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是在有限的灌溉条件下,作物生长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供给的耕地上,采取以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和培肥土壤肥力为主的机械化组合配套作业,结合包括科学配方施肥、选用耐旱品种,合理轮作、苗情及群体的调控等配套农艺措施,达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旱地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的旱地机械化耕作技术.其技术要点可概括为"整年深耕多蓄水,培肥覆盖保好水,沟播镇压巧用水,耐旱良种抗缺水,科学管理节约水".  相似文献   

2.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是在有限的灌溉条件下,作物生长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供给的耕地上,采取以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功能和培肥土壤肥力为主的机械化组合配套作业,结合包括科学配方施肥、选用耐旱品种、合理轮作、苗情及群体的调控等配套农艺措施,达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旱地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的旱地机械化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旱作农业就是利用农业机械最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建立土壤水库,依靠天然降水的种植生产。这项技术是改变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又称之为“雨养农业”工程技术,它还包括各项种植方式的选择、土壤培肥、蓄水保墒,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以及旱作农业机械的栽培技术等综合措施相配套,来合理调节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  相似文献   

4.
旱作农业是指在降雨量偏少,又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依靠天然降水的种植生产。它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及旱作栽培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在对华池县旱地农田低产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从兴修梯田、保土保肥 ,推广旱作技术、充分利用有限降水 ,陡坡地退耕还林 (草 ) ,改进施肥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旱地土壤培肥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的类型、模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多熟种植、轮作换茬和复地连作等三大类型,每一类型含有多种种植模式。为实现旱地耕作制度的高产、稳产和持续增产,东南丘陵区在发展旱地农业时主要采取了以下9项配套关键技术:(1)坡改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2)集径流蓄水与节水灌溉技术;(3)培肥土壤与以肥调水技术;(4)深耕细作与保护性耕作技术;(5)抗耐旱作物与品种的选用及配套技术;(6)秸秆覆盖与地膜栽培技术;(7)丰产沟与丰产坑耕作技术;(8)旱地错季适应栽培技术;(9)化学制剂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就是借助先进的配套机械、增强土壤蓄水能力,确保用足用好天然降水的先进工程技术,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秆覆盖在培肥地力作用上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玉米秸秆覆盖是利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解决保土、培肥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一项旱作农业耕作措施。秸秆覆盖不仅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效果,同时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耕地地力、减少水土流失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是旱作农业增产技术中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9.
土壤培肥、自然降水高效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作物高产高效是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豫南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量较大但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时段相矛盾、土壤培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豫南雨养区的生产、生态实际和多年定位试验,提出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与作物持续高产假设,并集成创新了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免耕直播。自2006开始,在驻马店市和南阳市进行了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该技术解决了利用合理的耕作措施解决培肥土壤、提高自然降水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协同一致的问题,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李自卫 《河南农业》2011,(12):21-21
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技术主要是以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为重点。一切有利于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的措施,均能有效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下面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施肥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技术主要是以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为重点,一切有利于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的措施,均能有效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下面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施肥实用技术。一、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提高土壤保肥蓄  相似文献   

12.
焦明亮 《新农业》2013,(15):51-52
机械化旱作农业是以机械为手段,实施旱作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理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增产的目的。其核心内容:一是以机械化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以蓄水保墒提高地力为核心,建立深耕、浅耕、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二是以保水为核心,采用秸秆还田、减轻土壤压实等技术;三是以  相似文献   

13.
旱作农业是在旱区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耕作技术,在降水量偏少又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依靠天然降水而从事的农作物种植业。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或耐旱作物品种的选育及旱作栽培耕作技术等。发展旱作农业是充分利用我国旱区农业耕地资源、发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旱作农业就是在难以供水的旱地,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用综合配套技术,挖掘自然降水利用率的生产潜力,实现旱作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活动.选用推广抗旱品种,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前提,调整旱地作物结构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旱作农业生产的影响、当前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抗旱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机理等,以探索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西北旱作农业发展的技术途径,为推动未来旱作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有3方面:一是气温升高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二是降水量和降水格局变化引发的作物干旱/洪涝问题;三是极端气候引发的气象灾害导致粮食生产波动。为适应或缓解上述不利影响,提高有限降水利用效率、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增强作物-土壤体系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缓解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3方面入手:(1)覆盖聚集降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变土壤水分分配,调控土壤水分运移并提高降水入渗效率,从而“调水”以适应降水变化;(2)土壤培肥优化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改土”提高作物-土壤体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稳定旱作农业生产力;(3)通过“调水”和“改土”技术集成,形成“水土协调”技术体系以综合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减缓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主要技术及应用注意事项机械化节水及旱作农业工程技术是指通过机械化作业及相应的配套措施,达到节水、蓄水、保水、抗旱,促进作物增产的技术。冀州市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纯旱地较少,而每年仅能灌溉一到二次的土地较多,约占总耕地的60%左右,如何通过实施机械...  相似文献   

17.
简述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介绍旱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示范区、集雨水窖工程+施水播种机械化示范区、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玉米免耕施水播种+节水补灌机械化示范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4种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模式。  相似文献   

18.
旱地玉米半耕整秆半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玉米半耕整秆半覆盖栽培技术可蓄水保墒、改土培肥、减少水土流失,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因此,概述了该技术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其各个栽培技术环节和具体要求,并着重指出了在推广应用该技术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述宁夏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介绍旱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示范区、集雨水窖工程+施水播种机械化示范区、小麦机械化高茬收获+玉米免耕施水播种+节水补灌机械化示范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4种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按照农作物栽培要求,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以有效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