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安茶叶加工初具规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800多家,精制加工厂12家.工艺上大胆创新,推广采用省茶科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的科技成果,运用空调做青技术,稳定产品质量,迎合市场需求,大力开发生产轻发酵乌龙茶.轻发酵乌龙茶以发酵程度轻为其工艺特点.是近二十年随着改革开放,海峡两岸交流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走俏市场的产品.加工技术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茶叶学会印发的《乌龙茶史话》和《中国茶叶》、《茶叶》1979年第四期发表的“乌龙茶在先红茶在后”、“乌龙茶是红茶的始祖”两文,命题不同,内容相近,循读大作(以下简称史话),尚有不明之处,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它综合了绿茶不发酵和红茶全发酵的制茶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优良品质,具有红茶的鲜浓和绿茶的醇厚,花茶的香气及“绿叶镶金边”等特色。乌龙茶优良风格的形成,一是取决于鲜叶原料的物质基础,二是决定于制造工艺的方法特点及其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就乌龙茶加工原料而言,鲜叶采摘标准与红茶、绿茶的要求不一样。乌龙茶除适制品种外,采摘标准较为讲究,采摘方法要求严格,也就是说鲜叶内含生化成分含量要适宜,才能加工出优良品质的茶叶。目前我省乌龙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但在采摘标准上掌握的不大好,尤其是新区问题较突出。到现在为止,具有广东特色的乌龙茶原料内含物含量影响成茶品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为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传统红茶与乌龙茶晒青工艺相结合的创新加工技术。方法:在采取传统红茶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工艺,进行茶叶加工技术的研究。结果:对传统红茶与乌龙茶晒青工艺相结合的加工技术流程和数据进行总结,为:鲜叶、晒青(鲜叶的失水率为6%-10%)、萎凋(萎凋叶含水量为62%-64%)、揉捻、发酵(发酵温度设置在32℃、发酵时间为3.5h)、造型、烘干和提香,最终得到品质高的新型红茶。结论:通过适宜的调节晒青程度、萎凋程度、控制发酵过程,可以在传统红茶与乌龙茶晒青工艺结合的条件下得到高品质的红茶成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叶》2020,(1):67-67
2019年12月3—6日,由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福建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武夷山市茶业局联合举办的“2019年福建乌龙茶(武夷岩茶)加工技术与设备现场观摩培训会”在福建武夷山市召开。此次培训会由培训讲座与现场观摩两部分组成。专题培训会由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孙云主持,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金心怡就“茶叶加工设备研究进展”、中南大学教授汤哲就“茶叶产业智能制造的实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张方舟就“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分别作了专题培训讲座。  相似文献   

6.
茶楹偶拾     
近日,去英德市工商联办事,其右侧一个名为“茶聚苑”茶庄,门前一幅茶楹引起笔者极大兴趣,也许学茶叶专业缘故,决定摘抄出来,与茶叶工作者、茶友、茶客们探讨一下,算是交流、推广茶文化。 茶联曰:茶乡佳茗处处有,聚萃茶艺尽此苑。 据资料考证,英德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就开始种茶、饮茶,1959年创制的“英德红茶”,以其优异的品质饮誉海内外,被誉为红茶后起之秀,与云南的滇红、安徽的祁红并称为中国三大红茶,英德也因此获得“中国红茶之乡”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市茶叶局先后研究培育了适制红茶的“英红九号”、最适制乌龙茶的“英州一号”等优良品种,还引进了“小叶黄旦”、“上梅州”、“梅占”等优良品种;远近闻名的英德岩背“岩雾尖”就是采摘“小叶黄旦”鲜叶加工而成。如今,英德茶叶不仅有历史名茶“英德红茶”(以“英红九号”品质最好)、还有已远近闻名的高级绿茶岩背“岩雾尖”,有正在迅速崛起的“英州一号”乌龙茶。此外,有正在开发利用的“英德苦丁茶”、“野生菊花茶”。“茶乡佳茗处处有”朴素无华的语言精辟的论述了英德茶叶历史悠久、茶文化博大精深、名茶萃聚的盛况。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世界已有38个国家生产红茶,红茶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占90%以上。成为世界消费量最大的茶类。但近年来红茶之始祖──福建省工夫红茶主销区的改变,出口价下跌,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导致传统出口“闽红”消声匿迹。仅留下“正山小种”少量出口,处于惨淡经营中。本文对红茶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提出几点见解。一、福建红茶历史回顾工夫红茶是福建首创,从武夷岩茶演变到红茶,这中间还经历过一种“红边茶”的过渡阶段。“红边茶”的摇青和氧化程度比乌龙茶重,其汤呈红色,但还不是今日全发酵的红茶产品。制乌龙茶用火烤,制红边茶须日…  相似文献   

8.
一、日本茶叶市场概貌日本既是一个茶叶生产国,又是一个茶叶进口国。日本每年都要从亚、非、欧、美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茶叶,进口量逐年增加,1982年为11500多吨,1987年已增加到26300多吨,创近几年的最高纪录。日本进口的茶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其中乌龙茶的进口量年递增迅速,从1982年的2048吨猛增至1987年的14788吨;红茶进口量逐年有所增加(除个别年份),而绿茶则趋于平稳。在茶叶进口总量中,红茶和绿茶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乌龙茶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表1)。从茶叶的平均进口价看,绿茶要比红茶和乌龙茶低得多。从1983年开始,红茶的平均进口价一直超过  相似文献   

9.
正铁观音品种适制乌龙茶类是大家公认的,加工红茶在业界存在不同看法,更有一部分人认为铁观音品种不适宜加工红茶。可是笔者从事铁观音品种加工红茶已经33年整,尤其是在2003年后经过8年努力攻关,连续取得铁观音加工高端红茶和夏暑季铁观音鲜叶制高级红茶2项技术突破。2011年"观音红芽"夺得"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红茶一等奖;紧接着"金毫""红芽"获2013年"中茶杯"一等奖;2014年"观音金芽""双塔红"红茶获国际名茶金奖;2015年"金  相似文献   

10.
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因制茶技术不同,品质也异。根据其制法和品质的不同,可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等六大类。乌龙茶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的部份地区,相应地称之为福建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福建乌龙茶又分为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采用“重晒轻摇重火功”,闽南乌龙茶则采用“轻晒重摇轻火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品质风格。有良好的品种,还要加以科学的制作技术,才能制出好茶。闽南乌龙茶也不例外,从鲜叶采摘直至烘焙成干茶,在每个工艺的要求都十分严格。1 鲜叶采摘 闽南乌龙茶一般采摘形成驻…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大力发展茶叶商品生产的需要,省农业厅委托饶平县林业局,于4月15日至4月28日举办了乌龙茶生产培训班,委托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5月15日至5月30日举办了红茶生产技术培训班。参加两个班学习的学员共六十人。郑荣兴、蔡义初、许剑秋等十五名茶叶科技人员,应聘到班讲授了茶树栽培、茶树病虫防治,乌龙茶初制、红茶初精制、茶叶拼配、茶叶审评的原理和技术经验,期间组织了现场参观见习和制茶实习。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饮茶理念不断成熟,茶叶消费的品种与类型也日益多样化,乌龙茶市场需求日益提升,为此,我国多个茶叶产区开始进行乌龙茶的试制和种植工作。但是,乌龙茶的制作加工工艺较为复杂,对技术的要求较高。由于未能寻找到科学合理的加工技术,特别是未能寻找到与品种相匹配的加工工艺,影响了乌龙茶制品的口感与效果。本文拟从乌龙茶的基本特性分析入手,结合乌龙茶加工的具体要求,从而分析乌龙茶加工工艺及适制品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综述金萱茶的品种特性、栽培管理及制作绿茶、乌龙茶、红茶的加工技术,丰富茶叶产品种类,推广应用一茶多制加工工艺水平,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漳州是我国乌龙茶的主产区之一。全市茶园面积42万亩,年总产量4.7万吨,总产值23亿元。2009年以来,工夫红茶消费有迅猛升温的趋势,漳州的茶叶加工也随着变化。目前诏安八仙、平和白芽奇兰、南靖的丹桂均已试制成功工夫红茶。漳州的茶农对加工红茶的呼声渐高。但由于漳州茶区多年都习惯加工生产乌龙茶,种植的品种也都适制乌龙茶,对...  相似文献   

15.
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安溪县芦田茶场参加的福建省重点科研项目“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中间试验,已于1989年8月通过了由福建省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在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的基础上,本套设备与工艺采用组合式结构,分别用6CWW-20型萎凋机和6CZ-2-100A型乌龙茶做青机完成萎凋和做青作业,并在人工气候环  相似文献   

16.
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及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地区制茶种类缘于历史渊源,先后从大陆引进及发展乌龙茶、包种茶、红茶、绿茶(龙井、眉茶及煎茶)等制造技术,使台湾成为兼具不发酵茶类(绿茶),部份发酵茶类(包种茶、乌龙茶)及全发酵茶类(红茶)产制技术的产茶地区。台湾栽培之茶树品种早期皆由先民自大陆传入,福建乌龙茶的制茶技术亦先后传入。然而台湾包种茶及乌龙茶的产制技术,在台湾有关机构不断应用新科技、新技术辅导茶农改进产制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已逐渐演变而自成一格,其外观及香味与大陆乌龙茶绝然不同。各茶区亦依其产制环境之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如台北…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初制过程的三素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素是指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茶黄素与茶红素是形成红茶汤色、滋味的重要物质。现将“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中所测定的生化数据,进行整理,着重统计三素;研究三素在乌龙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影响三素变化的因子。奉商于同行,就正于专家。  相似文献   

18.
丹桂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乌龙茶新品种,该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曾获得2000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优点为投产早、高产优质、种植成活高;制成乌龙茶品质优异,有特殊香味,滋味醇厚有甘韵,先后获得1995年福建省优质茶奖、1996年福建名茶奖、1997年第二届“中茶杯”全国乌龙茶评比一等奖及1999年国际名茶博览会金奖等。该品种易于加工,制优率高,深受茶农和消费者喜爱。为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适应加快茶叶结构调整的步伐,近几年来,我所繁育丹桂品种苗木1000多万株,出圃率达80…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悠久,茶园辽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由于茶叶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演变,创制了众多的茶类,如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等。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类茶叶的品质,要求各种茶类要有相应的茶树品种,即不同品种适制不  相似文献   

20.
沈奇是尤溪红茶三大品类之一,其制作上有别于传统的工夫红茶,适制品种选择少毫或无毫品种,萎凋过程中融入了乌龙茶的晒青和摇青工艺.本文介绍高香型沈奇红茶的加工技术,以期规范沈奇红茶加工技术与推广,提高尤溪红茶整体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