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园林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公共空间,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分。建设优质高效的园林绿地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目前中国城市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存在着绿地生态功能不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力、城市绿地功能性模糊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营造景观多样性、就地取材、"以人为本"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莉 《福建农业》2004,(2):10-10
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关键,也是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本文就保护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策略和措施进行探讨。 一、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城市生态绿色网络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中,贯彻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的准则,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列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注意大地园林绿化建设,将城区内外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探讨.立足于绿地景观格局优化,提出在城市绿地建设中,通过增加绿地关键点、增强绿地生态网络化结构、促进绿地景观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建设是维持物种生存和各种生态过程的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绿地群落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绿地群落的特征和合理结构,并探讨了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绿地群落构建途径,即开发以地带性物种为核心的多样化绿化植物品种,培育苗木产业;模拟地带性群落的结构特征,遵从"生态位"原则,构建乔灌草复层群落结构;适当恢复和重建城市近自然群落,创建野生动植物的适宜栖息地,以期提高绿地构建水平。  相似文献   

5.
带状游园是城市绿地中重要的生态廊道,串联起城市各类型绿地,将城市破碎的绿地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乡土植物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能够很好地抵御当地的极端天气,有利于稳定当地生态系统和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同时,乡土植物对水肥的要求低,可降低绿化种植和维护成本.该文以滨湖新区道路品质提升工程项目的徽州大道建设为例,阐述了乡土植物在徽州大道(锦绣大道—珠江路段)两侧带状游园中的运用,以期在工程建设中减少工程损耗、增加绿地生物多样性、稳定当地生态系统,为城市带状游园及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技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哈尔滨的实际情况,从物种、生境以及景观角度对哈尔滨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技术和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对一些重要的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应建立城市保护区,维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利用种群增长曲线,采用隔离、避孕等方法对部分增长过快的物种数量进行控制,以提高群落内部的物种多样性,并按干扰等级进行分级管理,解决城市发展与维持城市野生动物多样性之间的矛盾;选取代理种对群落进行管理,使监测的结果更准确;对于外来种的养殖和贸易应建立许可证制度,根据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栖息地生境质量的提高,还可以进行重引入的尝试,在此过程中应引进更多的三级消费者,以填补生态位中的空缺;结合城市野生动物的特点管理生境,以满足不同时期野生动物的要求,为野生动物提供多种隐蔽资源;加强斑块间的廊道建设,增强城市绿地的连接度,减轻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有限的生境内支持更多的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景洪市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晓梅  刘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33-9335
介绍了景洪市的地理区位、气候及城区概况。在分析景洪市植被系统组成、物种多样性、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外来物种、植物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规划了7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内容,包括: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努力建设森林公园,开展科学普及工程建设;设立野生生物禁猎(采)区和连接廊道;加强野象谷公园的建设,并将该区域建设成为动物园;加强城市公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防止入侵种危害。提出了"确定模拟自然的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形成城市植物生态系统;确定城市园林植物的物种基数,达到保护与发展物种多样性的目标;应用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规划,形成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引种驯化新的园林植物和培育新的园林植物品种,丰富园林植物的多样性"4项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应用对策,以及"城市周边乡村经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发展;保护物种和综合治理栖息地;充分利用迁地保护方法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项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环境、调节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构建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城市绿地健康发展及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安顺市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结合野外调查情况,选取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安顺市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安顺市现建成区绿地为总面积的38. 15%,规划区现状绿地占总面积60. 10%。规划后建成区绿地占总面积39. 36%;(2)各类型绿地斑块边缘较为复杂,斑块比例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匀;(3)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等斑块分离度及破碎化程度较大,未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4)绿地之间连通性差,容易形成生态孤岛,迫使生物多样性降低;(5)规划后建成区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面积大幅度下降,公园绿地面积增多。对安顺市绿地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并针对绿地系统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安顺市绿地生态系统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
鸟类保护的城市园林多样性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鸟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然而,城市化进程迅速改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鸟类因栖息地的丧失或改变很难继续生存。借助科学合理的园林营建手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是维持城市鸟类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城市绿地整合度,选择适宜的城市绿化植物,完善城市引鸟设施,重视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等。通过对近自然化园林生境营建方法的探析,以期在提高城市绿地观赏性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鸟—人—环境三位一体的共生圈。参23  相似文献   

10.
张灿  陈婕 《农技服务》2009,26(9):94-95,120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大潮影响,以尊重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日益深入人心。以城市绿地产生的生态效应为背景,进一步阐明了现代城市生态绿地规划中的系统结构布局、生态廊道建设、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配置和绿地养护,并强调了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尹玉洁  王璟  曹星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5+20825-20655,20825
对城市生态敏感区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分析,提出合理规划城市生态敏感区,将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相结合,引导城市空间健康有序发展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探讨了生态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思路,即依据城市生态敏感区在整体城市中的区位定位、地域面积,以及敏感区保护级别进行梯级开发,由此提出了旅游休闲绿地、相关展会、产业园区、新城组团4种保护和建设模式,同时结合已成功实施的案例进行阐释,以期为未来城市生态敏感区的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北京市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绿化隔离带成为控制北京市建成区无序扩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手段,在绿化隔离带范围内建设郊野公园是落实规划的有效途径.郊野公园的核心目标是在生态保育的同时提供少量的游憩活动,因此对于绿化隔离带范围内生境质量高的区域进行保护应作为郊野公园选址的基础原则.[方...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统,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的建设质量也逐渐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态城市的提出与建设,城市绿地生态效能的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城市发展达到良性循环的必然趋势。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从降温、增湿、固碳放氧、降噪、抗污染、生态保健、生物多样性保护7个方面论述了城市绿地生态效能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归纳了生态效能的研究方法、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规划的构建途径,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影响了生物对栖息地的利用。绿色屋顶具有营建城市野生动物栖息生境的极大潜力,可为鸟类、昆虫等在城市中迁徙提供栖息地和“踏脚石”。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屋顶与动物栖息生境的关系,从技术流程的构建、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阐述了绿色屋顶栖息生境营建的关键技术,并结合研究成果进行了具体的屋顶栖息生境营造实践。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是反映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内容丰富多样,本文着重论述了城市绿色网络系统的构建以及城市绿地防灾功能的构建,这是解决城市生态绿化问题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一个城市安全、舒适、优美的重要组成方面。  相似文献   

16.
梁娟  叶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53-4654,4657
解析了生态宜居城市的概念,认为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形态,相比大都市更有可能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结合怀化市的实际情况,指出怀化市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方面所具有的交通、生态、基础、民族特色优势,并从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怀化市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其城市生态规划有待完善,城市环境污染仍较严重,民众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就怀化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立提出了相关建议,强调应完善城市生态规划,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加强环保教育,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7.
韩玲玲  费鲜芸  田牧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53-11756
以山东省泰安市城市绿化为例,选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Quickbird,采用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分类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围绕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居民区及单位附属绿地、道路附属绿地、其他绿地、水面等,提取泰安市建成区绿地信息并加以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各类城市绿地的分布现状,并针对城市绿化存在问题给出一些建议,认为应加强公园绿地、居民区和单位附属绿地建设,提高道路绿化水平,推行立体绿化,增加生产绿地面积并且充分利用闲置土地。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索如何构建一种生态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工作体系。以扬州市为例,选择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乡土文化保护和游憩安全5个要素构建区域多层次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神经网络CA模型模拟无生态约束下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将二者耦合得到优先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调整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为每类管制区编制相应的管制规则。结果表明:①利用景观安全格局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耦合来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区划分,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再进行建设用地的安排,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②通过调整建设区的划定,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增建设用地适宜调整的区域,在建设用地管制的基础上,给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前沿城镇的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协调城镇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优化城镇生态格局。通过MCR模型,可将景观连通性因子融入到适宜性评价体系中,在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评价中考虑景观连通性,对优化景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一体化前沿城镇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为例,基于ArcGIS、Linkage Mapper等软件平台,综合景观连通性、生态敏感性等因子,对练塘镇绿色基础设施的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练塘镇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呈现外围较高、中心较低的特点,最适宜用地占比为11.63%、较适宜用地占比为19.62%、中等适宜用地占比为25.02%、低适宜用地占比为27.44%、不适宜用地占比为16.29%。适宜以太浦河、大蒸港沿岸林地等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核心区,朱枫公路沿线、泖阳港沿岸等地作为绿色基础设施连接廊道,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一体化前沿城镇的生态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并为类似区位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0.
周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79-6581
分析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当前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建设方面的特点,指出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园林景观建设缺乏技术创新,城市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效用缺乏统一性,园林规划选址的植物品种存在不合理性,并且园林规划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探讨了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强调应树立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生态园林理念,立足现代城市整体发展要求规划长期目标,做到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明确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讲求多学科的高度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