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引言 海洋浮游动物是鱼类、甲壳类、贝类等动物的基本食料;并且对经济鱼类的栖息、洄游、索饵、鱼类大量进入渔区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浮游动物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海洋坏境的变化情况。因此,调查一个海区中浮游前物种类的分布及数量变动的规律,可有助于了解或预报那里渔业资源的变动。  相似文献   

2.
张萍 《齐鲁渔业》2012,(4):26-27
浮游生物是一个重要生态群落,数量大,分布广,种类组成十分复杂,既包括浮游植物,又包括浮游动物。研究这两类浮游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数量变动和种类组成变化(季节分布、平面分布、垂直分布)是海洋综合调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它对阐明海洋物理、化学、地质等现象的变化规律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包括上、中层鱼类和幼鱼)的饵料基础,在海洋生物食物链中起重要作用,它的产量和分布可直接影响虾类、贝类和鱼类等水产动物的繁殖和洄游,从而影响渔业产量。  相似文献   

3.
孔祥雨  朱家立 《海洋渔业》1988,10(5):198-204
<正> 海洋鱼类资源是海洋捕捞生产的物质基础。以繁殖、生长和死亡三大环节调节其数量,繁殖是数量变动的重要一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都曾对岱巨洋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个体生殖力做过大量研究,并有专题报道。7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黄鱼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生殖力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于1982~1984年的5~6月,收集岱巨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技术在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燕  刘海映 《水产科学》1996,15(2):25-28
计算机技术在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上的应用赵燕,刘海映,马志强(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鱼类,种群数量变动数理统计方法是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资源评估和编制渔业预报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利用计...  相似文献   

5.
海洋小型鱼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江胜锋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6,28(4):336-341
海洋小型鱼类对整个渔业资源变动起到指示作用,而且对经济鱼种资源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着重论述了海洋小型鱼类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海洋小型鱼类分布与环境关系、渔业生物学、资源数量评估的研究,并论述其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黑河干流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别于2015年4月、7月和12月测定黑河干流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与水环境因子,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河干游浮游动物种类以轮虫等小型个体为主,其密度、生物量及种群分布受到水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各断面水环境因子的差异是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及分布情况不同的主要原因。上游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受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溶氧影响,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决定浮游动物的分布;中游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受叶绿素a含量和透明度制约,其分布与pH、溶氧、电导率、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密切相关; 影响下游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子是叶绿素a含量、溶氧、总磷和电导率,生物量则与叶绿素a含量、总氮和电导率相关,总磷和溶氧共同决定下游浮游动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李丽 《河北渔业》2019,(6):31-32,53
2018年9月对觉华岛近岸海域的海洋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属性为暖温带广温广盐生态型,以桡足类为主,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调查海域内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数量分布不是很均匀,觉华岛南部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北部海域浮游动物总丰度最高,种类数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科学养鱼》2004,(2):71-71
本品是针对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饵料生物需求,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而研发的水产专用肥。一、功能特性1.采用特殊的酶解发酵技术,产生小肽,使氮、磷等组成更加合理,并最大程度发挥效用,从而快速培养大量、适口、易被消化利用的藻类和浮游动物,肥效快、持久。实验证明,施用本肥后,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物量是普通鱼肥的1.5~2.5倍,大大高于碳铵、磷肥和其它肥料,适口可利用藻类的比例大幅提高,鱼类生长迅速。2.科洋水产专用肥不仅能快速培养藻类和浮游动物,而且部分成分可直接被利用,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饲料,鱼类生长迅速、体色鲜亮。3.通过合理…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研究了齐姆良水库包括9种鱼类的群体数学模式,这些鱼在区系中数量最大。模式属变动型,变化节奏为1年。建立模式采用了齐姆良水库上口鳊单一种群的数学模拟经验,以及该水库鱼类区系食物网的数学模拟经验。模式中的9种鱼,有7种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它们是食底栖生物的拟鳊和鳊;典型食浮游动物的上口鳊;杂食性的飘鱼和伏尔加白鲈;凶猛鱼类的鲶和梭鲈。在模式中,这些鱼类  相似文献   

10.
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链中占据中间环节,它们以浮游植物或小型浮游动物为食,而它们本身又是很多经济鱼类的食料生物。作者分析了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竹笑鱼(Trachurus japonicus)。  相似文献   

11.
辐射沙洲海域浮游动物特征和吕泗渔场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辐射沙洲海域浮游动物饵料变化规律和吕泗渔场的形成机制,于2012年5月(春季)和2012年9月(秋季)采集了苏北浅滩辐射沙洲核心海域浮游动物样品,通过聚集强度、方差贡献、优势度及逐步回归等指标和方法,分析了苏北浅滩浮游动物时空分布与辐射沙洲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春、秋两季,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分布均表现出沙脊水域高于潮沟水域,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不同水域平均生物量分别为沙脊水域606.63 mg/m3、沟底水域428 mg/m3、沟口水域为178.55 mg/m3,秋季为沙脊水域208.01 mg/m3、沟底水域181.30 mg/m3、沟口水域60.47 mg/m3;春季不同水域平均丰度分别为沙脊水域560.76个/m3、沟底水域389.39个/m3、沟口水域161.28个/m3,秋季为沙脊水域184.15个/m3、沟底水域56.42个/m3、沟口水域112.14个/m3。春、秋季桡足类均占绝对优势。研究表明:研究水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与地形和潮波系统有关,沙脊水域的浮游动物数量高于潮沟水域,其原因一方面是潮沟地形造成沙脊上流速较小,潮沟中流速较大,另一方面东海前进潮波与南黄海旋转潮在沙脊线附近汇合,导致处于交汇处的沙脊水域水动力较弱,因此浮游动物容易在沙脊水域集聚和摄食。苏北浅滩潮沟系统海域的饵料水平远高于其他水域,其优势种群主体为桡足类,是经济鱼类主要的饵料组分,这是吕泗渔场成为我国著名渔场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2.
1991-1994年对蛤蟆通水库浮游生物进行了调查。浮游植物8门96种属,浮游动物86种属;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4.624mg/l,浮游动物生物量年平均为2.631mg/l;浮游植物生物量中以硅藻为主,占48.30%,浮游动物生物量中轮虫类最高,占67.0%;鱼类生长期(5-9月)浮游植物生物量10.992mg/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3.315mg/l;冰封期冰下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等明显与越冬池冰下游浮植不同。浮游生物可提供的鱼产潜力为540.9吨。  相似文献   

13.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鯷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山东近海海星种类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近海海星共有10种,主要分布于烟威渔场近岸水域、渤海中部及长山岛附近海域。石岛渔场海星分布较广,但未形成密集分布区。海星的栖息分布主要取决于海区的底质、水深及盐度等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5.
许永久  张敏 《海洋渔业》2007,29(4):289-295
2006年6~8月,对智利外海渔场的5个站点(31°00′~40°45′S、82°05′~91°52′W)进行了浮游生物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有5属5种,甲藻门1属3种,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0.416 mg/m3,最高生物量为0.822 mg/m3,最低为0.13 mg/m3。浮游动物为33属40种,其中桡足类有14种,占总种类数的35%,其次为浮游幼虫、水螅水母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等;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656 mg/m3,最高丰度为211 ind/m3,最低为33.5 ind/m3。通过对智利竹筴鱼产量及CPUE(单位渔获量努力量)叠加分析,发现中心渔场区域主要集中于38~43°S、80~83°W范围内,与各采样站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趋势一致,中心渔场与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尚不存在相对应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及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04,28(5):515-521
根据2001年6-7月在北太平洋152°E~171°W、39°~42°N水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综合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均值为92.12mg·m-3(0.81~1035.68 mg·m-3),其中中部(160°~180°E、39°~42°N)及西经水域(170°~178°W、40°~41°N)为113.51mg·m-3,西部水域(152°~157°E、41°~43°N)为22.89mg·m-3;桡足类丰度居首(42.11%),其次为海樽类(30.91%);伪细真哲水蚤(Eucalanus pseudattenuatus)、太平洋哲水蚤(Calanus pacifica)和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为主要优势种.甲壳类的分布与柔鱼中心渔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心渔场位于浮游动物总生物量高密集区(250~500mg·m-3)和甲壳类的最高丰度区(50~100 ind·m-3)内或边缘区;头足类幼体分布于磷虾类和端足类的高丰度区(10~25ind·m-3)内或边缘水域.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采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报道了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种类数秋季最多(134种),丰度均值冬季最高(152.43 ind/m~3),生物量均值冬季最高(263.68 mg/m~3);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浮游植物丰度、透明度、表层水温、表层溶解氧和表层总氮显著相关(P0.05),其中水深是关键环境因子,其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生态类群具有一定的生态分化现象,春季、夏季热带暖水种占优,秋季、冬季近岸暖水种占优,各季节生态类群受控的环境因子各异。  相似文献   

18.
印度洋西北海域秋季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浮游动物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2004年10~1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表层浮游动物与鸢乌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桡足类、箭虫类和糠虾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率在86%以上。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9.51±114.06mg/m3。鸢乌贼的平均日产量为4.6 t,平均CPUE为3.90 ind/线/h。在浮游动物中,生物量最高的种类为尖尾海萤,平均值为24.30mg/m3,但空间分布差异极大,并且与中心渔场分布无关。其次为箭虫类、桡足类和糠虾类,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9.18mg/m3、2.32mg/m3和1.38mg/m3,与中心渔场分布关系显著,并可作为渔场分布的指示种类。  相似文献   

19.
黑龙潭水库的浮游动物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5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对黑龙潭水库浮游动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查明黑龙潭水库有浮游动物108种,浮游动物个体数平均为24825个/L,其生物量为27266mg/L,浮游动物提供的鱼产力为39066kg/hm2。  相似文献   

20.
西南大西洋鱿钓作业渔获物——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唐议 《海洋渔业》2002,24(1):14-19
本文通过海上生产调查分析了西南大西洋鱿钓作业渔获物-阿根廷滑柔鱼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⑴公海渔场3月前后的渔获物的雌雄比例、性成熟度、盼望生渔获物性成熟个体体长方面都有所不同,据此推测3月前后公海渔场的阿根廷滑柔鱼可能分属两个不同的种群,1-2月以SSS种群的个体为主,3月后则为SPS种群的个体代替;福克兰渔场渔获物的雌雄比例、性成熟度和雌性渔获物成熟个体体长情况表明福克兰渔场的阿根廷滑柔鱼群体和公海渔场3月后的群体同属SPS种群。⑵体重测定的结果表明渔获物的个体大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生产者应据此在不同的渔汛阶段调整对钓钩和钓线的使用。⑶阿根廷滑柔鱼主要在夜间捕食,尤其以黄昏刚入夜和黎明前为主,生产者应注意对昼夜间生产时间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