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为进一步探索专业化分级模式的运行,本研究设置4种专业化分级方式对3个生物学部位的烟叶按国标进行分级,分别对专业化分级速度、分级后等级合格率、分级后混入非原等级的比例、4种分级方式的用工数量及成本效益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工位分级方式分级速度为11.27kg/h,分级后等级合格率达85.60%,分级后混入非原等级的比例为11.84%,三工位分级方式较一工位、二工位、四工位每炕节省用工数量分别为0.84个、0.22个、1.23个,节省成本分别为67.17元、17.31元、98.51元,因此,在专分散收模式下,建议采用三工位分级方式,能有效提高专业化分级效率、分级质量和等级纯度,节省用工和成本。  相似文献   

2.
以烤烟品种云烟87烟叶为试验材料,燃煤密集烤房挂竿烘烤为对照,对热水型空气源热泵气流上升式移动烤房散叶(限位插针)烘烤(Q1处理)、挂竿烘烤(Q2处理)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Q1、Q2装炕烘烤鲜烟叶,烤后中部和上二棚烟叶经济性状均优于CK(燃煤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挂竿装烟),其中,Q1对比CK,原烟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分别增加16.9个百分点和2.5元/kg,水平差异极显著;Q2对比CK,原烟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分别增加16.9个百分点、2.43个百分点和2.82元/kg,水平差异极显著;Q1对比Q2,上二棚烟叶的中上等烟比例减少了0.8个百分点,水平差异极显著。烘烤下二棚烟叶,Q1不如Q2、CK,其中,Q1对比CK,均价水平差异显著,降低了0.6元/kg;Q1对比Q2,上中等烟比率水平差异极显著,均价水平差异显著,分别降低了4.8个百分点和1.35元/kg;Q2和CK无显著性差异。烘烤1 kg烟叶:Q1、Q2和CK上二棚烟叶费用分别为1.38、1.18、1.80元,Q1、Q2分别比CK节省23.33%、34.44%;Q1、Q2和CK下二棚烟叶费用分别为1.96、1.76、2.40元,比CK分别节省18.33%、26.67%;另外,烘烤中部和下二棚烟叶,Q1比Q2费用分别增加31.36%、11.36%。烘烤1 kg干烟人工费,Q1比Q2和CK分别少了0.38、0.44元,分别节约了26.38%、29.33%。1 kg干烟综合效益,Q1、Q2比CK增加2.19、2.60元,增加比例分别是9.89%、11.74%。Q1、Q2原烟化学成分协调性得到改善,评吸结果表明,烟叶质量与对照烘烤的烟叶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反光膜覆盖对烟叶光合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为反光膜在烟叶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烟87为材料,以常规栽培为CK,设置反光膜覆盖处理,研究反光膜覆盖对烟叶光合特性、烟叶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烤烟常规透明地膜揭膜后再覆盖反光膜烟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为5.50 mol/(m2s)、3.51 mmol/(m2s)和0.16 mmol/(m2s),分别较CK显著提高90.97%、74.32%和169.05%;胞间CO2浓度为0.16 mol/mol,较CK下降43.90%;4个指标处理与CK均存在显著差异。反光膜覆盖对烟叶产量影响不明显;产值为55 208.17元/hm2,较CK提高2 684.5元/hm2;上等烟比例为48.32%,较CK提高8.16百分点;显著提高烤后烟叶还原糖和总糖含量,中部烟叶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分别为26.3%和29.7%,较CK分别提高8.1百分点和9.2百分点,上部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21.4%和24.6%,均提高5.0百分点。反光膜覆盖明显降低烤后烟叶的总植物碱含量,中部和上部烟叶总植物碱含量分别为2.25%和2.51%,较CK分别下降0.62百分点和0.54百分点。中部和上部烟叶感官质量得分分别为75.0分和71.6分,较CK分别提高1.2分和0.8分。【结论】烤烟常规透明地膜揭膜后再覆盖反光膜可有效提高烟叶光合能力,并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4.
开展了密集烤房加热室加热设备采用电加热板和普通炉体加热烘烤烟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种加热方式烤后烟叶质量相当,电加热板设备烤房较普通燃煤烤房烘烤中部烟叶、上部烟叶平均上中等烟比例分别提高2.55、1.05个百分点,均价分别提高0.51、0.34元/kg,每炕减少用工1个,减少用工成本80元。但是电加热板设备烤房电耗大,中部烟叶、上部烟叶烘烤能源成本较普通燃煤烤房平均每1kg干烟分别增加3.07、2.87元。电加热板设备烤房可降低烟农烘烤劳动强度,减少煤炭使用,较燃煤烤房更环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生物质燃料替代煤炭供热烘烤烟叶提供依据,进行了生物质燃料与煤炭供热烘烤烟叶的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烘烤烟叶模式下,用工量生物质燃料较煤炭减少(绑竿、上下炕用工除外)1.65个工/炕,用工成本减少198元/炕,生物质燃料成本较煤炭增加92.5元/炕,总体节约成本105.5元/炕;烤后烟叶第3炕(中部叶)生物质燃料与煤炭供热烘烤烟叶(第3炕次,中部叶)外观质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与应用适用于散叶烘烤的无缝悬挂烟夹。[方法]通过烘烤试验对无缝悬挂烟夹进行验证。[结果]与传统挂竿相比,烟夹单炕用于夹烟、装烟、卸烟、解烟的用工比挂竿减少3.00个;单炕技改成本增加10 300.00元;单夹装烟量增加1倍,单炕装烟量提高34%;干烟耗煤量减少0.31 kg/kg,干烟耗电量减少0.14(k W·h)/kg,能耗成本减少0.22元/kg;烤后烟叶上等烟比例、黄烟比例、均价分别提高了4.74%、0.58%和1.08元/kg;烤后烟叶淀粉降低1.92%,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结论]该装置改善了烟叶烘烤质量,可实现烘烤环节中减工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7.
耿宗泽  戴亚  代先强  杨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49-9550,9552
[目的]研究密集烤房低温慢烤技术对烟叶的外观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烟叶产区提供更科学的新烘烤技术。[方法]以“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为对照,研究了低温慢烤“新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等级结构和经济效益。[结果]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慢烤新烘烤工艺烘烤的烟叶成熟度提高,油分增加,橘黄烟比例提高了21.54个百分点;上等烟比例增加了18.37个百分点,其中C2F烟叶的比例大幅增加,提高了23.73个百分点,相同等级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α=0.01);每炕干烟(550 kg/炕)烟农增加净收益可达654元。[结论]低温慢烤“新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在大部分烟叶产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烤烟烘烤定色阶段最优的升温方式,优化河南烟区密集烘烤工艺、提高烤烟质量,以中烟100为材料,在烘烤定色阶段设置慢加速升温和分段升温2种升温方式,研究了不同升温方式对烟叶经济性状和耗能成本、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感官评吸质量以及中性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分段升温相比,定色阶段采用慢加速升温的经济效益较好,煤耗降低,上等烟比例增加,均价提高0.15元/kg,产值增加318元/hm2;烤后烟叶油分、色度、挂灰杂色等外观品质指标得到改善;中部烟和上部烟总糖、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0.82、0.33个百分点和0.66、0.22个百分点,烟碱、淀粉含量分别降低0.11、0.09个百分点和0.54、1.03个百分点,化学成分趋于协调;感官评吸整体得分高,香气量增加、刺激性减轻;中部烟叶新植二烯含量、挥发性物质总量分别增加8.20%、5.68%,同时中、上部叶新植二烯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比例和茄酮含量均增加。而定色阶段采用分段升温,上部烟叶新植二烯含量和挥发性物质总量较高,且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类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总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密集烘烤定色阶段采用慢加速升温方式,即升温速度先慢后快,干球温度分38~40℃、42~46℃、46~50℃、50~54℃等4个阶段,正常烟叶升温速度依次为每4、3、2、1h升温1℃,对烟叶进行烘烤,经济效益和烤后烟叶质量较好,值得在河南烟叶密集烘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蚕沙的资源化可持续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云烟85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蚕沙发酵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750kg/hm~2蚕沙发酵有机肥云烟85烟叶的产量和均价最高,分别为2 522.25kg/hm~2和51 353.17元/hm~2,比常规施肥(CK)增加5.0%和8.13%;施用1 500kg/hm~2蚕沙发酵有机肥的上、中等烟比例最高,分别为44.55%和47.89%,比常规施肥分别增加4.18百分点和1.91百分点。施用750~1 500kg/hm~2蚕沙发酵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云烟85烟叶的产质量和中上等烟比例,且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  相似文献   

10.
不同采收成熟度及方式对烤烟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增强上部烟叶工业可用性的技术措施,研究了不同采收成熟度与采收方式下对上部烟叶产量、等级质量及产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延时一次性采烤(上二棚叶成熟后推迟7 d与顶叶一次性采烤,以倒2叶成熟为准)烟叶产量最高,为938.64 kg/hm2,较常规分2次采烤(上二棚叶和顶叶成熟后分别采烤)与延时分2次采烤(上二棚叶、顶叶成熟后均推迟7 d采烤)分别提高了3.68%、8.70%。常规分2次采烤烤后烟叶等级质量显著高于延时分2次采烤和延时一次性采烤,且其上等烟率较延迟分2次采烤和延时一次性采烤提高15.90个百分点和27.88个百分点。烤后烟叶均价亦以常规分2次采烤最高(18.39元/kg),较延时分2次采烤分别与延时一次性采烤增加了20.43%与47.95%。常规分2次采烤烟叶的产值分别是延时分2次采烤与延时一次性采烤处理的1.26倍、1.43倍。上二棚叶与顶叶成熟分别采烤的方式能提高烟叶等级质量及种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担桑产茧量、茧重和茧层量饲料效率,探讨四川省首对细纤度三眠蚕品种“蜀细1号”与四眠蚕的饲料效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蜀细1号”食下1 kg桑叶的产茧量为58.72 g,比四眠蚕的产茧量高20.72%。“蜀细1号”的茧重饲料效率为5.83%,茧层饲料效率为1.25%,分别比四眠蚕高33.11%,26.26%。以上研究为三眠蚕品种“蜀细1号”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烟叶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成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和烟农增收,达到烟农、政府、工业“三满意”的目的,在余庆县实行了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并与传统分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办法,分级速度加快,每天每人分级数量增加35.3 kg,用工减少30.3个/hm2;分级合格率平均提高10%,混级率降低2%;专业分级烟农效益增加48.2元/50kg.实现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肥料类型和处理对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当前我省大面积种植的5个水稻品种,在7种不同施肥处理下进行裂区试验,探讨不同施肥类型与水稻产量和农学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尿素+控失剂+饼肥配合施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51.7%;该施肥处理还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较尿素+饼肥施肥处理平均增加了20.1%;品种K优52和协优52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和平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高于其它试验品种,分别为6.06 kg/667m2、10.3kg稻谷/kg N与6.10 kg/667m2、11.8kg稻谷/kg N.因此,控失剂的配合辅助施用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农学利用率;K优52和协优52的平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高于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4.
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降水量200.0mm下,全膜小垄沟穴播处理冬小麦平均折合产量4 615.4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42.9%,总产值、纯收入较露地条播分别增加3 599.9、1 998.1元/hm2;降水利用率64.5%,较露地条播降低0.9百分点;土壤水分利用率15.0 kg(/mm.hm)2,较露地条播增加5.0 kg(/mm.h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开展多个因素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为水稻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栽培模式提供技术途径。【方法】在南方双季稻区,设置4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肥模式(早、晚季基本苗62.5和50.0万/hm2,不施氮肥,CK),当地农民模式(在N0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分别施纯氮150和165 kg·hm-2,基肥:蘖肥为7:3,FM),高产高效模式(在FM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基本苗增加1倍以上,早、晚季施氮量分别减少20%和增加27%,基肥:蘖肥:穗肥比5:3:2,锌肥作基肥施入,T1)、再高产高效模式(在T1模式的基础上早、晚稻基本苗增加20%以上,增施有机肥,晚季施氮量增加14%,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4:3:3,垄厢栽培,T2),研究这些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T2处理的平均周年产量为15.1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籼稻和晚粳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3.3%和24.9%;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增加了早籼稻和晚粳稻公顷穗数,使得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T1处理平均周年产量为13.3 t·hm-2,高于FM处理,表现为晚粳稻产量平均提高了9.5%、早籼稻产量略有下降。早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2.30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群体生长速率高于T1和FM处理,表现为移栽—齐穗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提高;晚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7.96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CK,高于T1处理,且2018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晚季辐射利用率分别为1.05和1.25 g·MJ-1,分别显著提高了31.7%和63.4%;T2处理早、晚季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分别为28.8、14.7 kg·kg-1,分别显著提高了61.6%和31.9%。【结论】 基于南方双季稻生态特点,以“定苗定氮”、垄厢增氧、其他措施增强灌浆活性为主集成了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产量与光氮利用效率协同提高10%—2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氮肥用量对芸豆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品芸2号、英国红、龙芸6号和龙芸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用量对芸豆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个芸豆品种的产量均在N30处理时最高,由回归拟合方程可知,氮肥用量与产量关系密切。四个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品芸2号39.01kg/hm2,英国红29.82kg/hm2,龙芸6号33.72kg/hm2,龙芸4号32.15kg/hm2。四个品种芸豆各处理植株的吸氮量随着干物质的积累而增加,处理间的差异则因品种的不同而异。四个品种氮肥吸收利用率均在N30处理最高;而低氮处理有利于芸豆农学利用率的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品芸2号和英国红的生理利用率N15处理最高,而龙芸6号和龙芸4号两个品种分别在N60和N30处理下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施氮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形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杂19’为材料,在湖北黄冈进行大田裂区试验,设置两个轮作模式(稻油轮作,RO;豆油轮作,SO)为主区,4个施氮量(N0,0;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为副区,测定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养分积累及籽粒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1)豆油轮作油菜籽粒产量显著高于稻油轮作,增加施氮量,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及千粒重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与N0相比,在N1、N2和N3处理下,稻油轮作油菜籽粒产量分别增长176.68%、436.49%和835.40%,豆油轮作油菜籽粒产量分别增长123.96%、344.46%和547.25%。豆油轮作较稻油轮作在N0、N1、N2和N3处理下大田籽粒产量分别增长62.09%、31.33%、71.79%和12.21%;(2)成熟期豆油轮作油菜根颈粗、株高、第一有效分枝高度和有效分枝数显著高于稻油轮作,且随施氮量增加不同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近年来在华南地区主要蔬菜生产区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施磷钾肥对叶菜、瓜类、豆类蔬菜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目前条件下华南地区蔬菜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肥料贡献率和地力贡献率。结果表明,叶菜、瓜类和豆类蔬菜施用磷钾肥均能促进蔬菜产量的增加和磷钾养分的吸收。叶菜、瓜类、豆类蔬菜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781.9 kg/kg、257.6 kg/kg、211.9 kg/kg,农学效率为30.5 kg/kg、64.1 kg/kg、23.1 kg/kg,表观利用率为17.2%、9.7%、6.1%,生理利用率为222.3 kg/kg、370.6 kg/kg、292.7kg/kg,肥料贡献率为16.4 %、19.4%、12.9%,地力贡献率为83.6 %、80.4%、87.1%。叶菜、瓜类、豆类蔬菜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298.8 kg/kg、164.3 kg/kg、165.8 kg/kg,农学效率为29.5 kg/kg、39.5 kg/kg、25.8 kg/kg,表观利用率为24.8%、24.3%、13.0%,生理利用率为152.3 kg/kg、218.6 kg/kg、229.1kg/kg,肥料贡献率为13.8 %、21.6%、17.4%,地力贡献率为86.2 %、78.3%、82.6%。分析肥料利用率分布频率可以看出,磷肥表观利用率<20%的试验样本和钾肥表观利用率<30%的试验样本均占总样本的80%以上,表明目前试验条件下各类蔬菜的磷钾肥利用率较低,生产上需同时解决蔬菜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新疆棉花种植中存在肥料用量较多和不合理施用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问题,建立基于产量反应和效率的棉花推荐施肥方法棉花养分专家系统 (Nutrient Expert for Cotton, NE),研究其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田间试验在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共设置 7个处理,分别为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在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的基础上设置减素处理包括不施氮(NE-N)、不施磷(NE-P)和不施钾(NE-K)处理,以及测土配方施肥(OPTS)、习惯施肥(FP)和不施任何肥料(CK)。【结果】库尔勒市和尉犁县试验点,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NE处理与OPTS处理、FP处理籽棉产量差异均不显著,NE处理分别比FP处理增产4.0%和4.2%,经济效益提高11.34%和9.96%。NE处理促进了棉花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库尔勒市和尉犁县NE处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1.0、49.0、67.4 kg/kg和27.2、59.0、59.5 kg/kg,两地氮磷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FP处理,在库尔勒市钾肥偏生产力显著高FP处理,而尉犁县高于FP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库尔勒市和尉犁县2个试验点,氮磷肥农学效率NE处理显著高于FP处理,钾肥农学效率均NE处理和FP处理差异不显著。库尔勒市氮磷钾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6.5、3.8、3.2 kg/kg;尉犁县氮磷钾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13.8、9.9、11.2 kg/kg;库尔勒市和尉犁县NE处理氮磷钾肥回收利用率分别为42.3%、10.7%、32.2%和54.0%、8.1%、29.1%,均显著高于FP处理,分别提高23.7、8.5、19.6和28.1、6.7、7.5个百分点。【结论】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指导优化了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 不仅增加了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棉花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和棉田土壤养分平衡,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及燕麦单播草地产量和水分利用对施肥的响应,以探明混播及施肥影响人工草地水分利用的效应及机理,并提出青藏高原荒漠草原区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草地播种和施肥模式。【方法】大田试验于2017年和2018年在青海省乌兰县金泰牧场开展,试验设置2个种植方式,分别为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和燕麦单播,设置2个施肥水平,分别为高肥(120 kg N·hm -2, 103 kg P2O5·hm -2)和低肥(60 kg N·hm -2, 51.5 kg P2O5·hm -2),共4个试验处理,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所有处理在春季播种前进行灌溉,生育期无灌溉。试验测定指标包括主要生育时期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植株氮含量、土壤体积含水量等,计算指标包括牧草生育期内耗水量、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和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 【结果】通过混播和施肥均可大幅提高草地产量,2017年和2018年高肥处理干物质产量比低肥处理分别提高34.7%和9.7%,粗蛋白产量分别提高41.3%和20.4%,混播处理干物质产量比单播处理分别提高14.4%和9.2%,粗蛋白产量分别提高74.7%和62.9%。混播高肥处理产量为所有处理中最高,2017年收获期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分别为10 251.7和827.2 kg·hm -2,2018年分别为7 589.3和570.2 kg·hm -2。通过增施化肥增加了草地的水分消耗,同时大幅度提高了草地水分利用效率。2017和2018年两个生长季中高肥处理牧草耗水量分别比低肥处理增加6.2%和4.3%,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1.0%和4.9%,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0.1%和17.4%。通过混播也增加了草地的耗水量,对草地的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但大幅提高了蛋白质水分利用效率。2017和2018年混播草地耗水量分别比单播处增加17.9%和9.2%,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比单播处理提高-5.9%和0.5%,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比单播处理提高46.7%和51.3%。 【结论】通过混播和合理施肥能够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促进土壤贮水有效利用,提高栽培草地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推荐在高寒荒漠草原区有春季灌溉条件的草地使用。研究可为我国高寒干旱、半干旱区栽培草地建设和优良饲草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