豆田杂草防除技巧对指导豆田杂草防除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豆田苗前封闭除草和苗后茎叶处理的化学除草技巧,以期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防除豆田杂草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播期与密度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期与密度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密度和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关系紧密,早播密植、晚播稀植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随播期推迟,产量呈下降趋势,且播期越晚,产量下降越显著。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因气象条件而异,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贡献率较大,且随播期推迟均有所降低;花前充足的光辐射、花期适量的降水及花后适宜的有效积温对玉米产量有明显促进作用。苗后50~60 d的光辐射对穗数影响极显著,光辐射及降雨量与穗粒数也呈显著正相关;苗后70 d至成熟期的有效积温对千粒重影响显著。因此,适当调节播期,使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最适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发挥玉米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在5个密度下对辽宁省4个生态区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西地区的产量最高,辽北、辽中和辽南地区分别比辽西地区低3.39%、6.06%和19.92%;辽中、辽北和辽南地区植株的株高均较高,辽西地区株高最低;辽南地区的叶面积指数最大,辽北、辽西和辽中地区分别比辽南地区低5.98%、12.64%和18.03%.辽西地区的光照条件突出,中后期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和光合有效时间均较长,利于构建高密度群体,在肥水充足条件下容易获得高产;辽北地区的光照条件较好,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和光合有效时间均较长,但灌浆期伴随降水而产生的较低日照时数对产量有一定影响;辽南和辽中地区中后期光照条件较差,使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和光合有效时间均较短,产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4.
刘波  郑君海  刘旭  李媛 《杂粮作物》2007,27(2):68-69
丹玉501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丹717为母本,自选系丹765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通过辽宁省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种郑单958增产6.4%,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抗倒伏、抗病性强、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品质好等特点,可在北方春玉米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15.
李旻  郭芳齐  谭晓婷 《玉米科学》2021,29(3):183-190
利用辽宁省铁岭市蔡牛镇玉米生产农户2018~2019年连续跟踪实地调研数据,对春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的应用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农户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有较大生产规模、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应用技术,普通农户应用技术比例较低。不论是灾害年还是正常年,春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显著提高了玉米生产农户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与正常年份比,在灾害年份更能发挥提高经济效益、技术效率的优势。政府应加大对该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专业素质,鼓励农户规模化经营,加大技术补贴力度,以提高春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杨雨明  司智成 《杂粮作物》2005,25(6):356-357
丹玉71号是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于2001年以自选系DR179为母本,以自选系E20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属于矮秆中熟品种,2002~2003年在辽宁省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耐瘠薄等特点.一般产量在10 125kg/hm2以上,适宜在东北春玉米种植本玉九号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张丽丽  王璞  李少昆  景希强  刘旭  杨海龙  付俊 《玉米科学》2015,23(1):139-142,148
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密度配置研究春玉米生育进程、物质生产水平以及产量构成,分析不同玉米品种在辽东南地区产量及生长特性,探讨提高产量的关键限制因素。结果表明,丹玉405等稀植大穗型晚熟品种在3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郑单958、农华101等紧凑中熟、中晚熟品种在45 000~6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随密度增加,各品种千粒重下降,穗粒数降低,倒伏率和空秆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2015~2016年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设置两种水分处理,正常供水(W1)为田间持水量的75%~85%,干旱(W2)处理为田间持水量45%~55%,同时施加保水剂(B)和锌肥(Zn),对照处理(CK)不添加保水剂与锌肥,研究保水剂与微量元素锌对辽西地区玉米生理形态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施加保水剂和Zn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拔节期的增高速率,在W2处理下,Zn1B(低锌+保水剂)处理较CK处理在拔节期的增高速率提高52.2%,且效果极显著。使用保水剂时适当的施用锌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根冠比,在正常供水和干旱两种水分处理下,Zn1B(低锌+保水剂)处理较CK处理产量分别提高15.3%、17%。因此保水剂与锌肥配施对于辽西地区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增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玉米品种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河北省1975~2002年审(认)定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阈值为11.5时,春夏玉米基本能够被分开;当阈值为3.5时,可将河北省审(认)定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分为五大类群:高秆、晚熟、高产型;高秆、中晚熟、中产型;高秆、中熟、高产型;中秆、中早熟、中产型;矮秆、早熟、低产型。  相似文献   

20.
Saflufenacil is a new herbicide being developed by BASF for pre-emergence application for broadleaved weed control in maize and other crops. Three fiel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Ontario, Canada over a 2-year period (2006 and 2007) to evaluate the tolerance of spring cereals (barley, oats, and wheat) to pre-emergence and post-emergence applications of saflufenacil at 50 and 100 g ai ha−1. Saflufenacil pre-emergence caused minimal visible injury (1% or less) at 3, 7, 14 and 28 days after emergence and had no adverse effect on plant height or yield of barley, oats, and wheat. Saflufenacil plus the surfactant Merge (1% v/v) applied post-emergence caused as much as 76, 60, 52 and 35% visible injury in spring cereals at 3, 7, 14 and 28 DAT, respectively. Injury with saflufenacil plus Merge applied post-emergence decreased over time and was generally greater as dose increased. Saflufenacil plus Merge applied post-emergence reduced plant height by as much as 16% and reduced yield of spring barley and wheat by 24 and 13%, respectively, but had no effect on the yield of spring oat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saflufenacil applied pre-emergence at the proposed dose can be safely used in spring planted barley, oats and wheat; however, the post-emergence application of saflufenacil results in unacceptable injury and yield los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oposed pre-emergence use pattern for saflufenac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